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用户7856625781489


《寒食》原诗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若说其中体现皇帝对武侯的恩宠,当然是后边两句,也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大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最早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悼念文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每年的寒食节,百姓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

而相传到了汉代,在寒食节的时候,只许皇宫里才能点蜡烛,百姓是不可以的,皇帝为了对那些忠诚不二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臣子王侯表现恩宠嘉奖,就会将蜡烛赏赐给他们,以表示特殊的待遇。从《寒食》诗句后两句的意思,点燃蜡烛燃烧产生的烟雾在武侯家里出现,证明了皇帝给予他在寒食节时可以点蜡烛的特殊权利,由此而体现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雨霁作者


《寒食》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strong>“传蜡烛”“散轻烟”足以说明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下面做详细分析: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超级科学奶爸


《寒食》是中唐诗人韩翃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分两点略言一二。

一,寒食节里的忠君爱国思想。

《寒食》指寒食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几经修改,最终定为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是和“清明节”并存的节日,不可分割。

寒食节巨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君爱国之士介子推而设。因介子推以谏君爱民而死于火,故而禁火,寒食素餐,名之曰:寒食节。

介子推以死谏言之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臣在九泉心无悔,

勤政清明复清明。

故有寒食节和清明节并存之故。君爱臣,故彰其忠,使其为我所用;臣事君,忠于君事,勤于民事,为君所用。所以,赏五侯,即是对忠君爱国思想的褒扬。

五侯,是诗人借用汉成帝封王皇后五兄弟为侯的典故,意言忠于皇帝,勤于政务的近臣。

二,诗中所言恩宠于五侯的词语。

前面说过,寒食,乃寒食节之恩赐,就是对臣子最高的奖赏。

诗人通过蜡烛,轻烟这一形象又具体化的事物,言明了对忠于君事的近臣的宠爱。寒食节本是禁火之节,惟可以凉餐素食充饥,而皇宫御苑里的“明烛”,火光焰焰,一路轻烟缭绕,鸣锣开道,直到“五侯”之家。此等恩宠,天下无复他有,惟故国之独创。

此诗在后世的评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言明君对于忠于君事的勤政爱民者的褒扬,一言昏君对于奸佞如五侯之臣的讥讽。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智,这里无复他言。


黄土情愫


要了解《寒食》中哪些词语体现皇帝对五侯的恩宠,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寒食》吧。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诗的前两句写的白昼,后两句写的夜晚。后两句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五侯”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体现出了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热活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而此诗中,后两句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明显体现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四宜书屋


你好,我是容千寻,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寒食》一诗中哪些词语体现皇帝对五侯的恩宠?其实从“日暮”“传蜡烛”中可以看到。

首先《寒食》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是寒食节。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名士,他不爱功名富贵,带着母亲在深山隐居。晋文公想要重用介子推,但介子推以隐居来拒绝。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被活活烧死。为了感念介子推的坚贞,晋文公下令将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设为寒食节,用以纪念介子推。

在古代寒食节有这样的传统:禁火三日,只吃寒食。禁火不仅仅是指不能生火做饭,还不能使用烛火照明。

了解了寒食节的基本知识,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姑且认为是写恩宠。联系前面提到的寒食节风俗,再看这首诗的后两句:天黑了,汉宫里特意赏赐了蜡烛,供五侯家里取光。所以由此可知“日暮”“传蜡烛”可以看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那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汉宫指代什么?五侯是哪些?

这就要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这首《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这首诗甫一问世边受到了皇帝朝士的极高赞誉。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诗把皇帝和大臣们都夸了,大家觉得面上有光,自然称赞。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汉宫是指唐朝皇宫,其实是暗指皇帝。五侯是指汉成帝时王皇后的五个兄弟,他们在当时被封为侯爵,十分受宠。在这首诗中五侯代指皇帝的亲信之人。具体是谁呢?作者没说,但这正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

这首诗中作者借寒食这个名头夸赞了盛世景象,又称赞了君臣相和,君亲臣贤的和乐景象,所以大家都很喜爱这首诗。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评论交流。


容千寻


《寒食》

唐代诗人•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后两句体现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清明那一天皇帝会宣圣旨,取些榆柳之火以赐给近臣,以表示恩宠。因为寒食时天下一律禁止用火,唯独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南山明月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后两句说的是,寒食节本来禁火,夜间不许点灯,但在傍晚时分,宫廷却已派人将蜡烛颁赐到五侯的家中了,从这样一件小事中,诗人写出了贵族们所享受的特权,以及皇帝对他们的宠爱。

从字面上看,记载了一件当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皇家的一件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对皇帝的颂歌,颂扬他对臣下施加恩泽,在诗人晚年家居的时候,德宗因为欣赏这首诗还启用他"知制诰‘,起草诏书,可见这位最高统治者是将诗中的讽刺误会为歌颂了。





木山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愈

我认为诗中尾联“传”与“散”字最能体现皇帝对五侯们的“恩宠。”

为了更好的对整首诗进行理解,我们需要先了解寒食节的来源与习俗。

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禁火、改火,在《后汉书·周举传》说:“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唐代李贤注云:“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节日生活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

在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十一日,唐玄宗颁布敕令规定:“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是寒食节在发展史上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唐代的寒食节假制度也由此确立。按照风俗,寒食那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诗人韩翃于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诗,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描绘了暮春时节的长安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在唐朝的诗歌中,诗人们常常用汉寓唐,诗人的这首诗也不例外,“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都是皇帝的舅舅,五个人同一天被封侯。

汉成帝刘骜即位后耽于酒色,当时外戚擅政,朝政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所掌握。而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诗人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闻其烟,如见其景。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诗人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木辛子的藏书馆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在唐朝时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习惯上寒食时会在宫中宴请百官,宴上依旧用冷餐;待到傍晚时分宴会散了,皇帝会命人在殿前钻取新火(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记载:“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匹,金椀一口。”),并将当日钻得的新火燃点蜡烛以赐近戚贵臣(韦庄《长安清明》诗中写道:“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以示宠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