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沒出現太監亂政,外戚專政?

淮楚有鵬飛


清朝沒有太監亂政的原因有很多,我選擇一些簡單的進行分析:

1.清朝時取明朝而代之的,對明朝後宮大太監狐假虎威的現象十分警惕,所以歷任皇帝都比較防備太監,太監最高也才正4品。

2.清朝時期,太監基本都是漢族的貧苦百姓,即使他們獲得了很高的內務職位,在滿清這個所謂的異族人統治的年代,也不會有有亂政的資格

3.清朝的高級官員大多是旗人,且清朝統治的基礎是八旗制度和各地的綠營,他們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就算太監們想亂政,他們也不會回應!


4.清朝前期一直在壓制太監的權利,到了慈禧太后手上時才有了個李蓮英這個大太監,不過李蓮英敬畏權勢,只僅是貪財了些。而且清朝是事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太監奴性非常的高,不敢有干政之心。


清朝沒有外戚專權的原因:

1.清朝有設立輔政大臣的傳統,幾個輔政大臣相互牽制,最後使得皇權集中到皇帝自己的手中,而且清朝皇帝喜歡設計一些獨特的權利結構比如尚書、軍機處,外戚沒有專權的機會。

2.清朝有個變態的宮廷制度,不管是哪個皇妃生下皇子,都沒有撫養皇子的權利,讓皇子們和皇妃們的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密,更不用說和外戚了

3.清朝旗人之間才可通婚,而旗人也就那麼些,幾代人下來,都是親戚,都是貴族,最少表面上都是忠心於皇帝的人,和歷朝歷代都有很大的區別。

當然了,原因肯定還有很多,我也需要繼續努力,增長見識!


誓言2


清朝沒有外戚問題,宋、明也沒有。所以可以說,外戚問題早在宋朝就已經解決了。

宋朝是怎麼解決的呢?

其實宋朝皇帝並沒有像防備武將一樣,刻意針對外戚。外戚勢力在宋朝被遏制,屬於是宋朝皇權進一步加強後的自然結果。因為外戚之所以能專權,一定要有兩個大前提。

第一,太后強勢,提拔外戚。

第二,外戚要擔任大權獨攬的職務,比如西漢時期的丞相,或者是東漢時期的大將軍。

這兩個大前提缺一不可。

宋朝有沒有強勢太后?有。比如宋仁宗的老婆曹太后,宋英宗的老婆高太后就是。

宋朝有沒有大權獨攬丞相呢?沒有。宋朝是群相制,單一的宰相(宋朝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以及元豐改制前的中書、樞密和參知政事都是宰相)不可能像兩漢外戚,如王莽和梁冀等,當上權臣就能掌握天下兵馬,繼而控制皇帝。

宋朝單一的宰相,不可能專權。

所以,從宋朝開始就沒有外戚專權了,實際上就是相權被削弱,皇權加強的結果。


同理,明清也一樣。明清連丞相都沒有,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雖然類似宰相,但權力被削得更弱。外戚在這種制度基礎下,專權的可能性更是無限等於零。

另外,外戚崛起之所以,最早是因為皇帝覺得皇族和豪門大族都靠不住(皇族和豪門大族可以不依賴皇權生存),需要寒門遏制朝臣,平衡朝政。但當時沒有科舉制度,寒門沒辦法上位。皇帝能信任提拔的,只是外戚群體,所以外戚才能崛起。

而當宋明清三代的科舉制度完善後,就連這個政治需求也都不存在了。

比如說明初和清初,進士中的寒門子弟高達70%以上,有這麼多的寒門子弟,外戚在皇帝眼裡,還有什麼價值呢?

沒價值,當然就沒用,不會提拔了。



再說宦官。

宦官問題,明朝有,宋、清沒有。而宋明清三代從沒有,到有,再從有,到沒有,這其實可以看作是後人在前人基礎上,不斷修正權力結構的一種表現。

宋朝為什麼沒有宦官問題呢?因為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妥協了。單一的宰相不厲害,但士大夫群體很強勢,皇帝也壓不住。

宋神宗時期,神宗皇帝想改革,緩解社會階級矛盾。天下士大夫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進行了強烈抵制。宋神宗很不不高興,就質問群臣:你們士大夫不贊成,是因為新法對你們沒好處,可在朕看來,這些新法對老百姓有益無害,為什麼不能變法?

結果樞密使(宰相)執文彥博回懟了宋神宗一句很出名、也很噎人的話——“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陛下您是跟士大夫一起商議國家大事,不是跟老百姓,變不變法,當然得聽士大夫們的意見了,社會底層的意見沒那麼重要。

神宗皇帝聽完,心裡很不痛快,但他也沒什麼辦法。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士大夫還是最終的贏家。

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宋朝皇權與士大夫是真的妥協了。在士大夫看來,天下是我們與你皇帝共有的,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哪怕是對百姓有利的,也不能傷害我們的利益。而皇權對此毫無辦法。

想想看,當臣權如此制約皇權時,對皇帝如此不屑,皇帝心裡是什麼滋味?

當然是十萬個不爽了。

所以到了明朝時,為了避免出現像宋朝士大夫階級抱團,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反制皇權的情況發現。明朝皇帝(朱棣)就恢復了漢唐時期遏制士大夫的老辦法——重用宦官。


明朝宦官的存在價值,網上有很多介紹,就不贅述了。這裡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宦官在明朝的死灰復燃,其實是明朝皇帝精心設計出來的權力格局。

因為皇帝重用宦官,從本質上講,還是為了遏制士大夫階級,平衡政治,達到內廷和外朝相互制約(宦官和官僚互相制約),讓皇帝高高在上的結果。

政治平衡才是目的,並不是說皇帝有多昏。

好,既然如此,清朝建立後,為什麼沒有延續明朝的這種權力格局,不用宦官呢?

清朝沒有用宦官,其實是因為滿洲人在權力格局這個問題上,有一個先天優勢,那就是當時滿漢矛盾嚴重,滿漢兩個勢力集團天然就是互相制約的。

我們知道,清朝的六部官員,都是滿漢各有一套領導班子,滿漢相互制約,都沒有能力反制皇權。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雖然承襲明制,卻不用過多的發展宦官勢力,僅利用滿漢間的矛盾自然就足可以構成天然的互相牽制格局了。

其實我們回看整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宦官問題,實際上也就漢唐明三朝嚴重,其他時代基本上沒這個問題。而漢和明的宦官,都只是皇帝用來對付權貴和官僚階層的棋子而已。

說白了,宦官只是非常態的皇權延伸。

如果在一個時代,皇權鞏固,皇帝能壓制士大夫,或者皇帝根本就放棄抵抗了,那當然就不會有宦官了。清朝的皇權一直很穩,根本用不到宦官。所以清朝沒有宦官,並不是清朝解決了宦官問題,而是清朝皇帝壓根就沒到非要用宦官的地步。

清朝皇帝的權力可遠比明朝皇帝、宋朝皇帝要大的多。


Mer86


歷史上出現太監干政的朝代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漢朝,唐朝,明朝這幾個典型的朝代,那麼我為什麼太監到了清朝就沒有演變出太監干政的事情呢?

清朝沒有太監干政的原因是因為清朝並沒有太監掌權的需要,沒有太監出頭的希望。


關於太監干政我們始終都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宦官的權力向來都是皇權的延伸,而一旦出現宦官掌權這也就意味著皇權的衰落,需要宦官來保持權力的制衡了。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明朝的幾個有名的宦官,汪直,劉瑾,魏忠賢。


注意看,汪直是明英宗時期的太監,而明英宗八歲繼位,也就意味著皇權在皇帝親政之前都是受到嚴重的約束的,這就意味著文官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所以才有了汪直的出現。而劉瑾和魏忠賢的出現都是皇帝年幼繼位,為了限制文官集團力量出現的產物。

清朝時繼承的明朝的,清朝統治者自然也是十分清楚其中的厲害的,一方面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另一方面清朝少有皇帝時幼年繼位的,僅有的兩個時期一個是清朝前期的康熙和清朝末期的光緒,但是要知道這兩個階段孝莊皇太后和慈禧都是十分厲害的人,他們都是直接掌權的。



況且朝廷上當時還有滿人和漢人在爭權奪利,如果朝堂上滿漢兩族一起逼迫後宮,你看看太監勢力會不會出現?

清朝皇帝稍有年幼即位再加上朝堂上滿、漢兩族的爭鬥劇烈,自然顧不上去壓迫皇權,跟何況清朝的太后都是實力派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