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爱剪辑nice


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后发现,荀彧和曹操由开始的合作变成了隔阂,形成这样无非就是因为曹操加封自己为魏王,当时刘邦以白马盟约异姓不得称王,曹操虽然没有废汉自立,称魏王已经让荀彧感到曹操为汉贼,两人就此产生隔阂,最后荀彧因为反对曹操加封魏王之事被曹操弃之,最后郁郁而亡,不管荀彧最后的结果如何,荀彧反对曹操称王也间接说明荀彧是心存汉室之人,当初辅佐曹操也是为恢复汉室所为,也由此可见荀彧对于曹操的忠诚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曹操必须维护汉朝大统!


古今兴亡事


有着“王佐之才”的荀彧,一直被曹操视作自己的左右手。曹操更是当众称之为“吾之子房”。但在他晚年时,却因为一件事和曹操反目,最终被迫自杀。是老年的荀彧背叛了曹操么?

当然不是,与其说是荀彧背叛了曹操,不如说是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

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想当初,荀彧对曹操提出“迎奉天子”时,曹操是同意的,这时候他们的理想也是一致的,那就是结束这战火纷飞的乱世。

但是当曹操的成就和地位日渐高涨时,曹操的心态开始产生了变化。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在眼前,曹操触手可及。但荀彧显然没跟得上这种变化,于是在曹操想晋升国公时,别的臣子都顺势支持,只有荀彧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

这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快,曹操认为这是一种背叛,是来自肱股之臣的背叛。荀彧也难过。他认为曹操背叛了他,背叛了他们“中兴大汉”的共同理想。

所以荀彧只能选择去死,只有他死了,曹操才能再无阻碍,才能心安理得的登上魏公的宝座。

但曹操真的能心安理得么?不见得。终其一生,曹操都没有真正的取代汉室,为何如此?或许,他只是怕想起荀彧那幽怨的眼神吧。


胖哥侃历史


这个问题让我出离愤怒了!!!

对,很生气。

先下结论:荀彧忠于的是汉室而非曹操。是曹操背叛二人曾经共同的理想而非荀彧。

荀彧祖父荀淑品性高洁,学识渊博,时人尊为“神君”。

荀淑有子八人,个个忠贞守礼,才华横溢,有“荀氏八龙”的美称。

大汉忠臣

荀令君芝兰玉树,光风霁月!

曹孟德逼死伏后,凌辱天子,窥伺王位,是为不忠

伏皇后被弑

曹孟德屠城徐州,杀吕伯奢,是为不义。

如此不忠不义之人,说荀令君背叛他,曹操配吗?

他!

不!

配!

恩断义绝

荀家诗书传家,一门三代,尽皆忠烈,和外戚大将军斗,和宦官斗,从来就没有怂过跟你开玩笑呢?

荀彧一开始是在袁绍帐下,看袁绍不能成事,转投曹操。也看曹操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兴复汉室,正是此人。

荀彧和曹操一主一副,一内一外,南征北战,一统北方,兴复汉室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

可是,阿瞒,你变了。

当初说好的你做周公,我誓死鞍前马后,肝脑涂地。可是你眼里越来越多的野心让我看不懂,你忘了高祖白马之盟?

你背叛了我们的初心。

阿瞒,我不是怕死之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好自为之。

附司马懿评价荀彧: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煮酒放歌


荀彧是儒家知识分子,政治理想是恢复汉室;曹操是一代枭雄(一般被成为奸雄),是政治家,政治家要审时度势,保持政治平衡。

早期,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提出“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都被曹操采纳。曹操亲帅大军征战在外时,留守处理日常事务和后勤粮草供应也是由荀彧负责。

此时二人政治上高度一致,合作非常愉快。

后期,三国分立之势已经形成,进入短暂和平时期,外部压力减小,曹操年事已高,继承问题凸显出来。无论曹操的那个儿子继位,都需要汉室灭亡,在这种形势裹挟下,曹操自觉不自觉逐渐威逼汉室,这和荀彧的政治理想产生冲突。荀彧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恢复汉室的势力远远不如拥魏灭汉的势力。

如上所述,曹操晚年的政治形势已经不允许汉室的存在了,荀彧的政治气节决定和他的政治理想同命。作为废汉拥魏势力的绊脚石,荀彧不得不先于汉室灭亡。

所以说,并不是荀彧老年背叛曹操,而是政治形势的变化让荀彧和曹操形成了对立。荀彧既没有背叛自己,也没有背叛曹操,他为他的政治理想而死。


百事通达万家兴


唉,作为一个跨度历史时间很长的仙人,我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

我是情感类的仙人,所以我要从人物性格下手回答这个问题。荀令君从来没有背叛过曹操!

荀彧是什么人?魏国集团后勤部部长,家世显赫名门望族,最重要的是他智慧非凡。他与曹操的关系就像刘邦与萧何的关系。

人们最费解就是为什么荀彧要阻止曹操称帝,这看上去等同于背叛。但我想说,大家都错看荀彧了。

首先我们问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称帝有什么好处?第二,曹操称帝有什么坏处?

第三,曹操该不该称帝?

曹操称帝有好处吗?显然没什么好处,曹操已经有了帝王之实,皇帝对他只是个名而已。

那坏处就更明显了,你曹操率先称帝了,你以前做的那些尊王攘夷的事统统都是作秀,天下人不再信任你,这是第一,朝中还有很多汉朝老臣,或世受汉恩的人,曹操集团内部一定会引起动荡,埋下不好的种子。你曹操在的时候尚且压得住,你曹操不在了之后,你的儿子未必压得住。

荀彧说的很明白,主公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老板啊,请你你一定要爱惜自己得来不易名节,谦虚谨慎,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你要的皇帝的名那是虚名,完全你离开人世之后你的后代再追封都行,何必着急此一时呢?以前你匡扶汉室,后来,民间觉得你是汉贼,你还听不得,现在你称帝不就等于认了吗?

荀彧在自己离开人世的时候其实一直都是忠于曹操的,也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顺便他也忠于了一下这已经名存实亡的汉朝。只是他的忠心太理智了。

曹操老年是糊涂的疑心重的,我很难想象他去了九泉之下是如何见荀彧的。



Mr月老


荀彧的仕途命运与曹操息息相关,但这里把荀彧的所作所为说成“背叛”纯属无稽之谈。

与其说荀彧“背叛”,不如说荀彧的士族背景让他在曹营“身不由己”、“格格不入”让人惋惜,甚至荀彧至死都无法为颍川荀氏找出更好的出路。

说到底,我认为曹操与荀彧之间都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曹操接纳荀彧,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荀彧仕于曹操,是为了保全了颍川氏族的兴旺,至于“匡扶汉室”,呵呵,那是曹操忽悠乱世百姓的口号罢了,荀彧也早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结局。

曹操杀国舅董承,追究衣带诏,诛杀汉臣的时候,告诉荀彧,“你和他们不一样”。此时的荀彧已经进退两难了。

曹操告诉了世人,荀彧是魏官不是汉臣,荀彧也知道曹操从不将天子放在眼里,却又无能为力,“匡扶汉室”已经不能实现了,“追随曹操”又让自己无颜面对汉朝大臣。

荀彧的后半生都是在这种煎熬中渡过的,自始至终他也没找到最终的出路,毕竟,乱世三国中,颍川荀氏只是一枚棋子。所以,荀彧没有背叛曹操,甚至老年的荀彧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三国演义》中记载荀彧不苟同曹操的做法,服毒而死,但是《三国志》中只是记载荀彧“忧而甍”,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但都说明一点:荀彧在曹操那里并不开心。

但是,荀彧为曹魏天下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无人能及的,只不过荀彧始终还是没有挣脱世俗枷锁,一生兢兢业业,却“身不由己”、“格格不入”。惜乎?悲也!


谈天说地评历史


两人关系一直很微妙。在荀彧看来,他很清楚汉室的破败,哪怕这个汉室再腐朽不堪,但只要其政权和基本的制度都还在,即可。曹操这个枭雄如果有能力来保住汉室政权以及解决其面临的种种问题,他曹操只要还是汉臣,还是认汉献帝为主子,哪怕是乱世中的非常手段,荀彧也可睁只眼闭只眼,这不是为了忠于曹操,而是忠于大汉王朝。但这种微妙伴随着时间总会被捅破,随着曹操手中权力越来越大,所做所为开始在挑战荀彧心中设下的那条红线,甚至在荀彧看来有篡汉之嫌,两人终会为了各自心中的理想分道扬镳,必然的。在荀彧心中,汉室和曹操二选一,他终会选前者,曹操和自己一样,都是汉朝的臣子。


大门口的野蛮人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荀彧是儒家知识分子,政治理想是恢复汉室;曹操是一代枭雄(一般被成为奸雄),是政治家,政治家要审时度势,保持政治平衡。

早期,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提出“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都被曹操采纳。曹操亲帅大军征战在外时,留守处理日常事务和后勤粮草供应也是由荀彧负责。

此时二人政治上高度一致,合作非常愉快。

后期,三国分立之势已经形成,进入短暂和平时期,外部压力减小,曹操年事已高,继承问题凸显出来。无论曹操的那个儿子继位,都需要汉室灭亡,在这种形势裹挟下,曹操自觉不自觉逐渐威逼汉室,这和荀彧的政治理想产生冲突。荀彧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恢复汉室的势力远远不如拥魏灭汉的势力。

如上所述,曹操晚年的政治形势已经不允许汉室的存在了,荀彧的政治气节决定和他的政治理想同命。作为废汉拥魏势力的绊脚石,荀彧不得不先于汉室灭亡。

所以说,并不是荀彧老年背叛曹操,而是政治形势的变化让荀彧和曹操形成了对立。荀彧既没有背叛自己,也没有背叛曹操,他为他的政治理想而死。


中原一条虫


是因为曹操在政权方面有了新的政策,荀彧跟曹操的看法不同,两人在意见上产生了分歧,最后两人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便分道扬镳。

君臣关系一旦破裂,就基本上没有和好的可能了,也可以说曹操是对荀彧失去了信任,可这时谁又能体会到荀彧的心情。不久,荀彧的尚书令一职就被华歆取代,转做了中和光禄大夫,作为参赞军事,随同曹操出征。可以说荀彧在曹操的心里,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

后人评价荀彧的一生是悲哀的,他错在把自己的期望全放在曹操一个人身上。在曹操一无所有的时候,荀彧来到了他身边,曹操对他推心置腹,他对曹操竭忠尽智。他们一起走过最黑暗,体验到最绝望。可曹操毕竟是君,而荀彧是臣,要想曹操能完全听一个人的话,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一川风月


在三国乱世,群雄并起的情况下,最终曹操能够从中脱颖而出,从弱小的低级军官最终成长为北方霸主,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从而为之后三国再度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旗下拥有众多谋士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些谋士伴随曹操转战南北,发挥巨大作用。而在早期的时候,能够为曹操提供大战略方向的则是知名谋士荀彧。他在大局观等方面表现得要比三国早期第一谋士郭嘉更为出色,也算得上曹操的后勤部长。可以说是非常受曹操的信任。不过就在曹操最终准备自主进封魏王的时候,荀彧公然表示反对,虽然不能阻止曹操的行为,但是还是给曹操舆论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更为蹊跷的是在此后不久荀彧就莫名的死掉了。

当然在正史上面来看的话,给予荀彧的死因是“以忧薨”。简单的来说就是因为烦恼担心死掉了。实际上作为在当时位高权重的荀彧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烦恼可以担心的。不过既然在正史当中有此记载,再联系到之前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实际上是为了能够维护汉室所做的努力。虽然荀彧帮助曹操献计献策,做出相当大的努力。不过从内心上来讲荀彧是效忠于汉王朝,尤其是整个汉王朝当中没有出现过一个异姓王,曹操称王是在公然的践踏朝廷的这一规定,作为儒生的荀彧是接受不了的。当然在当时的时候曹操是没有任何的表示,不过之后想必就开始有对荀彧不利的风言风语流传开来。对于自身的安危荀彧从来都是不放在心上的,但是毕竟自己还有一个侄子在朝堂中,再加上自己的家族势力也是不小的。结合多年来曹操对于世家大族不断地进行削弱,荀彧有可能会为自己之前的决定而感到后悔,并且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家族安危所担心,想的担忧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每天如此慢慢就患上抑郁了,曹操每天又不动刀子,也不表态。慢慢的荀彧终于被自己的想法吓死了。估计荀彧临死之前是感到非常欣慰的,终于不用忍受每天的折磨了。

当然正史一般都是往好了写,可是优秀的唯一作品还是给荀彧的死因留下了另一种可能性。简单的来说,曹操东征打孙权,顺便给后方留守的荀彧送去了一盒五芳斋糕点礼盒,大王送的东西焉有不吃的道理?荀彧打开礼盒一瞧,空的!连一点儿糕点渣子都没有。毕竟有三层啊,最上面一层没有就再看看下面,结果三层都是空的!大王一向是非常严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疏漏呢?在这种情况下,荀彧必然会联想到之前自己没有站好队,反对曹操晋升的情况。显然曹操是非常不满意的,但是当面又不好意思指责他,毕竟这样做的话有可能会寒了其他多年和自己打拼的好哥们儿。送一个空盒子意思是你不让我好过,你也不好过。我当不上魏王,荀彧连我的饭都吃不上。或者更干脆,就是让荀彧从此吃不上饭。这可是赤裸裸的暗示,荀彧咋可能不明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三个空盒子指的是荀彧三族。显然即便是到最后的时候曹操还是顾念了多年来的情分,给了荀彧一个选择。要么荀彧死,要么荀彧的三族为自己陪葬。在家族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所以荀彧当然会选择死。只不过在饮毒酒的时候虽然是自尽,但是一定是在曹操使者面前做的这个行为,毕竟作为一个传话筒,曹操需要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的信息。至于最终曹操是不是有所后悔,刚开始的时候必然有,至于之后嘛就很难说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送给荀彧空盒子实际上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失误,不小心把曹操吃空的一个盒子当作满盒给荀彧送过去了,这一点任凭荀彧怎么想都不会想到居然会有这种操作。实际上曹操可能只不过是想通过送礼来缓解两人之间的关系,结果误会造成了荀彧的遐想,毕竟这个时间点出现的还是非常的奇特,难保不给人一种曹操想要进行报复的感觉,结果就成了荀彧自杀的催化剂。估计之后曹操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也会后悔自己的多此一举。不过也有可能是荀彧在当时由于有心结,再加上有点小心眼,结果就把自己堵死在了康庄大道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