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讀中華傳統的老子、中醫、餐飲(含筷子)等載體文化內涵?

新思維的界定


中醫和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為一體。

此話怎講,聽我與諸君道來。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淵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諸君試想,萬物混沌,人類初始,華夏先祖,生存何其艱難?!疾病、災害、野獸之威脅,還有今天在我們看來都不是問題的溝通、吃飯、穿衣和居住等等這些生存的基本問題……

但是,我們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祖先,不但學會了狩獵、栽培作物、紡織,逐步解決了生存的基本問題,更是摸索創造出了語言文字,同時開始研究天地宇宙、人與自然變化之間的奧妙及規律,從而開啟了邁向人類文明之旅的開端!

古人,我們的先祖,其聰明與智慧,即使今天,我們也難以想象,也不能不佩服!倉頡創造文字,黃帝制音律,編寫《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而藥,中醫藥開始誕生,從此,人類生存不但物質有一定基礎,也有了更好的醫藥保障,從而,可以進入到一個更高的追求:精神層面。

由物質層面,到思想精神層面,我們的先人,不斷上下而求索。

……

春秋末期,我們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史學家老子出現了,道家學派誕生。著作《道德經》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其思想核心為“道法自然”。這應是華夏文明哲學思想之始。緊接著,我們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學家、號稱萬世師表、孔聖人之孔子也出現了,儒家學派也誕生了!中華文明普及教化從此而始。這個儒家學派及其儒家思想,應該來說,對中華文明影響可謂最深最大,在這裡自不必細說了。……

簡而言之,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段時期,從萌芽到迸發,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歷史時期。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在先人們漫長的求索過程中,中醫和中華文明逐步誕生。中醫應該也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都是我們華夏祖先的智慧結晶。我們的儒家文化也好,道家文化也好,中醫文化也好,包括一些傳統習俗,都圍繞在天、地、人之間展開,並且緊密相連,核心內容就是陰陽五行、天、地、人。


山嶽18


我個人認為,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理性思維的道家精神。某些曲徑通幽的哲理,用玄學思維的意象,具體至生存的象徵,出入都是生活。

意象有意象的道理,生活有生活的厚黑。濃縮或展開,口味或視覺,觸手可及,而又耐人尋味,捉摸不透。在形與似之間,有時似是而非,有時淋漓盡致,俯仰皆拾。

文化是一種思維,生活是哲學。這就是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心理定勢與符號。

其精華也有,糟粕也在。

現代科學,更需要理性的自然主義大精神。科學與精神,自然的天與地,和諧的迴歸與統一。在矛盾的科技面前,又凸起科學的矛盾,自然讓人類長出了眼睛,這就是統籌兼顧的中藥精神,與標本兼顧的個體差異內循環,平衡是需要的,需要名正言順,順氣,順理而後對症,治。

望,聞,診,切。不病入膏肓,所存在的一切,內涵於生命的需求,政治生存,文化存在,生活口味,經濟指標。


歲月如梭水如歌


從根由聊聊“文化”: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親密接觸
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錢想要把文化“產業化”;如果都是真誠的、含著敬畏心和正二八經研究研究的意圖的,都沒錯,都該贊。可如果只是想借這兩個字“增色”、“提高檔次”,甚至僅僅是把這兩個字當作虛幻的光環,實在還是應該多加小心。
(一)文化一詞的由來

“文化”一詞,深究起來,大概是由“效仿西學”的時候才開始流行的,繼而成了後來被普遍認同並且越捧越高的常用詞。

不敢說,這倆字兒,就是從大力主倡“效仿西學”的晚清時期才“誕生”的,沒考據。但至少,在那之前,大多數文獻中,實在是很難見到。當然,“很難見到”,不能就說成是肯定見不到。“很難見到”的,也僅是“文”字和“化”字組合成詞的樣子。而“文”和“化”這兩個字,分開來,卻是古已有之。

先不管這兩個字怎麼就被組合起來了,也暫不去計較最初施行了這個組合的那個或那些人,是基於了怎樣的理解、考證、意圖。當真糾結起來,不僅很麻煩,而且,也不見得比從“根兒”上讀解這兩個字,意義更大。

今時,不管什麼、誰,都習慣或說時興拿“文化”二字做標籤、封面、噱頭,滿一副不忌口的豪氣和高大上的貴氣,全不論合宜與否。

文不對題,或許可忽略不計;尷尬、鬧笑話,就多少得在意了,不為自己,也實在該為什麼還都不太懂只管吸收的孩子們想想;再要是錯謬了、冒犯了、張冠李戴了,就難免老話說的“造孽”之嫌了。

看的聽的多了,就實在有點兒不忍——遇見一個人拿褲帶當圍脖,可以當沒看見;一群人拿褲帶當圍脖,也大可以笑笑過去罷;可要是大家都跟著學起來,知道一點點端倪的,就實在有提醒一下下的責任了。當然,提醒,不等於就想要改變什麼。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帶和圍脖就不分了呢。提醒,無非是想留下一個聲音:那原本是褲帶,圍脖原本是另外的樣子。僅此而已。

好多事兒,只要稍稍深究一下“本源”,就可以明朗不少。真的是!

(二)關於“文化”,暫且從“根子”上“究”上一“究”

任何社會形態,無論是否具備完整的“國家”或者“階級”的概念,只要達成一定規模和穩定程度的“聚集”,就一定具有“意念”上的共識。

人,作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有“意念”的社會細胞,只要生命沒完全被“肚子”驅使,就一定會生髮“肚子”以外的“意念”。

“意念”的群體性趨同、延展、飛躍,既是凝聚某種社會形態的必要條件,也是這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果實。其體現,隨著所對應的社會形態的發展,幾乎必然地,覆蓋生產、生活、政治、經濟等等所有領域,滲透到所有可以滲透到的細節,形成性格式的特徵;繼而“任性”地向高級演化,生成——形式的、機理的、藝術的、實用的、制約或說“被迫”的、習慣或說“自迫”的——屬於特定社會形態及其絕大多數行為主體的精神規範。而這種精神規範,又反過來以習俗、風格、制度等形式,引導、協助、推動這個社會形態,進而再度、更高級地趨同、延展、飛躍,哦,還有“修正”,開始下一輪……

這個精神規範和社會形態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精神規範在此過程中不斷產出的“意念”性的結果,大概就是現在的人們常說的“文化”。

往往,說起“文化”,人們都會很高興,覺得很平和、很風雅,很……總之是一些清風徐徐、團花錦簇的感覺。

這說明,“文化”勝利了、成功了!

把原本的嚴酷面目,歡歡喜喜地遮掩了,變成讓人喜歡讓人崇拜讓人追求而不是去懷疑去憂懼去憤怒的東東。

我們總說“文化”這個,“文化”那個,這個“文化”,那個“文化”;好像一“文化”,就正統了、高尚了、有來歷了、不容置疑了。

而當我們這麼感覺著的同時,又會想當然地在內心認定,“文化”是“軟性”的、非強制的、和風細雨的;繼而以為:那其實,只是,我們由衷願意去認同和追捧的;只要我們願意,隨便擺擺手,甚至連擺手都免了,只動動嘴皮子,就可以當它是個屁;亦即,所謂“文化”,差不多純粹因為我們的“愛”和“推崇”而存在,就像寵物和情婦;如果我們不高興,隨時隨地,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們或她們,清除掉!

可是,當我們洋洋自得著的時候,早已被寵物感染了弓形體,也早已被情婦套出了所有的致命秘密。清除一個試試看!

當我們自以為是“文化”的主宰和“房東”的時候,“文化”早已滲透到骨髓,給我們打上了幾輩子都抹不去的烙印。清除一個試試看!

歷史上有很偉大很偉大的人試圖做過了,結果是——浩劫!

“文化”是“軟性”的不假。可這種“軟性”,就像水、空氣,圍繞著我們,成了生存必須;其予以我們的制約,無處不在、無比強大、事關生死!更要命的,事關——榮辱!

這屬於“意念”的水、空氣,是萬千血泊無數輪揮發、凝聚而成的。

一方石碑,只要細讀,就會嗅到被時光湮沒的鐵血寒腥;一段戲曲,只要細聽,就會循到來自久遠過去的哀哭嘶嚎;一種習俗,只要細品,就會嚐到曾經為生存而拼命勞作的鹹澀汗水……

“文化”,來自人們永不休止的痛苦和掙扎!絕不是輕飄飄美輪美奐的!

(三)看看這兩個字吧——“文”、“化”

甲骨文中,“文”的象形是“手執棍棒”,意為“以棍棒教化”;“化”是後來形成的“會意”組合字,古體跟今天的簡化字沒有結構上的明顯區別,都是“人”和“匕”的組合。

“人”、“匕”相合,不是“匕人”就是“人匕”,總之不是溫文爾雅、和和氣氣的,而是充斥了殘酷和血腥的。

古語裡,用來形容取人性命的詞彙有不少,比較常見的有“誅”、“殺”、“戮”、“屠”、“匕”(或為“斃”)。其中“匕”,既是動詞,也是名詞;用作動詞時,更指以尖銳器物直刺要害,以較小的創口但很深的侵入,使對方over;用作名詞時,則指可以用來執行其動詞所指行為的工具。

今時,人們常把這種工具稱為“匕首”;而在古時,就一個“匕”字。荊軻刺秦王所用的,就是這種傢伙——短小、隱蔽、尖銳(甚至可能萃了毒),打擊迅速、深入,方寸須臾之間致命!

考古發現,西周時,有一種宮廷宴會用的餐具,形似今天的湯勺,但勺頭部分是平直的,前端尖銳。從餐具角度講,兼備了勺子和叉子兩種功能,很實用。考古發現同時表明,這種很實用的青銅質餐具的名字,就叫做“匕”!

想象一下,西周貴族拿著“匕”聚餐,歡聲笑語間,夾雜著叮叮噹噹的金屬碰撞聲,每個人都得提防被鄰桌的突然拿“匕”刺穿胸膛或脖子。不知道,他們聚餐時帶不帶劍。但可以肯定,如果拿“匕”幹掉鄰桌,比拔劍動作要小很多,速度要快很多!

用“匕”進餐的西周貴族們,到底想沒想過聚餐時用手裡的“匕”幹掉鄰桌,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匕”刺向(或刺入)某人,就是個活脫脫的“化”字!“文化”的“化”!

“文”是用棍棒,“化”是“匕”和“人”的“親密接觸”。

那麼,“文化”,是什麼,就不難想象了。

“文化”的本初,是殘暴而猙獰的。“文化”的後來,也是!

不同僅在於,棍棒變成了無形但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人們的習俗、概念,“匕”變成了詩詞歌賦和形形色色更現代化更精美更幻妙的什麼,微創地、深深地、無可挽救地,擊穿了人們的精神內核,並長久駐紮、蔓延。

這樣看來,“文化”,無論到底是什麼,或者我們到底也弄不清它是什麼,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它不是輕鬆的、簡單的、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至少,我們應該懂得,構築或者改變“文化”或類似“文化”的什麼什麼,決不是動動嘴皮子、花點兒錢、做幾個漂亮的文案就能成的。

如今,太多人想“做”文化,太多的錢想要把文化“產業化”;如果都是真誠的、含著敬畏心和正二八經研究研究的意圖的,都沒錯,都該贊。可如果只是想借這兩個字“增色”、“提高檔次”,甚至僅僅是把這兩個字當作虛幻的光環,實在還是應該多加小心。


老馬敘財經


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年之後,春秋時陳國人(因春秋未年陳國為楚國所吞併,所以有的書籍記載為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按現代學者高亨的觀點,老子本姓老,因古代讀音“老”與“李”相近,後來訛為李姓。曾在東周王室、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擔任(守)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學問高深。後來老子因見周王室衰落,辭官歸隱,途徑函谷關,因為遭遇關令尹喜的挽留和勸說,於是著述五千字,即後世傳為道家經典的《道德經》。出關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了。

“道”,是老子的核心價值觀,是老子思想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一個本原性的最高哲學範疇,既是世界自然的本性,又是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

道與自然的關係:《老子》第25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這一句指明瞭道與自然的關係。這個“道”,是一切的本體,是人、地、天共法所遵循的就是自然。並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講的是天下萬物來源於有,有則來源於無,這就是“無中生有”的道理。根據這個道理,最早的那個“有”必定是從“無”中而來的,而這個原最初的“無”,也就是“道”。而“道”的本源性就是萬物由來的原理。

無為而治:意思是無所為,而無所不為。所謂“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隨便而為,不能違反自然規律而為。

老子的哲學思想、核心價值觀還有:柔弱勝剛強;治大國若烹小鮮;小國寡民;民不畏死;禍福相倚;老子三寶;慎始慎終;功成身退;上善若水等。

中華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高深莫測,奧妙無窮,五彩繽紛,燦爛輝煌,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無價瑰寶。

中醫精氣學說:氣是生命的本原,人體的機制、機能正常循環運行,需要精氣的調和,是由人體之氣來持續生命的運動。

中醫陰陽學說:宇宙間任務事物都由陰陽兩方面構成,陰與陽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並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中醫的基本原則是調理、調和、調整、調補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中醫五行學說:將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元素分為———木、火、土、金、水五行,並用其相生相剋的科學原理解釋、詮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來解釋、詮釋人體的生理、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和氣候、飲食生活、生命養生等相互之間的作用、功能、功力、效率、效果之間的關係。

中醫運氣學說:結合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來探討、探索、探研自然變化的週期性運行的科學規律,確立“天人合一”的思想,從中尋找人類疾病的發生與自然變化的週期性之間的關係。

中醫病因學說:是研究致病因素與性質,致病特點與症狀的學說;六淫、七情、飲食、勞逸、心態等都有可能導致人體發病的根源;各人生命體質特徵、現象、環境…………等不同,(同一病症)表現出來的病象各有變化,不盡相同。

中醫經絡學說:系統地論述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與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內容,對奇經八脈的論述,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

中醫養生學說:天人感應、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天人統一、形神合一;天人和諧、合於自然、順乎自然、應於自然、順應天時、四時保生、調理陰陽、調養體質;養神、養形、養心、養血、養精、養氣等。

中國飲食(筷子)文化: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未期君主(帝王),相傳是紂王的妃子達妲發明的筷子,在我國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使用筷子。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是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的來歷。

筷子文化十二忌:

一忌:三長兩短,指在用歺前或用歺過程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會看做失禮。

二忌:仙人指路,指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食指伸出,指想(向)別人,很不禮貌。

三忌:品箸(筷)留聲,指用口含筷端,用嘴來回嘬,發出噝噝聲。這被認為缺少家教和教養。

四忌:擊盞敲盅,指用歺時用筷子敲打(擊)盤碗會他人所不齒。

五忌:執箸(筷)巡城,指手拿筷子在桌子上的菜盤來回翻找萊,是缺乏修養的表現。

六忌:迷箸(筷)創墳,指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地扒拉,就像盜墓刨墳。很是令人生厭。

七忌:淚箸(筷)遺珠,夾菜不利索,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裡或桌子上,是不可取的。

八忌:顛倒乾坤,用歺時將筷子顛倒使用。

九忌:定海神針,用歺時用一支筷子去插盤子裡的菜品,這會被認為是對同桌人的蔑視。

十忌:當眾上香,幫別人盛飯時,把一副(雙)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會被人視為大忌。

十一忌:交叉十字,用歺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子上,表現對人對己都不尊重。

十二忌:落地驚神,失手將筷子掉落地上,這是嚴重失禮。此時,應該用右手去撿起才是正確的做法。


袁聰


我們從懂事起就知道西醫治急病,中醫治慢病,我老公是西醫,但生病也是中西藥兼用,我們全家都相信中西醫結合是治病的好方法。


手機用戶72779228594


治大國如烹小鮮,老子把所有的道理講明瞭。

文化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生活就是過日子,日子要一天一天過。一天三頓飯,民以食為天。而吃飯,吃飽是生存,吃好是能力,會吃是學問,怎樣吃是藝術。吃,就是悟道,治家,治國,明身,見性,頓悟。

吃飯用筷子,二個小木棍有大學問,大文章。傳統文化之奧妙,文化是吃出來的。


隴右行思見聞錄


老子的《道德經》向世人宣講了宇宙萬物產生和演化的總規律,它也是指導人類怎樣迴歸大自然的根本方法論。當然,《道德經》同樣也是指導中醫的基礎理論。而《黃帝內經》則是一部歸納“人體宇宙學”的寶典。它不但可以教人怎樣認識自身和宇宙萬物的內在聯繫,以及怎樣修身養性,以及怎樣治世和治病救人的基本原理。總之,《道德經》和《黃帝內經》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是它們對事物的描述和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在此意義上講,只要人們都能夠認真研讀這些經典著作,都能夠看破紅塵,並能夠逍遙自在地渡過一生,並最終找到迴歸大自然的路徑。


太陽6525199390019


那它書裡都有解釋,不過開始進展慢,看看原文看看註釋,讀書多了也就通了,不用看註釋了你就進入到那個時代裡,等於你被那個時代的文化同化了。


崔風朝


欲窮其概念丶教禮,就是主動

往自己頭上扣聖典丶禮教丶主義丶夢想

緊箍咒!

愛生活愛自然吧——


雲樵龜


傳統文化是祖先長期生活中總結的寶貴經驗,雖然有些說不清是怎麼回事,但實踐證明是對的,既然是對的,也就繼承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