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IPO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终点,少数优质企业的起点?

tiantinligong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一级市场筹资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再次发行筹资及其他形式筹资三部分,其中IPO占一级市场筹资总额的绝大部分,在企业权益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通过IPO或再融资募集来的资金投产的项目,称作募投项目。

一方面,募投项目的实施是以企业IPO的启动为前提,另一方面,企业IPO通过证监会的审核需要合理的募投项目来支持。可见,募投项目与企业IPO息息相关。

IPO一方面企业本身有利,能够募集资金,通过发行吸引投资者,增强流通性利于完善企业制度,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对个人也有优势影响,提高知名度和员工认同感,回报个人和风险投资等等。

但是,IPO并不是一本万利的,也存在相应的劣势。由于IPO公布后需要对企业有一定要求,公司必须符合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所以将会带来审计成本的增加,公司必须符合SEC规定。同时由于募股上市后,上市公司的任何一个行为将收到投资人的多方位关注从而加大路演和定价时的影响,易于被券商炒作。甚至加大了企业管控风险,甚至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风投等容易获利退场。

企业IPO的主要目的就是筹集资金,投资者作为企业IPO的最终对象,扮演着出资人的角色,既期望获得相应收益又承担着相应的投资风险。

通常来说投资者在证券的选择上十分谨慎,包括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含量、企业财务数据等来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成长潜力的因素都放在考察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将企业摊开透明放置在投资者面前。

第一、强化了股市的融资色彩。第二、打击了股民的投资信心。第三、扭曲了价值投资的本质。第四、助长了利益输送等关键问题。

所以,对于少数优质企业来说解决了筹集资金困难的问题,为其发展助力;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和业绩透明话则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50计划


综合A股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IPO确实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终点,这个比例最起码达到70%,真正还有30%的企业IPO是起点,这一点毋庸置疑。

首先我们可以从IPO发行上市来分析,有多少企业挤破头皮上市都要上市的?这些企业在未上市之前,努力做大做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上市公司。

上市申请得到审核通过后,看看定价制度,很多公司定价是不合理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支撑不了这么高股价的,但定价依旧顺利通过。

A股股票市场又有一个投机性的习惯,新股必炒,一旦上市之后股价快速暴涨,从几元炒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股价涨上天。

上市后股价已经飞涨了,这个时候有些大股东开始蠢蠢欲动了,开始想方设法要从股市捞钱了。一旦等股份解禁了,发起减持套现公告,一套现就是几十亿,这些大股东努力做企业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个钱。

大股东都是非常精准的在股票高位之时能成功套现出来,或者说大股东口袋没钱了,可以进行股权抵押,同时大股东为可以申请增发募资等途径来获取资金,最终公司依旧没有起色,最终公司打包卖壳,大股东口袋已经肥的鼓鼓的。


类似以上这种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也是占比非常高,当然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这样,有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目标并非上市就是没有动力经营公司了。

部分公司大股东不同,他们最终目的就是把公司继续做大做强,成功上市确实帮助他们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这些大股东借住这些资金帮助公司开拓新业务,新市场,公司逐步的成长起来。

总结

每家公司大股东目的不同,有些公司上市是成为最终目标,而有些公司上市募资才是企业的起点。

所以说同样的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目的不同,有些大股东是为圈钱而上市,有些大股东是为募资而上市,大股东确定公司未来命运,是让公司走向退市,还是成为股票市场的优质股票,完全要靠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最终目标,最终目的来决定命运。


老金财经



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和尚也不太赞同这种说法。

诚然,A股市场上出现过一些”黑天鹅“,让许多中小散户投资者受到了较大损失。比方说:造假上市、主营业务产品作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挑战、大股东无节操减持股份、创始人清仓式减持退出公司、融资并购搞利益输送等情况。还有IPO之后,业绩变脸,股价持续下跌,没几年就沦为了僵尸公司,让人大跌眼镜也是常有的事。

或许有人基于上述种种情形,认为上市公司IPO以后,就成了公司发展的终点,只有少数优质公司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和尚认为这有点偏激了,出问题的公司还是少数,在3720家上市公司里,占比很少。



IPO是要通过法定的审查,符合上市要求才可以挂牌公开交易。能上市的这些公司,一般都是行业里比较优质的公司,这点是不质疑。

一个公司从普通公司变为公众公司,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无论是公司本身,还是公司经营团队,可以说是成长新的开始。但是,任何行业大多具有周期性,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公司经营会面临较大困难,业绩不佳,股价表现较差。可是依《证券法》和《公司法》,公司股东在符合法定条件下,是可以减持变现股份的,这种情形成就了许多亿万富翁

近两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因并购,积累了大额商誉,在处置时通常来一次”财务大洗澡“式的操作,更让市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出发点不良。

A股市场一直走在规范发展的路上,有少部分上市公司确实有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我们不能以少数公司的情况,来覆盖绝大多数负责任的公司,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毕竟,如今的A股已成国际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谢谢阅读!


野马和尚


IPO是企业的终点,还是企业的起点,这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不能说绝大多数企业是终点,少数企业是起点,尽管A股有圈钱市的质疑,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2008年8月6日交易的1556只个股的十年来表现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涨幅为117.43%,中位数为49.58%,有1143只个股上涨,占比为73.46%。552只股价翻倍。

股价是业绩的称重机,552家股票翻倍的背后是净资产、主营收入、净利润总和增幅巨大,分别增长增幅为520.23%、453.40%、848.51%。

可见绝大多数企业是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的。

问题在于A股长期以来偏重融资,基础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证券法对造假上市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偏轻,造成财务造假较为普遍、大股东侵吞上市公司利益层出不穷,手段翻新数目增加,像亮康就是典型,乐视网的贾跃亭也是典型,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少数公司破坏了市场规则,坑害了投资者利益,因为群体庞大,也就身口相传,造成一种假象,A股就是垃圾股成堆,说穿了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A股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像茅台、五粮液、爱尔眼科、格力电器,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伟大公司也不是很多,像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中概股的阿里巴巴

十年来552家股票翻倍,可是投资者缘何没有赚钱,而是七亏二平一盈利,在于投资者赚短钱赚价差炒新炒小炒概念炒绩差,散户自然超不过庄家,也就成为庄家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杜坤维


IPO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终点,少数优质企业的起点。

A股3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这话没毛病,事实情况的确如此。

1、IPO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终点

2012年我在券商工作那会,创业板刚刚开板没多久,总部要求我筛选成都高新区符合上创业板的中小微企业,同时做一些初步的接触。在和绝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控人交谈中发现,在谈及企业规划和发展时。清一色的计划是某年销售增长多少,研发投入多少,几年上市。然后呢就没有了然后。

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企业创始人在谈到最后上市后,那种完成某项任务后的轻松。换言之,大部分企业前期发展目标明确就是上市,至于上市后怎么干,可就没有想那么多。

不是说这些企业家初心就是为了上市圈钱,咱不能这么小人之心,但事实的确是很多企业对上市后没有明确的规划,加之上市后,有钱了就迷失了方向,跨界收购,各种资本运作,结果这些企业无一例外上市就成为终点。

当上市之后,并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后,企业家就破罐破摔,上进心缺失,最后各种花式减持套现走人,一地鸡毛甚至退市。

比如养猪的搞网游、搞房地产的进军P2P等等。

2、为什么是优质企业的起点?

优质的上市公司一定具有长远的规划,远大的情怀,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是在为钱而上市,他们的确是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瓶颈,需要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在上市之后,募集的资金按照招股说明使用,不会将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会将募投资金挪着它用。其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进度使用等等。

比如曾经的中小板第一股苏宁电器,就是在上市之后规模扩张,成为家电连锁巨头,随后来转型滞后,但不能否认在上市之后的5年为股东创造的巨大价值。类似的公司还是比较多。

总之,溯源认为IPO应该成为起点,不应该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圈钱的手段。

我是溯源归一,极简投资践行者!

溯源归一


这个问题,说白了,跟做企业的人以及投资企业的人有关系。

首先,跟做企业的人有关:A股市场IPO的本质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融资圈钱。当前国内的环境,能不能赚到钱,被当做了一个人,一家企业,成不成功的标准。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很多做企业的人,也把赚钱当成了做企业唯一的目标。因此,他们也把公司上市当作了做了做企业的终极目标。一家企业,一旦成功上市,就会创造出很多的亿万富翁、千万富翁……很多创始人因此身价倍增,获取了超额财富。而当他们获取这些利益之后,考虑的重点,不再是企业如何发展壮大,而是开始享受生活。就象中国古代打江山一样,上市了,就相当于打下江山了。很多有功之臣就开始不思进取,开始享受生活了。自然也就无心管理企业。也就导致了企业上市的时候,就是企业的最高峰,之后自然就开始走下坡路。也就导致了很多公司IPO就成了企业的终点。就象我们常说的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比如乐视,又比较暴风,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也跟投资企业的人有关系。现在很多投资人,也把自己投资的企业能够上市当做一个最终的目标。在上市之前,尽心尽力,辅佐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提供人脉,提供资源,想方设法,帮企业做好,把财报做得漂亮,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最终帮助企业成功上市。而等企业真正上市后,这些投资人,想的就不再是怎么样利用融资到的钱,帮助上市公司更好的发展,而是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和手段,开始变现投资收益,或者利用上市公司不断地获取利润。考虑的也不再是怎么样让公司变得更好,而是怎么样,才能更快地变现,更多地获取超额收益了。这样也导致一些真正想做事业的人,最终跟资本越走越远。如果做理不好跟资本的关系,融资时,没有考虑好相关的条款,最终上市后,就会处处制肘,有心无力,最终也就导致企业的失败。

而少数优质企业,企业家是想做事业的人,投资人也有长远眼光,IPO上市就成了起点,融到更多的钱,自己可以更好地发展公司,也就有了更好的未来。




大班aban


用下面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对夫妻早上卖煎饼果子、晚上烤烧烤,起早贪黑一年赚50万。但他们依然会非常努力地赚钱,因为他们知道,一年50万看似还行,但绝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一旦停止干活就没钱了。

结果这个产业被某个资本家a看上了。

a说你们烧烤用的氢气,属于新能源科技;

拿肉送外卖用5G手机通讯,有5G概念;

用四川辣椒替代印度进口辣椒,典型的国产替代概念。

按照科技股100倍市盈率估值,a出5000万,把你俩的股份买下来。5000万足够在所有的二三线城市实现财务自由,再也不用奋斗了。

在这个逻辑下,努力经营的夫妻店会越来越少,他们只会一边给自己叠加概念,一边祈求遇见更多像a这样的投资者买下他们的股份。

看明白了吗?高估值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用努力做出好的业绩,甚至变相鼓励他们玩题材、做假业绩,进行市值管理,最后走上资本运作路线。

相信上市公司会有理想,走正道?呵呵,千万不要考验人性。


沐阳沐雨否极泰来


首先说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资本市场的建立

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30年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培养壮大了无数的优质企业,比如: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万科、恒瑞医药、福耀玻璃、美的集团、药明康德、爱尔眼科、中国平安,当然这些只是凤毛麟角。直接或间接培养、壮大了无数的上下游优质企业。

中国资本市场在建立之初也是经历了犹豫和巨大的争论,人性的贪婪的疯狂无数次的上演造富神话和财富的毁灭悲剧,经过30年的蹒跚摸索,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熟壮大,中国资本市场慢慢变得更加成熟稳健,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腾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难想象没有资本市场助推的中国经济,中国的GDP还能在全球第二名的位置上,我想第五的位置如果能找到我们也是奇迹了吧?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首先它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对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的需求成为必然。其次,资本市场的蓬勃兴起,通过再融资、参与并购等资本运作,助推了大量的公司开始迅速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的产业链的企业同样发展,进一步加快的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相辅相成。

IPO是绝大多数企业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是的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IPO是企业的起点,而不是你说的终点,大多数企业通过上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成就,也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也带动了社会个人财富的提高,上市其实是给公司提供一次绝佳的走向巅峰的机会,这是中国绝大多数公司老板做梦都想的机会,企业一旦上市受形势所逼他们只得想着做好企业,也许上市的瞬间给了他们突然暴富的快感,但很快他们就感觉到了责任和义务,马上面临的就是做不好破产的耻辱,他们在人生巅峰和低谷之间其实就是一念之差,也许是决策的失误,等等,乐视的贾跃亭就是反例,上市并不是想着赶紧套现走人那么容易,拿着巨额财富狂欢。每一个套现带走的现金都可能是把他们钉在耻辱柱上的钉子。这也是资本市场对IPO企业的原始股东的拷问。

所以IPO是起点不是终点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的做作,过去的2019年就有这么几个公司:

康美药业:300亿账上资金瞬间飞灰湮灭,持续7年惊天大骗局浮出水面,A股市场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造假悬案就此揭开面纱,同时收割了无数的的投资者,论财务造假,谁与争锋?

獐子岛:扇贝突然又又又跑了了,过了一段时间又突然回来了,更有趣的是,同样的剧本居然上演了两次。让股民欲哭无泪,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些企业当然是极少数,不管是处于何种意图和愿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做阴谋论,不做终点论。

我们只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因为它确实助推了中国经过不断地向好运行,但这并不是告诉你炒股就可以赚钱,炒股和个人的投资能力和投资偏好各方面都有关系。

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


股市心理博弈


其实很多企业家都有心中的梦想,就是能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巍峨于泰山之上,屹立不倒。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毕竟每个行业能做到头部的企业是凤毛麟角的。绝大多数企业在上市之前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发展,达到上市的标准(极少数的企业通过财务造假而上市,纯粹为了圈钱,这里不做讨论。),到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天然的垄断优势,再发展必然举步维艰。当公司上市成功后,创业者发现在股市里套现的财富,比辛辛苦苦发展企业积累的财富要容易的多,有几个人还能不忘初心。所以绝大多数企业在上市以后变成了一种圈钱游戏,股本扩张、定向增发,二级市场套现,最后由无知的投资者买单。还可以因为经营不善,卖壳,再赚一笔,潇洒走人,只有身后的一地鸡毛和一批批的站岗人。所以说 IPO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终点。

而少数的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行业优势和核心的产品竞争力,上市之后,有大量资金的支撑,反而是发展的起点,可以继续做大做强。


十年之前


做公司做企业基本都想上市,作为企业创始人和入股股东如自然合伙人,股权投资人,风险投资人,他们想把企业做好做大的必要环节就是通过上市扩大融资规模,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从而更有利于利润和价值创造。但上市并不是意味着以后就一帆风顺了,因为上市公司要面临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更高效的公司治理,更多的社会责任,更高的经营目标和利润追求和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只要有任何一环节处理不好,可能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但要是处理好这些问题和环节,再配上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便利和诸多投资者的认可,股价只会越来越高,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但这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实际控制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能做到的往往是行业的龙头或佼佼者,大多数企业通过上市其实已经完成了价值创造和财富增值,毕竟很多股东和创始人也是为了更多的财富追求才想把企业做上市的,上市套现实现财富梦想也是他们做企业的目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