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汉中王时,除了关张马黄四方将军,武将里面还有人比赵云的翊军将军官衔高吗?

历史华夏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氏,本是公孙瓒的部将,后来刘备慧眼识英雄,折节下交。所以赵云回乡为兄长治丧之后,前去投奔刘备,随刘备流亡十余年,最终在益州立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后称王,赵云受封翊军将军。

经常有人说赵云在刘备军中不受重用,其实不然。赵云随刘备后,任主骑,也就是为刘备管理骑兵。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高级兵种、珍惜兵种,尤其刘备比较穷,很难获得马匹练成骑兵,让赵云来管理骑兵,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也正因赵云管理骑兵,所以当阳之战时,赵云才能够保护刘禅及甘夫人从容撤退,被升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是刘备所创,杂号将军的一种,所谓的牙门,即牙帐之门,是为主公守门的将军,级别不高,但统帅的是主公的亲军,是主公亲近的将领,非受信任者不能担任此职。而此时刘备本身也只是个左将军,赵云有个杂号将军已经不低了,同期的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为征虏将军,与赵云同级,地位或许要高一些,黄忠此时还不入杂号将军。

刘备平定成都后,赵云为翊军将军。所谓翊,大概是辅助的意思,同样表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协助刘备治理军队。这也是赵云在刘备时期的最高官职,直至刘备称王、称帝,也没有改变。

那么,刘备自称汉中王时,除了同为“五虎将”的另外几人外,同期还有没有武将的地位在赵云之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刘封。刘封是刘备义子,是可以继承遗产的那种,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刘禅还没有出生,所以后来刘封的地位十分尴尬。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攻取汉中后,刘封率军助孟达攻取上庸,降申耽申仪,迁副军将军。副军将军也是刘备所创,从名目上来看,仅在军队统帅(即刘备)之下,地位应该是在赵云的翊军将军之上的。

申耽。申耽原是上庸太守,被刘封逼降后,刘被封其为征北将军,重号将军之一,地位自然在赵云之上。当然,也只是名义上,他还要受刘封这个副军将军统领。其弟申仪也是建信将军,地位也不会比赵云低。

魏延。刘备夺取汉中后,以魏延为汉中太守,封镇远将军,这个镇远将军的封号,应该也在翊军将军之上,因为魏延镇守的汉中是益州门户,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不是高级别的将军镇守,无法表达刘备对汉中的重视。

李严。严格来说,李严不是纯粹的武将,而且偏向文职,还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刘备定汉中后,李严为辅汉将军,从名号上来看,地位就在赵云之上。

以上即是刘备称王时除“五虎将”之外地位大概在赵云之上的武将,文臣不包括在内。除这些人外,刘禅时期活跃的一些武将都是后起之秀,此时地位不显。

仅代表个人观点。


三国逐梦


刘备汉中称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四个重号将军,而跟随其已久的赵云,却只封了个翊军将军,看似对赵云不公平,其实这里是有原因的。

关羽、张飞,作为跟随刘备最久的结义兄弟,且战功卓著,刘备自然不会亏待其二人,四方将军有其二,无可厚非。

黄忠作为降将,虽在汉中斩了夏侯渊,但投靠刘备时日尚短,为何也排位四方将军呢?主要是处于政治平衡考虑。刘备善于拉拢人心,黄忠作为荆州降将翘楚,其身后还有一批荆州降将,霍峻、魏延、伊籍、向郎等人,刘备入蜀称王,荆州系可谓对其提供了足够多的支持,所以,如何回报这一派系的将领,自然是刘备要考虑的因素。而作为武将黄忠,斩了夏侯渊,为拿下汉中立下定鼎之功,自然要封为四方将军。

马超更是如此,首先,马超为刘备拿下成都立下了不战之功。马超在凉州素有“天将军”的威名,当时刘备命马超率兵合围成都时,成都百姓惧怕马超威名,仅数天,城中将士心理防线崩溃,开城投降。其二,汉中战,马超又是凭其威名,迅速在当地为刘备筹集了当地万于部重。刘备不论处于战功的考虑,还是处于统治汉中的需要,都要厚待马超,因此,封马超为四方将军,也是大局所需。

虽然在封号上对赵云有所亏待,但刘备善于拉拢人心,又搞出了个蜀主八剑,要知道这八把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三把给了三个儿子,剩余四把,分别给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么一搞,赵云哪还说得出不是。

另外,要说军衔比赵云高的,还有黄权的镇北将军,赖恭的镇远将军,许靖的镇军将军, 申耽的征北将军,扬武将军法正,辅汉将军李严等,但个人认为,这些其实就是刘备为了表功而给的虚名,真正实权来讲,比赵云高的并没有几个。


始终先生


赵云的官职在蜀汉阵营中并不高,黄权就在他之上,但是他的位置很重要,属于位不高,但是权重的职位。

自汉武帝代以来武将的官职高低一般都是,以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当时刘备没有册封“大骠车卫”这四个职位的将军,所以以前将军关羽为首的四方将军是当时武将最高的军衔。而当时刘备给赵云册封没有记载,但是刘备在进入成都之后,就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而在刘备去世之后,《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所以在此次册封中,赵云极为有可能没有册封新的名号,依旧是翊军将军。

也是根据赵云升官成为征南将军,可得知赵云当时的职位应该是低于关张马黄的前后左右将军。并且赵云在当时并不是四人之下第一人,以黄权为例,他在夷陵之战之前像刘备建议自己为先锋,试探虚实,但是刘备没有听,并且任命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

镇北将军是古代重要军事职官名称,位次四征将军。而此时赵云依旧是“翊军将军”,直到刘备去世才升任为征南将军,可见黄权在这一段时间的官职比赵云高。不过很快由于夷陵之战失败,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同样的还有赖恭的镇远将军,许靖的镇军将军, 申耽的征北将军等等,他们的官职都比赵云高。

赵云的翊军将军是一个杂牌将军,也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名字。对于这个将军的解释中“翊”又通“翼”,《三国志》里同时有“翊赞季兴”和“翼赞王室”的记载,所以 “翊”又引申为“辅佐”的意思。这也反应了赵云的工作性质,主要就是负责成都和王室的保卫工作,相当于后来的九门提督。

故而赵云的官职属于位不高,但是权重。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所以深得刘备的信任,才会担任包围宫廷和成都安全的要职。


帝国烽火


除去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其余的杂号将军,不好说谁高谁低。

但武将官衔高于赵云的很可能还有那么几个人。证据是群臣劝刘备即位的劝进表,开头署名是这样的: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这一长串名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马超。这位是充门面的,因为马超是外来户,原来又是一方独立势力的领袖。由他带头劝进,具有象征意义。

2.许靖、庞羲、射援。这三位也是充门面的。三人都是刘璋旧部,可以猜测这表的顺序是先外人后自己人。

3.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这一部分是刘备的“老部下”,显然这三人比赵云高。那么这几人的官职至少不会比翊军将军低。

4.镇远将军、扬武将军、兴业将军既然排在赵云前面(赵云就没露面),这几个职位应该也不低于翊军将军。——事实上杂号将军之间有没有高低都不好说。

严格来说,刘备称汉中王时,还没有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因为是刘备称王之后,才封了关张马黄四人为四方将军。

就题目的补充说明而言,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高于翊军将军,因为这两个职位高于四方将军,自然高于翊军将军。

刘备称帝之后,张飞由右将军迁车骑将军,马超由左将军迁骠骑将军。显然这二位没有贬值的道理。

《后汉书》注:

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不过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刘备集团里还没有这两个官职。


北门猿


从名头上来说,上将军,骠骑将军就别说了没有,除了四方将军,和诸葛亮的这种谋臣军师将军外,还有四征镇安平(黄权的镇北将军,赖恭的镇远将军,许靖的镇军将军, 申耽的征北将军,糜竺的安汉将军,邓方的安远将军。这里面好像基本都是出于慰劳大家的称谓,里面还有文官)这里面太水,但是赵云之后才升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后升任,迁为镇东将军,赵云到死也在整个圈里打转。

除了以上,还有一些也都是杂号将军,在当时这里面应该就魏延(牙门将军时期肯定是不如赵云位置高,后魏延升任镇北将军)和法正的护军将军是和他差不多,但是高于他就不好说。

从赵云的种种行径来看属于那种非常耿直,帮里不帮亲的那种性格,作为一个将军是非常突出的勇将战将,但是又不是镇守和治理一方的上将。为官之道很弱又在朝内没人帮衬的那种,也没有很大野心,刘备什么人,要嘛喜欢那种能干事但是能捧他的,要嘛喜欢和自己亲的哥们弟兄。自然赵云属于刘备又爱又恨的。不提拔他感觉对不起,提拔了感觉这兄弟不热乎。所以刘备一朝在赵云始终属于卡在半截的,给你的名头属于若即若离的感觉。

从当时的军制,虽然刘备封了前后左右。除了关张马他们各有自己的部队。中军一直是由赵云统辖,这支部队大部分也都是荆州兵。汉水之战,黄忠在去执行任务时需要赵云授予兵马。很难说这个杂号将军的位置在哪。

大概是用你的时候你权利就大,不用你的时候就不好说了,但名头刘备真心没给赵云太高的,一帮不知道从哪冒出来,后来都没了的人都比赵云名头大。


漫游影响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大封功臣,尤其是分封了著名的四大将军,即: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其实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官职并没有变迁,还是翊军将军。

一、关、马、张、黄四方将军的地位

三国时期的军制大都是秉承汉制而来,而汉制的军制比较稳定,按从高到低的排序基本上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左右后四方将军,这些都是重号将军。

刘备此时尚未称帝,是不能分封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所以前左右后四方将军是刘备这个汉中王能给予武将的最高武职。

四方将军名义上同级,但是实际上是按前、左、右、后来排序的,所以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这个顺序就是四人的排位。

关羽镇守荆州一方大员当然排第一;马超虽然加入刘备集团晚但是一则带着自己大量部曲加入二则马超名气很大西凉很有名望刘备处于拉拢让其地位很高;张飞第三都委屈了;黄忠战功赫赫,刘备的爱将,这次属于破格提拔。

可以看出,刘备汉中王时代正是蜀汉集团最强大的时期,而关羽、马超、张飞、黄忠是当时刘备集团地位最重要的四位大将,其他武将都无法与之相比。

二、赵云的地位官职变迁

赵云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官职没有变化,还是级别不高的杂号将军翊军将军,而此时魏延的却得到了大力提拔,魏延虽然不是四方将军,但是被刘备提拔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这个时候魏延无论是汉中太守之职还是镇远将军这个封号都比赵云地位要高。

刘备汉中王大封功臣,对赵云来说却是个分水岭,汉中大战前黄忠、魏延地位都在赵云之下,汉水之战的时候黄忠还归赵云节制,结果汉中王之后,黄忠直接破格成了四大将军、重号将军,而魏延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地位仅次于四大将军。

黄忠、魏延是刘备入川后很是倚重的大将,两人不负众望战功赫赫,也得到刘备的不断提拔。

赵云的官职长期止步于翊军将军,有人说汉中王时代诸葛亮也没有升官啊,首先诸葛亮已经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了,刘备汉中大战后方全部交给诸葛亮打理,这和当年刘邦对萧何的信任一样,况且丞相这个职务得称帝才有。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假节。

刘备称帝后可以册封的官职就大多了,毕竟是皇帝了,所以丞相就给自己的股肱之臣诸葛亮了,而之前的四方将军就可以升级成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种最高的重号将军了。但是此时四方将军中,关羽败亡,黄忠也在刘备称帝前一年去世,所以仅存的马超进位为骠骑将军、张飞进位为车骑将军。

但是很奇怪,按理说能册封的官职多了额,但是直到刘备去世,赵云的官职一直没有变迁,在蜀汉集团的地位不断下降。

三、刘禅时代赵云终于升官了

刘备去世,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赵云终于是重号将军了,但对比同时期魏延,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赵云和魏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公元229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赵云很奇怪,刘备的老臣但是官职一直升的很慢,刘备都称帝了,赵云却一直止步于杂号将军,赵云去世都三十多年了,事后诸葛亮的刘禅才下诏表彰赵云。

我总有个感觉,赵云这个人,刘备不是很喜欢。


我家的猫叫皮蛋


谢谢。

题主的意思是从史实谈这个问题。

巜三国演义》的赵云形象为千古传诵,在刘备被曹操的追赶下,抛妻别子,仓皇遁去,在关键时刻是赵子龙单枪匹马,在千军万马中杀进杀出,怀抱幼主,力护二位夫人平安冲出敌營,及至血染白袍。

赵云忠心护主的壮举至今为人称道,不仅中国民间中享有盛名,在韩国、日本、东南亚都视为偶像崇拜。

回到正题,赵云获得"翊军将军"称号是刘备从汉中回到成都后,刘备仼命赵云为"翊军将军",而不是在汉中。

赵云在汉中没有赏封,此时比翊军将军阶位
高的将领比较多,如:左将军长史兼任镇军将军许靖,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

最后再说魏延,他和赵云在取得汉中前都是牙门将军,刘备提拨魏延代替自己守护汉中,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


良人执戟2


都没有法正招刘备喜欢😍


牛牛2019佳明


【考据篇】从将军级别看赵云地位变迁

原创: 楚山鸣鹰 胡说三国 3月10日

凡是看三国的好像没有不喜欢赵云的。对于赵云,有人说是蜀汉最埋没的人才,也有人说是刘备嫡系中的嫡系。对此,我不作评论。我只是觉得咱能动手就别瞎吵吵,埋没也好,嫡系也好,统统把依据拿出来,别只红口白牙的。由于蜀汉官僚体系名目繁多,本文只从将军级别的角度(也就是明面上的官阶)分析一下其地位变迁,至于“位卑权重”、“权力中枢”之类隐形因素就不予考虑了。

在此之前,大致介绍一下蜀汉将军的等级。由于三国乱世,将军多如牛毛,级别也大相径庭,所以只能大概的区分。大致而言,蜀汉将军可分为这么几等:

(1)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杂号大将军;

(2) 前左右后将军;

(3) 四镇、四安、四平将军;

(4) 四征将军(这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请牢记。蜀汉与曹魏不同,曹魏排序为征镇安平,蜀汉为镇安平征,从赵云由征南升镇东、张翼由征西大将军升镇南大将军能推断出来。);

(5) 四征之下的杂号将军(赵云的翊军将军就在此列);

(6) 垫底的牙门将、偏将军、裨将军。

这是大致的体系。对于符合这个体系的,我们可以直接判定地位高低,对于个别地位较高的杂号将军,我们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赵云的简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刘备荆州时期、刘备益州时期和诸葛亮时期。我们分别来说。

一、刘备荆州时期

在荆州时,赵云在当阳长阪救了刘禅后,因功封为牙门将军,后来在平定荆南四郡后,又升为偏将军、桂阳太守。不管是牙门将军,还是偏将军,都是属于第六等的将军。

这时候的将军很少,只有三个: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偏将军赵云。此时,诸葛亮只是中郎将,投降过来的黄忠还只顶着曹操封的裨将军,魏延还没有称号。

按刘备称汉中王时的上表排名可见:“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说明荡寇>征虏>征西。赵云后期是从翊军将军晋升的征南将军,与征西相当,比荡寇和征虏低,更别说此时的偏将军了。

所以说,在荆州时,赵云的地位可以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关羽和张飞。

二、刘备益州时期

刘备平定成都后,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这是属于第五等的将军。赵云担任此职一共十年,从建安十九年到章武三年,直到刘备去世。期间历经刘备称王和称帝两大盛事而未能晋升,结果导致众多新兵蛋子后来居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凌驾在赵云之上呢?掰着指头数数:

(1)马超:骠骑将军。马超作为跳槽来的高管,先为平西将军(第三等),后为左将军(第二等),最后为骠骑将军(第一等),赵云妥妥比不了。

(2)张飞:车骑将军。其征虏将军原本就介于第三、四等之间,比赵云后来的征南将军还高,随后又相继为右将军(第二等)、车骑将军(第一等),甩赵云一条街。

(3)关羽:前将军。和张飞相似,由荡寇将军(介于三四等之间)升前将军,为第二等将军之首,可惜没有活到刘备称帝,否则大将军这个第一等之首的职位非其莫数。

(4)黄忠:后将军。平定益州后,他的讨虏将军和赵云的翊军将军基本平级,但架不住提拔的次数多。斩杀夏侯渊后先为征西将军(第四等),又为后将军(第二等),和张飞、马超同列。如果黄忠不是去世的早,刘备称帝后,第一等的卫将军估计就是他的了。

(5)诸葛亮:军师将军。从上文上刘备为汉中王的表中可以看出,军师将军排在荡寇将军之上,那肯定在赵云之上。

(7)刘琰:镇东将军。第三等,不说了。(6)糜竺:安汉将军。《三国志》记载:“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比诸葛亮都高,就不说了。

(8)魏延:镇北将军。与赵云相比,魏延是十足的小弟辈。平定益州后,魏延只是个牙门将军,赵云曾经在长坂坡时的职务。结果后来一跃为镇远将军(和翊军将军的高低下文分析),刘备称帝后为镇北将军,第三等,明显比赵云高了。

(9)黄权:镇北将军。刘璋原来的主簿,后来在夷陵之战投降曹操。官位和上面的魏延一样。

(10)李严:辅汉将军。蜀汉后期姜维由征西将军晋升为辅汉将军,说明这至少是个介于三四等之间将军。而且李严由辅汉将军历经光禄勋(九卿之一,地位介于第二三等之间)而升前将军,说明这还可能是个第三等将军。但不管怎么说,肯定比翊军将军高。

(11)法正:护军将军。法正为护军将军时实职为尚书令,李严为辅汉将军时实职也是尚书令,说明二者基本相等,也是第三等将军。

(12)赖恭:镇远将军。赖恭这个人基本没听过,但他级别确实不低。上刘备为汉中王时,他排在征西将军黄忠和扬武将军法正之间,而赵云的翊军将军则没上榜。在刘备称帝时,他的实职为太常(九卿之一),与前面李严的光禄勋平级,铁定比赵云高。

(13)许靖:镇军将军。第三等将军,介于四镇将军和四安将军之间,赵云后来箕谷失利后就是贬为这个将军,所以远非此时的赵云可比。况且,许靖实职为司徒,三公之一,足以与第一等将军媲美。

(14)申耽:征北将军。第四等将军,原来曹魏的上庸太守,投降刘备后封为征北将军。

(15)刘封:副军将军。这个称号只有刘封担任过,不好通过晋升来判定。但是,刘封以副军将军的职位当上庸地区的老大,即孟达所说的“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管理征北将军申耽等人,说明至少也是第四等的将军。

(16)吴懿:讨逆将军。这个称号也判断不了高低,但是吴懿下一步直接从讨逆将军升为左将军(第二等),赵云则是从第五等的翊军将军升第四等的征南将军,再升第三等的镇东将军。所以,即便吴懿是破格提拔,讨逆将军也不至于在翊军将军之后,不然的话从第五等直接升第二等,说不过去。

(17)邓方:安远将军。这个也不好判断,但是他的实职是庲降都督,管理益州的益州郡(即后来的云南郡、建宁郡)、越嶲郡、牂牁郡、永昌郡等四郡。想必低不了。

以上这些差不过够了,剩下的再继续数就有点牵强了。如果这样看的话,单从将军序列里,赵云可以排到第十八吧。

三、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很喜欢赵云。在《三国志·董和传》里记载了诸葛亮这样一句原话:“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说明诸葛亮很喜欢别人提意见,而赵云正是这样的人,很对诸葛亮脾气。

因此,诸葛亮主政后,赵云“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年里连提两级。但不管怎么说,赵云终于步入第三等将军的行列了。

赵云逝世于建兴七年,那我们就理理这七年里都有谁位居赵云之上:

(1)李严:前将军。建兴4年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了前将军,第二等,接替曾经的关羽。

(2)辅匡:右将军。辅匡这个人我几乎没听过,《三国志·杨戏传》也只是顺便提了一下他:“辅元弼名匡,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巴郡太守。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建兴年号一共15年,“建兴中”估计就是建兴7年左右。根据《三国志·李严传》,在建兴9年废李严的上书中有一个“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这个高翔应当在辅匡之后,因为高翔经常与魏延搭档,魏延是建兴8年由镇北将军升任的征西大将军,如果高翔在辅匡之前就成了右将军,就比魏延高了,不合常理。同时,《三国志·杨戏传》介绍费观时,也说“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那么辅匡极有可能是和李严一样,在建兴4年晋升的右将军,第二等,比赵云高。

(3)刘琰:后将军。《三国志·刘琰传》:“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这里没说时间,但既然“班位每亚李严”,那极有可能是李严晋升前将军时他晋升的后将军,也符合我国成批提拔干部的惯例。

(4)不详:左将军。从上文来看,建兴4年诸葛亮批量提拔了一些人:李严为前将军、辅匡为右将军、刘琰为后将军,唯独缺左将军的记载。再根据废李严表的排名和其他传记来看,建兴8年也是一个批量提拔年。至少包括:前将军李严晋升骠骑将军,由袁琳接任前将军;后将军刘琰晋升车骑将军,由吴班接任后将军;右将军辅匡没见晋升的记录,应当是去世了,由高翔接任右将军;同时讨逆将军吴懿晋升左将军。因此,可以推定,在吴懿之前,应当还有一位左将军的人选。

(5)李恢:安汉将军。前文已说,安汉将军>军师将军,而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的时候,魏延为镇北将军,因此,军师将军应当高于镇北将军。根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由安汉将军直接晋升镇北大将军(第一等),说明安汉将军应当不会低于第三等。而李恢的实职是庲降都督,接的邓方的班。

因此,这么来看,诸葛亮主政时,赵云应当能排到第六(至少并列),以镇东将军的身份和镇北将军魏延平级,至于有没有镇西将军和镇南将军,就不得而知了。

1709194035.jpg


三国不求甚解


赵云当时只是杂号将军,连爵位最低的关内侯都不是,可以说是已知元从嫡系当中地位最低的。诸葛亮好歹还是军师将军,糜竺是刘备的大舅子,做到了安汉将军,比诸葛亮还高,孙乾一个管外交的做到了秉忠将军,好像都比赵云要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