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更接近于唐诗还是宋诗?

小朱不懒惰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是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至于杜甫的诗当然属于唐诗,只有唐诗才能对宋诗有一定的影响,其区别不仅仅是朝代不同,而创作艺术风格也有迥异。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杜甫创作的艺术风格有所了解,及唐诗对宋诗影响方面的认识。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早年的诗歌中亦不乏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大情感与慷慨气势。但到晚年,杜甫更多着眼于人民的困苦和自身遭遇的不幸,就逐渐思虑深沉,转向了忧愤深广,波澜老成的风格。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他在世时关于他的参考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然而,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下来。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鲁迅也评价过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如《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北宋中期诗人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平淡,运用简单的比较,写出梅与雪的各具特色;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种冷静沉寂的笔调写观潮,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从容气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平淡,仅一个“绿”字就传神地表达了春到江南的景象,仅一个问句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平淡,没有对西湖作更多具体描写,只是用了一个比喻,一句议论就传达出了西湖山水清灵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在空灵中蕴含了无限。

到了南宋时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园诗,融自然风景,农事乡俗,文人闲意于一炉,显示出中和平淡的特征。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人孩子忙于农事的热闹画面,极富生活气息。除此之外,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语言通俗活泼,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征,“留”“分”两字用得精致而不费力,可以视为平淡的结果。

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

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先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些宋诗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对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

(三)、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

“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与唐诗的以抒情写景入诗不同。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两句紧紧扣住题中的“初晴后雨”四字,但接下来的两句没有继续作具体描写,而是转为概括议论,只用一个比喻,就传达出西湖山水的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评”。

“以学问为诗”是指宋诗中善于使事用典,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是其代表,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但黄诗并未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以上三点阐述了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想,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以缪钺先生的观点作结:“唐诗如花中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槛,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总之,宋诗继唐诗,要求创造性,不能不别求面目。唐宋诗品质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不同点,但也不能以严格的时代来分。杜甫诗已经多用典故,也多议论。但主要用散文风格作诗的是韩愈,摆脱滑熟的音调和美丽的辞藻的是孟东野(郊)。所以韩孟的诗就有宋诗的风格。而宋代的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又近唐诗风格,故未可一概而论。后来学诗的或学唐诗,或学宋诗律诗风格的不同。元遗山《论诗绝句》:“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按一般人的看法,诗的变化到苏黄算是尽了。这是指诗的表现手法,苏黄又与李杜不同。后人或学唐,或学宋,难以出奇制胜了。元、明、清三代的诗(不说词曲,专讲五七言诗)风格上没有多少变化,好像模仿唐宋人的作品似的。说“尽”是指表现手法尽。并不是说题材穷尽。诗的题材当然是无穷的,因为社会在发展变化,人的思想感情也古今不同。

宋诗的风格在北宋时代已经形成,这是和古文运动分不开的。配合古文运动,宋人也以散文的思路作了诗。另外在宋代发展了词。那倒是以抒情为主,有强烈感情的诗歌,配合着音乐歌唱。词有另外新鲜的通俗的语言,而它的思想感情却又接近于唐诗。


皓月Lh2088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词,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如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栏,水石之侧,指亦名卉奇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雄霸55888


杜甫(712_770)自唐以来,他的詩就被公认为“诗史∥。他写了一千多首詩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兵车行》,《春望》,《月夜》,《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蜀相》等等。这些诗既是杜甫个人生活轨迹真实纪录,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今认为“诗史”。可见杜甫就是唐代伟大诗人。

题主难道挖掘出史料,杜甫是宋代人,多写宋代史料之詩吗?我真有点纳闷,当下不是“愚人节”啊。


黄宇芬


杜甫的诗是接近唐诗还是宋诗?

回答;

首先我的回答是重复回答吗?如果是的话,请及时删除!

杜甫,诗圣,不单是唐朝认为

宋元明清近现代,都是这么认为,从现在新时代的诗歌状态的分析,将来也永远是。

就如同诗仙,李白同样;

除非你的才华超越诗仙,那李白就是古往今来的第二名。

咱们管说空口无凭,下面看一看杜甫的诗;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简述;

冰凉的北风来自秦州之地,诗友李白现正在为我写些什么呢?我为你寄出的告慰书信几时能到呢?江湖世事可险恶呀!你的好文学作品,会受到谗言和憎恨的,征途上的山精水怪会拦截,吞食饱餐人肉。你途经长江汨罗江岸知会冤死的屈原,并同屈原有过唱和的诗歌相赠。

杜甫写这首诗,当时的心情,担心他的好友李白,被流放时,路途险恶,颇为担心,而做此诗。

杜甫是诗圣,实至名归。

有三个条件,成就了他的千年不破金身。

第一,受到特殊家庭教育和熏陶。

初唐诗人杜审言是杜甫祖父。

第二,时世造英雄,英雄出盛世。

生于文化昌盛,唐兴诗词歌赋时代,相互切磋,人才济济。

笫三,刻苦努力做到极致。

受家庭文化熏陶,十几岁就,初露锋芒,一发不可收。

诗人杜甫的唐诗在唐朝首屈一指,宋诗望尘莫及。并且在唐朝以后的历朝历代,被文人墨客尊宠为诗圣。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都说少陵野老的诗是一部诗史,按顺序排列下来更像是讲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当代很多史学家可以从杜甫的诗中找到历史学的内容。严格来说,杜甫的诗应该是属于唐诗


了尘138346227


这个问题有点尴尬😓

就像你不能问,秦始皇穿衣服是秦朝风格,还是清朝风格一样。

差着辈分呢


许新视角


看不懂问题,杜诗不是唐诗吗?用的着去接近?至于宋诗,与杜诗迥异,宋诗重写实,清灵细腻,朴实无华


一斗楼


杜甫是唐朝人,离唐诗0距离。离宋诗 100~200年了,你说更接于唐诗还是宋诗?


国学小师


杜甫是唐朝人!这还用点明吗?宋诗不及唐诗!但宋词是词类历史最高峰!


八叔186873828


杜甫本生在唐朝,他的律绝就是唐诗。与宋没有半点关联,相反,到是宋人继承了诗圣的精华。宋人的成就,在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