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述年|“糰子”與團圓

網絡述年|“糰子”與團圓

網絡述年|“糰子”與團圓

臨近年節,母親打來電話,興高采烈地說:“明天大家都來家裡做糰子,到時候帶點去上海送給阿姨、舅舅和鄰居。” 做糰子是常州人過年前的大事之一,也是大家庭年前小聚會的理由。於我而言,那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网络述年|“团子”与团圆

小時候,每次大人節前“做食”,都是孩子們聚會玩耍的機會。忙前忙後的大人才沒時間管你是不是整天看電視,還是去地裡放野火或去樹上捅蜂窩,只要不耽誤他們手頭的事,你便是頂乖的小孩。瘋玩一陣後回去便有好吃的等著,旁聽完大人們吃飯喝酒間的閒聊,最後還能帶著當日主題——“吃食”各自回家。

一年有那麼多個節,不光節日要聚會,節前還要“做食”。正月半搓元宵,端午包粽子,七月半做茄餅,八月半最豐富,有我愛吃的韭菜餅、餈團和酥油餅,重陽要吃重陽糕,臘八要喝臘八粥,年前還要做糰子,因為“糰子”意寓“團圓”。每次“做食”,大人們家長裡短,小孩們便猴子開會。現在每每有“猴子開會”的機會,我都儘量不讓我的孩子錯過,因為我知道那開心的滋味;也因為我是個有些貪心的老母親,私心希望孩子以後是個“有根”的都市人,既能享有大都市的自由,又能擁有共同體的溫暖,能穩穩走好“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木。

第二日,母親又略帶驕傲地打電話來說:“我們一個上午便做好了,十幾家人家的份額都分好了,剩下一些過幾天就帶去上海。”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們”的主體是母親三姊妹。公認裡外一把手的大姨是主廚;能幹的二姨是副手,做幫襯工作;家中排行最小的母親是策劃,負責組織、買菜和打下手。近年來,母親三姊妹年齡漸長,略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我們”中也會時不時加上表姐表嫂們。生活中的傳承其實很簡單,就是一起過節與“做食”。生活中的傳承又很難,因為一起過節與“做食”要考驗家庭成員的時間安排、空間分佈和情誼維繫。單單前兩點,許多外出奔波、為生計操勞的人便難以做到。好在進步主義基調的現代社會並不僅有傳承的一面,在輕輕惋惜、默默哀傷之外,至少還可以選擇帶著長輩一起參與當下。畢竟對於親密關係的維繫來說,“融入”比“以何種形式融入”更重要,後者不過是手段,而前者才是目的。

昨日,已將父母和“糰子們”接來上海。今年,吃好“糰子”便要帶著孩子、父母公婆和寡居的大姨一同去更溫暖一些的南方過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老人見識更多彩的世界,讓孩子感知和體驗家庭結構,這算是中年人勉力交出的生活答卷。雖有“煩擾”,雖有些看不到“自己”,但或許這就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