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君主为何要支持吴起变法?而这场变法为何又人亡政息?

铜绿色车轮


导语:

吴起为大家所熟知大多是因其受到君主的追杀和其在军事上的成就—《吴子兵法》的编撰。但是吴起在中国变革史上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改革家。由吴起在楚国境内所主导的吴起改革虽在楚悼王死后因旧贵族群体的强烈不满而遭到废止,其本人亦遭受了追杀的命运,但是无法磨灭的是,在吴起所主导的变法前中期,他所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在施行后均极大的提升了楚国的国力,使得楚国由一个偏处于南方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了具有逐鹿中原实力的七雄之一,这也是吴起改革的重大历史价值之一。

风雨飘摇——变法前期泥潭中的楚国

在楚悼王继位之前的楚国是一个偏居南方的诸侯国,在西周刚刚开始分封的时候,在西周宗庙中,并没有留下楚国的封土,而是到了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从而才建立起了楚国,引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 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 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楚国人在国家建立之初用来给皇天后土祭祀的牛都需要从别国盗取,楚国的衰弱可见一斑。在楚国建国之后的数百年中,经过长期的隐忍和发展,在‘向戌弭兵’之后,楚国和晋国平分了霸权,同时获得了诸小国的朝觐。但是,在此之后的楚王不思进取,先后在柏举之战中败于吴国,甚至其首都郢都被吴国军队攻占,楚国几乎覆亡。随后楚国依靠自身地域辽阔的优势,吞并了自己周边的一些小国家,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兼并蔡。两年后,兼并杞,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楚简王元年(前431年),楚又兼并掉莒。算得上是稍稍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是随后打击又接踵而至,在这之后楚国在北方又受到了来自于原属晋国的韩,赵,魏等国的围攻,损失惨重,由于受到此时战争性质由原先的争霸战争转向攻城掠地为目的的影响,楚国不得不向三国赔偿土地,寻求发展空间。同时又受到了来自于西方,秦国和魏国争霸压力的影响,国外形势无比严峻。

此时,楚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亦日益尖锐,旧有的半封建贵族,和方兴未艾的中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受到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普及带来的社会生产力飞速进步和楚国政策鼓励大众开垦荒地的双重影响之下,逐步由经济利益矛盾发展为对于国内社会政治形式主导权的争夺,且由于国君楚悼王尚属刚刚继位,个人威信尚未完全确立,皇室权威也因此而大大削弱,楚国国内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动乱,民生凋敝,人口受到迁出影响而骤减,社会生产力迎来了大倒退。

受此国内矛盾和国外严峻形势的影响,楚国的社会统治若再不能够得到变革就会有即将覆灭的危险。

泥潭中的挣扎——吴起变法

刚刚继位的楚悼王在看到了其余六国变法之后蒸蒸日上的国力时候,深感楚国政治经济体制与诸国皆不可同日而语,这使得楚悼王坚定了任用吴起进行变法的决心。

我们在这里又需要总结一下春秋战国的变法的共同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加强中央政府对于国家土地和资源的控制力度,积攒国家财富,以应对日益激增的战争需要。在变法的方向上,各国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不提高税率危及农民利益的前提之下扩大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此时主要的方法分为两种,土地所有制的私有化改革和全国土地的重新丈量。

第二,实施国营政策,迅速增加国家财富,同时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防止贵族垄断地方向上的联系导致国家分裂。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位改革家,在历经了齐国的管仲变法,魏国的李悝改革之后,为缓解当时社会中若干个矛盾所提出的两个大方向。这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实践经验检验后,被认为是正确的,吴起改革自然也不例外,他同样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吴起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信奉兵家学说的改革家,他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冗杂的楚国政治体制,首先将已经有封土的贵族在世袭三代之后,取消了由国家每年配及给他们的爵位俸禄,用节约下来的这一部分财富投入到军事建设中,极大的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同时提高军队待遇,在增强军队质量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将来有可能的与旧有的半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积蓄了力量。

在《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乃国势日隆。”

其次,吴起第一次将法律成文化,规范化,将由自己提出,报国君确定下的法律公布于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半封建贵族们对于农民群体的压迫。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年的年初将本年所需要征收的赋税种类,多少安排专员送达各个地方并宣扬给地方官吏和百姓, 这既在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的同时,又完善了整个国家的税收征收管理体制,避免了贵族们借助自身长期积累的优势截留税款,在增强国家财富的同时较为和平的削弱了楚国旧贵族们的实力。正如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中所描述的: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馀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馀,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这对于今天的税收征收管理体制仍有极为鲜明的借鉴意义。

吴起之死——人亡政息的改革困局

很遗憾的是,以吴起当时兵家的眼光并不能注意到楚国旧贵族们所独有的政治优势在自身利益受损后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吴起过分的将改革的成败寄托于统治者个人之上,从而忽视了在统治者更换之后旧贵族在宗法制影响之下的势力对于新君的影响到底有几何。显然,这并不是吴起当时能够考虑到的问题,在楚悼王身后,继位的是深受诸位旧贵族影响的楚肃王,在伊甸园当中成长的他的改革决心必然不如楚悼王之强烈,亦不愿因此而直接与自己的亲属贵族发生正面冲突。楚悼王死后,旧贵族们迅速的阻断了消息,并未让肃王立刻了解到继位的消息,借助这个时间差,旧贵族们在悼王的尸体旁射杀了为其守灵的吴起。而回过神来的肃王在借助侮辱先王尸体名义诛杀旧贵族七十余人之后作为自身在改革中意图获取的政治权利和对于增强国家的掌控力的目的已然达成,也就失去了继续改革的动力。吴起变法这样一场声势浩大,即将成功的变法由此无疾而终。

总结:

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是与商鞅并称的,吴起改革在只差临门一脚是无疾而终,根本原因还是未能够从制度层面上调动自上而下进行变法的积极性,从而将旧贵族推到所有人的对立面,仅仅只是利用贵族和皇室之间的矛盾展开改革,在皇室达成自己目的之后改革的动力便将殆尽,变法事业也将会无疾而终。


参考文献: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三》

《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

《说苑·卷六·复恩》


春朝青牛


在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以前,楚国面临国内、国外的双重困境。国内方面,屈、景、昭等楚国旧贵族把持着楚国政治,连楚国国君都要忌惮三分。国外方面,先后受到韩、赵、魏等国的侵夺,丢了不少土地。内外交困,楚悼王急欲变革图强。

公元前409年,吴起在魏国展露了自己的军事、政治才能,他从赵国来到魏国,以大将的身份,帮助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设立了河西郡,如此一来就解决了魏国的后顾之忧,魏国得以把战略重点放在中原。吴起受到魏国大臣王错的排挤,最后由魏至楚。

公元前389年,楚悼王熊疑任用吴起为令尹(相当于相国)主持变法,目的就是让楚国变强。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条:第一条,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第二条,精简官职,削减过高的俸禄,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发展军事;第三条,整顿吏治,禁止旧贵族养门客,防止其结成势力,阻挠变法。

吴起主持的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条条都针对旧贵族,因此遭到旧贵族的忌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旧贵族立即反扑,将吴起射杀。


天香引


导语

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姜后,分封制下以卿大夫为首的世家旧贵族阶级不断的兼并土地,扩大势力影响诸侯统治弊端暴露无疑,诸侯国们纷纷开始变法寻求打压以卿大夫为首的旧贵族,任命新贵族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吴起因为和魏国的关系破裂来到了楚国,魏国刚经历了李悝变法,取得显著的成效,楚悼王便希望吴起能运用李悝变法的经验对楚国进行变法改革。

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成为分封制的一大受害者,那时的楚国制度只有一昧的效仿周朝的,楚国内部氏族的势力膨胀严重。在吴国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连战连败的一大原因就是当时抵御吴国的军队就只有楚王自己的世家军队,其它的世家不愿派兵参战才使得楚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到了后期在楚国氏族势力和秦国的帮助的下很快就将吴国击败。

楚国内部矛盾重重

从吴国攻打楚国中就能清楚的看出在春秋时期楚国内部就暴露出了许多矛盾:

  1. 楚国内部的权力分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许多的氏族不受楚王的控制,他们各自为政,对楚王的命令执行力严重下降。由于楚国土地辽阔,边远氏族就出现不受楚王控制的现象,此时的楚王更像是他们推出一位“武林盟主”,心情好时便听从号令,心情不好时不听也罢。

  2. 在分封制下氏族的权力能够扩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土地的兼并问题。楚国内部有许多贵族的土地相邻与重叠,经常会出现土地兼并和争斗的问题,在土地斗争中比较大的斗氏、昭氏、景氏、屈氏等氏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楚国也面临的分崩离析的危险。

  3. 由于宗法制的缘故,世袭下各个世家根基变得越来越牢靠,在楚国内部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楚王,严重威胁到了楚王的统治,还蚕食着楚王家族的土地以及权力。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那么楚国就会走上晋国和齐国一样的道路。

推崇吴起改革

当吴起来到楚国时,就是一位履历丰富,战功卓越的大臣将领,他在魏国的一系列履历都是楚王把他推向改革领导位置最好的证明。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史记》

吴起在坐上国相的位置时就开始效仿魏国的李悝变法,把矛头直指卿大夫为首的旧贵族。改革的内容大致是:

  1. 用军功授爵制度替代世袭制,减少没有功劳的贵族大夫钱财奉例,削弱不听命于楚王的贵族世家实力,防止他们继续扩大土地和实力。

  2. 裁减国中没有实际工作任务的冗余官员,削弱大臣的权力,加强君主集权。

  3. 从削减边远氏族的土地和奉例供给开始,慢慢削弱卿大夫和氏族的实力,将收回钱财补充国库,用于军备建设上,加强军事实力。

楚国在吴起的改革下成果显著,楚国因此国力大增便开始向外扩张攻打其它列国,成为战国初期一方霸主。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史记》

就在吴起变法的顶峰时期,变法的最大支持者楚悼王去世。楚国的王公贵族趁着参加楚悼王丧事的机会开始发动骚乱,他们联合起来攻击吴起,最终吴起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身前。吴起变法也因为楚悼王和吴起的相继死亡而宣告失败。

变法的失败原因

吴起变法的出发点是正确,因为宗法分封制主要矛盾就是在王公贵族的实力会越来越大对现有君王的统治产生威胁和影响,但是吴起太看重李悝变法的经验而失去了对楚国国情的判断,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楚国国土辽阔,氏族以及卿大夫土地分配和权力关系远比魏国复杂,没有完全摸清国情的条件下就开始变法,势必会遭到王公贵族的强力反抗相比魏国,楚国是一个从西周就被分封的诸侯国,受到分封制的影响更大,氏族的实力更深厚。吴起变法太过激进,依靠着楚悼王的支持,开始变法时就将矛头直指贵族阶级,错误的评估了王公贵族的实力。


结语:

吴起变法帮助楚国的国力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大幅提升,向外发动了多场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这是变法的成功之处。但楚国作为西周时期的老牌诸侯国,旧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异常强大,在没有对旧贵族的实力判断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变法改革,也因此遭到旧贵族的反击导致变法最终的失败


不羁de汪


你好,我是阿卿聊历史,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楚国的处境。

虽然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但是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委靡不振,再加上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进攻,不断地丧失土地。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楚悼王想通过变法使楚国变强大,但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和支持者。

后来吴起来到了楚国,他给楚悼王分析了楚国的弊端,并指出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变法。楚悼王本来就有这个打算,听到吴起这样说,很是高兴。于是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楚悼王为了使楚国国富兵强,所以支持吴起进行变法。

那么为什么最后楚悼王死后,变法运动就失败了呢?

因为吴起变法途中裁掉了很多"吃白饭"的闲官,而且还疏远了一些不相干的贵族远亲,省下钱来奖励有战功的人。正因为如此,严重触犯了权贵集团的利益。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旧贵族趁机叛乱,包围王宫,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为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