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其實是制度之殤

中國古代被冤殺的武將當中,岳飛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那麼,究竟是誰害死了岳飛呢?

在人們最初認知的裡,害死岳飛的是大奸臣秦檜。大家覺得,秦檜是從金國回來的人,又主張與金國媾和,從他平常的行止看,秦檜很可能是金國間諜,為了金國利益,所以要不折手段害死岳飛。

後來,人們的認知更進一步,認為秦檜雖然想害死岳飛,但僅憑秦檜的能量,是做不到的——皇帝不點頭是殺不了岳飛的。於是,人們又覺得,害死岳飛的是秦檜後面的皇帝——宋高宗。

為什麼呢?普遍是這樣認為的:岳飛堅持北伐,假如北伐勝利了,勢必要迎回徽欽二帝。這二位要是回來了,宋高宗的帝位也就不穩了。因此,宋高宗為了自己的私利,慫恿或默許秦檜害死了岳飛。

岳飛之死,其實是制度之殤

岳飛雕像

然而,岳飛之死真的那麼簡單嗎?

岳飛是南宋初年最傑出的抗金將領,在當時所有的抗金隊伍中,岳家軍實力最強,紀律最嚴明,戰功最顯赫。金兀朮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便知岳家軍的分量之重。

當時,岳飛因戰功迅速提拔,官至太尉、少保,位居正一品,在武將中軍階最高。另外,岳飛的權力極大,宋高宗詔命他:“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浚、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當時岳飛的兵權之重,可謂當世第一。

可是,對於這樣一個擔負著南宋中興重任的軍事統帥,後來說殺就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審視一番當時南宋的朝堂。

當時南宋的朝堂,主要有兩大派系,即主戰派和主和派,主戰派重要人物是張浚,主和派重要人物是秦檜。主戰派主張北伐,收復中原。主和派認為南宋實力不足以使北伐成功,與其勞民傷財、生靈塗炭,不如與金國媾和,偏安一方。

岳飛之死,其實是制度之殤

秦檜等害死岳飛的五個人

如果將南宋的朝堂比作一駕天平,宋高宗就是調節這架天平的無形之手。無論哪一派佔上風,天平都會在“宋高宗的調節”下,向另一方傾斜,以使這架天平保持平衡。

在這架天平中,岳飛無疑是主戰派的重要砝碼。因為岳飛在前線打幾個勝仗,便可直接影響宋高宗調節天平的決心和力度。因此,岳飛自然是主和派的眼中釘,總是想法設法汙衊、打壓岳飛。

既然主和派極力打壓岳飛,岳飛又是主戰派的重要砝碼,那主戰派自然應該支持岳飛了吧?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最初,岳飛獨立成軍時,部曲僅有一萬人,在這個時候,主戰派自然是大力支持岳飛的。可是後來情況發生了逆轉,連主戰派也開始打壓岳飛了,為什麼呢?

原來,岳飛在鎮壓楊么起義後,吸收了大批起義軍士兵,軍力大增,總兵力增至十萬,大大突破了朝廷的編制限額。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卻引起了朝廷的不安。

另外,軍隊作戰,後勤供應十分重要。因此,武將在自己的防區內,要享受一定的行政和財政權力。比如,戰國名將李牧就曾經擁有邊郡的行政、人事、財政的一切節制權。

岳家軍因為軍隊龐大,戰功顯赫,前線防區自然比其他部隊多得多,岳飛在防區內的行政和財政自然很大。這是戰局的需要,但不得不引起朝廷的擔憂。

岳飛之死,其實是制度之殤

宋高宗

更讓朝廷擔憂的是,隨著岳飛隊伍的增大以及所管轄州縣的增多,大批讀書人加入岳飛的隊伍,岳飛的幕僚隊伍也逐漸擴大。這些幕僚,不僅為軍隊書寫文書、佈告、奏章,還參與謀劃軍事行動。更有甚之,幕僚們還常常激揚文字、宣洩情緒、抨擊時政。凡此種種,都是文官集團不願意看到的。

總之,岳家軍的壯大,引起了文官集團的不滿。不滿的人中,除了主和派,還有主戰派。在主戰派看來,你岳飛只不過我們與主和派鬥爭的砝碼罷了,可你現在卻要喧賓奪主,這怎麼行?

於是,主戰派也和岳飛發生了衝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主戰派代表人物張浚。張浚原是翰林院編修官,因抗金有功,受到宋高宗信任,遷知樞密院事,相當於今天的軍委秘書長。當時,張浚只是一個二品文官,而岳飛確是一品武將,二人的關係,自然比較微妙。

紹興七年,岳飛再次北伐,皇帝原打算將王德、酈瓊兩支部隊交由岳飛統一指揮。但張浚不想讓岳家軍繼續擴大,想另外安排兩位將領。為此,二人發生衝突,不歡而散。岳飛心高氣傲,提出不幹了,要回家為母親服喪,以此進行要挾。不得不說,岳飛這樣做,是犯了大忌的。

後來,在皇帝默許下,張浚堅持了自己的安排,還派遣了一名監軍去岳飛軍中。這引起了岳家軍的強烈不滿,岳家軍主將張憲稱病不理軍務,其他將領也紛紛效仿。這件事情更增加了朝廷文官集團對武將的疑慮。岳飛後來被殺,其實在此時就埋下了種子。

岳飛之死,其實是制度之殤

電視劇中的秦檜形象

紹興十年,岳飛又一次率軍北伐,郾城一戰,消滅了金兀朮的騎兵主力,接著又取得朱仙鎮大捷,金人大懼。岳飛打算乘勝追擊,一舉收復中原。然而,朝廷上下卻對岳飛的勝利憂心忡忡,高宗為讓岳飛班師,竟緊急下達十二道金牌。岳飛抗爭不過,不得不班師,他悲憤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班師後,岳飛心中不快,提出解除自己兵權,但不被允許。第二年,金軍入侵江淮,高宗急詔岳飛救援。但岳飛竟不為所動,高宗為此又緊急連續下達十七道指令,岳飛這才出兵救援。岳飛這次的抗旨行為,備受文官批評,高宗更是大為不滿,這讓岳飛被殺的種子慢慢發芽。

不久,高宗默許文官集團想方設法削弱武將兵權,恢復傳統“以文制武”的體制。又過了不久,岳飛竟被秦檜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一代將星就此隕落,痛哉!哀哉!惜哉!

今天審視岳飛的死,我們發現,似乎誰也無法阻止這一切的發生,誰也救不了岳飛,甚至想救的人根本就不多。因為在秦檜和高宗的背後,是一個王朝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

換句話說,一百多年前的北宋立國之初,就種下了岳飛被殺的種子。眾所周知,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人出生,靠政變奪得政權。因此在建國之初,就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逼軍人交出了軍隊的指揮權。此後,趙匡胤又制定了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整個北宋期間,這個制度牢不可破。

岳飛之死,其實是制度之殤

電視劇中的岳飛形象

正是由於重文輕武,北宋一直被外敵欺負,直至亡國。到了南宋之初,由於外敵的壓迫,北宋重文輕武的制度有所改變,軍人的聲音由弱變強,這在當時是形勢所需。然而,這與北宋的立國制度格格不入。

久而久之,軍人開始參與政治,甚至左右朝局,這更讓文官擔憂。受北宋一百多年重文輕武的薰陶,在南宋文官們的眼中,軍隊只不過是文官們的砝碼,僅僅是一架作戰機器而已。

他們認為,“正統”的軍人和軍隊不應該參與政治,不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更不能不聽指揮。

顯然,岳飛和他的岳家軍已經嚴重偏離了文官集團眼中的“正統”軌道,這勢必是不被朝堂上的文官集團所容忍的。而這,才是岳飛之死的根本原因。岳飛死後,文官集團很快又著手解除了韓世忠的兵權,將他的軍隊與岳飛的軍隊一併收歸樞密院直接節制。

可以說,岳飛之後的南宋朝堂,仍然是文官集團的天下。然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需相得益彰才最為妥帖。可是,兩宋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以文制武,也就難怪備受欺凌隅、屢受外辱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