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叫《論孩子》。詩裡頭幾句是這樣寫的:
“你們的孩子 /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 他們只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之道,一直困惑著很多家庭。
在愛情裡有一種羅曼蒂克的說法:“我之前沒有愛過別人,你是第一個,我怕我做得不好,讓你覺得愛情不過如此。”
但我們很少能夠在親情裡看到類似的表達。其實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這都是我們第一次飾演的角色。既然都是同一起跑線出發,為什麼有些家庭滿是愛與和平,有些家庭卻是難以安寧呢?
答案就藏在紀伯倫的詩中。
1997年伊朗上映了一部電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
電影講述了在一個貧困家庭裡,哥哥阿里把妹妹莎拉託他拿去縫補的鞋子弄丟了,因為怕增加父親的負擔也怕父親大發雷霆,兄妹倆瞞著父母隻字不提,最終商議兩人共用僅剩的一雙破舊布鞋,輪換穿著去上學。但這樣的共用給倆兄妹都造成了不便,以至於圍繞鞋子引發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最後以阿里參加跑步比賽拼盡全力卻事與願違的拿到了第一名(第三名獎勵一雙鞋子)遺憾收尾。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阿里的小小遺憾,才更加彰顯了這個家庭最後的暖意。
在《小鞋子》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很多屬於孩子的那份特有的敏感和脆弱。
比如縮在角落裡刻意隱藏破舊布鞋的莎拉因為老師的一句“上體育課就是應該穿運動的鞋子”而重展笑顏;感受到爸爸開口的困窘阿里便主動對陌生人表述提供修理花園服務的請願;面對教導主任的指責,欲辨不明的阿里臉上那無聲滑落的淚水……影片裡埋留的很多細節,都是孩子敏感的體現。
觀影過程中我們可以輕鬆感受到,但在現實育兒中我們卻往往容易忽略掉。
在書籍《思維盲點》中講到人性的盲點是存在兩面性的,如果瞭解不夠的話,那麼就會深受其害,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將其剖析透徹,並深度瞭解它,那麼它便會對我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我們透析自我,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簡單的說,就是對待孩子,我們需要有全知視角,而不能常用有限視角去看問題。
阿里的父母為什麼沒有能夠第一時間讀懂孩子們的敏感和窘境呢?通過《稀缺》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稀缺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並帶來一點好處:我們能夠在應對迫切需求時,做得更好。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損失更大:我們會忽視其他需要關注的事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變得不那麼有成效。
影片中阿里的父母因為貧窮,長期把心思放在如何攢錢湊房租,添置生活必需品,給生病的媽媽買藥等事情上。在管窺之下,他們分身乏術,難以有多餘的注意力聚焦於孩子身上,從而沒能第一時間讀懂孩子們的敏感和困窘。
不然的話,經常外出的父親,又怎能不發現臺階處妹妹莎拉的鞋早已不翼而飛呢。
讀懂孩子的敏感的首要是在工作之餘仍能夠留有餘力,相比工作,孩子可能更需要父母。
《小鞋子》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父親對阿里說:“阿里,你怎不幫媽媽的忙?兒啊,你只會吃,睡和玩?你已不是小孩子了,你九歲了,我在你這年紀已幫父母做事,你怎麼令我生氣呢?你會不會想的?整天只顧著鬧著玩......”
阿里的淚水看上去隨時都有可能滑落。
這當中父親陷入了固有思維。什麼是固有思維呢?
你一直看到的土豆都是土裡長的,突然有一天人家告訴你,實驗室有人在水上養土豆,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你認為土豆只在土裡長,這就是固有思維。
因為自己九歲就開始幫助自己的父母幹活了,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如此,實際上在有些家庭裡,九歲的孩子的生活可以很精彩。
當然這裡面一定程度也是因為阿里的家庭背景。
《小王子》裡說:“大人們永遠需要孩子的解釋,大人們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
讀懂孩子內心的敏感,除了留有餘力的陪伴之外,還需要在與孩子有限的相處交流時間當中,儘可能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急於否定,不忙於掌控,將工作上的情緒儘可能帶離家中再遠一些。
從交流中提取孩子可能需要的幫助,然後委婉的去教導他,這才不會讓孩子留下心理烙印。
正如網上一個熱門的視頻,講述父親上衛生間的時候看到自家孩子笨拙的在刮鬍子,父親沒有急於上前否定,只是選擇默默離開。第二天,父親將洗漱臺換成了兩人可以共用的類型,等孩子前來刮鬍子時,父親就在一旁刮自己的鬍子,以身作則,孩子很快就學會了。
不同個性的孩子需要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倔強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一點耐心,自尊心強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一份理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斷摸索平衡點,是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關鍵點。
最後總結,如何讀懂孩子的敏感,讓孩子更加開朗呢?
首先,不讓稀缺心態持續影響我們,工作之餘留有餘力陪伴孩子、守護家庭。
其次,珍惜和孩子短暫的相處交流的時間,更多去挖掘孩子真正的需求。
最後,試著保護孩子的童真敏感,採適宜的方式儘可能溫和地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要過早地讓孩子迷失在成年人附加的壓力中。
相比《小鞋子》這個名字,我更喜歡把這部電影叫《天堂的孩子》。
我們都曾去過天堂,那是童年的方向。
希望靜下來的時候,父母能夠對孩子說:“我之前沒有做過別人的父母,你是第一個,我怕我做得不夠好,讓你覺得親情不過如此。”
閱讀更多 小巷青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