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1934年時關於河北省農業的故事。


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今天的河北,小麥、玉米畝產破千斤是稀鬆平常的事,廣大農民也不必為吃不飽肚子而發愁了。但是在86年前的民國時代,卻有70%以上的農民處在貧困線以下,而小麥和玉米的畝產更是低的可憐。


當時的中央農業研究所對河北、河南、山東境內的農作物種植進行過調查。當時三省境內種植最多的五種作物是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和大麥。而對這幾種農作物的畝產量也有比較詳盡的數據統計。


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在1934年時,小麥的平均畝產只有區區116市斤,玉米畝產略高,但也不過160市斤。可以想見,當時的一畝地糧食產量也就勉強夠一個成年人不到倆月的口糧。


當時的李景漢先生實地調查過河北境內的農業情況,還寫出了一份《定縣經濟調查--部分報告書》的著作。根據李先生的統計,當時的河北農村,要想達到一年家中的糧食和基本農用開支,必須需要四畝地才夠養活一個成年人。當時家庭普遍孩子較多,以一家五口人計算,一家要達到勉強吃飽的水平,就需要25畝地。但在當時老百姓所有田畝的數量統計又如何呢?


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李景漢先生


李先生的統計顯示,在當時的定縣,無地的農民佔據到了11.8%,而有25畝地以下的農戶比例高達59.7%,這也就意味著當時有七成以上的農民活在貧困線以下。


而當時李先生統計的定縣尚且是河北省內經濟較好的一個縣,可以想見在其他縣的情況比之要更糟糕。


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可能有朋友會說,當時孩子吃糧食少,可以相對較少計算。但是我們以上所舉數據是夠基本的口糧和田畝開支,家中如果有教育或購買其他物資的開銷並未計算在內。綜合來說,一家25畝地是基本保證溫飽的水平線,這還得是正常年份,如果碰到災荒年月,那老百姓就只能是吃糠咽菜的活法了。


七成以上農民吃不飽飯,糧食畝產還不到今天的1/9,這就是八十多年前真實的河北省農業情況。


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如此貧困凋敝的農村現狀,就讓我們不難理解為啥老百姓是如此地渴望土地了。而當解放戰爭的炮火打響,解放區的老百姓第一次分到自己的土地後的欣喜,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


自然,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為啥解放戰爭時期會有百萬、千萬計的老百姓自發組成支前大軍支持解放軍了。因為這是他保衛農民自己的鬥爭成果啊!


1934年時真實的河北省:小麥畝產不足60公斤,70%的農民在貧困線以下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佈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儘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號內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