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夷陵之战损失大致在67000人!这个数据主要是有两个出处。一个是蜀汉方面提出来的数据,当时刘备出川的时候蜀汉有兵力11万6千人,其中两万人是守汉中,一万人守成都,赵云九千多人守江州,马岱三千守武都。所以折算一下,刘备出川的兵力大约是七万三千多人左右,夷陵之战后刘备军只逃出来五千多人,这可以推算出损失在六万七千人左右,这种损失算下来已经超过整个蜀汉军力的一半了,这种情况绝对是重创

第二个数据是由孙权方面提出来的数据,夷陵之战后孙权打扫战场清点人数,呈报数据是吴军自己伤亡10000人,其中阵亡2600人。毙敌47000人(蜀军),俘虏20000人(蜀军)。总数也大致是67000人,基本与蜀汉方面给出的数据相同。

不过对蜀汉损失最大的还是粮草方面的损失。夷陵山地七百里,刘备为了给大军供应粮草,出动了伙夫役夫23万人,这些人都得吃粮草的。夷陵之战兵民总数30万人,每天需要消耗粮草1.5万担,战役总共打了10个多月,总数就是450万担,这是四川积累了20年才省下的军资,让刘备一战给败光了。


优己


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一蹶不振,不单单是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那五万兵马造成的。


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根据估算,刘备当时的兵力在17万左右,虽然这与曹操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来说,家底还是很厚的。

并且当时刘备账下人才济济。大将之才,治国贤相,顶级谋士,一样都不缺。刘备具备了复制老祖宗刘邦,兵出关中,成就帝王霸业的基础。

然而,正是从汉中大胜曹操之后,刘备集团就开始连续走霉运了。

首先是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比损失精兵更严重的是,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死了韩信一样的惨。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YY一下,假如关羽在丢了荆州之后,逃回益州,后来的夷陵之战,乃至后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会打的那么艰难吗?

或许,不会吧。

荆州丢了之后,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由他镇守的上庸三城被魏国夺了去。丢上庸一损失对刘备来说,与丢荆州一样,也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按最保守估算,刘备损失了几千精兵和几千土著兵;

另一方面,上庸三城的丢失,使刘备少了一条兵出中原的出口。自此之后,刘备就只能出汉中,才能北伐中原。缺少了对曹魏出其不意打击的可能性。(出兵的口子少,就意味着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只防一个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死后,蒋琬曾经策划从汉中沿汉水东下,先攻取上庸,再攻取襄阳,继而北伐中原的策略。如果上庸当年没丢,蒋琬的这个计划,也不可能因为碍于难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你以为到这里,刘备的霉运就结束了吗?

对不起,还早着呢。

公元220年夏,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突然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

法正的重要性,不用多了说吧?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就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所以法正之死,就相当于刘邦继没了韩信之后,又没了张良。之前是胳膊没了,现在连脑子也没了。



公元221年,由于曹丕篡汉,汉朝灭亡,刘备决定称帝。一来,他早想称帝,二来可以靠称帝这件事鼓舞士气。一扫这一年以来的霉运。

然而,称帝这件事并没有起到清扫霉运的作用,之后的事,让刘备更糟心。

公元221年夏,刘备决定东征荆州,为关羽报仇。但大军还未出征,张飞就死了。之后没多久,黄忠也在成都病故,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到了公元222年,即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刘备所有的精锐,全部断送。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最多是四万。(《傅子》记载的数据,“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这是扯淡数据,不可信)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人才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东吴将领步骘截击而死。

前面说了,刘备称帝前死了关羽、法正,这相当于刘邦没了韩信、张良。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后又陆续没了张飞、黄忠、马超、张南、冯习、傅彤、黄权、马良。

这就相当于,刘邦在没了韩信、张良后,又没了曹参、周勃、樊哙、陈平、彭越。

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刘备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这妥妥就是要散摊子的节奏!

纵观三国时期,没有一个军阀在损失如此多人才后还能继续坚持的,一个都没有!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元气大伤,瞬间就把袁强曹弱的局面葬送了;曹操在赤壁大败,元气大伤,虽然后来曹操还能屡次南征,但他也丧失了一鼓作气平江东的锐气。

另外,除了精兵、人才的损失,蜀汉内部的动荡也是致命性的。

公元223年初,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的消息,立即起兵造反。紧接着,南中的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截止到刘备病死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蜀汉地盘本来就不大,一下四个郡造反,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这妥妥是要亡国的节奏。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

公元223年4月,对于蜀汉最大的打击终于还是来了——精神支柱刘备去世。

刘备之死就相当于——刘邦死了。

大将死了,谋士死了,群臣死了一大半,精兵也死了一大半,现在连主公也死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刘邦团队几乎全死了,就剩下一个萧何还在扶持刘盈苦苦支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是他胡说八道,他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而已。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不过好在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过来,又延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总的来说,公元219年—223年,刘备集团在这四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左右。刘备的家底本来就不厚,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精兵,元气必然会大伤。

而且比损兵更可怕的是,蜀汉大量人才在战争前后的去世。尤其是刘备的去世,他因为夷陵大败而一蹶不振,继而病死。刘备是蜀汉的精神领袖,连他都不在了,蜀汉难道不应该一蹶不振吗?

如果刘备集团的遭遇放到刘邦团队上:刘邦死了,韩信死了,张良死了,陈平、周勃等等全死了,就剩下萧何和不堪大任的汉惠帝刘盈还在苦撑。我估计,中国历史上应该就没有汉朝了吧。


Mer86


因为蜀国在三国里面一直是最弱的,蜀国的兵力也仅有十万人左右!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如果蜀国是最弱的,为什么诸葛亮还一直主动进攻魏国,六出祁山呢?不是只有实力强大的才会主动发动战争吗?


(夷陵之战后的三国)

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智慧之处,因为他知道凭借蜀汉的国力是耗不过强大的魏国的,如果任魏国平稳发展,蜀国将灭亡的更快!只有主动出击,对魏国进行不断的骚扰才有可能有更久远的将来!

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很多人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到了刘备占领益州以后,占有荆、益两州的刘备,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吴国,甚至是北方的魏国。因为大家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刘备剧照)

但是实际上,刘备从来没有独占过荆州! 事实上一直所说的“荆襄九郡”也是严重的误区!汉末荆州从来没有下辖过九郡,史籍上记载的是荆襄八郡,但通常认为是七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郡,孙权则只占据了南郡,刘备占据了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总共五个郡。虽然看似刘备占地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却是在曹操手上!



(赤壁之战后荆州划分图)

刘备借荆州。 后来东吴基于战略考虑,将部分荆州“借”给了刘备,让刘备跟他们一起抵御曹操!因此所传的刘备借荆州借的只是荆州的南郡!刘备得了益州以后,孙权就派诸葛瑾去索要,双方关系一度紧张。结果这时候曹操又夺取了汉中,刘备害怕曹操继续进攻益州,就跟孙权讲和,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但是刘备借的南郡其实还是没有还给孙权的!

但是孙权认为刘备占据长江上游,对他威胁很大,于是就发动战争夺取了荆州。就这样,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孙权剧照)

都说刘备据有荆州便可顺江而下取孙吴,北上可取中原。其实相对于战略要地来说,荆州所能提供的物质和兵员才是对刘备最为重要的!但是其实相对于魏和吴,刘备能从荆州获得的是低于魏国和吴国的,因为人口最多的郡在他们手中!而据隆中对所描述的进取魏和吴,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而在失去荆州以后,刘备就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而按照正史所记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总共只带了5万人,其中还包括了1万蛮夷,因此说蜀汉的兵力是捉襟见肘的。当然这时北方还有魏国需要防守,因此不可能举全国之兵,大概估计蜀国总兵力也就10万左右!

在失去荆州后,重要的地域损失及直接造成的物资损失、人口损失、加之随后的夷陵之战的兵力损失都使得蜀汉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此消彼长,占据了荆州的孙吴更加强大,由此蜀汉也就一蹶不振了!


小祁说历史


夷陵之战,蜀汉受了多处重伤。

有些伤,诸葛亮可以慢慢缝合上。

有的伤,却是不可逆的!

精锐尽失

夷陵之战蜀军的兵力损失,目前尚有争议(有4万说、5万说、8万说)。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把自己的骨干基本上败光了!


刘备东征时,除了在汉中、成都留足最低程度的兵力外,几乎是倾国而出!

战役中,具体被杀、投降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中也没写清楚,只有“杀兵数万”、“尸体塞江”等不详描写。

但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兵被杀得不剩多少!


在刘备败退到白帝时,蜀军为了稳住战线,只得调赵云和马忠前来。

其中,马忠所率的5000兵,是巴西太守阎芝紧急从巴西郡各县紧急征发来的!

白帝险阻,易守难攻。但刘备要紧急征发的兵相助,才敢站住脚!看来,真没带回来多少人!

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刘备在逃跑时,把船都烧掉,全军改走步道。随后,逃到秭归时,吴军追得急,石门滩得驿人自担大军丢弃得铠甲在隘道焚烧,迟滞吴军的追击!


这个细节说明:刘备的蜀军,基本没多少人能逃回来了!

因为:水路,刘备自己已经烧了船,陆路,驿人烧铠甲阻路!

也就是说,刘备倾国之兵而出,基本没带什么人回白帝!

而这些人,几乎是当时蜀汉全部的机动兵团!

精锐尽失的影响

我们大家还记得,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军在山地与曹操军作战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是,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叹息:我军在箕谷、祁山兵力都多于魏军,却都惨遭失败!看来兵不在多!

在诸葛亮的精心练兵下,第三次北伐以后,蜀军在山地作战的军力终于超过了魏军!

只是,到那时,蜀汉已经失去了早期北伐时的突然性,魏军也已找到了应战之法!

人才断档

夷陵之战的第二个不可逆的影响,是人才断档!

夷陵之战中,刘备集团损失的高级人才有:黄权、程畿、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等。

可以说,除了刘备自己,随征的将领也就吴班、陈式等人全身而退了!


夷陵之战蜀军高级将领的损失率,远远高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败者的损失率!

黄权就不必说了。他与法正是少有的奇谋之人。汉中之战败曹操,皆出黄权本谋!

马良也不必说了。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他是马家兄弟中最厉害的。而不如他的马谡,后来还能被诸葛亮当成一块宝!

同时,冯习、张南等人则似乎是当时正准备接班的新一代将领集体。

说起夷陵之战,人们总在说:为什么刘备带的都是冯习、张南这种人物,怎么不带那些出名的将领呢?


马超生病,当年去世了;黄忠在两年前就去世了;魏延要镇守汉中;赵云反对东征(而且赵云的后军督也很重要)。

可以说,当时刘备集团正是新老交替的时候!

也就是说,如果此时刘备不带冯习、张南,带上王平、廖化什么的,你一样会问:怎么刘备带的人都不认识?

冯习、张南等这一波人,正是“五虎上将”(不好意思,先用这个词表达)们的最佳接班人!


马良、冯习、张南、傅彤,都是刘备讨伐刘璋时,从荆州带到益州去的一批将领!

而诸葛亮北伐时所依赖的骨干将领,除了魏延,就是姜维、王平这种降将或张翼、张嶷这种益州时加入刘备集团的将领!

另外一点,也能看出夷陵之战所带的这波人的重要性。

蜀汉中期,蜀汉武将军职排名是:魏延、吴班、高翔、陈式。

其中,吴班、陈式都是夷陵之战的幸存者!

人才断档的影响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反应了蜀汉后期将才匮乏的困窘。

事实上,其根源,正在夷陵之战。

一个将领的培养,是需要经验积累的。

当冯习等一众从荆州时期跟随刘备的中生代将领陨落后,蜀汉被迫启用了一些尚未成熟的新生代将领顶上。

人才是选出来的,蜀中选材面少,但如果有刘备这种眼光毒辣的人,未必选拔不出人才来。

刘备临死前,还选拔出了马忠,否决了马谡!


遗憾的是,学富五车的诸葛亮在各方面都很强,但在看人眼光上不如久历四方的刘备。

因此,在人才梯队组建上,诸葛亮无法直接继承刘备的遗产,硬着头皮上!

结果,错用马谡,抱憾终身!此外,除了招降的姜维,再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新生代将领!

其他损失,虽可弥补,但必然巨大

此外,夷陵之战还有许多被低估的巨大损失!

1、物资损失殆尽。

夷陵之战第二阶段,蜀军的基地是秭归。可是,秭归却迅速被击破,刘备紧急逃走!

同时,由于三峡水急,刘备东征易进难退。


因此,刘备带去的物资,基本也没什么能带回来的。

当然,后来诸葛亮治蜀时励精图治,多种方式开发经济,很长时间内,蜀汉还算物资充盈。

2、负担加重;

刘备所率的东征部队,不少是从荆州一路带进益州的。他们是一支机动部队,许多人是职业军人!

此后,诸葛亮为了补充军力,被迫部分实施征兵制来征兵。

尽管诸葛亮政治清明,但仍无法避免“西土苦其役调”。



如果说诸葛亮尚能抚疲敝人心的话,他死后,这种沉重负担最终使蜀国失去人心!

总的来说,表面上,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在表面上给蜀汉包扎好了伤口。可是,夷陵之战造成的内伤,却是不可逆的!

蜀汉骨干损失殆尽,此后,蜀军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建军队战斗力;

蜀汉中生代将领损失殆尽,此后,蜀军或拔苗助长,或重用老人,正常的新老交替被打乱!

兵力、物资的损失,虽然表面上可以弥补,但却要加重民间负担。由于蜀汉要北伐,是一个高负荷运转的组织,因此,这个负担持续加剧,使士族、百姓不乐蜀汉!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奋力能延续、支撑蜀汉政权就已非常了不起了。

但是,凡事都有代价,蜀汉想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的原地满血复活,那是不可能的!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轻易弥补!重大的决策,请三思而后行!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只损失了五万多人”?题主这个“只”字用的好啊!

对于刘备来说,知道损失五万人是什么概念吗?

蜀汉的衰退是由一系列的打击造成的,夷陵之战只是打击的最狠的一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赢了曹操,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独自战胜曹操。这场战争后,两位一生的宿敌都即将迎来各自生命的终点。

汉中之战以后,刘备集团达到了势力的巅峰,刘备在众臣的劝说下晋位汉中王,有效法刘邦的意思。当时的刘备集团(当时还没有蜀汉)占据了益州的全部,以及荆州的西部(关羽驻守),拥有一票名臣猛将,携战胜曹操之大势,国势极盛。也就是在汉中之战后的两个月,关羽就开始了荆襄之战,开始北伐。

不过,当时刘备集团的兵力,大概也就是在十三万到十七万之间,掌控在关羽手里的部队,大概有三五万人。

这就是关羽始终不能攻破襄阳樊城的原因——他对曹魏并没有优势兵力,以关羽的才能,也只不过可以压制敌人,无法消灭敌人,因为攻城是需要优势兵力的。

而东吴对关羽的偷袭,给刘备集团的命运带来了转折点。

吕蒙偷袭荆州,造成了整个战场形势的逆转。首先,本来已经占据优势,差点打到曹操迁都的关羽北伐就此终结。其次,关羽手下统率的三五万荆州兵团全军覆没,这是刘备集团中最为精锐的一部分兵力。最重要的是,关羽这位独当一面的大将,他被东吴所斩杀,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毕竟兵力损失可以继续招募,但大将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一场荆州之战,让刘备集团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位将领,损失了1/3左右的兵力,而且损失了1/3以上的疆土,失去了直接威胁曹魏首都的主动权,这个打击还不大吗?

所以刘备在荆州之战之后,举国东征是正常的,如果刘备不出兵,那反倒是不正常的。曹魏的谋士刘晔认为,刘备是绝对不可能吃这个哑巴亏的。


而事实证明,刘烨的这个判断是基本正确的,经历了两年的休整与政治斗争之后,已经称帝的刘备发起了对吴国的讨伐战争。

由于汉中之战给刘备集团带来的消耗过于巨大,加上汉中之战之后,刘备集团紧接着又遭遇了荆州的一场大败,刘备手下的军队在这两年之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补充。所以一般认为,在发动夷陵之战时,刘备手下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一二万左右。

这是十一万人除了在益州留守的必要部队以外,其他大概五六万人全部被刘备带去了东面,这里面包括刘备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

结果,全军覆没了。

对于刘备的这次大败,所有人都没有什么心理准备的。诸葛亮虽然觉得刘备打不赢,可是刘备打了一辈子仗,久经战阵,谁也没想到他会输的连底裤都丢光了。

夷陵之战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本来已经损失了五万荆州兵团的刘备集团,又损失了五万精锐部队,等于在汉中之战之后,刘备集团的15万兵力只剩下1/3,损失了2/3了。

在三国的三个政权里,蜀汉的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在短短两年之内损失了10万的精锐兵力,这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弥补的损失。

兵力损失以后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刘备连益州本土都镇不住了。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他还没死,汉嘉太守黄元就造反了,以一个小小的郡太守居然敢跟刘备叫板,这在夷陵之战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偏偏就是这么一个郡太守,蜀汉朝廷还真就拿他没办法,要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休养了好几年,才收拾了这个局面。

除了兵力上的损失以外,人才上的损失更是比关羽之死严重百倍。

刘备这次东征,带的都是蜀汉新一代的骨干力量,在夷陵之战发动以前,武汉的老一辈力量已经凋零殆尽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法正都已经先后死去。刘备东征所带的都是一些蜀汉新成长起来的骨干力量,包括冯习、傅彤、黄权、马良等。



除了这些著名的叫得上名字的高官。还有一大堆没有记载的,但同样重要的中层干部。黄权投降魏国以后,魏国封赏这些蜀汉降臣,光侯爵就封了四十多个,可见其中有多少有地位、有能力的人。刘备本打算带着他们去接受荆州的地方政权的。

结果,以上这些人才,几乎被一锅端,全部丧失。

所以我们在后来看到,蜀汉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空隙。在蜀汉政权中整整缺失了一带以上的人才,诸葛亮以后蜀汉主导大局的只有蒋琬费祎这种在刘备时代默默无闻的人,这就像周瑜死后让陆逊接替他一样奇怪。姜维作为一个魏国降将,最后居然做到蜀汉的最高军事实权派,可见蜀汉没人到了什么程度。

而夷陵之战带来的最最恶劣的后果是,蜀汉彻底失去了地理上的主动权。从此以后,蜀汉从荆州北伐的路子彻底没有了,甚至从上庸出发直接进入中原北伐的路子也没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无法继续执行,从秦岭北伐路远坑深几乎不可能成功。可以说,夷陵之战的确灭亡了蜀汉,只不过是诸葛亮把它继续硬撑了四十年而已。


小约翰


严重不尊重史实!

当年关羽北伐,荆州军都有八万多,尚且被魏吴联手剿灭!刘备又不是猪,只带五万多兵东征吗?

刘备争夺汉中时,有精兵十五万左右,为了拿下汉中,动员蜀中男子参战,做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动员兵力不少于三十万。汉中惨胜,损失精兵五万以上,动员兵损失也近十万,战后拥兵共达二十五万以上(不包括关羽荆州军八万)。二十五万军队中分驻汉中巴西永安等地最多五万,还有二十多万返回成都。

刘备称王后并没有遣散动员兵,而是称王,利亚动员兵免费修建宫殿。紧急着称帝东征。

刘备东征时,自认为荆州是自己的旧地,东征有衣锦还乡之意,因此旌甲仪仗鲜明,又准备大批文武官员,准备安排接收防地。又曹丕斩杀刘备联络官员,双方交恶,在曹孙联盟条件下,只有大规模出兵才有可能震住曹丕使曹魏不出兵而专心攻打孙权。因此刘备尽起五万精锐加上十多万动员兵,再借蛮兵,共十七万兵马,号称七十万浩浩荡荡东征。

十七万多是有依据的。北路黄权主要是防止曹魏岀兵,关羽北伐出兵五万,曹仁一万多兵都敢岀兵交战,黄权北路,虽然是防曹魏,兵力不会少于三万。冯习张南围夷陵孙桓兵力约二万,左右御营各有一万精兵。蛮兵二万,其它文武官员共统领八万左右。

刘备夷陵之战损:黄权北路军降魏三万,冯习张南二万,刘宁杜路降吴一万多,蛮兵二万,御营精锐二万仅剩数百人,马良等文武官员非死即降,损失七万多,共损失精兵五万加近十多万文武和普通兵力!从此蜀汉文无栋梁之材,武无可战之将,战缺可用之兵,一厥不振!


逍遥1906


夷陵之战,刘备吃了一个大败仗,可以说,这里损失的元气整个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马损失过多

在中国历史上,五万人马的损失,似乎并不起眼,历史书中的比这更严重的损失比比皆是。然而,对于蜀汉帝国来说,五万人马,真的不少了。要知道,蜀汉帝国最后投降的时候,他们总人口只有90万,这一场败仗等于消耗了他们总人口的十八分之一,你说惨不惨?

要注意,这些人都是精锐之士,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损失,使得蜀汉军队出现了断层。诸葛亮为了弥补此战的损失而新招的新兵蛋子没有老兵的传帮带,很难快速形成战斗力。所以,这些军队战斗力的损失并不是字面上面五万人那么简单。

而且不仅如此,别忘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关羽大意失荆州,整个蜀汉帝国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可是一支人数相当不少的强军,这两下的损失,对于原本就在人口上并不富裕的蜀汉帝国而言,可谓是伤筋动骨。

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帝国隆中对战略彻底流产

你以为刘备攻打孙权只是因为他和关羽的兄弟情深吗?当然不是,刘备只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幌子,图谋孙权控制下的荆州。刘备不是一个乐于偏安一隅的君主,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登上泰山进行封禅,这从刘备两个儿子名字中就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

要图谋中原,必须南北对进,一路出祁山,威胁雍州,一路出荆州,直捣许昌,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精髓,刘备深以为然。只是大意失荆州后,整个蜀汉帝国等于被曹操孙权封锁在了四川,无法向东进取中原,所以刘备必须夺回荆州这个跳板。

正因为如此,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荆州,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蜀汉赌上国运之战。打赢了,夺取荆州,将来可以徐图中原,打败了就被封锁在蜀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积贫积弱,最终被灭亡。

只是这一战刘备低估了陆逊的能力,导致全军覆没,损兵折将不说,刘备自己那条老命也搭上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逐鹿中原的希望。后来诸葛亮再怎么活跃,也只是为这个帝国续命而已。

蜀汉内部势力平衡被打破

最后,由于刘备的死亡,刘备阵营中荆州派和西川派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诸葛亮主政期间,荆州派获得重用,西川派靠边站。这使得整个西川集团对于刘备,刘阿斗两父子所建立的蜀汉集团这个外来政权的归属感不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邓艾出现在成都之时,蜀汉尚有一战之力,为何群臣却怂恿后主投降。因为这时的朝堂上都是那些西对于蜀汉帝国对于刘家没有什么认同感西川派人士,对于这些职业官僚来说,为谁家不是打工?到哪里不是做官?

总结

所以刘备贸然发动夷陵之战,这个蝴蝶效应,一直延续到了最后,蜀汉帝国的灭亡。


历史评说


夷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结束,其起因在于孙权乘蜀将关羽大举出兵进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时,遣大将吕蒙率精兵偷袭荆州,关羽猝不及防,兵败身死,荆州也被吕蒙袭占。刘备闻讯怒不可遏,欲起大兵东击孙吴,为关羽报仇,同时复夺荆州。孙权擒杀关羽、夺取荆州后,迫于北边曹魏施加的压力,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不许,执意兴兵伐吴。孙、刘由此交恶。双方均磨刀霍霍,整军备战,一场攸关生死的大决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刘备空国而出征伐东吴,战略目标是夺回荆州,重新取得蜀汉在“三足鼎立”中的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是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的刘备惨败于名不见经传的后生陆逊之手,彻底丧失了对战略要地荆州的控制权,其势力被牢牢限制在长江上游,再难出三峡一步。

那么,刘备拒听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谏阻,执意进攻东吴,到底动用了兵力呢?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备伐吴,征调了“川将数百,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大家知道,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不论是地盘、经济、文化、人力均无法和曹魏甚至东吴比。根据《三国志》、《蜀记·后主传》等史籍记载,到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灭蜀、蜀汉即将灭亡之时,蜀国的户籍总人口仅“男女九十四万口”,“带甲将士十万两千”,那么,夷陵之战爆发前蜀汉政权绝不可能拥有七十五万兵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断定是小说家罗贯中杜撰、夸张的。


那么,刘备伐吴究竟带去了多少军队呢?《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籍均未记载蜀军东征的具体人数。但根据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刘备一共征调了六、七万大军东下攻吴。也有十一万之说。对于蜀国来说,这已是其用兵的极限了。

大战爆发前,孙权向刘备求和遭拒后,为免两面受敌,转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败,只能用武力抵御敌人了。孙权先遣孙桓和朱然率军前去抵御汹汹来犯的蜀军,却被刘备击败,孙桓被围困在夷陵城中。《三国志》载:“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这样,夷陵之战的主角陆逊闪亮登场。史载“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钺,督朱然、潘璋、韩当、宋谦、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和身经百战的枭雄刘备比,初出茅庐的陆逊只是小字辈。

陆逊见刘备兵锋甚锐,知道与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缩兵力于夷道、猇亭,据险坚守,与倾巢而来、气势正盛的蜀军形成对峙之势,众将求战心切,见陆逊一下让出数百里给敌军,而且不发兵去营救被围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孙桓,于是心中愈发不满,怀疑陆逊是个只善说大话实则畏敌如虎的懦夫。

江东诸将纷纷要求速战速决,陆逊坚决不许 ,众将不免口出怨言。陆逊召集大家,厉声道:“刘备是名闻天下的人物,就连曹操都惧其三分。......我虽只是一介书生,却是受命于主上担当指挥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让诸位接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可取之能,也能够忍辱负重。大家要各自承担责任,不得轻易言战,否则,军法无情 ”!一席软中带硬的话果然把诸将都给镇住了,大家只好隐忍不快,各司其职,遵令而行。

彼时,屯驻于猇亭的刘备见吴军坚守不出,求速战而不能,便作了与吴军打持久战的准备。他认为,吴军长于水战,为避其长处,他下令蜀军“舍船就步”,命全军一起弃船登岸,在崎岖狭窄的山道上树栅连营四十余座,绵延七百余里。

这种连营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连远在北方的曹丕听说此事后,都预测到了刘备必败。他对左右道:“备不知兵,岂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者乎”!

面对刘备树栅连营七百里御敌的做法,最感欢欣鼓舞的莫过于吴大都督陆逊了。他最担心的是蜀军水路并进,夹击夷陵。如今,他最担心的事并没发生,反而是刘备祭出昏招,依山傍岩树栅连营,主动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劳”圈套里钻。

双方相持到闰六月,陆逊见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召集众将商议反击之事。有人觉得最佳反攻时机应该是当初刘备立足未稳时,如今蜀军已经深入吴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个月,一些要害之地蜀军已分兵固守,认为此时发起反攻未必有利。陆逊主意已定,他力排众议,决定大举反攻。

夷陵猇亭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陆逊命诸将分头纵火,火借风势,吞噬一切,吴军乘势夹攻蜀军,蜀军大败亏输,刘备忙下令退军。激战中,蜀军悍将傅肜、程畿、张南、冯习、武陵蛮王沙摩柯等先后战死,杜路、刘宁等将领走投无路,被迫投降了陆逊。

吴将朱然、韩当率军紧追不舍,在马鞍山一带围攻在此收集溃兵的刘备。吴军攻势凶猛,蜀军很快土崩瓦解,又损失了数万兵马。刘备乘夜色率残军突围,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继续沿三峡西逃。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他疾令孙桓以及秭归守将李异、刘阿率军衔枚急追,务必全歼蜀军。

在秭归,刘备收集溃卒,准备利用旧有的防御工事站稳脚跟,阻击追兵。但吴军进攻神速,很快大举袭来,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惊魂未定的蜀军再遭重创,伤亡惨重,十不存一。

秭归惨败,蜀军基本全军尽没,再无还手之力。刘备领少数残兵败将离开秭归继续西逃,为阻挠吴军追击,他命军士在路上焚烧铠甲、盾牌。有人报告他说,吴国安东将军孙桓走小道奔袭夔州,欲截断蜀军的归路。刘备急忙放弃大道,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抢先夺路,才赶在孙桓前面抵达夔门,这才幸免于难。

就在此时,骁将赵云率军到达白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五千援军开至。在赵云等人的接应下,历尽千难万险的刘备方才虎口脱险,狼狈不堪的进入白帝城中。

刘备率六、七万大军(也有十一万之说)伐吴,基本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随刘备逃了回来,军械物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陆逊足智多谋,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名噪天下。至此,吴、蜀争夺荆州的战争终告结束。

刘备退回白帝城永安宫后,悔愧交加,忧郁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闭目而逝,殁年六十三岁,临终前遗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刘禅治国理政,以扭转颓势,力挽狂澜。

蜀国僻居西南一隅,国力本来就弱,因刘备这次空国远征,在战略、战术上接连失误 ,惨遭失败,人员、物资损失巨大,给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深重灾难,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人员上的损失,都是规模空前、难以承受的,其严重程度,甚至会动摇蜀汉政权的统治根基。而且此时的蜀汉人才迅速凋零:自荆州沦陷后,关羽、张飞相继身亡;骠骑将军马超愤然离世;司徒许靖、尚书刘巴等英才也先后过世......加上夷陵之战阵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国人才星散,后继乏人。蜀国总人口不足百万,一次战役就牺牲了数万将士,实在是难于承受的巨大损失啊。而且蜀汉外有吴、魏咄咄逼人,内部隐患重重,加上夷陵战役使国力大损 ,从此走向了一条由盛而衰的下坡路。虽然诸葛亮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与孙吴重修旧好,共同抵御曹魏,但夷陵惨败后蜀国一蹶不振的颓势很难彻底挽回,他不过是帮助刘禅延续了四十一年的国祚罢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一家之言 欢迎探讨 不喜勿喷 }


铁马冰河wu


夷陵之战是刘备犯下的最大错误,这是历史学界公认了的。他不仅在战略上犯下错误,“怒而兴师”讨伐东吴,将本就破坏的“联吴抗曹”战略一再破坏,而且还在战术上犯下“分兵冒进”的错误,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哭天抢地。

这次战役的兵力比较为:出征前,刘备统帅兵力大约10万人,东吴孙权用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兵力约5万人,一把火下来之后,刘备死伤1万多人,数万人投降东吴,刘备最终是不是还剩下5万人,不可考证。总之是一败涂地。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数量庞大的兵马。据史载,刘备夺下西川之时,蜀汉的人口总数不过80万人左右,常年征战的军队数量维持在18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夷陵一战,刘备的军队损失5万左右,相当于整个蜀汉兵力的三分之一,这大大打击了刘备的有生力量。蜀汉每几个人中就需出一人当兵,负担可见一斑。经过夷陵一战,蜀汉的压力更大。

说夷陵之战是蜀汉有强变弱的转折点,说是一蹶不振也其实不为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破坏,政治和军事愈加被动。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略基础是“联吴抗曹”。刘备攻取西川后,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关羽却北上抗曹,导致战略据点荆州被东吴吕蒙夺走,这使得蜀汉丢失了抗拒东吴与曹魏的据点。东吴杀害关羽,向曹操示好,使得“联吴抗曹”的战略局面顿时破坏。这个战略破坏之后,加上刘备夷陵一战以失败告终,蜀汉再政治上和军事上由主动转为被动,荆州一失,东吴和曹魏时刻威胁蜀汉。直到公元223年,诸葛亮重新派使者到东吴,重修旧好,建立起新的战略联盟,局势才稍有改观。但是荆州的丧失,使得这种联盟缺乏“硬度”。

2.荆州派式微,政治斗争加剧,内耗严重。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逝世使得蜀汉政权内的荆州派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加剧。曹魏日渐强大,派系存在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皆为保存实力投靠新主。派系斗争难以形成合力,内耗严重也是导致蜀汉难以振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3.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刘备取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如云,猛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有勇有谋,皆可独当一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法正庞统早死,关羽死后,张飞又死,夷陵之战后,刘备死,蜀汉的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总共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蜀汉相比较十倍于己的曹魏,就算诸葛亮再天才,也难以撑起一个强大的蜀汉。

综上所述,夷陵之战后,蜀汉战略被动,内耗严重,后继乏人,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基础薄弱,“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原动力不足等等。


青灯问史


夷陵之战虽然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但是此战是蜀汉和东吴恩怨激化的结果。因此,在这结果之前,蜀汉已经有有一个损失的过程了。所以,夷陵之战无论损失的是五万还是《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的八万,对一损再损的蜀汉军队来说,绝对是重大打击。军队数量的损失,只是造成蜀汉一蹶不振的一个因素而已,蜀汉的隐形损失,远远不止这些。



蜀汉荆州集团的覆灭,损失了关羽,关平,赵累,周仓,王甫等等,还有糜芳,士仁,潘浚郝普等人投降东吴。这还不止,陆逊本传还记载了,吕蒙负责偷袭江陵,陆逊负责清扫外围。陆逊先是攻破詹晏,陈凤三千军队,又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还有大破秭归当地大族文布,邓凯的几千夷兵,前后消灭了数万人。所以,丢失荆州一战,损失的不仅仅是关羽直属的部队,还要加上陆逊的消灭外围部队,地方部队。本来在宜阳还有一支孟达率领的四千蜀中的“东州兵”,汉中之战后,孟达就率部离开荆州,攻打房陵。



孟达攻下房陵后,刘备就让刘封去统领孟达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支援孟达。所以,刘封绝对是带着部队来的,数量应该要大于孟达的四千人。否则,军队不多,刘封,孟达联军如何在接下来围困上庸?又如何让上庸的申耽兄弟不战而降呢?而且,正是因为刘封所带的部队比孟达多,才能欺负孟达。而孟达反叛,甚至都没有打跑刘封,拿东三郡作为资本投魏。其实不是孟达不想,实力不足也。刘封最后是被申耽的弟弟,“亲魏派”的申仪给打跑了,才丢失东三郡。但是,刘封逃入成都时,带回多少部曲,没有记载,可以肯定刘封不是全身而退的。因此,夷陵之战前,蜀汉在东三郡又损失申耽兄弟和刘封,孟达,以及他们的部曲。



夷陵之战,刘备以冯习为大督,张南,吴班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这些将领,虽然事迹不详,但是肯定都是蜀汉中坚力量。结果除了吴班,向宠幸免外,其余皆没,连黄权都被断了后路,马良,沙摩柯也等死于乱军之中。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刘备在逃命时,不得不把盔甲烧毁断后,而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这就不难理解蜀汉日后的窘迫了。蜀汉损失的不止是人才,还有大量的军资,如此大败,别说一州,就连一国要恢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恢复,又让蜀汉不少有经验的将领年老去世,具体可参考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所以,从丢失荆州到夷陵之战,才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全过程。荆州就不用说了,东三郡的丢失,让《隆中对》的修正版都不得施行。而夷陵之战后,东吴在荆州取得绝对优势的地理条件,兵峰直抵三峡,就算蜀汉日后想报复,也是很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