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一場持續千年的隔空情感寄託

公元222年,曹操的第三子曹植,被當時已經登基稱帝的曹丕封為鄄城王,時年三十一歲的曹植,眼看在人生理想無法實現,便只得返回鄄城。在途中,抑鬱寡歡的曹植作下了流傳後世的《洛神賦》。

相隔一百多年之後的南朝,曹植曹子建在文學上的地位已經被推崇到了極高的地位。這一時代當中,獨具名士氣質的文人顧愷之,自幼誦讀詩賦,精於書法繪畫,更是對《洛神賦》中曹子建對洛神的愛慕非常向往之,因此作出傳世名畫《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一場持續千年的隔空情感寄託


又過了數百年,漢民族再次面臨北方民族的入侵,南宋王朝只得偏安南方。自詡正統的宋人雖然在武力上難敵北方,但卻堅信漢民族文化的正統地位,於是宋人將南朝時由文學作品而創作的《洛神賦圖》再次呈現於世,以彰顯中華文化的淵源。

歲月變遷,幾經流轉,歷史的時針指向二十一世紀,宋人摹本《洛神賦圖》再次呈現在了《國家寶藏》的舞臺。曹子建的憂鬱寡歡、洛水之上女神的含情脈脈、“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柔情,再次展現在了現代人的眼中。

從三國曹植返回封地的車馬上,到南朝顧愷之傾訴感情的畫筆中,又到遭受國破卻內心堅定的南宋文人絹布上,最後經典呈現在億萬人觀看的《國家寶藏》舞臺之上,這場歷經千年的隔空寄情,包含著中國人對於情感的寄託。這件包含數代人情感的國寶《洛神賦圖》,也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

與顧愷之差不多同時代的山水詩人謝靈運,曾經認為天下才氣分十鬥,其中八斗歸曹植,足見當時曹植的才氣被後世人的認同,也正是因為曹植那滿腹才氣和對理想苦求不得的情感,充斥於《洛神賦》當中,才讓後世人將詩賦當中的內容呈現於畫布之上。也正是這寄情於詩賦、繪畫中的文化傳承方式,才讓我們在看到這份《洛神賦圖》時,能夠對歷一千多年的歷史感同身受。

《洛神賦圖》:一場持續千年的隔空情感寄託


  • 洛水河畔的曹植,對遠去的洛神心嚮往之……
  • 唸誦詩賦的顧愷之,被曹子建、洛神的情感所觸動……
  • 國破山河在的宋人,依舊堅定地落筆畫下骨子裡的驕傲……
  • 日月換新天的我們,看著《洛神賦圖》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情懷、傳承……

曹植、顧愷之、宋人都每曾想到,一千多年的歷史能濃縮於舞臺上的一幅畫卷,也沒有想到現在的我們,可以堅定理想就可以努力過上新生活。

  • 好在,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再也不用想曹植那般,需要跟親兄弟奪皇位;
  • 好在,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不必像熱衷繪畫卻依舊要“痴黠參半,明哲保身”才能醉心畫作;
  • 好在,不再為戰亂憂心的我們,不必像宋人那般為了傳承正統而憤然於畫紙之上;
  • 好在,只要肯努力的我們,只要肯努力,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國家寶藏x你好歷史 ——洛神手帳中的歷史哲思

手帳一直是“新新”人類的獨寵,大部分人甚至都沒有聽聞手賬的存在,可不可否認的是手帳在一些人手中正成為他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利器。

曾經有段時間痴迷手帳,選購漂亮的手帳本,挑釁五顏六色的彩筆,還有那些精彩紛繁的貼紙、膠帶,更是為了讓手帳美觀而學習一個個博主的手帳視頻……

手帳的美好,是將一天、一週、一年的計劃,用文字、圖畫呈現在紙張之上,等到數年以後,翻閱那一頁頁的成長、一份份的努力,能夠讓自己為以前的努力而欣慰,不必像曹植那般,將機會葬送在醉酒和洛水的懊惱當中。

將洛神賦圖中的元素與手帳本結合在一起,真的是跨越千年的相遇,如果洛水邊的曹植知道那份“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驚豔,能夠呈現在今人的手帳本之上,或許失去了皇位的他,也不會那般沉迷於遠去的洛神、理想了。

《洛神賦圖》:一場持續千年的隔空情感寄託


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三國志》

曾經想要考驗繼承者的曹操,也給過曹植機會,讓他去解救被圍困的曹仁,可是曹植感傷於自己失寵於曹操,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耽誤了戰機,如此這般頹廢,然曹操對曹植徹底的失望。

那麼,洛神手帳中的歷史哲思是什麼?

是將寧願事後懊惱還是事前努力的選擇,傾注於清楚明朗的手帳計劃當中?

是讓傾訴於紙上的感情、理想和未來,一條條、一件件變成現實?

是把我們心中的感懷、悲喜表達於手帳之上,好拿來日後緬懷?

不,還不夠,洛神手帳本中的故事,需要我們用一天天的努力來演繹,那記錄在紙張上的歷過往,不能成為曹子建的苦惱、不能成為顧愷之的扮痴、不能成為宋人心中的無奈,我們是今人,那麼我們將未來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們洛神手帳中的理想和未來,不能像曹植那般,讓她飄走遠去!

即便,我們知道那份美好,原本是屬於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