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一日三省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订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与颜回、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地位崇高。孔子托孤曾子,孔子73岁去世,孔子临终将其孙子孔伋(字子思,孔鲤之遗孤)托付于曾参,当时曾参27岁。子思师从曾子,受曾子教导,也成为一代圣人,子思子著写了《中庸》,被尊为"述圣"。他的弟子又传业给孟子。所以说,曾子是孔子学说最重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五经都是孔子编订的,而四书分别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著作的。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嘉祥县宗圣像

曾子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西南,从曾子庙西约1000米,坐北面南,南北长117米,东西宽60米,占地7000余平方米,四周林墙高3米。198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8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中门一座,角门两座。内建有更衣所、斋房、飨堂各3间。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曾庙与曾子墓卫星图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曾子墓卫星图

据记载:曾子墓位于"专庙迤西一里余,与武城东西相距约五里许,元寨山东麓,群山迥合,马鬣长封"。唐贞观《重修武城谱系》记南武城"西有曾子墓"。曾庙内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建郕国宗圣公庙记》碑,碑文由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文渊阁视事的许彬(山东宁阳人)撰写,碑文中就有"今庙东南有'耘瓜台',西有曾子墓"的记载。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增建宗圣林翁仲、石兽、华表及神道坊。

敕修曾子墓始于明成化初年(1465年至1467年)。时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明宪宗下诏加以修治,因即瘗碑而为之茔。旧《志》:墓侧有富民范氏不知书,以宗圣墓表甃壁。后一儒生谓曰:"此宗圣墓表也,用之非法。"其人惧,碎火为石灰。明孝宗宏治十八年(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表建曾子墓,得以重修。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行查宗圣墓是否岁久倾圮。嘉祥知县李松勘系仅存遗址,无从修葺,遂未详细声明,以至历任相沿,未经造报。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省保碑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享殿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宗圣曾子墓

乾隆二十年(1755年),宗子博士曾兴烈以曾子墓享殿门垣岁久倾圯,呈请重修,所有应盖享堂、牌坊、大门、围墙等项需工料银六百三十二两余。山东巡抚咨报工部,奉部议,圣贤祠墓遇有损坏坍塌,所需在千金以下者,俱准以藩库公项报部修葺,凡重建之案,应令该抚奉请办理。八月,山东巡抚白钟山奏准,以山东库存公银予以修葺,越年告成,准报销银两三百三十二两有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府捐修书院余资,复就葺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祥县祁请帑重修宗圣庙林,由抚院明咨报户、工二部。历被风雨,渐有残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增建宗圣林翁仲、石兽、华表及神道坊。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曾宪梓博士

嘉庆元年(1796年),被黄水泡倒林墙及飨堂、斋厅、仪门。嘉庆四年,嘉祥县台士佳遵例请修,藩台全以司库不充,着先将林庙破损残缺之处筹议粘修。嘉庆五年,宗子博士呈请,抚院蒋兆奎批:宗圣曾子林庙既经坍塌,自应亟为修理,以昭诚敬。但应委何员勘估,应动何项兴修,仰布政司查议详夺。嘉祥县随造具估册,取具金乡县勘结,由州金湘申道,王朝梧加结移司,全藩台仍以司库不充辞。嘉庆十二年(1807年),督粮道孙星衍署理藩篆,宗子博士曾毓墫移请,嘉祥县知县王德修查案径详,请动用闲款。九月初七日,由护抚部院杨志信批:本署司详送估修宗圣曾林庙册勘各结如详,在于漫工余项下动支,给发修葺,以昭诚敬。由是启圣祠、寝殿、门庑、林墙、飨堂等工皆得粘补。

曾子七十四代孙曾宪梓博士于2002年9月率家人拜谒曾子庙、墓,遂表捐资重修之意。2002年10月至2004年8月,曾宪梓博士捐资,重建林墙,加筑曾子墓,复原享殿,重铺甬路及林前广场,添置甬路两侧石仪。又在林内栽植松柏树,修筑了通往林前的柏油路面。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曾宪梓博士在曾子墓植树


嘉祥南武城遗址

《孔子家语》《史记》均记载:"曾参,南武城人。"曾子故里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在今嘉祥县南部。这一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如《中文大辞典》注:"南武城,春秋鲁地,在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下。"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民国上海中华书局石印本《孔子家语》


南武城故城遗址,2012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文物普查队先后对嘉祥南武城故城遗址做了四次调查,并给予认定。1998年济宁市文物局又组织专业人员再次对南武城故城遗址进行了调查考实:"南武城故城,位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东南1000米……。故城遗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积约250000平方米。故城东北、东南城墙角在1970年尚存。原残高约4-5米,后被群众取土造田所破坏。在这次考察中,通过调查剖析,我们发现了残存的故城东城墙和具有春秋时代特征的夯土夯层窝。调查中还发现了大量春秋至两汉时期的筒瓦、板瓦、鬲、豆、盂、罐等器物陶片。残存的东城墙,南北长约100米,宽约8米,高3-4米,上面现已被群众耕种。我们在城墙中段西侧距地面1米处和城墙南端距地表1.5米处,分别作了城墙局部剖析。……(城墙)夯土层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陶片,未见春秋以后时期包含物。这种时代风格与曲阜鲁国故城、洛阳东周王城。山西侯马晋城同期城墙极为相似。(见齐鲁出版社《曲阜鲁国故城》,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据此认定:南武城该期城墙为春秋时期所筑,筑造时间不晚于春秋中晚期"。南武城旁有耘瓜台,西北有曾庙、曾子墓等文物遗址,历史上早有记载。为什么叫南武城呢?因为当时鲁国有"北武城"。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隠》注释说:"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沈阳师范大学刘兆伟教授也提出鲁国当时有北武城的观点。(见济宁市史志办公室所编《曾子及其里籍》一书)。 当时鲁国确有"北武城",这个"北武城"在《论语》《孔子家语》《史记》上称作"武城",是孔子闻弦歌之地。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论语》记载:"孔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这个武城的长官——孔子的弟子子游,把这个弹丸之地治理得很好,一派歌舞升平气象。孔子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子游这样的大才,治理这小地方是大材小用了。这里还是澹台姓的发源地,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故里。《孔子家语》《史记》均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明代地方志就有记载,至今这里有澹台山、澹台祠等遗迹。

此"武城"位于嘉祥县中部嘉祥村一带,有遗址。1981年文物普查时,在嘉祥村东南1公里处,灯台山之西,发现约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占地12万平方米的地方,有碎砖残瓦和石柱基础等遗物。此地古代很多方志记载为"郗城",其实应该就是"武城",详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曾子故里》一书有关论述。

此武城始建于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春秋》载"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此地位于鲁国西北,鲁、齐边界,是为防备齐国而建的,当时齐国多次从鲁国北部、西部攻打鲁国。因为这里紧靠鲁武公墓,故称"武城"。鲁武公墓在清代嘉庆年间被发现,出土了当时周宣王任命鲁武公的册命丹书,即任命书。详见光绪版《嘉祥县志》。此"武城"应比"南武城"晚,但由于它跟鲁国国君鲁武公之墓有关,起到护墓的作用,所以较为尊贵,应称"武城",而南武城只能加"南"以别之。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南武城故城遗址旧照

南武城的由来应该跟世居嘉祥县的武氏家族有关。据嘉祥县东汉时期武氏祠武斑碑记载:"昔殷王武丁久伐鬼方,元功章炳,勋臧王府。官族分析,因以为氏焉,武氏盖其后也,商周假藐,历世圹远,不陨其美。汉兴以来,爵位相踵。" 是说以前商王武丁长时期攻伐鬼方部族,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功劳计入国家档案。后来武丁后人有了分化,武姓大概就是其后裔,历商、周旷远的历史以来,家族的美名仍未衰落。汉代兴起以来,爵位相踵不绝。这里记载了嘉祥县武氏家族的显赫历史,其家族墓地武氏祠靠近南武城,很有可能南武城就是春秋时期或之前武氏家族的封邑。

济宁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遗址

65岁的嘉祥县原政协副主席杨存义(左一)讲述南武城历史


南武城因宗圣曾子故里而闻名。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访古凭吊,留下不少吟咏诗篇。其中以明代监察御史吴弘济的诗为著名:"白云片片锁青山,神气弥漫岂等闲?一点灵根依圣域,千秋道种辟贤关。武城风气占当住,东鲁章缝咄不还。凭眺龙门艰咫尺,寻源流水枉潺湲。"(见明代吕兆祥《宗圣志·艺文志》)这首诗表达了对宗圣曾子的无比景仰之情,译文为:白云片片锁住了青山,神异之气氤氲弥漫,岂是寻常一般?一点天地灵气的根,依靠着孕育了圣人的土壤,您道德学问的种子,千古不朽,开辟了入仕做官的门径。南武城的风水、灵气不愧能孕育圣贤,可惜古鲁的儒者一去不还。登高远望曾子啊,难于近在咫尺而无法达及,欲寻道德学问的根源,却无法接近,只好眼睁睁看着流水潺湲!

北宋曾公亮所作《曾氏族谱》"有曾西铸于南武山"之语。北宋晁补之《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中有"下马牛岭,北望南武、七日诸山,…"一句。南武山因南武城得名。金乡张氏园位于嘉祥南武山之南。

元至元二十一年所立鲁秋胡庙(位于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碑,碑文中有"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之句,指认此地为南武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