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哪些行业影响比较大?

摆渡红尘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航空,旅游,酒店,餐饮,KTV,影视等实体行业影响是巨大的响应。


s高朋满座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部分行业受到较大影响,你们从事哪个行业呢?下面就分享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

一、餐饮业。由于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禁止大家聚会,疫情期间餐饮业不得不停业,但是还得支付房租,员工工资,近期无收入,但是有大笔的支出,餐饮业发展艰难。

二、旅游业。在疫情期间,旅游景区不营业,期间我收入来源,对其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交通运输。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大部分客运公司暂停运营,部分运输也受限,交通运输业收入影响较大。

四、酒店住宿。受新型肺炎的影响,大部分人员都居家不能外出,酒店住宿几乎无人问津,收入直线下滑。

五、线下教育培训。新型肺炎期间,教育培训机构不允许营业,而假期正是线下教育培训的旺季,企业也主要依靠此阶段赚钱,错过了此阶段的挣钱黄金期,损失较重。


金点思维学堂


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新冠肺炎人传人传播,而服务业的对象主要就是人。那么势必对服务业造成很大的冲击,我们常见且亏损大的产业有:

一、餐饮业:现在疫情防控升级,不准随便外出,大家都宅在家里,餐饮业几乎没顾客了,像海底捞、西贝等每天损失几百万甚至千万,西贝已经面临破产了;

二、服装零售业:除日常生活消费品外,其他像服装、首饰等也没有顾客光临,哪儿有什么生意可做;

三、交通运输业:现在为控制疫情,各地通行需要通行证,快递业首当其冲是跑不了了,所以快递都没怎么发送,除了邮政快递跑的多点儿,其他都几乎是歇业状态;

四、养殖业:鸡鸭猪的饲料运不进来,没吃的会饿死的。鸡蛋鸭蛋运不出去又买不了,养殖户亏损严重;

五、旅游业:大家宅在家里,旅游公司没有客源,景点没游客,都挣不到钱了;

六:房地产:疫情中看房买房的人少了,恒大现在都是网上销售;

七、电影业:今年春节档的院线收入惨不忍睹哦!

……


心宸


餐饮业


平安凯隆


第一个就是餐饮业,国家禁止聚餐,餐饮行业不能营业,房租和员工工资都要花钱,还有库存消耗不掉,过了保质期也是损失,所以餐饮行业最难了。

第二就是娱乐行业了,不能聚会,不能外出,更别提娱乐项目了。响应国家号召都在家呆着,娱乐场所也关闭了,房租还有照交,损失很大。

第三就是交通运输行业了,高速封闭,道路封闭,运输行业只能暂停了,养车羊司机的费用也很可观。

以上这几个行业,影响最大,没办法,坚持住,等疫情过后就是春天,坚持,挺住,加油。





我是庞思危


这次疫情对很多行业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个影响分为正向和负向。

  • 先说正向影响。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一家子人天天大眼瞪小眼也没啥意思,除了研究美食,就只有网上冲浪了。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最大的受益者。放假时间看视频,玩游戏,直接导致视频行业和游戏行业业绩激增。比如春节期间,腾讯的《王者荣耀》过于热门,甚至导致了服务器卡顿。《和平精英》的活跃度也大幅上升(笔者一个从不玩手机游戏的朋友都怂恿我下一个《和平精英》,跟她来个青铜对对碰。)

春节过后该上班开学了,可疫情还在肆虐,大家都不敢出门呀,于是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在线教育,不管是不是专门搞教育的,都从中分到了一杯羹。一些传统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也利用这次契机完成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

除了互联网之外,医药行业也搭上了车。本来年前受集采影响,好多医药相关企业都遭了殃,结果好巧不巧,疫情来了。不管有关没关,沾上个医药、医疗和生物的,股价都涨了一波,好多还喜提几个涨停。当然,每次碰到这类事情,医药行业都肯定会趁机露个脸的,03年非典时如此,现在新冠疫情也是这样,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 再来说负向影响。大家都不出门了,那么那些需要人们出门消费的文娱、旅游、交通、餐饮、房地产之类的行业肯定会大受影响。本来春节是这些行业的黄金期,结果今年飞来了疫情这只黑天鹅,一扇翅膀,什么黄金白银都被扇走了。特别是像餐饮、房地产这类资金密集型行业,对现金流依赖极大,没人消费,就没了现金来源,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据统计,今年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七成以下的仅为5%,仅在春节7天内,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

还有房地产,恒大都在网上售房,大幅打折了(虽然恒大一直有涨价再打折的“传统”,但这次幅度确实挺大),其他小规模的房地产公司日子就更难过了。

另外还有线下教育。相对线上教育的火热,线下教育无疑是被泼了一大盆冰水。想转线上吧,可线下转线上并不是简单的“老师+直播工具”就能搞定的,还涉及到各方面模式的转变,没有一定能力的机构还玩不转。所以很多线下教育机构也步履维艰。

当然,这些影响并不是永久性的。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终将在疫情过后迎来报复性反弹。毕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


崔亭溪


餐饮业和旅游业是疫情之下影响最直接,最直观,也是最大的。

一,疫情直接导致餐饮业关门歇业。对店家的影响除了要填租金人工,还损失了本来就是餐饮旺季的收入,一年中收入的很可观的一部分没有了。

二,旅游业在过年也是旺季,它不仅带动的人员流动,也带旺旅游地区的交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疫情期间,没有人出游,也不能出游,旅游业整个都是关停状态。之前预订的客人都申请退订。

疫情过后,餐饮业恢复可能相对还会快一点,下楼或周边就有美食可以吃吃吃。但旅游业恢复可能就需要更多时间,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人没有收入,疫情过后,可能还心有余悸,一时半会估计还不会有太多人考虑旅游。


老佐佐先生


餐饮业 旅游业


kiki126834827


1、实体购物减少

2、旅游的人减少

3、酒店住宿减少

4、交通出行人减少

5、堂食餐饮减少

6、贸易出口减少

7、外资的投资减少

8、基建行业需求减少

9、体育运动需求减少

10、珠宝奢侈品需求减少

11、服务行业需求减少

12、仓储需求量减少 。


风云财经说


很高兴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专门研究过相关内容,并形成材料在今日头条上发表。那么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有哪些呢?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不同行业将产生不同影响。大致而言,对旅游、线下娱乐、酒店、航空、物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将产生较大负面冲击,而对制药、电子商务、网上娱乐和保险等则会产生相对有利的影响。

受负面冲击的行业

01文化休闲及旅游业

疫情全面升级后,文化和旅游部接连发文,暂停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业务。同时,各地方文旅主管部门也积极部署防控工作,例如,北京市取消了包括庙会在内的各类大型活动,故宫博物院也首次因疫情而闭馆。全国文旅系统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全部关闭并取消文化活动,各大旅游景区均已关闭。另外,文艺院团也已取消或推迟演出活动,剧场暂停对外开放。至此,全国所有文旅休闲活动已完全停滞。

以上活动的暂停,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群聚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何时能重启,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疫情。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02影视娱乐业

每年“春节档”都是电影市场重头戏。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刷新了春节档票房纪录。2020年春节档排片,有九部电影同时上映,原本被寄予厚望,市场预测票房有望接近70亿元。然而,随着疫情升级,居民在家不出门,使得这些影片不得不集体撤档,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也将破天荒颗粒无收。

从历年数据可见,随着春节档票房收入攀升,该期间收入占全年票房比例越来越高。从2016年起占比超过5%,2018、2019年的占比均超过9%。可见春节档重要性也在上升。预计,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窘况或将导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较去年“零增长”,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

03餐饮及零售业

春节本是消费旺季,但为配合疫情控制,政府号召广大人民减少外出、留在家中,此举对餐饮及零售业无疑是沉重打击。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今年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旺顺阁2020年60家门店同期营收仅为455万元,较2019年同期2157万元下滑79%;眉州东坡春节假期共遭顾客退订11144桌,损失收入约1700万元;海底捞从1月26日起全国550多家店停业至今已10多天,收入损失及人工成本预计超过7亿元;西贝往年春节整体营收接近7亿元,但2020年几乎全部归零,其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照这个情况发展,目前账上现金流扛不过三个月[1]。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估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疫情对于餐饮和零售业务的打击不仅仅是销售额损失,店面租金、人力和存货等成本将对经营构成持续的压力,后续仍需关注这些零售企业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04交通运输业

往年1月至2月正值春运客流高峰期,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封城”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外加返乡或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给交通运输业带来显著影响。据交通运输部估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运前27天(1月10日至2月6日)全国发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

随着疫情扩散,交通运输业将持续受到冲击。以民航业为例,据飞常准数据,2020年春运前24日,国内计划执行航班约47万架次,取消航班九万余架次。从2月起,每日取消航班超过一万架次,许多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率超过50%。跨境航线方面,全部取消来往中国内地航班的外国航空公司数量也在增加。预计疫情将给交通运输业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带来巨大压力。

05制造业

每年1至2月是春节假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淡季。然而,今年疫情情况特殊,让许多工厂停工时间延长,势必也会让这个淡季持续至3月,甚至更长时间。今年春节较往年早,1月初已开始春运返乡,由此预计疫情将至少影响今年一季度该类制造业的生产进度,从而拖累全年产量和销售。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国内制造业陷入停滞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溢出效应,影响国际相关产业链中上游企业的采购需求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供给。例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武汉中断了液晶面板和LED面板生产,将导致国际市场上相关供应减少,推高在电脑显示屏、电视机及其他产品中使用这些面板的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诸如此类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有待进一步观察。

06房地产业

为有效预防疫情蔓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于1月26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房地产开发企业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售楼处已关闭,部分城市更是直接关闭网签系统。此外,建筑工地已基本停工,土地拍卖暂缓,地产中介也悉数停业。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开发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暴跌95%。另据克而瑞监测,春节前后一周房地产销售数据基本接近零。随着疫情持续,预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开工和竣工都将受到不小影响。带来机遇和利好的行业

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另一些行业带来机遇和利好。

01医疗卫生物资及制药

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供给不足。随着疫情发展,全国各地相关工厂日以继夜生产相关物资。为解决“口罩荒”等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明确表示,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不用担心疫情过后产能过剩,疫情后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可以预见,这一类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生产行业将因为疫情而得到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医疗专家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各类中西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展开。譬如,最近多家医疗机构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认为,本次疫情过后,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改进,制药行业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02电子商务

在本次疫情中,许多民众长时间居家,足不出户。这种状态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网购和在线订餐等领域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已达2.24万亿元,当年增速虽然只有不到16%,但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33%,当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也达到23%,接近四分之一。

预计,受疫情影响,额外需求将让2020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回升到30%左右,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将攀升至30%。

03在线娱乐、在线教育

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除了网购以外,也包括其他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另外,随着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其他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线下无法开展线下课程,职场人士因在家办公而空出通勤时间,预计各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业务收入也将因此获益。

04远程办公相关产业

春节假期结束后,2月3日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已陆续有企业开始复工,2月10日起,上海等又一批城市企业即将复工。不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复工企业仍以在家弹性办公为主。受本次疫情应对推动,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常态化。不过,过去第一周情况显示,许多企业远程办公并未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多个工具均“掉链子”。例如,一些企业使用的远程办公工具出现消息延迟或者显示未读现象、视频会议卡顿;企业远程通讯工具也出现崩溃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出远程办公工具负荷量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同时在线的巨大流量。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几周,疫情不可控性仍然较高,预计部分企业仍将以远程办公为主。即使未来疫情过去了,企业或许也将因此重新思考资源配置,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提高韧性的方式。可以认为,这将利好网络电话、网络视像会议、多人协作平台、数字化业务或财务系统等远程办公工具相关产业发展。

05保险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已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保险密度已超过3000元/人,保险深度则达到4.30%。本次疫情初期,有部分疑似或确诊病人因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耽误病情,更有确诊病人因此拒绝治疗、甚至隐瞒病情,间接导致更多人受到传染。

随着疫情发展,多地政府已表示将全额承担受感染病人医疗支出,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也开发相应健康险产品。我们预计,经过本次疫情,普通民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拉动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有利于保险行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