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顧愷之《洛神賦》

曹植的《洛神賦》寫得非常的美豔而傷感,在洛水邊的夢幻奇遇只是一個空幻的影子,一時的情感滿足最終還是結束,惆悵而歸。魏武的天下只有一個帝位,讓曹植作了失落的文人,愛情同樣是失手,心中的傷懷只能寄託在詩文中,也許《洛神賦》一文寫得太優美而動情了,讓顧愷之久久難以忘懷,故以其高超的丹青手筆,把這一美妙的故事描繪下來,當然,由於同情失落的王爺,顧氏在結尾畫成王爺抱得美人歸,這是符合中國人大團圓的美好心理,一定程度上為曹植鳴不平,讓曹植在九泉之下獲得寬慰。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文字的心理記錄是流動的一個過程,而且由於文字只是抽象的符號,化為一個讀者的形象是因人而異的,所謂不同的哈姆雷特便是道理。由於時代的不同,想象的差別是明顯的,繪畫的的優點便是圖像化,讓人們有直觀的感覺。如何表現描繪一個悽豔故事的流動過程,中國畫人的高明就在於利用長卷的優勢,把一段美麗的故事連綿化地展示出來,但這又不是連環畫的格式,沒有隔斷的痕跡,畫面是一個整體,山石樹木水紋連綿不斷,只不過是主角人物(才子佳人)從左到右反覆出現,此種範式影響後世的畫者,比如顧閎中先生,他的謊報圖《韓熙載夜宴圖》用的這種程式。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卻是完全的文學性繪畫,沒有功利色彩,更多的不是再現一個生活的場景和細節,而是王孫巫山一段雲的情節。

手揮五絃還好描繪,目送飛鴻就不好表現,文字的優點是繪畫沒有的,故高明的畫家只能揚長避短,對於文字的描寫有所取捨,甚至有所屬於改變。本來太陽與荷花只是對美人美麗的比喻,顧氏乾脆畫到畫面,其實也是十分的合理,那麼多的神靈出現在文字圖像中,個個是上古的佳人,湘水之神,漢水之神,一切美好的倩影被曹植羅列出來,為其文字繪畫生色。其它奇異的怪獸(飛龍、飛鳳、鯨鯢等)出現在畫面,這是文字中有的,確實給畫面帶來神奇浪漫的色彩,加上“人大山小”的童稚繪畫形態,給人印象的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或者說童話世界亦可,至少是失落王孫的大人童話。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的神女圖讓人看著十分的養眼,同樣曹植的文字字字珠璣,妙句疊出,當然,你最好進行雙參,一邊讀文一邊讀畫,以文字窺細節與心理,以圖像證服飾與風情,兩兩相參,也許會獲得難得的藝術享受。

作為皇帝的曹丕為何寫不出《洛神賦》,要知道曹丕的詩賦才華亦是出眾的,為何是曹植,在權力上處於弱勢的家族成員而不是曹丕?

其實所謂的塞翁失馬,道盡的是一種人生的哲理,人們失掉某種東西時,會得到某種東西,這個老天所以叫老天,就是在平衡紅塵世界的紛紛紜紜,維持世界不地覆天翻的。人對於肉體的佔有的減弱便是精神的寄思增強,所謂的暗戀桃花源亦是一種精神的暗戀,一種逃避紅塵境界的追夢,同樣對於一個女神的暗戀,透露的正是一個失意之人的一種精神的避難所,人不在旁,神與魂卻遊移在近處,這處故國神遊與精神暗戀是一個相同的心理或者相近的心理活動,有了這種補償的方式,失落者的焦慮與鬱抑能夠獲得緩解,維持這個精神的平衡足以維持生命的寄託天地間而不過早逃離的理由。對於這種夢魂的交接,合一,我們的著名的《祝梁》故事亦是這種雙蝶來象徵,當然那是另一種方式的愛情故事了。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海德洛爾在《林中路-藝術作品的本源篇》中,談到藝術的問題,藝術是什麼,這個介於藝術家與藝術品中間的媒介究竟應當如何理解的,他談到的是一種無蔽狀態,一種澄明狀態,有讀者理解為接近老子的那個“無”與“道”,而且海氏還用了梵高的幅《農靴》的作品來說明這種無蔽,澄明狀態,梵高的農靴並不是再現什麼,而且要表達一種難言的意味或者韻味,這個就是藝術的真實意味,我們知道貢布里斯是看重藝術家而不是藝術品,甚至忽略藝術本源的問題,實際上海德洛爾的表述更全面,更理性,更東方化。事實上我總覺得德國的學者在歐洲中是在心理上離東方最近的民族,而且我們還能從希特勒設計的納粹旗幟的圖案中感受的近似中國佛教的萬字的符號的圖形,有某種可能的是希特勒是知道“萬”字的情形,而且要麼是他故意區別而反用此符號,要麼是錯用此符號,無論哪種情形,總有與東方的“萬”的一個近親的意味,德國的人士對於老氏的思想熟悉與理解,較之歐洲其它區域的人更深入,更清晰。不然對於海德洛爾用無蔽,澄明來理解藝術的本質意味,會被其它學者聯想到老子的道與無的概念來。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確實這個藝術家與藝術品的中介部分應當是真實實在的部分,亦是有意義的部分,藝術品的存在若沒有觀者的品讀,受用,體悟,這個特殊的產品意義何在,因此藝術二字是一種無形而難言的部分,玄之又玄的部分。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那麼《洛神賦》中的藝術部分,我們閱讀中獲得藝術的體悟,不得不神遊千年前的漢魏時代,感受古人三角戀的故事中的美妙而幽怨的思緒,在頭腦中想象女神的幻影,與才子的交接的動漫情節,水中的遊移、漂移,神飛揚的快感與體驗,逸思的壯飛與目送。我們被文字的引導而投入這種處境,我們獲得情感的昇華與洗滌,在藝術體驗中,我們只是精神的擁抱,我們對於古代的才子佳人,只是追憶,夢想,獲得彷彿的依稀的印象,文字本身的抽象的,使得我們的聯想亦只會陷入模糊與彷彿之中,這個有點兒是老子的恍然之中的有相,這個相確實如海德洛爾說的無蔽、澄明之境。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人生失落的曹植能夠把美妙的名篇留下,是他失意悲愴的代價所然,在人們看來美妙的畫面與境界,卻有一種人生的苦楚中含,這種藝術呈現的人生淚水是浸潤在作品湧現呈現出來的意味,為種被讀取者觀者獲得那個難言的東西的就是藝術的本質所在。

我們不僅回味那種珠璣般的詞藻,美神的間接映象,還有人生的況味,憂愁,失落,焦慮,鬱悶,不平,痛苦,痙攣,扭曲――這個是底面的意義,只有讀者的讀出,方有意義,亦即藝術體驗的成功。


文章來源於“聚鎂Art0X 社區”,讓藝術成為美的通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