最高預虧38億 鋰礦巨頭天齊鋰業上演業績“變臉”

【電纜網訊】近日,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齊鋰業”)發佈2019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2019年10月23日天齊鋰業在《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全文》中披露,預計2019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8億元-1.2億元。修正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26億元-38億元。

對於業績修正的主要原因,天齊鋰業表示,2019年在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不利因素影響下,鋰產品市場復甦緩慢,行業面臨多重壓力和巨大挑戰,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下滑。公司在收購Sociedad Química y Minera de Chile S.A.(簡稱“SQM”)23.77%後,財務負擔沉重,同時公司投資及營運涉及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公司的業務、財務會受所在國家的法律框架及政府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特別是在2019年第四季度以後,發生了較多未預見或未能充分預計的情況,從而對公司2019年度經營業績造成重大影響。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王桂虎表示,從公司進行過兩次配股的經歷看,天齊鋰業目前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債務危機。在經濟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儘管天齊鋰業的融資能力較強,但是從財務報表看,該公司的經營目前遇到了較大的困難。

事實上,困境不止於此。《修正公告》發佈當日,另一則公告同時宣佈,決定調整年產2.4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的調試進度安排和項目目標,放緩項目節奏。究其原因,項目“至今仍沒有達到全線規模化生產狀態,導致公司預計的投資目標還未實現”。公告坦言,延緩將“對公司未來的業績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此外,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穆迪還將天齊鋰業家族評級從“B1”下調至“B2”。近3個月來,這是天齊鋰業遭遇的第二次信用降級。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危機實際另有原因。“根據2019年半年報,其實已經能判斷下滑趨勢,危機也已顯現。但中報對此並未披露,這是不應該的。”真鋰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墨柯認為,真正原因在於對SQM公司的收購之舉。

2018年12月,天齊鋰業斥資259億元將SQM部分股權收入囊中,此後,收購帶來的“麻煩”不斷。

據瞭解,SQM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商。2018年,天齊鋰業以40.6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58.9億元)的對價,收購SQM公司23.77%股權。除自籌資金7.26億美元,天齊鋰業舉債35億美元,槓桿率接近5倍。而還款期限是今年11月29日,這也是穆迪對其信用降級的主因之一。

包括上述舉動在內,天齊鋰業上市後有兩次重大收購。第一次是2014年,在總資產只有15.69億元的情況下,以40億元收購全球第一大鋰生產商泰利森51%股權。“收購泰利森期間,恰逢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爆發,鋰的需求量突然成倍暴增。天齊鋰業一舉實現鋰礦石的自給自足,奠定行業地位。如果說第一次‘賭’對了,第二次則沒那麼幸運。”墨柯表示,2018年鋰價處於高位,“此時花高價收購是一個決策失誤,進來就當了‘接盤俠’。”

西南證券分析報告也稱,35億美元借款導致財務費用大幅增長,去年三季度已造成業績低於預期。彼時,“公司財務費用為16.5億元,同比增長560%。其中Q3單季度的財務費用為6.4億元,環比增加1.4億元。資產負債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2%升至75%,這是淨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9年前三季度,天齊鋰業歸母淨利潤僅為1.4億元,同比下降90%,較2016-2018年的強勢盈利局面,可謂對比鮮明。“儘管採取公司以債券、可轉債、配股多種融資方式償還貸款,壓力依然沒有緩解。”一位分析師直言。

如今,陷入多重危機的天齊鋰業,只能期待鋰電市場形勢能夠持續大好,唯有如此,外部資金才有幫助天齊鋰業走出困境的信心。

從全球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趨勢看,鋰電行業前景確實不錯。全球新能源汽車用量持續增加導致對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也持續上漲,因此高質量的鋰電池仍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這對於天齊鋰業乃至整個鋰化工行業來說,都是可以期盼的“美好明天”。

不過,深陷“泥潭”的天齊鋰業,能否安然度過“今天”,還是個未知數。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