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社會擺脫不了金融危機?

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感知最深的一次金融危機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爆發時,全球股市暴跌,很多大企業紛紛破產倒閉。中國不是風暴中心,但股市也從2007年的6100多點跌到08年的1600多點,房價經歷短暫下跌。最可怕的是出現了農民工返鄉潮,因為很多代工企業拿不到美國的訂單,農民工沒活幹了。

後來發生的事,只要關注中國經濟的人都應該記得,到如今還頗具爭議的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出臺了。我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這個,而是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社會擺脫不了金融危機?

既然我們都知道金融危機的危害很大,甚至我們都能把金融危機的爆發週期估算出來,比如有一種說法是每隔10年(也有說11年的)就會爆發一次危機。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爆發了次貸危機,2018-19年中國也出現了P2P的接連暴雷以及上市公司的債務違約潮……那麼,就不能提前防範一下,避免危機再次發生嗎?或者像戰勝病毒一樣,即便它依然存在,但對人類社會不再產生很大的殺傷力了。

做不到,為什麼?

因為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是人性本身固有的弱點再加上金融體系的運行規則,這兩樣東西不改變,金融危機就擺脫不了。

人性本身固有的弱點是什麼?是貪婪和恐懼。貪婪和恐懼的背後是人性中的得失心。人類基因繼承的生存本能要求我們必須貪婪和恐懼。原始人如果不貪婪一點,多獲取些食物,怎麼能熬過漫長的冬季?如果不知道恐懼,怎麼能免遭獵物的攻擊?

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已經不再考慮生存問題,但人性中固有的貪婪和恐懼並沒有消失,只不過通常隱藏了起來。

舉一個場景例子:有一天,突然有消息說某一種蔬菜吃了可以治療癌症,商販開始瘋狂的搶購這種蔬菜,然後囤積起來,即使價格漲了20倍也有人搶購。過了幾天,又有消息說這種蔬菜能治療癌症是無稽之談,商販害怕多餘的蔬菜爛掉又趕緊想辦法賣掉,即便價格大幅跌破最初的價格也要儘快出貨。

類似的場景其實在生活中不斷上演,這都是由貪婪和恐懼所主導的。那麼,這與金融危機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就在於,金融危機的本質是信貸危機、是債務危機,而人類的貪婪和恐懼讓債務會迅速膨脹,又在消除債務的過程中發生“踩踏”,這就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


為什麼人類社會擺脫不了金融危機?

美國1929年大崩盤期間,銀行發生擠兌


繁榮期——日漸貪婪、債務攀升

人們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勞動生產率越高,創造的財富越多,經濟就越繁榮。在一片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生產者發現賺錢很容易,投入50萬,很快就能賺回來60萬。生產者就會選擇擴大再生產。

怎麼實現擴大再生產呢?通過信貸,投入更多的資金,僱用更多的人,購買更多的設備。信貸的過程就是產生債務的過程。生產者在借錢時,不僅是在向貸款人借錢,實際上是在向未來的自己借錢。他賭的是自己在未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來償還債務。

投入50萬可以很快賺回來60萬,那如果再借100萬,投入150萬的話,可以很快賺回來180萬。顯然,生產者能獲得更多的信貸,承擔更多的債務,就能賺取更多的利潤,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這就相當於利用槓桿一樣,槓桿越長,能撬動起更重的物體。所以,在金融上常聽說“加槓桿”、“去槓桿”,“槓桿”就是債務。

當形勢一片大好,人的信心就會膨脹,也會變得貪婪。而且,即便你不貪婪,別人也會貪婪,就會比你跑得快。這時候,激發人荷爾蒙的一句話是——“把槓桿加上去”。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也是如此。經濟繁榮期,人們賺錢變得容易,而且預期收入還會提高,信心變得爆棚。從前,在國內旅遊就覺得挺好的了,現在要去國外轉轉了。即便是當前收入不高,但可以刷卡消費啊,反正未來會有更高的收入還信用卡。刷信用卡,就是銀行在向你提供信貸,也是你在向未來的自己借錢。其實,人的過度消費同樣是一種貪婪,想佔有更多。

在這個階段,是整個社會的債務水平攀升的階段,人們的信心也越來越足。確實,人們藉助於債務槓桿來擴大生產,能賺取更多的利潤。即便是通過負債來進行消費也不擔憂,人們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質,對未來充滿信心。


為什麼人類社會擺脫不了金融危機?

每一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總是會有形形色色的“影子銀行出現”,而危機也首先在風險最高的槓桿貸款人身上引爆


蕭條期——極度貪婪、債務膨脹

但就如一年有四季更迭一樣,盛夏不會持續太久。隨著市場需求趨於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也沒有新的技術出現來提高生產效率,生產者就會發現錢越來越難賺,利潤越來越薄。

以前生產者投入50萬,可以很快賺回來60萬,現在需要比以前多一倍的時間,也只能賺回來55萬。在這個階段,生產者會不會縮小債務規模呢?不會。同樣是因為貪婪,再加上一點點恐懼。擴大生產依然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是貪婪。不借助於債務槓桿,可能就會被競爭對手超越甚至擊垮,這是恐懼。這裡強調一句:貪婪和恐懼都是中性詞,沒有貶義,它是人的本性。

而且,這個階段的社會負債總額會急劇增加。為什麼呢?這不僅是因為貪婪,更是因為經濟繁榮期帶來的收入、淨值和資產價值的增加提高了借款人的借款能力。貸款人是根據以下條件決定貸款金額的:一是借款人用於償還債務的預期收入或現金流;二是借款人的抵押品價值,會隨著資產價格上漲而上漲;三是貸款人自身的貸款能力。

你是否意識到,這三個條件一直都是持續向好的,這就導致了債務週期在這個階段會自我強化。

比如,炒房者既是貸款人,也是投機者,他們能夠迅速發財,而且他們的抵押資產的淨值也在上漲,又可以獲得新的貸款,進一步助長泡沫膨脹。對於一般購房者而言,他們也會因為資產價格的上漲而信心膨脹,甚至抵押房產貸出來一筆錢再買第二套。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資產是寶貴的財富,認為沒有資產的人都錯失了良機。假如你在2015年的時候,說自己有200萬的現金存款但沒有房產,大家彷佛在看一個“怪物”。

再比如,在這個階段會有大量的貸款公司和新型貸款工具湧入市場。次貸危機爆發前有眾多的像房地美和房利美這樣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1929年大崩盤前,沒有任何實體資產的投資信託公司可以隨便上市交易;而前兩年在互聯網金融熱潮下,也有數不清的P2P公司湧現。

在這個階段有層出不窮的所謂“金融創新”,實質上都是基於人性中的貪婪,要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早一點分到一杯羹。

所以說,人性中固有的弱點與金融體系的運行規則相結合,會讓債務自我強化、急劇膨脹。


為什麼人類社會擺脫不了金融危機?

中央銀行承擔最終貸款人的角色,雖然可以解決一次危機,但無法避免下次危機的爆發


崩潰期——極度恐慌,債務核減

盛宴終會結束。前美聯儲主席馬丁曾說過:金融監管的職責就是在盛宴漸入佳境時拿走酒杯。而事實上,酒杯從來沒有被及時拿走,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會允許熱鬧喧囂的氣氛被破壞,何況拿走酒杯的人也會被認為是扣動了扳機引爆金融危機的人。

但趨勢不會逆轉,人們發現賺錢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償債成本上漲更快。當償債壓力驟增,就會損害資產價格,例如股價和房價,這將導致反向的“財富效應”。

什麼是“反向財富效應”?就是因為貸款人開始擔心自己可能無法拿回現金,借款人受到擠壓,借款人的支出減少。由於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消減開支必然導致收入水平下降。當社會的整體收入水平下降,債務人就要選擇拋售資產來還債,造成資產價格下跌,進一步擠壓銀行。

借款人信譽度的評估標準有兩個:一是資產或者說抵押品相對於債務的價值;二是收入相對於償債總額的規模。在“反向財富效應”的作用下,這兩項都在銳減,導致借款人信譽度下降,貸款人更不願意放貸,形勢每況愈下。

終於,當風險最高的債務人開始無法按時還款,比如次貸危機中的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出現債務違約,就會重創槓桿貸款人。這時,恐慌心理在金融體系內加速傳遞,且愈演愈烈,大家都想要現金,導致現金短缺,也就是流動性危機。所以,政府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第一時間要採取的措施是釋放流動性,以避免出現更大的恐慌。

在這個階段,人們的貪婪完全讓位於恐懼,而恐懼的心理讓人們加速拋售資產,回收現金,這其實就形成了債務危機中的“踩踏事故”。大家都想避免資產受損,擁堵在一個出口裡“出逃”,本來優質的資產也出現價格暴跌,金融危機爆發了。


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很多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錢都哪去了?事實上,大部分被視為“錢”的東西其實是信貸,信貸產生債務。信貸會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憑空出現,也會在經濟不振的時候憑空消失。你在用信用卡消費購物時,是在用你的未來向銀行做出一份還款承諾,銀行相信了你的承諾,信貸就憑空創造出來了。而如果你未來沒有履行這份承諾,就意味著憑空出現的信貸憑空消失了。這給人的感覺就是,錢“嗖”的一下就不見了。

我們梳理一下金融危機爆發的本質原因:經濟運行一定是週期性波動的,生產效率提高、市場需求旺盛,經濟出現繁榮;當生產效率不再提高,市場需求疲軟,經濟出現疲軟。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讓很多人不得不動用債務槓桿,才能不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而人性中固有的兩大弱點——貪婪和恐懼,再加上金融體系的運行規則,總是能讓債務槓桿被運用過度,加大經濟的波動,並導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債務危機。

在政府的救助下,無論是核減債務還是“開直升飛機撒錢”,被金融危機重創的經濟漸漸的會恢復元氣。人們的恐懼心理會逐漸平復,並隨著經濟的走強,貪婪之心漸起,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週期。

那麼,當人性本身固有的弱點——貪婪和恐懼不會消失,當金融運行規則不會改變。在新一輪的週期中,還會爆發金融危機,人類社會無法擺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