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垚乡


甲午海战和东南互保是有因果关系。

第一,甲午海战充分暴露了清统治者对于掌握实权的大臣尤其是汉臣的防备与猜忌,造成了汉臣与清廷的隔阂加深。于是在数年之后的庚子国难时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三大总督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不愿卷入战争,发起了东南互保。

第二,甲午海战暴露了清廷的软弱无能,使得地方大员失去了对统治者的信任。因此当慈禧宣布对十一国宣战并命令全国总动员时多位地方大员以“乱命”的名义不予理睬。

第三,甲午海战使得清廷最引以为重的军事力量北洋水师损失殆尽,又向日本赔偿巨额钱款,使得清廷的军事力量收到极大打击且难以恢复,丧失了对于地方的威慑力,使得地方大员对于清廷的命令能够阳奉阴违甚至置之不理而没有任何惩罚和风险。


吾乃八字眉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首先呢,我们要弄起东南互保的定义是什么,东南互保,指的的是当年义和团迅速崛起,他们的目标开始逐渐明显起来,那就是针对洋人,尤其是传教士和教徒等等,他们对传教士和教徒开始用极端的手段杀害,而洋人的地盘也受到了冲击,尤为河北山东等地,义和团的人数更是多达十数万之众。

起初洋人要求,清政府镇压这群人,但是清政府突然发现,唉?这帮人还有点血性,觉悟挺高嘛,就打算利用这帮人,对付洋人,不过不会明着来,只是暗地里与义和团合作,明着假装打压。但是义和团的教义有点激进,势力大有向着江淮方向发展发展,但是此时的南方,自从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军权尽数落入了汉人之手,这让清廷寝食难安,后来他们将曾国藩调往北方为直隶总督,而湘军由朝廷的人马新贻去主持,这马新贻刚上台便是大肆削减湘军实力,两年之后这货让刺杀,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投名状》这部电影,记录的就是这件事。这让朝廷大为震怒,但是后来屡次派去人去查,却丝毫没有查出个水落石出,最终无奈又将曾国藩调了回去。

而此次义和团事件正是清廷的阴谋,直到义和团事件爆发的时候,其实湘军和淮军早已与洋人串通好,在当时两江总督的牵头下,东南十省代表与列强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中外互保章程》及《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了各自保护范围,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由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十省不参与朝廷与列强的战争,此事件史称“东南互保”。

我们步入正题,那么甲午海战,发上在东南互保之前,甲午海战,清廷的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给清廷很大的打击,但是清末的腐败,及汉人势力的崛起,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说书人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东南互保的因果关系,只是给了人们一个警示。


北派说书人


甲午海战与东南互保,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先说这两件事情分别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底层原因有3,

一,朝鲜半岛,努力摆脱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向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从甲申兵变到甲午海战,前后10年。

二,日本明治维新,中小地主在政治上的失势,让位于日渐崛起的资产阶级,为调和国内矛盾,中小地主和农民阶级在军人的领导下向外拓展。

三,满清政府。光绪皇帝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对权力的追求。

庚子国变的底层原因有2,

一,南部中国,代表西方列强的传统利益,这与民族资本的发展已经开始产生矛盾,东南互保是南方督抚不参与北方乱局,换取长江流域经济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资本在南方的渗透。

二,北部中国,满人贵族之间的内讧和持续的社会动乱,导致西方对朝廷的干预,以及朝廷对西方干预的反抗。

甲午战争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因为这两个历史事件中,矛盾双方或者多方的主体完全不同,利益诉求也大不相同。

甲午战争的本质,是朝鲜的民族觉醒,借助日本的力量,制衡中国的束缚。

庚子国变的本质,是中国朝野上下失控,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政府的武装干预。

庚子国变之中的东南互保,是南方政府借助北方动乱局势,以放弃对朝廷的忠诚,换取西方降低对南方经济渗透的一个交换。

唯一能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两次都被迫推上前台的李鸿章,而且两次事后去签订赔偿也都是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