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1992年,著名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拍攝的電影《大河戀》上映,該影片改編自芝加哥大學文學教授諾曼·麥克林恩70多歲寫作並出版的同名自傳體小說,出版後被普利策小說獎提名,成為美國的經典文學作品。


把暢銷經典文學作品改編,以視聽藝術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有強大的敘事、攝影、音樂等全面的掌控能力。電影《大河戀》顯然沒有讓觀眾失望,上映後不僅收穫了奧斯卡金像獎,還有著不俗的口碑評價,比如豆瓣評分8.5。

影片講述了蒙大拿州特律河畔的一個家庭,兩兄弟從小就經常隨父親在河邊釣魚,感受大自然美景與力量。哥哥諾曼穩重內斂,弟弟保羅自由不羈,在牧師父親教誨下,他們長大後的境況迥異,卻各有精彩的生活。但生命無常如平靜的特律河也有飛瀑湍急,保羅在年輕時不幸離世,父親和哥哥在悲痛與遺憾中,為不知如何幫助他而自責。多年後,隨著特律河的精神洗禮與自我認知提升,父親與諾曼終於對此釋懷,認為保羅像他自創蠅釣手法一樣灑脫隨性,是生命的藝術。

電影情節並不複雜,沒有波瀾壯闊的大場面,更沒有激烈的情感衝擊,即使弟弟保羅離世時,父子兩人也極盡剋制。他們的悲傷沒有浮於表面情緒,而是通過對生命與人性的深刻理解,向觀眾娓娓道來。那麼,

這部平淡如水的電影,為何能與原著小說一樣成為經典佳作呢?今天,本文就從電影的敘述結構、情感隱喻、視聽藝術和主題昇華四個方面解析它的魅力所在。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01、以男主角諾曼的回憶視角展開,運用旁白、老照片與現實時態結合的敘述結構,將故事主線聚焦在兩兄弟的命運選擇上,凸顯出大河之上的精神洗禮

影片以諾曼的視角,通過回憶方式從童年一直講述到自己晚年時重回蒙大拿州故里。不同於多數閃回敘事影片只在開頭和結尾部分出現講述者鏡頭的處理方式,《大河戀》中諾曼的旁白和記憶鏡頭始終貫穿其中。


開始時長達8分多鐘的時間裡,諾曼的回憶以黑白照片形式播放出來,配上他的旁白敘述,自然地把故事發生時間的年代感得以表現,並把觀眾的思緒帶入故事中。

回憶敘事在影片中有個積極的作用,在線性敘事的流暢之外,把敘述者諾曼的思想傳遞出去,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與觀眾的理解。通常觀眾會以故事發展的時間線來理解其表達的意思,對情節的起伏和結果產生期待心理。如果影片採用這種線性敘事結構簡單把劇情表述,那麼該影片將顯得非常乏味。因為在影片中導演幾乎將所有產生激烈情緒的情節都隱去,而是將鏡頭聚焦在生活與人物心理的細節表現上。

影片前半部分的節奏很快,將成長過程去繁從簡,把更多鏡頭聚焦在兩兄弟不同的命運抉擇上。兒時的鏡頭很簡單,兄弟間歡樂融洽、諾曼被要求反覆修改寫作、保羅拒吃傳統“麥片粥”,幾組鏡頭就直觀地交待出兩人從小的性格差異,以及父親的家庭教育方式。然後,再通過諾曼的回憶和一組老照片,把兩人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簡單地一筆帶過。至於其間的飛釣場景和勇博激流等情節,也是為了表現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題做伏筆。

當故事發展到諾曼學業有成回到家鄉時,影片開始弱化旁白和老照片組合的敘述方面,而是以多線索交叉方式把主題呈現出來。其中諾曼與潔西和尼歐的接觸、兄弟兩人帶女朋友去酒吧跳舞等情節,不僅豐富了劇情,更通過對比把人物性格和思想襯托得生動飽滿。並且,諾曼回家後與保羅相處的這個階段,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此時弱化旁白與老照片組合,強化了影片的情感表達和主題昇華,避免讓觀眾產生影片是個人紀錄片的溫吞感受。

影片末尾主題昇華部分,旁白敘述與現在時態結合重回緊密節奏。父親的最後一次佈道採用現場情節,而緊接著年邁的諾曼站在特律河中,顫巍著把蠅餌魚線拋出,則再次使用旁白敘述。這段深情的佈道與旁白,將諾曼家庭於大河之上的精神洗禮完全凸顯出來。

愛是成全還是控制?當所愛的人沒有按你的理解去做,是否該去提供幫助,又能提供什麼幫助。保羅的意外離世,對父親與哥哥是遺憾的,但也解開了他們對愛的困惑。時光飛逝之中,情感、困惑、遺憾、釋然等一切都融入了流動的大河。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02、大河象徵著無常的命運,釣魚是親情理解與釋然的方式,再結合貫穿始終的宗教文化,將影片內涵和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①奔騰不息的大河,即使思鄉情的載體,也是無常命運的象徵

沉默的特律河下,父親感受到其蘊含的力量,諾曼選擇用心體會,保羅則卻選擇打破壁障。這條大河承載的不僅僅是故鄉情,更有複雜的人性和追憶反思交織在一起。

當諾曼的旁白和影片敘事把一幕幕發生在此的故事呈現出來,特律河始終如一,但物是人非的情緒感受,卻敲擊著每個觀影人的思緒。

大河寓意著人生的多樣形態與無常命運,穩重如斯誠然意氣風發,不羈如我亦快意人生。父親寬廣胸懷與諾曼沉穩內斂是大河靜態時的底蘊力量,但保羅自由不羈的靈魂,與大河激流險峻的另一面更相互映襯。表現出人生終究要回歸自然和平靜,無論曾經是平淡還是絢爛。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②釣魚是彼此理解和認知的鑰匙,也是找到情感釋懷的方式

首先,飛蠅釣魚是保羅展現個人藝術屬性與魅力的象徵。父親從小教授他們“四節拍法”釣魚技巧,在諾曼與保羅的成長中有深遠的影響。當兒童時期談及夢想時,保羅的第一選擇是成為職業蠅釣高手。

雖然現實中並沒有該職業,但他仍然發揮自己的天賦,發明了自己獨特的“拋影投線”技巧。保羅釣魚的節奏、力度、距離等細節動作中,充滿了態度和情感,體現出他對於“蠅餌投釣”和大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

諾曼的循規蹈矩,與保羅的打破常規,有著截然不同的路徑和結果,影片通過兒童、青年和成年後的不同釣魚場景,刻畫出生動形象的保羅外表不羈、內心狂熱的思想和性格。

其次,釣魚是理解父子、兄弟情感的重要載體。父親從小教導他們遵循自然規律,感悟天恩,而兄弟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於父親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天恩。他在教導孩子的同時,更像是在感悟上帝賜予他的好與壞。就像保羅陽光燦爛的背後有著諸多惡習,他必須用更博大的愛,才能看到保羅身上的光芒和魅力。

諾曼的天性穩重,求學歸來後價值觀異同的衝突,是兩人走向不同結局的主因。諾曼很糾結自己如何來提供幫助,當提出帶保羅離開卻被拒絕後,他才發現自己並不十分理解這個共同成長的兄弟。其實,

保羅需要的不是幫助,而是天性上的差異滿足。

保羅的“藝術人生”沒有實現,反而在不羈性格中逐漸走向自我毀滅,即使父親和諾曼有心幫助,但卻找不到保羅接受的方式。縱使心有千般愛,卻也在對人性的看透與理解中無可奈何。

影片中大河、釣魚的大篇幅細節描述,充分體現了導演細膩的表現手法,從這些細節中讓觀眾感受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對故鄉山川河流的眷戀與熱愛。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03、攝影唯美詩意的光線和構圖,音樂生動流暢的詮釋和烘托,與旁白回憶敘事結合,營造出情感豐富的完美視聽藝術

電影是視聽的藝術,經典影片的成功之處往往不是隻有單一的內核。《大河戀》同樣如此,該影片在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佳攝影”獎項,以及被“最佳原創配樂”提名。其唯美的光線和構圖,生動的音樂配合,與旁白敘事結合起來,營造出情感飽滿豐富的完美視聽藝術。

①柔和光線與遠景構圖,呈現出一副唯美的田園美景

攝影對於電影這項綜合藝術來說,它能夠給到觀眾最直觀的畫面情緒感受。影片中攝影師是這樣再現小說中的故鄉美景的:童年時故鄉的山川河流是記憶中最美的風景,在影片中出現父子三人在河邊釣魚和兄弟玩耍的場景時,運用了大量的近景與遠景的結合。近景中表現的是他們的表情和情緒,遠景則將三人與蒙大拿州美景融合在一起。而在表現童年的歡樂時,大量遠景航拍鏡頭的運用,將大自然中的人與景的親密和諧完美地呈現出來,構成根植於腦海的故鄉情結。

在影片的釣魚場景中,攝影的構圖多是俯拍和柔光拍攝的方式。緩緩流淌的大河裡,站著金色光輝包裹的保羅,陽光透過青翠的樹林,岸邊是斑駁的光影,河中波光粼粼之上就連蠅釣飛線都是金色的。無論逆光還是測光角度,都呈現出唯美柔和的風景,以及人物的表情。

配合影片平淡中蘊含內在力量的整體調性,攝影的構圖和光線對人物情緒、情節氛圍、主題昇華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使影片成為一部美輪美奐的經典佳作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②舒緩流暢的音樂配合,詮釋並烘托出故事情節與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

電影中的音樂不同於攝影畫面與劇情結合的直觀,需要用心去聽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該片的配樂由作曲家馬克·艾沙姆操刀完成,獲得奧斯卡和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提名。

影片中配樂整體舒緩流暢,通過鋼琴、小提琴、豎琴表達出安詳的田園律動,並在交響樂的襯托下,把電影敘事方式、攝影構圖通過音樂情緒推動起來,讓觀眾隨著劇情發展感受到內在的平靜力量。

這部影片的原創配樂有31首,即使單獨聽音樂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表現童年時歡樂時光的畫面,配以歡快的鋼琴和絃樂,跳動的音符與少年的表情和畫面美景融合在一起。表現大河與周邊美景時,背景音樂是絃樂為主的交響樂,偶爾出現的管樂襯托出山川河流的壯闊。表現釣魚時多是舒緩的絃樂與鋼琴配合,襯托出人物內心的平靜祥和。

但在最後一次父子三人一起釣魚時,音樂的配合隨著人物情感有了更豐富的變化。諾曼和父親的鏡頭時是周邊環境水流和鳥鳴自然聲,鏡頭轉向保羅發現大魚時,音樂出現以連續的鋼琴聲起,配以悠長的絃樂。在重複的旋律與節奏中,保羅拋出優美的弧線釣到大魚。而在隨後的放線、收線溜魚的“搏鬥”中,背景音樂和水流自然聲開始越來越強。當父親和諾曼在岸邊發出讚歎,保羅要收穫大魚時,音樂聲戛然而止,畫面中出現保羅提著戰利品一臉燦爛純真的笑容。

在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猶如散文詩般的旁白敘述中,攝影師菲利普·魯斯洛特將故鄉唯美地勾畫出來,而作曲家馬克·艾沙姆則將音樂與人和景的情感烘托出來,三者的相互輝映,營造出完美的視聽藝術感受。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04、以家庭命運展開對故鄉、親情與尊重生命和大愛的詮釋,構成影片溫情卻深刻的主題,從中我更感受到對現實家庭教育與個性化發展的引導意義

①愛是包容與成全,不要錯將以自我意志為準則的干預當做是幫助

以諾曼視角展開的劇情,很容易被人誤解為《大河戀》是描述他的一生,其實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已離開人世親情和愛情,影片表現的是命運無常下人性深沉的愛與理解主題。

保羅雖然在家人眼中如藝術品般閃耀光輝,但掩蓋不了他頑劣的行為與態度。電影中刻意一筆帶過他的“汙點”和死因,原著小說中更是將這些進行弱化處理。相比起來電影中保羅人物形象更飽滿,他短暫的人生經歷也更容易引起共情與深思。

我們都對身邊的人有真摯的愛,想要他們一直生活的很好,成為心中完美的樣子。但這些幫助和要求就是正確的嗎?當以自我認知和價值觀去衡量他人行為時,其實並不見得有好的成效。

正如影片中父親在最後一次佈道時所講:“雖然我們常常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奉獻什麼,或者不知道必須奉獻什麼,而不能幫助別人,因此也常拒絕別人的幫助。那些最親近的人通常使我們最捉摸不透,但我們還可以愛他們,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愛我們不瞭解的他們。”

當對釣魚毫無興趣的尼歐被迫來到特律河時,保羅雖然沒有拒絕一同前去,但看到宿醉未醒的尼歐和他帶著的活餌,引起諾曼和保羅的反感情緒。其實尼歐的出現於劇情發展表面看毫無關聯,但結合其妹妹潔西對他的幫助之情,你會發現與諾曼兩兄弟的狀況類似。一個想要提供幫助卻不知該怎麼做,一個卻並不願接受幫助,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債,必須自己去解決。

年老後諾曼站在山谷陰影裡,往事的回憶、靈魂的迴歸和綿長的情感全部融為流動的大河。他理解了對愛的人只管去愛就好了,即使同在一條大河邊成長,也難以完全理解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但不能因此就放棄對他的愛。

愛不是干預和阻撓事物的發展,當你無法完全理解它時,不如傾心投入你的情感,因為愛比理解更重要。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②家庭教育不能強行灌輸知識與觀念,應注重個性化發展的引導

基於愛的無私和包容,電影中父親對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表現的他們成長規律和結果,其實於現實中家庭教育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父母都有對孩子殷切的期望,從兩三歲就開始可以培養。孩子本身就喜歡的話還容易溝通,但很多打心底並不十分熱愛的專業技能,那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而已。孩子被迫隱藏天性去強打精神訓練,雖然也會掌握部分技能,但卻失去了發現更多天分的可能性。

沉穩性格的諾曼跟作為牧師的父親很相像,他熱愛寫作,於是父親從小對他給予嚴苛的寫作指導。當諾曼學有所成返回家鄉後,談及將來的打算,父親無論對森林工作署還是芝加哥大學文學老師,都是表示支持和鼓勵的態度

而天性自由不羈的保羅繼承了父親對大自然、釣魚的熱愛,他不願離開家鄉,即使在身處困境中仍然沒有動搖過這個念頭。保羅雖然沒有高學歷和事業成就,但

父親對他總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喜歡聽他在餐桌上的新聞和笑話,接受它的天分和缺點

雖然保羅的一生很短暫,但並不表示其家庭教育的失敗。反而在影片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個性化的發展是被極力推崇的,哪怕不會收穫名利、金錢,只要孩子能快樂地成長和生活,他就是那個閃耀著藝術光輝的天才。

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和性格養成,一味寵溺地讓他任意而為,與以自我意志強行劃定成長路徑,都是不可取的錯誤方式。結合孩子的天分和性格,引導並鼓勵其成長為獨特的自我,才能成就閃耀著藝術品光輝的豐滿人生。

電影《大河戀》:經典文學改編,影視美學與人生哲思的完美結合

結語:

人生匆匆而過,當回顧一生時,故鄉和親人的愛始終是最溫暖的回憶。《大河戀》雖然故事平淡如水,但它不只是通過回憶敘述一個溫和的家庭成長故事,而是將唯美詩意的攝影和舒緩流暢的音樂完美融合,營造出一副令人嚮往的田園詩歌般生活情景,並對愛與理解主題深刻地詮釋出來,成就經典佳作的獨特魅力。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藝術品”,不要去強行干預他的成長規律,引導並釋放天性才是成就完滿人生的關鍵。因此,哪怕對他的思想和行為並不十分理解,也要用愛去包容和成全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