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樂亭皮影,俗稱樂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為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成形於金代,盛行於清中晚期,發展於建國後。影人和場景均用驢皮雕刻,又稱驢皮影。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樂亭地秧歌是樂亭縣流傳範圍廣、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民間舞蹈。清光緒以前,樂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場秧歌為主,到宣統年間,小場秧歌逐漸增多。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1845年起於灤州(灤南縣原屬灤州—今灤縣)、樂亭鄉間。它博採諸傳統說唱藝術的長處,又吸收了當地民歌、戲曲的某些唱腔,形成了獨特的唱腔、板式,用鄉音說唱,以三絃、鐵板、鼓伴奏。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灑河橋花燈會是由古老的河燈演變而來。灑河橋花燈集繪畫、造型、配色、漂染於一身,以優美的姿態而聞名。花會以優美的舞姿,獨特的演技套路,百看不厭,久演不衰,深受觀眾喜愛。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缸爐燒餅起源於公元1865年,當時,在樂亭縣城北街有一位經營麵食的師傅,名叫石老化,他在做包子、餃子的同時,不斷摸索、利用肥豬肉和白菜幫等嘗試著配製成菜餡做成燒餅,然後放在吊爐裡烘烤,烤出的燒餅卻很好吃,風味獨特。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有“祭火”、拜火之習俗,其中祭火之俗在古城遊牧民族如蒙族、契丹、鮮卑等中最為突出,擁有大量有關火的神話、傳說,加上民間現存各類有關火的民俗事象,火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表現形式多樣。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嗩吶是流傳於民間,歷史悠久的民間吹奏樂器,至今仍然被廣泛使用於民間秧歌舞蹈伴奏、戲曲演唱伴奏和婚喪嫁娶的民俗活動中。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豐潤七樹莊麻糖始創於明朝萬曆四年(1577年),取其冀東人所愛吃的食品“軟、硬排叉”之優點並借鑑京城“蜜餞”澆漿法精心研製而成。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唐劇是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劇種。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唐山民族文化傳承,那些不會被遺忘的民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