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開啟“雲模式”“危機”中顯“生機”

近期,九大博物館紛紛推出“雲遊”活動,20日晚第一場直播帶來國家博物館的“證古譯今——甲骨文文化展”,截至當晚10時獲贊近11.4萬多,堪稱火爆……

眾多實體書店積極自救,通過網店、微店、小程序、社群、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業務:實體書店變直播間,“雲打卡”“雲陪伴”“雲分享”“雲購買”,其意融融,一派火熱……

《歌手》《聲臨其境》《王牌對王牌》等多檔綜藝先後開啟“雲錄製”,《嘿!你在幹嘛呢?》《天天雲時間》《好好吃飯》等“雲綜藝”也已陸續上線,高曉松在家邊吃邊聊的直播讓網友大呼接地氣……

中國的文化產業曾被給予厚望。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不期而至的疫情,勢必會將這一目標延遲。

據統計,2019年春節檔票房58.59億元(人民幣,下同),2020年基本顆粒無收(原預計70億);2019年春節假期(2月4日至10日)全國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2020年旅遊業務全面停擺;2019年春節期間大型節慶演出精彩紛呈,2020年則停演或無限期推演。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供給亦受到嚴重影響,正在拍攝的影視劇、網絡綜藝等均已暫停。

但與此同時,基於互聯網的數字文化產業,例如動漫遊戲、網絡視聽新媒體、在線展覽、線上培訓和網絡文學等行業門類,迎來了加速乃至爆發式增長。2020年春節期間,遊戲《王者榮耀》峰值DAU(日活躍用戶)在1.2億至1.5億之間;短視頻平臺快速發展,抖音的DAU破3億,同比增長93.1%。

廣電總局節目收視大數據系統統計,1月25日至2月9日,全國有線電視和IPTV較去年12月份日均收看用戶數上漲23.5%,收視總時長上漲41.7%,電視機前每日戶均觀看時長近7小時。

此消彼長的現狀是,聚眾娛樂型文化行業遭受重創,居家在線型逆勢上揚。

剛剛上線的微信小程序“雲遊敦煌”搶先體驗版,用戶足不出戶、動動指尖即可暢享敦煌文化之美。受疫情影響,敦煌研究院自1月24日起對所管轄的莫高窟等石窟暫停開放,此時順勢推出小程序,將敦煌石窟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呈現和深入的解讀,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參與度。院長趙聲良說,這是敦煌研究院一直以來以數字化技術手段展現敦煌文化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抖音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抖音一直致力於成為視頻版的百科全書。而此次推出的“雲遊”,顯然能博得更多用戶好感。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齊驥看來,此次疫情將進一步催生以非接觸經濟為特色的新體驗經濟、新文化業態、新注意力經濟的產生。在此期間,用戶線上文化消費習慣的養成,也將為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跳板和契機。

她認為,足不出戶為以遊戲產業、網絡教育為代表的雲經濟帶來了重大機遇。打遊戲、刷小視頻成為許多人打發時間的首選,但是此類數字產品給人帶來更多的是娛樂,隨著在遊戲上花費時間的不斷增長,達到一定的瓶頸期,給人帶來的空虛感也會隨之增加。這就需要業界反思,如何構建給人們帶來溫暖,創造有溫度、有力量的雲經濟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