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用户58756427921


【康熙像】

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在位长达61年,共有35个皇子,在由谁继承他帝位的问题上,这位以英明果决著称的帝王似乎长期举棋不定,难下决断。

太子胤礽几度废立

满清的传统是不立太子的,皇位的继承者一般由老皇帝临终前指定。新君大都是老皇帝快死时在诸皇子中择贤而立。这种不立储君的方法利弊参半。其利在于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都能效忠皇帝,拼命表现自己,以博取皇帝的好感,以求最终被确立为君。弊端在于,不立储君,觊觎皇位者众多,容易造成父子兄弟之间失和,诸子勾心斗角,甚至同室操戈,手足相残,酿成争位大祸。康熙即位后斟酌立太子之利弊,决心改变满人风俗,学习汉人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办法。史载,康熙14年(公元1675年),他将孝诚皇后所生年方两岁的胤礽立为太子。皇长子胤禔是嫔妃所生,属庶出,没有得立。据说胤礽性格疏狂,立而废,废而又立。后来他被彻底废黜,原因是他得了狂病,竟想弑父篡位。太子被废,让其他有野心的皇子们看到了希望。其后,康熙其他几个儿子为争夺储位,明枪暗箭,相互倾轧,斗的是不可开交,几乎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这场争储风波,绵延20多年。史称“九子夺嫡”。

【雍正像】

康熙内心最理想的接班人究竟是谁 ?

太子胤礽被废黜,让不可一世的康熙大帝劳神伤心,竟因此得了一场大病。英明神武的康熙在自己的家事面前显得一筹莫展,他左右不是,难以定夺,甚至坐朝时几度在众大臣面前痛哭流涕。正是由于康熙对自己百年后的“国本”要事长期悬而不决,所以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的突然上位,也就成了一桩黑雾丛生的千古之谜。

史载,胤礽被废后,胤禩、胤禵、胤禛等人都曾入康熙法眼,均很有希望被立为储君,尤其是皇十四子胤禵,在继承康熙帝位的人选上最为举足轻重。可笑到最后的竟是不显山、不露水、性格中庸的皇四子胤禛,尤显此事之疑窦丛生。那么,康熙心中最中意的接班人到底是谁?

十四阿哥胤禵是康熙最爱

据史料记载,皇十四子胤禵是深得康熙赏识与栽培的。康熙57年(1718),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各路大军,讨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卫藏的策零敦多卜吉叛乱。抚远大将军,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重要位置,清朝的八旗精锐几乎全在其麾下,肩负着大清西北边防重任,因为这攸关大清半壁江山的安危。

【胤禵像】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胤禵是代父亲征。因此康熙特在太和殿举行了授大将军印的隆重仪式。康熙的用意很明显,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望,使诸子与群臣心悦诚服,也为了胤禵能多些军事历练,能增加统帅三军的指挥经验,多增加些戎马生涯的艰苦磨练,同时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今后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史载,康熙曾亲口说:“大将军王系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

”。

《清史稿》也记载说,皇九子胤禟说:“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立皇太子一定是他(胤禵)”。

由此可见,十四阿哥胤禵是康熙帝心目中最具分量的皇太子人选。

皇四子胤禛年龄偏大,又以“富贵闲人”自诩,康熙属意他吗?

胤礽被废黜后,诸皇子中以四阿哥胤禛年纪最长。彼时胤禛已届中年,按理说康熙不会考虑立他为储。但他很懂得伪装、深谙韬光养晦、避免锋芒毕露而遭嫉妒之策。康熙生病时,其他皇子忙于争储,或经营自己的势力,对康熙病情不闻不问。只有胤禛,为父亲寻医问药,晨昏问安,关怀备至,因此很得康熙欢心。

【废太子胤礽像】

他还装作对储位毫不感兴趣,一副与世无争的”富贵闲人“ 悠闲样。对其他兄弟,他在康熙面前只说好话从不说坏话。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从来都是鼎力支持。他被封为雍亲王后,主动上奏要求降低自己的世爵世禄,以提高其他兄弟的爵禄。他这样的韬晦之策,大得康熙好感,经常点赞他深明事理,也获得了康熙的极大信任。

胤禛毕竟年龄大,经事多,他这样做是为极力迎合父皇的旨意,以博取他的喜爱。其实他外松内紧,一方面表现的淡泊名利,另一方面则加紧活动,用甘词厚币分别取得了卫戍京师的步军都统领隆科多(胤禛母舅)和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年羹尧的支持。他演技高超,一方面向世人、父皇表现出对皇位没有丝毫兴趣,以麻痹康熙和众兄弟。私下里他则紧锣密鼓地在策划夺嫡斗争。

很多事实表明,康熙对四皇子胤禛更多是欣赏,还没到考虑立他为储的地步。

雍正登基:是继位,还是篡位?

皇十四子胤禵既有康熙赏识,又统大军镇守西北,实乃众望所归,按理说由他继位是顺理成章之事。那么,皇四子胤禛的突然即位,就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蹊跷事了。

【胤禵画像与影视剧人物形象】

有学者说,康熙遗诏原文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祯(胤禵在康熙末年改名胤祯)”,而唯一托孤大臣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将“十四”改为“于四”,将“胤祯”,改为“胤禛”,因而遗诏最终宣读时就成了“

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了,遂使胤禛得了天下。是为雍正帝。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找借口诛杀大功臣年羹尧、圈禁隆科多,有人说年、隆二人是雍正篡位的主要同谋,雍正这样做是为杀人灭口。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康熙最终选择了他,不信请看如下证据:

《清世宗实录》记载,康熙遗诏是康熙61年(1722) 11月13日晚间宣读的。那天宣读的是满文本,用的是满语,满文中没有“” 和“”、“”与“”这几个近似字。因此,所谓隆科多篡改遗诏,纯属无稽之谈。

再说,康熙末期“九子夺嫡”之事,本已闹得满城风雨,康熙年事已高,如果真的有意让十四子胤禵(后改胤祯)继位,给他稍稍镀金即可,又何必让他长期滞留西北,长达4年之久,到自己快死时仍然没有召回呢?

【康熙戎装像】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临死前,曾召三皇子胤祉、亲信隆科多到病榻前交代后事,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朝鲜史籍《李朝实录》记载,康熙病危,解其头项(脖子)挂念珠与胤禛道:“此乃顺治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这已经可以充分表明康熙传位给胤禛的真实意图了。

由此可见,雍正继位是合法的,本来康熙最中意的继承人就是皇四子胤禛。

但这些论据大多取材于正史所记。俗话说:“历史总是胜利者所记”。当他突然后来居上,以胜利者的傲慢姿态昂首登上皇帝宝座,我等就很难保证正史是清白的了。尤其是雍正上位的过程仍然迷雾重重,从他以后至今仍众说纷纭,到今天还不能盖棺定论。

【富贵闲人图】

节外生枝:关于雍正即位,还有两种神秘说法

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究竟是谁?史学界还流行两种解释:

一、康熙本来准备在十四子胤禵和四子胤禛中选一人继位,但一时无法确定。在他13日病重时, 预感到自己挺不过这一关了,仓猝之下,必须立刻做出决断,于是选择了在京的皇四子胤禛。

二、康熙本欲召回戍守西北的十四子胤禵,不料病来如山倒,到13日已经无法救治了。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道理,胤禵从驻地西宁赶回,昼夜兼程最快也要20多天才能回京。而在这20多天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很有可能造成兄弟相残、抢夺皇位的人伦惨剧,这种悲惨结局康熙肯定不愿见到。他决定不让诸子相杀的局面产生。皇四子胤禛一向为人忠厚,且似乎不恋栈权位,一直游离于“夺嫡斗争”之外,康熙对他很青睐、很信任,于是他只得放弃自己最中意的皇十四子胤禵,顺水推舟改立胤禛为接班人了。

但这些只是猜测。快300年过去了,康熙心中的最佳接班人到底是谁、雍正突然即位,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电视剧照】


铁马冰河wu



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有两位人选。

第一顺位皇位继承人:皇十四子胤禵

第二顺位皇位继承人:皇四子胤禛

之前传统观点认为康熙帝认定接班人是皇四子胤禛最主要的三个证据分别是:

康熙帝老年多病,不可能把继承人打发到西北去。

康熙帝喜欢胤禛儿子弘历,所以立胤禛为继承人。

康熙帝临死前派皇四子代表皇帝祭天,可见康熙帝已经选中继承人。

然而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的。

根据康熙帝驾崩时就在京师的法国神父巴多明神父披露,康熙帝去世前,康熙帝本人并没有“老人”自觉,在农历十一月不顾自己是69岁老人的事实,跑到南苑打猎,在这过程中他染上了严重风寒,但是开始康熙帝并不在意,还继续打猎,直到他身体撑不住才返回紫禁城,而他回城前两天京师下起了大雪,康熙帝冒雪回到紫禁城后,病情加剧,没几天就去世了。

按照西方传教士的说法,康熙帝本人并没有“年老多病”的自觉,内心依然还是“少年“,所以,康熙帝把胤禵派去西北,也可以理解为皇帝对继承人的栽培。毕竟,康熙帝自己也多次亲征,自诩“马上皇帝”。

而且根据目前清宫档案,康熙帝在去世前五个月批复山西巡抚奏折时还说自己今年(六十一年)身体特别好,特别棒:“朕体好,今年体健,气色甚好”

第二件事更靠不住,因为康熙帝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第一次见到快满11岁的弘历;而在此之前,康熙帝已经把胤禵两个儿子养在身边很久了,胤禵的嫡子弘明几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帝养在身边了;康熙帝还把胤禵两个儿子带着去热河避暑山庄、还带着他们去木兰围场,胤禵儿子结婚康熙帝也亲自操心。

第三件事一句话就可以推翻,康熙五十九年,皇三子也代表康熙帝去祭天。


当然,这也不代表胤禵就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我认为皇十四子是康熙帝心目中第一继位人选,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目前西方传教士以及外国人、朝鲜方面的记载,都记载康熙帝默认继承人是胤禵,比如英国医生约翰·贝尔(John Bell) 的旅行日记中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至少在当时在京师外国人圈子里, 大家都认为胤禵才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

另外就是康熙帝本人有“年龄歧视“,康熙帝虽然自己年纪不小了,但是他到康熙五十九、六十年这个阶段变得很不喜欢年纪大的人。康熙帝在康熙六十年接见一名51岁的官员(只比皇四子大6岁)时,还专门问这个官员牙齿是否松动,眼睛花不花。

另外,胤禵在康熙六十年回到京师,当时皇九子还很担心康熙帝可能不会再放胤禵去西北“立功“,可见当时朝廷上下对康熙帝身体情况都比较乐观。

而另一个比较决定性的证据是根据目前现存的清宫档案,康熙朝以皇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折只有4份,而以皇十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折有354份。


最为重要的一个证据是雍正帝没有康熙帝的手诏,而康熙帝连自己不重要的妃子的安排都留了一式两份的诏书,还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被雍正帝找到了;可偏偏立继承人这么大的一件事,康熙帝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目前雍正帝继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证据是隆科多传旨,但是这件事比较可疑是因为隆科多当时连一品都不是,他父亲留下的一等公的爵位也被康熙帝交给了他的兄弟继承。

这样的隆科多,康熙帝会给他专门交代遗言?

而雍正帝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收缴胤禵与康熙帝所有往来诏书和信件,这也比较可疑:“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当然,我也认为雍正帝不是篡位,我更倾向于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禵,但是康熙帝没料到自己身体情况恶化这么快,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近在咫尺的皇四子胤禛,而非胤禵;之所以康熙帝没有写手诏,我觉得最大可能是康熙帝还是有一颗期待奇迹发生的心,万一自己身体突然转好,那么就可以不用立皇四子了。

所以,从始至终,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心目中只是皇十四子胤禵的“备胎”,康熙帝一直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期盼奇迹出现,所以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任何文字。

雍正帝就是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登上帝位的。


兰台


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假设,可是我们经常假设,是因为我们老是希望按我们的思路去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 。历史上一个很小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历史的未来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当初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那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还是处于战争纷乱的时代,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强盛的大汉王朝,自然也就没有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



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一般来说大家对九龙夺嫡这段历史非常的熟悉,因为现在很多影视剧都非常热衷这段历史的翻拍。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其实对清朝未来的发展乃至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九龙夺嫡的初级阶段,皇子之间党派林立,最主要的力量有八爷党,四爷党,太子党,当然,十四皇子和三皇子自成一党。但是后来冷面王胤祯却夺得了九子夺嫡斗争中的主动权,最终顺利登基,继承大位。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对曾经那些与他争夺皇位的皇子们赶尽杀绝。比如将八爷九爷取名为阿其那,赛思黑。而十四皇子则被赶去为康熙守灵 ,大皇子被终身监禁,太子胤仍更不用说了,最终抑郁而死。唯有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善终,而且得到了无上的荣耀。雍正皇帝对胤祥非常信任,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却情同手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非常悲痛,不仅加封其为铁帽子王,而且还给他配享太庙的荣耀。那么胤祥为什么会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呢?



主要是因为胤祥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坚决站到了雍正的一边。是雍正最得力的帮手。难能可贵的是,胤祥对皇位没有丝毫的动心。实际上来说,胤祥的能力绝对不比胤祯差,而且在军事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对胤祥的印象非常好,认为胤祥忠孝的性格是别的皇子一辈子学不来的。 据说有一段时间,康熙皇帝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胤祥,可见对其宠爱之深,在如此有利的局势面前,胤祥如果要争夺皇位,绝对是九子夺嫡中的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胤祥为了胤祯,却甘愿放弃这样的政治理想,这让胤祯非常感动,因此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对胤祥礼遇有加,让其他臣子羡慕不已。



但是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当初康熙皇帝如果把皇位传给了胤祥,那么可能未来的清朝发展就会是另外一种场景,起码不会出现乾隆皇帝这种贪图享乐,排斥外来思想外来文化的盲目自大的皇帝。也不会完全闭关锁国。 据清朝康熙年间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说,十三阿哥胤祥对外来文化非常欣赏,对外国传教士更是礼遇有加,因此得到了外国传教士的大加赞赏。 因此如果胤祥能够继承皇



位,那么清朝未来的发展历史必定是另外一种格局。起码不会与外国相差这么大。雍正皇帝将皇位传给乾隆皇帝之后,乾隆皇帝肆意享乐,为了凑足十大武功,穷兵黩武。将清王朝拖入了灭亡的深渊。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思想也使得清朝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最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将清王朝彻底送入了历史的焚尸炉,可见,清虽亡于慈禧,实罪在乾隆!


历史的循环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咱们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来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有的年幼,有的无心政治,真正参与到夺位之争的只有九个,所以通常称为“九龙夺嫡”。

这九龙分别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争斗不休,认为自己是长子,废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然而用力过猛,居然想杀手足,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被厌恶乃至废除。

二阿哥,赫舍里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康熙一开始确实想传位给他,所以被废之后,不到一年仍旧复了他的位。可惜,作为太子目标太大,饱受诸皇子攻击,胤礽也确实烂泥扶不上墙,康熙实在失望,于是再次被废。

三阿哥,优秀的学者,曾率人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保存了大量古籍,可谓功在千秋。然而,一个太沉迷学问的人书生气太重,是不适合当领导的。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会属意他。

八阿哥,素有贤名,待人宽厚,在朝中素有名望。但是,因为一直以“贤”示人,待人太过放纵。康熙自己就以“宽”待人,所以导致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仅存银七百万两。再这样宽纵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饭,大清就完了,更不会属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认为康熙是想让他继位的,还封大将军王,西北带兵。传说中雍正即位就是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但如果真想让他继位,怎么会不让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并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几次上书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驳回。还封了个“大将军王”,这样王不是王,大将军不是大将军,不伦不类的称呼。

九阿哥、十阿哥党附八阿哥,十三阿哥党附四阿哥,不是统帅的料,本来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会选他们。

所以,最属意的当然只有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四阿哥胤禛了。


待我施为地煞变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其中长大成人的有24位,要说他心中的接班人,最先肯定是二皇子胤礽,那么,康熙又是怎么从胤礽,最终转移到胤禛身上的呢?

(胤礽剧照)

一、公开册封的皇太子胤礽。

按清朝祖制,皇帝在位不得立太子,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敏感时期,康熙立嫡子胤礽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康熙立太子固国本。

平西王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和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分别发起叛乱,很快康熙便在叛乱中丢掉了半壁江山,眼看吴三桂的军队就要进逼京城,康熙为固国本,同时也为了让满族政权汉化,于是他听从了大臣“早立太子,以固国本”的劝谏

二是拉拢朝臣索额图。

索额图帮助康熙除掉了权臣鳌拜,再加上他又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叔叔,因此很快成为康熙的心腹。然而让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朝中很多大臣见索额图成了重臣,于是纷纷依附他,这样就形成了影响皇权的“索党”,康熙不得不把胤礽立为太子,以此拉拢索额图。

三是康熙对皇后赫舍里氏心存愧疚。

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她是索尼的孙女,是当初孝庄太后为了遏制鳌拜在朝中的权力,特意为康熙挑选的。

虽说是政治婚姻,但赫舍里氏温柔贤惠,又很有才干,是最理想的贤内助,再加上她和康熙夫妻和睦,感情深厚,因此当赫舍里氏难产去世后,愧疚万分的康熙便决意把还在襁褓中的胤礽立为太子。

(胤禵剧照)

二、疑似接班人胤禵。

胤礽由于失德被废黜后,太子之位便一直悬而未绝。

众皇子纷纷卷入储君之争,他们毫不顾惜手足之情,不仅互相倾轧还彼此算计,甚至因为夺嫡之争让诸多朝臣也参与进来。

这让康熙大为震惊,为了阻止夺嫡之争,康熙只得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等到胤礽再次被废后,仍有希望得到太子之位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一向钟爱胤禵,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也参与夺嫡,但他一直是皇八子胤禩的支持者,并没有对帝位有非分之想,所以康熙在对其他皇子残酷打压的时候,虽说对胤禵有过惩戒,但对他的关怀还是没有减少。

不管怎么样,康熙还是要选一个皇子做他的接班人。

康熙接下来的表现,无疑用行动告诉大家:胤禵就是接班人。

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呢?

胤禵是个文武全才,不像胤禛论文可以,论武就有些逊色了。

康熙年老后,在政事上有些懈怠,他有意把一些政事交给胤禵去做。胤禵也能很游刃有余地把他交待的政务处理得很好,因此康熙对他很满意。

重点在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首领攻打西藏。派谁去平定战乱呢?

当时诸皇子都知道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大家纷纷请命。

康熙却把此事交给了胤禵,并封他为抚远大将军,让他统领30万大军前往平乱。

随后康熙率文武全臣在郊外给胤禵送行,其规格与天子出征规格无二。

康熙还下了圣旨给青海一带的官员,为才出征不久的胤禵树威。

除此外,胤禵还率军在路上,康熙就接二连三,对他重赏不断。另外还在给他的朱谕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

总之,康熙的种种行为不光让满朝文武都认定胤禵就是下一个接班人,就连胤禵也志得意满,觉得康熙就是给他机会让他建功树威,就是为做接班人做准备。

(胤禛剧照)

三、意料之外的接班人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病逝于畅春园。

在康熙的遗诏中,皇四子胤禛被指定为他的接班人,继承了帝位。

这个消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那么康熙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

原来,康熙晚年因为皇子争储,内心极为烦闷。

胤禛是成年皇子中唯一没有参与争储的一个,他像个局外人一样不是参禅论道,就是游山玩水,更没有与朝臣往来过密的举动,丝毫没有觊觎帝位的表现,因此康熙对他没有防备之心。

除此外,胤禛做事雷厉风行,在政务处理上很有魄力,康熙很欣赏他这种风格,毕竟到康熙晚年,由于他的宽松,吏治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要一个有魄力的人来解决。

另外,胤禛诚孝,常常为康熙解忧排烦,因此康熙经常在烦闷时到胤禛府中散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看到了聪明大气的孙子弘历,于是把他养在宫中,享受了一年左右饴糖抱孙的天伦之乐。

也许是出于看到弘历有帝王风范的缘故,也许是真正对胤禛有了了解,总之,在康熙临终,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韬光养晦的胤禛为接班人。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红楼梦里有对太子胤礽,雍亲王胤禛,廉亲王胤禩的描写

秦可卿葬礼上,贾政引荐宝玉结识北静王即是太子胤礽与雍亲王胤禛的首次结交描写

对雍正的描写都是正面的,一个“贤”字透出了作者胤礽对雍正的赏识,正面评价很中肯

而对于廉亲王胤禩“贾琏”(假廉)的评价则透出了一些贬义,贾琏与王熙凤通过经营贾府(八王爷胤禩与其悍妻郭络罗氏经营内务府)期间,大肆敛财,贪污受贿,巧取豪夺,草菅人命,极尽贪财之能事

但贾琏行事善机变,游走于人脉关系,是个能言善事之人

之所以不能继承王位,是透过石呆子的扇子案讲述了贾琏不能为王的人性弱点,贾琏虽然贪财好色,却秉性纯良,太过正统,爱面子,行君子之道

而继承王位者雍正善阴阳互补之道,有海外名士辅佐,能驾驭群臣,施行王道

最重要一点,各位切记,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爱远超于其它阿哥

康熙对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深刻入骨,相思成疾,又极尽对孝庄皇太后的“孝道”,对太子胤礽的爱始终是康熙的一块心病,太子两立两废,即可看出,无论太子行了多大的荒唐事,康熙始终最数意于传位太子胤礽

然而另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太子胤礽被魇镇做出荒唐举止后被冤枉谋逆,惨遭陷害废黜,九子夺嫡开始为了争夺皇位初现端倪

康熙为了稳定朝局,仓促食言,复立太子

然而,九子夺嫡的盘根错节已经不可收拾,甚至有刀兵血刃,互相杀伐的苗头(大阿哥胤禔想替康熙“行人事”杀死太子胤礽,但是他严重低估了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爱,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是不能用生死开脱罪责的,于是大阿哥胤禔被永久圈禁)

康熙为了保护胤礽不得不二废太子胤礽,幽禁咸安宫十年保护起来

康熙临终仍嘱咐新帝雍正要善待废太子胤礽及其家人

看看雍正继位之后,对所有参与九子夺嫡的皇亲兄弟们进行了清算,唯独尊重康熙临终遗愿善待了废太子胤礽,并幽禁其“理亲王府”,死后仍以亲王礼制相待,但追封一个“密”字,以追悔前过

终究做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和雍正以这种方式结束了皇权之争

无才可以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山石道人评红楼


从法理上说,康熙公开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满洲祖宗家法没有立太子这一说,康熙的父亲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也没有健诸。康熙八岁继位为帝,在四大辅臣及祖母孝庄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做这个皇帝,等他长大了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联姻问题。靠联姻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这倒是满洲从来就有的风俗。于是康熙娶了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执政初年要面对四大辅臣之间的矛盾,这是牵动大局的问题。之后又是三藩之乱。这时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政局又焦头烂额,不会把真正考虑合适的继承人当作第一要务。

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汉族的立储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应该说胤礽的作用是用来表示满洲来的皇帝愿意尊崇汉人的制度,皇帝愿意尊崇华夏文化。这和开博学鸿辞科的意思是一样的。


等到康熙真正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是在三十多年后,清朝已经江山稳固,皇帝也年老了。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发现这个一直摆在储位上的儿子并不适合当他的继承人,这时他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至于后来胤礽的复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只是一时无奈用来填补空位而已。


至于谁是康熙心里想过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声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一废太子后被推举,声势浩大,这已经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反感。如果真的考虑过他,顺水推舟就是了,不至于后闹到父子几乎反目的程度,说胤禩不孝不义。在封建时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义”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这么对待一个在心里考虑过做继承人的儿子。说明胤禩只是一厢情愿。



而康熙可能考虑过的人应该有胤禛和胤禵。人之常情来说,首先自己心里喜欢这个儿子才能考虑他继承自己。康熙是很赏识胤禵的。不要以为只有胤禩谋求皇位,胤禵也一样。胤禩曾经令马齐为他奔走,胤禵更厉害,找的是李光地。胤禵也一样希望能获得士绅官僚的喜欢,当时也广为流传说“十四爷虚贤下士”,这和胤禩有什么区别?但康熙对胤禵就很宽容,不仅不打击他,还超授王爵,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连胤禵的哥哥们从胤禩等人都没有封王。这种异常的待遇不能不说胤禵在康熙心里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继承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对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错。胤禛把自己经营成一个仁孝的长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儿子,又用诗书耕读来表示自己并不热衷于权势,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训,不要引起父亲的警戒和防范。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圆明园游玩。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松状态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更全面、更真实,包括对胤禛的儿子弘历等。这让康熙觉得这个近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比远在西北的另一个儿子胤禵更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沅汰


康熙遗诏中确认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皇帝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猎,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让这位“几暇格物,豁贯天人”的帝王生命垂危,在弥留之际康熙当着七位皇子和科隆多的面宣布胤礽继承皇位,康熙临终时的表态,才彻底结束“九子夺嫡”的态势。


纵观康熙的一生是争斗的一生,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斗鳌拜、削三藩、平葛尔丹、收台湾等,此后长达六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中可以看到他远超常人的政治手腕,唯一充满诟病的是在后期二十年的夺嫡事件,让康熙的一生显得不那么高光。

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再分析“九子夺嫡”,表面上是儿子们为了皇位大打出手,而实际上是康熙摇摆不定的选择态度促成夺嫡事件。康熙习惯性的用权衡思维去解决问题,当然康熙年间的所有大事足够证明他有这个自信,而这种自信给他带来的是无往不利。

充满习惯性的权衡智慧,让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潜意识里,“以权术而倾向、不以优劣而得失。”

能治国者不凡,有大才者不显,康熙就属于这类型帝王,他自己在帝王之路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磕碰太多,全靠自己一步步积累抗争,等到他具备成熟的政治能力后才显现峥嵘。这就是我们眼中自信、强势、睿智的康熙。

所以这类型帝王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更为长远,更具格局,更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所以我认为康熙一开始就想亲手打造完美的接班体系,心里没有确定的接班人选。



这里就不得不说命好的胤礽,也就是康熙着重的培养对象。胤礽赫舍里氏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康熙深爱的孝诚仁皇后生下的嫡长子。而且胤礽的出生也是恰当好处,迎合了康熙当时最适宜的政治需求。

请不要迷信皇帝所谓的爱情,康熙和孝诚仁皇后感情确实很好,但如果不是孝诚皇后背后的赫舍里氏家族支撑,如何维系她和帝王的情感?在孝诚皇难产死后,胤礽就背负赫舍里氏和康熙的双重使命。

那么胤礽的背后又有什么政治蝴蝶效应?

  • 满汉文化冲突
满清一直尊崇举荐制选择太子,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独有的立储制度,康熙却破格使用汉族制度,胤礽就成了清朝第一个公开册封的嫡长子式太子,这种变动延续了满清入关后以汉制汉的核心思想,康熙更需要平衡满汉官员体系,解压满清贵族多家独大的政治报团,那么使用汉族制度是一个明朗的政治信号,康熙将大力挖掘汉族官员能量。

  • 内忧和外患共存

三藩既平,才把清朝的政治塌方慢慢缓解,但是八旗政权并不稳定,康熙还是需要赫舍里氏家族的政治立场,胤礽作为索额图的侄孙成了最好的桥梁。在外清朝的军队在南部和西部与叛军交战时接连失败,蒙古的一个王公也在北部举旗造反,此时推行满族政权汉化势在必行,“早立太子,以固国本,”成了最具时效性的政治目的。


综合来看胤礽立为太子成了收益最大的政治行为,也是康熙习惯性的权衡思维做出的选择,还在襁褓中的胤礽压根不知道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选为太子。不然正值中年的康熙有必要提前立储么?别忘了过早立储存在的风险更大,还的考虑来自儿子的威胁。

总归康熙打起了胤礽这把天牌,更是付出心血各种培养,精雕细琢。可惜胤礽还是辜负了康熙的期望,前后两次被废:

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在应试教育和政治压力的双重作用力中,胤礽完全扭曲了正常轨道,他的性格和为人证明他没有能力接手大清。胤礽被废可以说是打破了康熙最关键的政治布局,康熙第一次怀疑自己作为皇帝是否合格,也让康熙认识到“以权术为倾向”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九子夺嫡的序幕就是以胤礽被废拉开的,在康熙认识到错误后就再也没有表态立×××为太子,但太子背后的汹涌既成事实。此时康熙选择接班人的态度完全转变,优胜劣汰才是最适合规则的。

除了个别的儿子没有理会到中央精神,这里指的是胆大妄为的胤褆,公然和他爹提议杀掉胤礽。剩下有实力的精英们,包括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都揣摩到亲爹心思,然后比拼演技的时刻到了,最后胤禛凭借个人最佳表现赢得康熙的青睐如愿上位。


我不是易中天


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铁定是雍正,这是无可辩驳的。

第一:在《康熙实录》和诏书中,是明确传位于四子雍亲王。

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康熙朝实录》中和满汉两种文字的诏书,都明确记录了康熙传位于雍正的事实。

“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的诏书里面,就有“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等等字眼。

(康熙遗诏)

第二:康熙表面上维持着“太子党”与“八王党”的平衡,其实就是在“雪藏”雍正,就是在保护雍正的人身安全。

娱乐圈中,比如某某明星、歌星被经纪公司雪藏,说的就是“坐冷板凳”的意思。

在古代的帝王术中,比如老皇帝想要把某一位十分看重的能臣留给后代子孙来用,他都会在临死之前的一两年,找个理由把这位能臣贬出朝外,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重新起用,这也是“雪藏”。

当然,储君也是可以雪藏的,皇帝会搞出“转移视线”这等权术,就是为了让中意的接班人在成长起来的过程中避免伤害。

从《清史稿》等关于清朝史书中,我们发现,雍正其实是被康熙雪藏起来了,

(少年雍正)

第三:“太子党”与“八王党”斗得如火如荼,反而是名不经传的雍亲王办了很多实事。

雍正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雍正支持复立,但也与八王子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雍正对康熙也诚孝,在康熙六十大庆那年,放弃了在父皇面前刷脸的机会,奉命往老家祭告祖陵,因来之后又复查会试试卷、南郊祭天,清查地方钱粮等等。


(康熙)

第四:考验的结果表明了雍正是一个以“干事”为核心的人,雍正比“太子党”和“八王党”高明。

雍正多次随从巡幸和外出代办政务,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全国各地的经济情况以及历史问题等等,也摸底了地方行政吏治情况,开拓了眼界,也锻练自已的办事能力。

如果不是康熙在特意培养雍正了我就不相信了。当然一开始不是,而是康熙在择优选取,但是雍正的办事能力和他的实事求是,他的友爱兄弟和孝敬父母,从而获得了康熙的青睐。


(剧照:雍正继位)

康熙去世时,满朝之人都认为,不是“十四子”上位,就是“八王子”上位,其中“八王子”的呼声最高,结果诏书一出来,康熙却钟意于四子雍亲王,一时满朝皆惊!

其实,我们从康熙考险诸子的过程中,已经认可雍正了。当然,雍正的“以不争为争”也是深谙权谋之道。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要说前期的话,那肯定是太子胤礽,毕竟康熙在他身上花了太多的心血,但他确实不是仁君之选。后期,在两废太子之后,实际上,他心中的接班人人选只有皇四子胤禛。历史上,对于雍正的继位不正说辞甚多,但羽菱君认为,正如二月河小说拍成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说那样,他的继位是光明正大的,康熙心里的接班人就是他。



康熙盛世声名早定,但康熙的盛世之名大多是建立在武功之上的,擒鳌拜、平三藩、驱沙俄、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每一件都是能让他流传千古的功绩,维护了领土的统一,让国家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也让他有了受称“千古一帝”的资本。但他的文治方面,继承了顺治朝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不过随着他的武功煌煌,他开始倦政,也是为了培养太子,把国事都交给了太子,致使吏治腐败,弊政丛生,再加上几次大战和下江南的开销,国库空虚,康熙后期的大清,实际上就是个烂摊子。等康熙醒悟过来的时候,已是病入膏肓,想要延续空存盛世之名的大清,只有铁腕治理,从根本上去改革弊政,康熙是铁了心要改革的,但无奈诸皇子的夺嫡之争,耗费了他的太多精力,他不得不把这个担子留给新君,留给他的接班人。因此,他所选择的接班人,必定是能克守他的遗志,有能力去担当改革重任的皇子。



康熙虽然有三十几个儿子,但在两废太子之后,他所能选择的接班人其实并不多。大阿哥早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就被圈了,剩下有能力或者说有机会的就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还有就是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老八的跟班老九和老十是不可能进入康熙法眼的,其他的不是早殇就都尚小。



胤祉在康熙的眼里是个文人,虽然才华出众,康熙也对他多有赞赏,但康熙需要的接班人是要有雷霆手段,铁血改革的刚毅之子,对于老三来说,他过于软弱。老五胤祺他是最有自知之明的,他也没有介入夺嫡之争,虽然他的母妃宜妃很受宠,康熙也说他心善为人敦厚,他跟老三和老四是同时被晋封为亲王的,但他只愿意做个安乐王爷,而且他的能力一般,不是康熙理想的接班人,不过懂得明哲保身的他反而是最有大智慧的,相比于他的亲弟弟老九,他富贵一生。老七胤祐有腿疾,老十三也是腿部生有恶疮,一直在养病,身体素质不好,二月河写他被康熙圈禁十年是属于杜撰,他们俩也是不符合康熙的标准。



老八和老十四是看似最有机会而且比较有实力的,但他们都不是康熙心中的人选。老八虽然颇有贤名,但康熙很不喜欢他,可能是他太过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几件事情都犯了康熙的大忌。第一次太子被废后,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让康熙深恶痛绝,虽然这是大阿哥胤禔的祸水东引之举,但却使他在康熙心里形象大损,康熙断定他觊觎太子之位,特别是在朝中重臣保举他为新太子之后,想复立太子的康熙对他更加厌恶。可以说从这里开始他就与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无缘了,康熙即使不复立太子,老八也不可能成为储君。发生“毙鹰事件”的时候,康熙对他的态度就非常明显,说就是因为他才无奈复立太子,可见康熙对他的防备有多严重,因此,老八是最先掉出人选的人。

康熙直斥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老十四是被人传得最委屈的,所有的雍正篡位、改康熙传位诏书的对象都是他,好像他才是康熙最理想的接班人一样。但所有的野史谣言都没有成立的基础,先不要说康熙的传位诏书是否真伪,但从雍正继位之初,是完全没有说雍正继位不正的,出现那些野史阴谋篡位的说法是在雍正推行新政,施行改革之后,官绅文人受到新政影响,破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怨言四起,特别是老八老九被流放的家奴,一路诽谤,才让无知百姓误信谣言,这里比较出名的就是“曾静案”了。实际上这只是夺嫡之争的延续,夺嫡失败势力对雍正的污蔑而已。说回老十四,假如康熙确实把他选定为自己的接班人,那为何还要在他晚年把他派往西北用兵。如果说是为了让他去镀金水,让他有继位的声名,那在他西北大捷,为他立功德碑之后,按理说目的已经达到了,却为何在自己病重大限将至的时候还不把他召回。因此,最大的原因,之所以康熙把他远方西北,就是让老十四远离权力中心,为自己心中的接班人胤禛顺利继位排除障碍。



事实上,也只有老四胤禛才是康熙心里的接班人。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庆,胤禛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冬至时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又秉命冬至祭天。祭天是天子的职责,康熙连续两年命胤禛代他祭天,很明显就是说明胤禛就是新的储君,就是他的接班人。特别是在康熙病重期间,一直得以在康熙身边侍候的皇子就是胤禛。相信这段时间,就是康熙跟胤禛交代后事,特别是为政之事的时期,因此,雍正继位,在稳定政局之后才会迫不及待的就开展他的改革大计,这当中就是为了克承康熙遗志。



雍正也确实不负康熙所托,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他不留余力的去实行改革,推行新政,为大清盛世的延续呕心沥血,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高峰,为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