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你怎么看?

蒋新国


在诗词里面找病句,是智商有病!

诗词,是体会意境。诗词,用韵律的要求,经过绵密的思维,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语言简练,是诗词的重要特点,如果处处说得清清楚楚,那是散文;如果把情感解释得明明白白,就是书信。

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的人,别把无知当学识渊博。自己可以在深秋时节的夜晚,到野外去露营,看看“月落”、“乌啼”、和“霜”是不是符合诗意,是不是大自然的真真切切的景物?

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次,苏轼去找王安石,而王安石不在,只见桌案上摆着两句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轼认为:明月不能在枝头叫,黄狗也不可能躺卧在花心。于是提笔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对苏轼改的诗极为不满。后来因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治原因被贬,王安石就“公报私仇”,把他到贬南方某地。

苏轼到了地方,出门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着一簇花丛大声喊叫:“黄狗,黑狗,快出来!”苏轼很奇怪,问小孩才知道,原来花蕊中的小虫子叫“黄狗”,“黑狗”。他又来到一棵大树下,听见了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当地人,是什么鸟在鸣叫。得到的答案是:明月鸟。

苏轼恍然大悟,自己把王安石的诗错改了。

在诗词里面找病句,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咱们也随意挑几个试试。

1、顾城的朦胧诗《十二岁的广场》在梦里 /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 /我知道你们的一切。

诗中的“你们”是谁,是施暴者,还是挨批者?是麻木不仁的人,还是明哲保身的人?

2、郑愁予《错误》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错误怎么还美丽?拟声词“达达”还是错别字呢!

3、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就是九个名词,怎么能组成句子呢?不符合语法嘛!

4、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怎么会有三千丈?别说什么夸张手法。就是满嘴胡吹

在诗词里面找病句,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碧水青山0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吗?多好的诗句,多美的意象。如今,随着乌鸦的急骤减少,已无人了解它们的习性;如今暖冬太多,霜满天的日子在江南也很少见到了。于是,不了解乌鸦和白霜的人才质疑唐代诗人张继的这一诗句。

乌鸦是我小时候常见的留鸟,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极为常见。乌鸦生命力极强,成群结队,在村庄的上空飞翔欢叫,在村庄旁边高大的古树林里筑巢。乌鸦又是脆弱的,随着当时高毒农药的使用,一夜之间消失了踪影,在我生活的地方已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了,因此如今的年轻人对乌鸦的习性不太了解,以至误认为乌鸦夜晚不会叫。还有,现在江南一带的年轻人很少见霜冻,更是很少在霜冻之夜外出,因此也就无法体验野外夜晚的“霜满天”是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乌鸦是农村人们最讨厌的乌,最讨厌的是它的叫声。家乡有一句俗语:“喜鹊报喜,乌鸦叫凶。”白天有乌鸦从头顶飞过,边飞边叫,让人心有余悸,农村老话说:“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老鸦叫,祸事到”。那时候乌鸦到处都是,到处都在叫,天天有带着叫声的乌鸦掠过头顶。那时候我想,乌鸦叫着从头上飞过时,地上走路的人多,难道祸事就一定落到某个人身上?再说祸事也不可能天天降临到人们的头上。如此久而久之,白天的乌鸦叫唤声对我们来说也就失去了畏惧感,确信科学的说法,这是村里老人的一种迷信。

然而,乌鸦在夜里叫的时候就让人毛骨悚然了。记得那时,乌鸦在春夏三个季节的夜晚几乎听不到它们的叫声,可到了深秋起霜的时候,村庄周遭高大的古树上,乌鸦不时会发出凄厉的叫声。有时与之相呼应的是猫头鹰,夜里的乌鸦发出的叫声一般只有一两声,而猫头鹰的叫声一叫就是一大串。农村最讨厌的就是这两种鸟夜里的叫声,都说夜晚听到乌鸦和猫头鹰的叫声村子里会死老人。果然,村子里秋冬打霜的时候死去的老人最多,因此,村里的人们最怕听到夜晚的乌鸦和猫头鹰叫。

现在想起来也真可笑,如今夜里没有了乌鸦叫,猫头鹰的叫声也少了,秋冬时节村子死去的老人也还是不少。

其实乌鸦的叫声与老人的死去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与霜冻的天气有关。有人说乌鸦是一种吃动物尸体的鸟,是附近有动物尸体,夜晚才会叫。我不这样认为,乌鸦夜晚也是要休息的,是不会出去觅食的,也看不见。也有人分析是古寺半夜钟声把乌鸦惊醒发出叫声,实际上古寺钟声每到半夜时就会敲响,对常年生活在这一带的乌鸦来说已经习惯了,也不会发现惊叫声。有人说,是月亮下山时光线的明暗变化将乌鸦惊醒,乌鸦才会发出叫声,这种说法就更荒唐了。

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就会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春夏时节有暴风将要下雨时,乌鸦在风中叫得最欢。风雨交加的夜晚,乌鸦也会发出叫声。而秋冬天霜冻时,一般风很大,俗称“霜风”。张继诗中所写出的又是江边有霜的夜晚,江风加霜风会更大。乌鸦一般在高大树上的枝桠筑巢,风刮得树枝就摇摇晃晃,把乌鸦抛出窝,因此也就发出惊叫声和扑翅声,找到窝后也就安静下来了。因为是受到惊吓,其叫声也就一两声,比较凄厉,张继在诗中用“乌啼”两个字恰如其分。

同样是夜时发出叫声的鸟,乌鸦一般只叫几声就安静下来了,而猫头鹰则是过一阵又要叫一次,因为这两种鸟的生活习性不一样,乌鸦是昼出夜归,而猫头鹰则相反,是昼伏夜出。猫头鹰叫唤很正常,乌鸦夜晚叫唤一般是受到骚扰或惊吓。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张继在天宝十二年考取进士后,天宝十四年一月发生了安史之乱,玄宗仓皇奔蜀。当时江南一带政局和社会安定,许多文士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是其中的一员。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那么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的呢?这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常识。江南一带打霜的天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是大晴天,夜晚气温很低,比下雪天还冷,民谚有“下雪是个明,打霜冻死人”的说法。霜天风大,宋代黄庭坚诗《大风》写的就是浓重的霜天:“霜重天高日色微,颠狂红叶上阶飞。 北风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这种浓重的霜天不用凭光亮看地上有没有霜,按生活常识就能知道,何况在船板上踩踏时会出现或是滑溜或有细碎声响的感觉,船舱篷子上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有没有霜。

总而言之,“月落乌啼霜满天”不是病句,怀疑是病句的人,一般是对当时这种生活场景的不了解,或已经无法了解了。


关山听风


吹毛求疵,你怎么知道晚上乌鸦不叫,半夜来船了,人声鼎沸,旁边树上的乌鸦惊到了,当然要叫。我们苏州人在小时候小伙伴一起傍晚躲猫猫玩,夜快深了,家里大人就喊我们回家了,起霜了,太阳下山,进入黑夜就起霜了。作者是经过这种日子的,写的真真实实。你算哪根葱?挑古人的毛病。


用户1272547043737


这句诗词十分的中肯贴切,实事求是,而且对仗工整,很有生活味的。九十年代我在北京西市口一带夜晚经济常听到乌鸦的叫声,南方冬季夜里结霜只要你站在野外,不仅可以踩到而且还可以看到白色的霜满地都是。所以自己不体验过,枉自臆断是一个没有生话实践活动的瞎评论。


西风烈31306171


要说“病句”古诗里俯拾皆是,譬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谁上过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有大如席的雪花吗?白发三千丈,怎么走路?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能从天上落下来吗?还有,李元霸的双锤,八百斤,真有八百斤的双锤吗?可见,古人都缺少文化,不懂逻辑思维,只有题主学贯古今、才高八斗。不知题主得过几次诺奖?联合国是否邀请题主去当秘书长?[呲牙][呲牙][呲牙]


桃源逸士24790141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们先来讲故事吧!



在唐代考中进士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官职升级了三品,皇帝和太子对他敬爱又加,还有李商隐也中进士迎娶了大将军的女儿,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是诗人张继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因为张继刚刚考进中士,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他身边险象环生、危险重重,无奈之下张继独自一人只能驾上一叶扁舟去南方逃难,当他来到苏州城,趁着夜色远眺寒山寺之时,便愁绪万千,他便写下了这一首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



张继南漂来到苏州城已经是夜半时分,他把船停在城西的枫桥下,回身钻进船身休息,此时的月光已经消失不在,几只乌鸦也发出凄厉的叫声,他走出船舱查看却只有了秋日的寒气,在空中弥漫,他发现一处微弱的光亮,原来那光是江面上漂泊着的鱼船发出的,于岸边的红枫交相映衬着,这样的画面让他有了睡意,突然远处传来了钟声,张继一惊后才发现那是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在这样凄冷的夜半十分,钟声显得更加的寒意十足。


月落乌啼霜满天到底是不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啼叫!月落夜黑又怎么知道霜满天!

其实张继所写的乌鸦在晚上啼叫,不是乌鸦像白天一样啼叫,而是因为月亮落下之前和之后的光线变化,这样的变化一下子把乌鸦惊醒发出啼叫,没有月光之后变得漆黑一片的意思。

月落夜黑又怎么知道霜满天呢!其实霜满天确实是个病句,霜怎么会满天呢,应该是霜满地才对,所以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

虽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霜华在地不在天,但是这样写才能切合张继的感受,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世间的凄凉,就像霜的寒气一样围绕着他。


祖祖侃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的“乌”指的并不是乌鸦,而是“金乌”,也就是太阳。

首先第一句话描写的是,早晨的场景,“月落”顾名思义指的是月亮落下,“乌啼”是金乌升起。

“霜满天”,霜只有早上才有,也就是早上的时候,满地都是霜,而这时候天空刚好也蒙白与霜的颜色一样,看起来满天都是霜。

其实这个首诗是中第一句描写的时早晨出发时候的看到场景。

第二句描述其实也是凌晨时候的场景。

因为诗人出发的早,渔家凌晨点着灯火出来打鱼,古人没有晚上睡得晚的,只有早上起的早的。

在古时候晚上打渔是不存在的,人家一般都是早上打渔,这样得到的鱼才新鲜,然后拿去买才有好价钱。

句子中的江枫,就是两边的枫树了,没啥好说的。

至于作者所说的愁眠,是他起的太早,还没睡醒,在犯困呢。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很简单的,说的时候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刚好听到寒山寺半夜的钟声。

整首诗写的是诗人旅途的时间起点与终点,并且以所见的一些特殊场景来表述自己的迷茫与忧愁。

你们这群夜猫子,不要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解读这首诗,古人不熬夜的。

另外还得说一下,你们有点文化好不好,怎么一看到一个“乌”字,就认为是乌鸦呢,还乌啼,还夜晚乌鸦叫呢。

不知道月落,总知道霜吧,夜晚那么黑能看得到霜吗?谁不是凌晨才看到霜,你们再这么不学无术,古人都要被你们气的棺材本都压不住了。


一号风手


这句诗没错,月落是什么时候啊?不是晚上是早晨,早晨不是月亮消失了吗?既然是早晨就能看见霜,霜满天是一个中国人习惯的用词,一种可能是屋顶上全是霜感觉像满天有霜的样子,另一种解释就是淡白的天色像满天的霜一样。中国人常有一句话叫“哭天哭地”,谁有本事哭到天上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夸张手法,习惯成自然,所以也没错,“霜满天”是对的。


秦三凤璧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为经常晚上在地里浇水,好多次遇见落霜,我发现落霜的时间总是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这和乌鸦的习性不相符,这里的“乌啼”我觉得是指乌啼镇。诗人夜宿在乌啼镇桥旁枫树下的渔船里,心中有烦心之事睡不着觉,半夜起来站在船头,这时月亮快要落山,满天都是飞霜,他长叹一声望着江边渔船上孤寂的灯火,唉!还有孤灯陪伴难以入眠的我。他对着渔火自言自语道:“你听,姑苏山上寒山寺的钟声也来到我的船上,你听到了吗”?不知是不是这样?



玉墨1968


先来看看《枫桥夜泊》的写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张继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考取了进士,被任盐收官。而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一月就爆发了"安史之战",天宝十五(756年)长安危在旦夕,玄宗仓皇奔蜀地而去,而张继和一些文士纷纷逃向江南地区苏、浙一带避乱。在此背景下,流亡途中的诗人宿船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夜不能眠,望着孤寂、凄凉的夜景,听着半夜传来的寒山寺的钟声,愁肠万千,家国破败的凄凉、悲愁郁满心间,提笔写下这首写"愁"的千古名诗。

这首诗自古以来,其释义存在着很大争议,因为诗句的字词的跳跃性,产生了很大艺术空白,让人很难从字面意义的逻辑上把握,看看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从"月落"上推敲时间:黎明前的破晓,但从诗题《枫桥夜泊》中"夜"和第三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夜半",可以否定"月落"不是黎明前夕,而是"夜半"即半夜之时,那么从整首诗上,可以理解为:月亮从中天徐徐降落下来,月光变得幽微。这与"乌啼"产生了相对应的关联。

王维有一首写春夜的诗,题名:《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就有"月出惊山鸟"的景象描绘:月亮从山头上冒出来,惊得鸟儿扑楞着翅膀飞起来,时时鸣叫着回荡在寂静的山涧中。以至可以联想这首诗中"月落乌啼"的情景是相一致的,是真实的自然现象,在借鉴王维诗的基础上,再细解释"乌啼"的场景:我们人对太阳光有明显的感受:中午的太阳较上午、下午的光线要强烈,温度要高,所以中弦月要比下弦月光线要强些要亮些,而动物、禽类比人更有敏锐的光线感知力,往往会因光线的变化受动惊吓,而发出啼叫声。

所以当月亮由中天徐徐降落下来,月光由明亮而变得幽微了,惊动了栖息乌鸦,受到惊吓的乌鸦,时时地啼叫着,回荡在寂静的夜空里。

再分析"霜满天",就普通常识讲,霜是清晨凝结在地面或地面景物上的固态颗粒物,不太可能半夜落霜,而且"满天的霜"说不通的。有很多教材解释是:满天寒气,而寒气是人体感知得到,而诗中却是与"月落"、"乌啼"相贯联的景物,是通过视觉感知的,所以把"霜"理解为"寒气"与原诗的意义相出入,不适合原义的。

我们从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中,可知古人常把月光比喻霜。还有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两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诗句里空中的“霜"实指的是“月光",两句的释义就是:月光照在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空中洒落的月光好像霜般闪烁着光亮,无人觉察得到。所以在借鉴别的诗人基础上,就会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有了新的理解。

所以"霜满天"是指清冷的月光像霜般散落在夜空里,闪动着点点光亮。这就使得字词的释义合乎正常自然景象,做到"炼词斟字"的准确、形象性。

通过上面一点一点的推敲和延深,张继这句诗便诗义清晰而准确的传达出来,因而"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整句诗义便是:明亮的月亮由中天徐徐落下来,月光变得幽微了,惊动了栖息的乌鸦,惊吓地啼叫着,打破寂静的夜色,而空中散落的月光如霜般凄寒,闪烁着点点光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