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非流行解讀:第二章是一把鑰匙


道德經非流行解讀:第二章是一把鑰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道無相對性分別。老子認為,君王應效仿道而無分別,如果君王合於道,就沒有美與惡的分別,也沒有善與不善的分別。

但是如果君王離道,人為制定美或善的標準,並號召人們都朝著這個標準去努力,那麼,與美/善相反的惡/不善就出現了。這種離道就是因為產生了分別。

自然狀態合於道,總是處於二元對立平衡並相互抵消的。作為君王,人為制定標準讓大家嚴格朝著一個標準去努力,造成其中一端加重,從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例如,大家都去“善”了,這就不平衡了,因為對立平衡是道的常態,道會重新恢復平衡,那麼“不善”就會出現,用以去平衡“善”。也就是說,人為制定的東西打破了原有的對立平衡,道就會重新讓它平衡,其方法是釋放等量且相反的因素。所以,你越是想要美,最終你會得到相反的惡。

本章流行的解讀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如果是這樣解釋,只說“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說“天下皆知”呢?春秋時期,誰能有讓天下皆知的能力?只有君王。天下皆知是表示程度,就是到達比較極至的一端,而且是人為的。其實作為君王,就應該“執其兩端,民用其中”,不走極端。

因為有欲,所以有美與惡;因為有更大的欲,所以要天下皆知。君王想天下皆知,其背後就是大欲,就是背離道。

天下皆知,是指一種現象和假設,老子委婉的勸誡君王不要搞人為地“天下皆知”,其實就是告誡君王不要離道。仁義,就是天下皆知的,果然,出現與仁義相反的不仁不義或假仁假義,而且相當嚴重,這個嚴重程度是與推行仁義的努力相平衡的。

天下皆知,其根本是追求整齊。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如何避免失衡呢?例如第四十二章講的“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就是王公貴族主動用稱謂上的低俗來平衡抵消地位上的高貴,以求長久。

另外,“善”在中國先秦文化中大多是合於天道的意思,這個在道德經後面的章節中會多有提及。

綜上所述,我對第一段的解讀是:

如果君王定義美好的標準並要求天下人都去照做,那麼與之相反的醜惡就會出現。如果君王定義合於道的標準並要求天下人都照做,那麼與之相反的不合於道的現象事物就會出現。

道德經非流行解讀:第二章是一把鑰匙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

第一段講萬事萬物總是要恢復二元對立平衡,因為(第二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二元對立平衡都是恆定不變的自然現象。

有無相生:有和無互相成就。有了無才能體現有的邊界,有了有才能體現無的虛空。沒有單獨的有,沒有單獨的無。

難易相成:難和易互相形成。

長短相形:長和短互相顯現。

高下相傾:高和下互相對應。

音聲相和:音與聲互相諧和。聲是外界發出的,音是內心感受到的,聲與音就是一對兒,沒有單獨的聲,沒有單獨的音。《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只要我聽到聲,自然會從心裡產生音。

先後相隨:前和後互相接隨。

對立平衡的雙方就象物體與影子一樣,不可能單獨出現,恆也。這就是名的世界。一個巴掌拍不響,事從兩來,沒有相對性就沒有“名”。個人體會,理解了這一點,對於後面章節的解讀非常重要。

這些都沒有什麼對錯,也沒有應該不應該,就是那個樣子,矛盾著,平衡著,自然而然。如果平衡被打破,還是會恢復到平衡,因為對立平衡是常態,恆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能量與反能量。

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平衡的,如果只顧自己這一頭,而不考慮客觀存在的另一端,這就是妄為亂為。只有按照事物的規律去為,才能考慮其絕對性與全面性,才能做到不執一端。所以,“執其兩端,民用其中”正是中華民族政治理念的精髓。

腦洞一下,形名世界裡全部都是相對的,有賈寶玉就會有甄寶玉,有生長的我就會有衰老的我。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指得道的君王,就是聖王,老子推崇哲人王來治理天下。

不言之教:反義詞是”言之教”,言之教就是君王以自己的標準指揮下面照做。

聖人處無為之事,那麼,什麼是有為之事呢?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以及皆知善之為善這樣的舉動。也就是作為王者,如果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總想著為自己建功立業,這就容易走極端,所以不能這樣做,要無為。關於無為,老子在第二章就提出了,無為絕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我們在通篇解讀之後再行總結。

因為前面講萬物都保持著對立平衡,如果人為破壞了平衡,道會重新恢復平衡,但是在恢復平衡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不妄為,不再加入新的相對性分別,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因為大家對言說的理解不同也會加入新的相對性分別,讓問題更加複雜)。

不言之教,不通過語言,而是通過心的傳導與榜樣的影響。不去人為破壞既有的平衡,提升自己的修為以感召和化育大眾,啟迪他們本自俱足的智慧。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人君,他是源頭,他的一點點偏好之水滴被下面人反覆揣度迎合,到民眾層面可能就是一片汪洋。而人君過多的言說也會被扭曲成認不出的樣子,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莊子講“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就是講,只要源頭產生相對性,就會被無限擴散放大,以至面目全非。所以,這種為還不如不為。鄧小平講“政治家不要有太多注意”,也是這個意思。

只有道是絕對的、永恆的,而現象界的萬事萬物卻是相對的,所以是變幻的,不穩定的,並充滿了主觀的執著與分別。聖人行事依循自然規律而不強作妄為,不再加入相對性因素,迴歸於道,這就是老子的理想。

通過老子闡述的這些規律,我們能看到:如果君王執其一端,結果會得到相反的另一端。所以,如果想要這一端,最好的方法是作用在另一端,我把這個叫做“反向施為“。根據對立平衡以及反向施為的自然規律:無為就會得到有為,不言就會得到有言。無為是最大的為,不言是最有效的言。

萬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昔:作,此處從漢簡本與楚簡本。

侍:這個字各版本差別較大:侍,恃,寺,志。目前無法確認原本是哪個字,雖帛甲本與楚簡本都是志,但是第五十一章的帛書甲乙本都作“為而弗寺”,第十章與第七十七章都作“為而弗有,”綜上並根據句義應從通行本的“恃”。

萬物作而弗始:萬物由道生髮,但道不以創始者自居,不有意地發動,不為起始,不為先。

為而弗恃也:道在化衍萬物的過程中,有所施為但不倚仗功勞。

成功而弗居也:道化衍萬物功成,但不自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因為只要居,就會產生對立的一頭,從而抵消所謂的功)。

對應關係如下:

作而弗始,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起點,過程,結果。

不為始,不倚仗,不居功。

不早為不先為,不倚仗不膨脹,不居功不自矜。

本句其實是在解釋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效仿道的作而弗始,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根據對立平衡反向施為的自然規律:弗始就會產生始,得始;弗恃就會產生恃,得恃;弗居就會產生居,得居。

創造出成果,就應跳出去。如果作而始,為而恃,功而居,這樣佔其一端,另一端就會出現反作用力進行抵消。所以,無為就會產生無所不為的效果,無為就是最高效率最大成果的為。

上一章講通過“玄之又玄”的修為達到“眾妙之門”,是根本的做法,第二章緊接著講起步要從”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起。物界的平衡容易理解,因為眼見為實;事界的平衡不容易理解,因為是動態的,人最無奈的是不能在時間軸上移動,也不能以更長的週期看世界(即何時是峰值,何時是谷底)。

君王視角是解讀道德經非常重要的基點,老子的很多話放在普通人身上是生搬硬套的,這種誤讀在後面章節無處不在。

本章小結:

道德經就象一道填空題,古人惜字如金,解讀道德經,必須全部還原其全部省略的內容。

如果說第一章是總綱,那麼第二章就是引信,對於我們讀好道德經,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是解讀全篇的鑰匙。

世界是對立平衡著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如果君王人為規定美與善的標準並要求民眾照做,那麼其相對立的惡與不善就會出現,以恢復原有的平衡。所以,只想要美和善,只想要一端是不可能的。內心抱一,方法上謹守對立平衡,所以不能執其一端。同時充分利用天道規律,反向施為,以無為達到做高效果的為。

本章可分四段:

第一段,執其一端,失去的平衡總還要恢復;

第二段,這是因為萬事萬物的常態都是對立平衡著的,沒有單獨的存在,所以不能執其一端;

第三段,所以聖王合於道,不去人為破壞平衡從而產生新的問題;

第四段,因為道就是這樣的,反向施為反而得到最好的效果。

本章是這樣層層遞進的。先由常識現象佐證對立平衡,繼而推導並形成無為的觀點。由自然的對立平衡,推導出應反

向施為以獲得正向結果。

真正做到“至美”和“至善”是很難的,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固然很好,但是事實上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所以,說“天下皆知”是不可能的,是一種理想化,在過程中也一定會出偏差,從而引入了新的相對性與分別,問題可能會因此越來越複雜。所以,不要過分地加入分別,而是通過提升修為做到遵循天道,而不是人為與妄為。

理想化的目標總是能引起人們的追隨和用擁護,但在理想化的實踐過程中,倒黴的往往是全體。這種君王的自私與妄為,就是隻顧自己這一邊,不管必然對應且自然存在的另一邊。

理想化的齊整一定會獲得短期效益,但也一定會獲得長期性的損害,老子就是站在更長的週期來看世界。與其人為妄為,不如守道而為損傷更小。

執中且不妄為,然後遵循客觀規律做事,全面而不片面。先修為好自己,用自己的誠意正心和信譽去影響他人、感召他人、帶領他人,從而達到好的系統治理效果。強調首先要認識到大的"道",這一層的功夫是最深的,然後接下來就是按照這個"道"去做了,隨時保持不偏離。這樣看來,儒家的中與時中,尚書記載的允執厥中,不都是一回事嗎?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首先要擺正心態,達到無慾的層面,不因私慾而妄為;並且洞悉規律,全面考量,全集思維,不走極端。

我覺得這個第二章內容非常重要,因為如果真正理解了對立平衡的要義,就開啟了整個道德經的大門,一下子豁然開朗。老子在開頭提綱挈領後就立刻闡述這個內容,可見是多麼重要。

現象是物極必反,規律是對立平衡,方法是反向施為。從現象總結出規律,從規律推導出方法。

本章啟示:

一個組織,開除掉最差的,還會有最差的出現。

人類社會文明的演化進程就是自然而然的,在(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二八原則對立平衡下的金字塔結構,如果要求取消差別立刻平等,甚至消滅一端,後果就是破壞了自然平衡狀態,最終還會生出一端,重新恢復平衡。極端,快速,強烈,都是背離道的,結果會適得其反,遭殃的是普通百姓。

宋代,皇帝為防地方造反,重文抑武,軍隊管理權與指揮權分離。都知道這樣可以做到內部穩定,但不敵外患。

出於競選需要的禁酒令,都知道是美德且得到女性支持,但效果相反,很快廢除。

大家都知道國外奧特萊斯價格便宜,尤其中國遊客出國必去,但後來就出現了專門為奧特萊斯生產的相對質次的產品。

人們都知道了外賣送餐價格便宜而且方便,後來就出現了網上包裝很好,但只是小作坊的,衛生不達標的,食品用料有問題的作坊型店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不是嗎?

本章核心:

無為之不執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