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子夏故坛


“善”的本义是什么?如我们老百姓所理解就是善良、淳善、吉祥、美好、擅长等等意思,它是相对于“恶”来说的,是指具体的一种心理品质或是形容一种状态。而“上善若水”则是来自我们中国传统的经典成语。老规矩,先呈上原文出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上篇八章


从文中得知,老子把“上善若水”直接提出来。告诉世人,要想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需要向后面一样逐一去行。遂从后文做了一番解释。先依文解字: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做人行事要向水那样,具有滋润世间万物的品性,只是利益他物,而不求取,此谓“不争”。要做别人所不行、不愿、不能做之事,要积极事而为之,做到包容,做到“藏污纳垢”。这样,就与真正的“道”很接近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

:谦下自处,甘居下位。

心善渊:海纳百川,厚积薄发。

与善仁:行而利之,不舍万物。

言善信:表里如一,言出必行。

正善治:奉公正己,大公至正。

事善能:理到事到,事理无碍。

动善时:动如脱兔,顺势而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于世·界不争,合天·地之道,无忧矣。

以上,是为老子说明“上善”而以水为例,举具体事宜加以说明。可叹“良苦用心”。

所以,何为“上善若水”?老子说你要行至“若水”,才能达到“上善”。

故,上善,上上智是也。

以上是为拙见。若有异,望求同存异,互通有无。谢谢。


南途北寻


善,本意就是“积善行德”“做好事”。从前有个老太太无恶不作,有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她突然醒悟了,不做坏事,只做好事,敬孝长辈,帮助穷人,吃斋念佛。老天看她改过自新,又赏她一个小儿子,而把本来是来败她家的大的两个儿子收回去,也就是先后死了。老太太哀怨老天不公,做坏事得两个儿子,做善事失去两个儿子。就杀狗开荤,被打入十八层阿鼻地狱。后来她的小儿子长大了,冲到地下,背着母亲跑出了十八层地狱。他就是“木连”。这个故事叫“木连救母”。这就是“善”。


兴海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老子认为,在世间万物里,唯有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象征着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修养。上善若水,人类最高级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

在自然界,万物都是努力的向上生长,只有水不与万物争高处,永远都是往低处流。在地的最低处,万水奔流而来,聚集在一起而汇成了海。大海广纳百川、不择细流,故而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水,滋养万物,哺育生灵,作用远高于阳光之上。可阳光总是被世人赞美,而水却总是被大家所忽视。水不去争,因为水最接近于“道”。我们为人处世,就应该学习水,心胸要宽广,为人要谦逊,做事要利他,与世要无争。

水,看起来是很柔弱的。因为,水在高温下会化为雾气,水在严寒下能结成坚冰,水放进什么样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形状,水流遇到了阻碍会自动改变行进的方向。

其实,水的本质是很坚韧的。水滴数年能让石板穿透,水越万山阻隔而奔复到海洋,水被堤坝拦截时会安静下来、待到闸门一开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水静默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人之所以要向水学习,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拥有一种充满大智慧的“水性格”。“水性格”常常被人冠于一顶“软弱”的帽子,其实不然。真正的“水性格”是坚毅隐忍、不动声色,是故意示弱、避其锋芒,是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反观我们现在人,处处都讲竞争,人人都争上风,争了个面红耳赤、头破血流,到了最后无论是争到手了还是没争到手,都会发现自己竟然“得不偿失”,实在是太不值得,可惜已悔时晚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牛哥谈人生


按照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则,善是一个会意字。善字的上半部分是羊,下半部分是个口,意思是说我们说话,要像羊一样,这就是善,就是完美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羊是个吉祥物。好多含义美好的词,都与羊有关。比如美,这就是羊大为美的意思。比如吉祥的祥,它的右边也是羊。

为什么羊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呢?首先,羊是一种很温顺的动物,它不像其他的猛兽,它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羊的角都是弯曲向内长的,这样的争斗,不会要命。按照孔子的观点,这就是君子之争。好像羊的身上,也有了君子的风范。所以中国汉字中好多表达吉祥如意、美好等词,与羊有关。

下面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老子为什么说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的道家哲学中的地位是什么,水的特性,能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什么启示?

上善若水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推动力。而道是无形的,是无为的,道是自然而然的,它不会有意为之,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发的自觉的结果。在这个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老子认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做人,都应该遵循道的原则。

在政治上,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你不要胡作非为,一切以自然而然为最高标准,所以老子崇尚的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

在人的生活中,老子崇尚不争。老子认为与人争斗争权夺利,是灾祸的开始,你要是不为人先,你要是不与人争,那么别人就不与你争,这样你才是无敌的。

另外,老子的人生哲学,崇尚的是柔软,崇尚的是柔弱,崇尚的是持盈保泰之道。任何事情你都不要做的太满,太过,否则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他总是向着事物发展的反方向前进。

那么,在自然界,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契合老子的哲学理念吗?肯定没有。

首先,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这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其次,水是柔软的。它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这完全符合老子的贵柔的思想。

第三,水是最为宽容的。它可以容纳这世间所有的污垢,所有的不美好,这也与老子的思想密切相关。

第四,水有不争的特性。别的东西都向上,而水是向下的,它从来不与别人争斗,这又符合老子的不争的思想。

第五,水有滋润万物的仁人之心。老子认为,我们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第六,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的这些特性,完美地契合了老子的政治与人伦思想,所以,老子把水看成是最完美的善。

其实,孔子也很喜欢水,他曾经说了一大段水的好话,完美地阐释了老子的上善若水的思想。在《荀子·宥坐》中,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

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意思是:

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给各种生物而无所作为,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那向下流动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奔腾向前,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软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在这里,孔子把水看成了他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君子的人格。

所以,上善若水。做人当学水的精神。


好玩的国学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妇孺皆闻。这四个字常被人们悬于墙上,挂在口边,然附庸风雅者众,又有几个人真正识的其中的真义呢?



绝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质,从而把“上善若水”理解为最美好、良善的品质就象是水一样,也就是说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质。《百度百科》上对“上善若水”是这样解释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真是这样子的吗?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吗?那么水深火热、洪水猛兽、水性杨花、水火无情这些成语又如何解释?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关键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义。不知“善”字本义,一切关于“上善若水”的解释都归于谬误,圣人的智慧就不会被我们真正领悟。


实际上,“善”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并无美丑、好坏之分。“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这个本义。人初生时,由于还没有受到社会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点,即自然属性。所谓“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点,而“善”则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点,即先天的自然属性。从造字角度讲,“善”字从羊从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为之“善”。那么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属性呢?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也无论是牛羊鸡狗,还是狼虫虎豹,在刚出生时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除都很可爱之外,他们都是饿了就会张口哭(叫),饿极了还会咬痛母亲的乳头,饱了就很快乐,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无所谓恶与不恶。但当他们长大後,其本性大多会发生极大改变,只有羊长大後变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时的自然属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言乎羊者,故造字为“善”。由于羊天生温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与“恶”相对。注意:善恶的善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本义是中性的,并无褒贬意义,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贬的意义,所以在具体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区分。“善”本义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无褒贬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属性。“臭”的本义指鼻子的功能所产生的嗅觉,即气味,无所谓香味与恶味,但又引申特指恶味。如“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义,仅指气味,不特指恶味,因为朱门人家是不会让酒肉产生恶味的。再如“祥”字,其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无吉凶之分,引申则特指吉兆。《诗经·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这里的“祥”用本义,至于吉凶,文王心里不占而知也,占之只不过是一种固定仪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义,那么“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水静则平。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万物都有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争上,而准是处于众人都所恶的地方,故水的这种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规律,水的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规律,故曰“上善若水”。孔子也曾解释说:“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道家追求天之恒道,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而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静则平矣,水的这种自然属性最接近于天之恒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当争道不争高,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处。




子夏故坛



从“善”的字形构造来看,是上面一个“羊”,下面两个“言”。古人认为羊的性情柔顺,又纯洁素雅,温和如君子,跪乳知孝悌,因此,羊就成为了吉祥的代名词,在古代通常是“祥”的通假字。“善”其实也就是“祥”与“言”的组合,他的意思就是指吉祥。



《说文解字》认为,“善”就是“吉也”。我们看“吉”的字形构造,其实是一个会意字,“士口曰吉”,也就是说“士人”说的话就是吉的。《易经·系辞》记载:“‘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说出的话可以影响民风,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祥言是“善”了。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中国人说话都有谦己尊人的习惯,不止如此,还会通过语言去激发他人行善,滋养他人的情感,使人生发善念,其实就是“水”之道。所谓“为善不足以服人,养善乃足以服人。”善言其实就是一种养善,而这种善就像水一样,对他人的德行与情感起到的是滋养作用。




东方国学


“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是指道德品行或德行或品性。上善若水的含义比较深刻,要理解上善若水,关键是要搞明白上善是什么?水是什么?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是指至高的品性,换言之,是“至善”。上善若水即至善若水,那么至善是什么?或至高的品性是什么?要理解至善,就要再看“水”,因为至善若水。

水是什么?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的特点是无色无味、无形透明、纯正本来。可见水是自然的,自然是真实的,所以水是真的,具有真的本性。

于是,上善若水,就可以理解为,至善若真,至善像水一样真实。

老子推崇水,其实是在推崇“真”,《道德经》又叫《道德真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其实是关于真的理论,道家将修行的人叫真人,显现了真的重要性。

另外,真则善,善则美,无真不善,无善不美。也说明了真的重要性,要善必须先真。

“真”重要,用什么来比喻它呢?老子想到了水,水是最接近真的一种物质。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

基于此,就很容易理解上善若说啦,上善是真,水也真,于是就讲通啦。


山会长


“善”的本义是什么

善,是一个会意字,“善”的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从利他性上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

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水静则平。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万物都有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争上,而总是处于众人都所恶的地方,故水的这种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道了。故曰“上善若水”。

我们知道,水无色无味,是一种中性物质,水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它滋养了万物却不求回报,不争不抢。最高层次的善莫过于此了,所以说上善若水!

喜欢请点赞!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善”的本义。

从造字角度来看,最早现于周朝中期的金文,字形为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而这只羊的颈上,系着一个绳套。两个“言”字并列其实是个古字,发“淡”的音,是“争说”、“竟说”之意。后来字形发生变化,将下面简化成一个“言”字,随着隶书、楷书的变化,最终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这是个会意字,那是不是羊在说话?不是的。而是人们在交口称赞“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

上善若水

而老子的“上善若水”很明显是指引申意思。

“上善若水”,如今已经是个成语,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现在大众更多的是把“善”理解为“善良”,把整句话解释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样润物无声,不求回报”。

这些都对,一个成语在后世的引申和解释都是要根据环境和时代来定的,但是原文到底要如何解释才能尽量贴近老子的本意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眼中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有“无为”和有“有为”,无为顺道,有为逆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间万物不过循道生生灭灭,没有什么不同,“善”与“恶”也不过是大道在天地之间的正反映射,真正得道之人是不会在乎世人给出标准而定的善恶。

人们提出的所谓善恶在得道者心中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会归于大道,混于大道。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中的“善”并非“良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用“善”在这里指代的一种“道”的状态,“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状态。因为《道德经》里老子也说过,“道”是无声无形无质的东西,名字都是勉强命名为“道”,那么道的这种不可捉摸性确实是很像水,而且并不止于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样既对万物一视同仁,又生万物而不自知。

越靠近道,就发现道的状态像水一样。水生万物而低调不争,随遇而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处。所以是有点类似于道生世间万物而不让人察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里继续阐叙水的七种类似于“道”的地方,其实是将“道”形象化,让大家学习水的各种品性一样去追求“道”。

“居善地”,水往低处流,从来没有逆流而上的,这是“道”的顺应;“心善渊”,水空虚静默而深不可测,这是“道”的如深渊般守中;“与善仁”,水泽被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碍即避让,一定会依道前行,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涤荡污秽,平衡测量,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则方,入圆则圆,这是“道”的能力;“动善时”,水冬冰春融,丰沛干涸有节令,这是“道”的合乎天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们只有像水一样不与物争,不与人争,不与百姓争,不与天地争,对待外界事物顺应其自然发展,顺应大道规则,让外物和自身达到完善和谐的地步,自然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种特质)而不忧,我们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实这章中所有的“善”归结到最后还是“不争”,即“无为”的状态。

所以上善若水中的“善”实际上是指非常接近“道”的状态。

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并不影响成语和句子意思的与时俱进。

其实很难确切真正知道老子原文的真意,不过我们能确定的是,在老子的眼中,天下万物都是“道”所化,最终也将归入大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老子追求的“大道”,远在我们普通人认定的“善良”之上。

所以他绝不会说什么“最好的善良”之类的话,他不是这个层次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上善若水”,我在之前的头条号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中已经详细解释过了,有兴趣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朋友,不妨可以移步去看下,也欢迎各位朋友的不同高见。

按我的理解,“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最接近于道的就是水。

此处的“善”,就是老子总挂在嘴上的“道”。

此处的“善”肯定不是善良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就讲两个字:道和德。

善良不是老子关注的问题,老子也不会去讲这类劝导人向善的话题,不然老子的格局就太小了,我也不会这么推崇老子。

看老子的《道德经》要从全书通篇来看,站在这个高度,你就会很自然的明白我说的“善”就是“道”的说法。

这一部分,先回答了题目中问到的“善”的本义。

还要说上善若水。

主要理解这个“水”。

不要单纯的去翻译成水,要从水的特点去体会。古人用字非常精妙,很多时候,都是“字字珠玑”,所以,短短几个字,往往要思考的信息量却很大。

老子在这里用水来形容,是有他的深意,因为水最符合他想表达的“无为”的特点。

水在老子眼里,就符合“无为”的特征,为什么说水往低处流,因为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水从来不会想要往高处流,这很好,水流经之处,不管多小的孔穴,多深的沟壑,它都会渗入,都会填满。它的外在形式非常的软,没有固定的形状,老子很喜欢这个状态,老子一点也不推崇外形刚猛,固定不变,老子讲求一个“化”,这是个很有学问的字,值得深深体会。

浅显的和朋友们聊了聊“上善若水”,可能有朋友说我讲的太简单,主要是因为关于“上善若水”的话题,無月已经谈过好多次了,实在不好意思再赘述了,也请朋友们多多体谅。

《道德经》称得上是一本圣人经典,我浅读也有几年了,受益颇多,也推荐朋友们静下心来多品品老子的《道德经》。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