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打不怕,說不聽,怎樣能讓他和父母好好溝通?

異鄉人oyz98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沒啥好說的,我一直覺得老師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話沒錯的,從小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比什麼交流都來的有用,說白了就是你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就自己先變成那樣的人。


我們試想兩個場景,一個場景是孩子做作業,你在旁邊刷手機,孩子看書,你刷手機,孩子玩耍,你刷手機,到最後還要怪孩子不自律玩手機。


第二個場景,孩子做作業,你看書,孩子看書你陪讀,孩子玩耍你陪著玩,試問這種情況下孩子會不會整天想著玩手機,根本不會的,就算玩,自己心裡也有數。


北大的武亦姝父親分享育兒經驗的時候,就說的不管平時工作有多忙,他回到家中都會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閱讀,父母親也從來當著自己孩子的面玩手機、看電視。

他們在孩子面前出的自律就是為了言傳身教,就是為了讓孩子也養成自律的習慣。


我們普通父母雖然可能不能像武亦姝父母有那麼高的知識素養,去陪著孩子讀古詩詞,去學習,也可能不能像武亦姝父母那樣花很多錢去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但是不常玩手機、早睡早起,不說髒話,鍛鍊身體,努力工作這些我們是能夠做到的吧,所以說要讓孩子自律,首先得自己自律。


喬治麻咪


一個自律的孩子能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這樣父母就不會那麼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從小開始培養,最好是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開始,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們父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

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養孩子自律的品質。


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難把握和善而堅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呢?

現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裡會看很長時間的動畫片。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也不願吃,繼續看。父母會感到很頭痛,在對孩子說上幾遍而不起作用後,於是會開始上演一場父子大戰。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控制型)

父:快來吃飯,別看動畫片了。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沒有?吃飯了。

子:我這一集還沒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飯,不準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這集馬上就看完了。

父:你聽到沒有?過來吃飯!

子:等下。

“啪!”父親一巴掌打了過去,電視關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氣憤。他氣勢洶洶的對爸爸說:憑什麼你們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飯了。

孩子不願聽。

場景二:(溺愛型)

父:兒子,現在要吃飯了。不看動畫片了好嗎?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兒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嗎?

子:不行,我還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鐘吧?

10分鐘到了。

父:兒子,我們來吃飯吧!

子:這集還沒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場景三:(和善而堅定)

父:兒子,媽媽做好了飯菜,我們要吃飯了。(和善)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看看現在幾點了?我們要做什麼了呢?(走到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說話。)

子:要吃飯了,但我還想看。

父:這部動畫片非常好看是嗎?(帶著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歡看。

父:嗯!有些動畫片確實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歡看。不過我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間了。(認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這一集。

父:這一集還要看很久。兒子,來看看媽媽做了什麼好吃的菜?我們一起來吃飯吧?(轉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還記得我們以前的約定是什麼嗎?(啟發式提問)

兒子不說話。

父:我們說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鐘的。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呢?

兒子有點生氣了。

父:如果你不想關那我就來關了。

父親把電視關掉了,拉著兒子的手去吃飯了。儘管孩子不高興。(堅定)

父親並沒有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也沒有打孩子、罵孩子。他認同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孩子不會感到父親太強勢。接著用啟發式提問去問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該做什麼?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後在孩子不關電視的情況下保持了堅定,自己關掉了。

當爸爸把孩子的電視關掉後,雖然孩子會不開心,但是這讓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說的話是說話算話的。爸爸不會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他會堅持原則幫助他做到。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安排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不怕、罵不聽的現象呢?

打孩子會造成孩子憤恨、報復、叛逆和退縮的行為。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我是一個壞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乾脆就繼續扮演一個壞孩子的形象,與父母對著來。還有的孩子已經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當時會聽,但是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並不能真正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出來。


而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堅持原則的決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在糾正前要先與孩子連接。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父母總會去指責孩子哪裡做得不對,卻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哪裡不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要詢問孩子的感受,並運用反射式傾聽。

沒有誰喜歡聽命令的語言。用啟發式的提問去問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去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在說時,不要馬上打斷他們。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他知道你是很關注他的,並對孩子的話要有所回應。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評價。

當孩子不自律時,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孩子:你真是個懶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們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見你的床上堆滿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現在還沒有寫作業。當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時,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有了某種感受和想法時,要誠實的表達出來,不要隱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寫作業,很想發脾氣。但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於是就忍著,最後孩子以後媽媽允許他這樣做。媽媽可以表達出來:我感到很擔心,因為你今天玩了很久還沒寫作業,我希望你能早點把作業寫完。通常,當父母這樣表達出來後,孩子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既照見了孩子,又照見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就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雨後山林靜


要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你打的方式用了,罵的方式也用了,但他就不聽你的。如何才能讓孩子好好的跟父母進行溝通呢?

看到這個標題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反問一下,怎麼樣能讓父母跟孩子好好溝通?

一:首先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孩子的行為正面的折射出了父母的養育效果!這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以及父母創造出來的教育環境。

年齡越小,他的學習的經驗越來自於生活環境當中,和它緊密相關的親人影響。(模仿)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不能養成很好的自律習慣的時候,首先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通過孩子的這種現象來找自己(父母)身上的原因。

很多父母只是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去行動,而沒有給孩子解釋好行為背後的價值!

所以與其苦口婆心的要求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不如父母自己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用言傳身教的辦法,讓孩子自主的模仿學習。

二:是很多家長只知道養成自律的好處!但卻不知道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方式方法。

家長要一定了解養成好習慣的最簡單的一個原理是當一個引發習慣的初始動作的動力大於行動本身帶來的阻力的時候,這個習慣形成的可能性就大。總之,在習慣養成上阻力越小,習慣越容易養成。

而好的習慣於你重複的次數(頻率)也有很大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你堅持每天寫一分鐘的字(健身,早起同理)!堅持一年也好過抽出一天裡的時間連著寫10小時!習慣是基於頻率而不是時長來決定的!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在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當中強行的要求他堅持多久時間,而是要估計他每天增加好習慣出現的頻率!

三:《道德經》上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有的好習慣都是從一個微小的習慣開始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來塑造孩子,給他反饋和認可。讓他強化。好習慣帶來的收穫!通過構建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通過微小的細節以及家長的鼓勵和認可。讓他形成一個習慣性的慣常行為!同時引導孩子,讓他看清好習慣所帶來的收穫以及獎勵。最後加上頻率這個因素!好習慣自來!

希望以上建議能夠幫助到您。


學生叫我大聖


把 話 說 到 孩 子 心 裡 去

在育兒過程中,經常發生這樣的事:父母在不厭其煩的教育孩子該做什麼,孩子卻充耳不聞,最後父母失去耐心,火冒三丈,一頓吼罵,有些甚至連打帶罵。於是,心氣的父母常常說出這樣一句話:“你這孩子真的是太讓人不省心了,怎麼說都不聽,真的是氣死我啦!。”

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不聽話是因為父母沒有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

遠在外地的小姨來浩浩家玩,這可把浩浩高壞了。因為他從小就跟小姨關係好,後來小姨因為工作關係,去了外地,每年只過來一兩次,這讓浩浩格外珍惜和小姨在一起的時間。這天,小姨要走了,浩浩執意要送她到火車站。這本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可浩浩媽卻怎麼也不同意,浩浩很不理解,執意要去。

浩浩媽“不讓你去就是不讓你去,你怎麼那麼多話……?”

後來在小姨的勸說下,浩浩媽才同意。可是一上車,浩浩媽卻又說開了:你怎麼這樣不聽話?沒見過你這樣的人,看回家怎麼收拾你……

本來好好的一件事就這樣搞得大家都不高興了。

生活中,像浩浩媽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常是話說了一堆,卻一句也沒說到孩子的心裡,這樣的話,孩子怎麼會聽?試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浩浩媽能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知道,媽媽是很理解他的,也知道他捨不得小姨,接著說清不讓他去車站的原因,如車站人多怕他走丟,或帶的東西很多……那浩浩也不會那樣非鬧著要去了。

所以,父母說話,一定要讓孩子“走心”。可惜的是,大多數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在講大道 理,或重複一些表面很蒼白的語言。孩子到了叛逆期真的是讓父母非常的頭痛,但是應對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先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然後再“對症下藥”,這樣父母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笑笑一放學到家就開電視,爸爸看她沒去寫作業就忍不住了“笑笑啊,你已上四年級了,就要上中學了,怎麼不抓緊時間去學習啊,要不到時候考不上重點中學的……”

“哎呀,你怎麼又喝冰飲料?你難道忘了上次肚子痛的事了?怎麼就不長記性呢?上次你……”

“行了行了,你這話都說過八百遍了,跟我媽一樣囉唆。”爸爸的話還沒說呢?笑笑就頂了回去,然後不滿地拎著書包進了自己的房間。

看著女兒氣呼呼的背影,爸爸很是不解:我不都是為了她好嗎,她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為了你好”,這是多數父母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是,你知道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嗎?你關心過孩子的訴求嗎?如果你根本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又怎麼能把話說到孩子心裡,讓他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動?

可惜,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會不停地說說說,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話是否得體,孩子是否肯聽、愛聽。孩子若不肯聽,不愛聽,那不管你的話多有道理,在他們看來都是廢話、錯話!

所以,父母想讓孩子肯聽、愛聽自己的話,就必須掌握說話的藝術,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要知道,父母說得好,一句話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無論是否處在叛逆期。在生活中家長要和孩子多多溝通交流,試著去理解,感受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懂自己,就會想聽父母的話了。


繁華前程


孩子沒有自律的好習慣,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在於家長。俗話說:孩子是一張吧白紙,看你怎麼畫。

對孩子的愛很容易讓父母掉進一些陷阱,以至於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01、解救陷阱

之前有個朋友皺著眉頭對我說,孩子的作業太多了,每次做到10點都做不完,快愁死了,寫不完去了老師又要訓,有時候還會打,每天晚上我都得給他做一些,幫助他完成作業。

父母擔心孩子去了學校會受懲罰,就替孩子解決問題,把他們從這個寫作業的痛苦中解救出來。這種行為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寫不完作業也沒關係,反正媽媽會幫我寫。

家長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但是她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正在讓孩子錯失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的機會。這就是父母容易陷入的“解救陷阱”,我們迫不及待地要給孩子解決問題,給孩子一種總會有人替自己收拾殘局的認知,最後形成事事都要依賴父母習慣。

02、火速陷阱

子謙一個人有點無聊,讓我和他一起下棋,可我正在處理自己的事,於是讓他等等,但他一遍又一遍地催我,顯然不願意等,我只好停下手中的事情陪他下棋。

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滿足他的期望,孩子習慣了有求必應,習慣了自己是主角,習慣了自己的需求第一滿足。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沒有耐心,不願意等待,變得不會替別人著想,以及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照顧自己的能力。

03、壓力陷阱

別人家孩子鋼琴已經5級了,這次考試成績都在95分以上,那誰家孩子英語口語說的特別好,會很多單詞。這些都給家長施加了很多壓力,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當家長焦慮時,帶給孩子的也是壓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興趣作為內驅力走怎麼能學好呢?

孩子的能力,很多時候是源於自信心和榮譽感,而這些的獲得都是源於孩子的興趣和家長的支持。

04、給予陷阱

孩子委屈地說:別人都有手機,就我沒有。為了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抬起頭來,有面子,很多家長有求必應。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小時候物質匱乏,很多東西都沒玩過,也沒吃過,因此不想讓孩子像自己當年一樣有缺憾。

然而,我們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產生不勞而獲的心態。

05、負罪陷阱

現在的父母每天除了要工作,還要做家務,以及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事情一多,有時候和孩子說話都沒什麼耐心,一不小心衝孩子發火後,內心充滿了負罪感。

這個時候當孩子有所求時,就會義無反顧的滿足孩子。

如果父母能避開這些陷阱,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並從中進行引導,那麼孩子就會養成好的習慣。

子謙媽媽育兒經


打不怕說不聽,一定是有原因的。為什麼孩子會無法與父母好好溝通呢?

如果沒有辦法建立起這種良好的溝通,就意味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是沒有被建立起來的。那麼,如此狀況下去培養孩子的自律顯然是缺乏效力的。

首先,一定是從打不怕說不聽找原因。為什麼還要會打不怕說不聽呢?

打不聽?是因為打的沒道理,打的不疼,打了以後又繼續討好,還是?說不聽?是因為說的太多?說了又不執行?還是說的不到位?

如果是由來已久,父母面對孩子的頑劣常帶有極大情緒的辱罵,完了又心疼孩子,這樣一來,第一孩子一遇到這種情況的第一反應是跟父母學,你情緒大,我耳濡目染的情緒就大。

到後來變成了,父母與孩子一有衝突,便出現巨大的情緒,父母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在這樣一種牴觸的情緒裡,即便說的再對,孩子也已經不會聽了。那麼,打也是如此。

父母在孩子面前,第一要言出必行,第二要溫柔而堅定。

如果父母自己能做到了,打怎麼會不怕呢?畢竟打是真的疼啊。當孩子嚴重違反了你的規定,打是必須得。他需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後果。

如此,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的基礎環境。除了規矩外,需要多體會孩子的心腸,尤其是善於發現孩子喜歡的事物,比如孩子喜歡狗,就讓孩子多接觸與狗有關的話題,甚至是數學、語文。

建立規矩,有了良好以共同興趣為導向的溝通,再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

如:每天晚上7點半閱讀繪本半個小時等等。

長此以往,孩子就慢慢養成了自律的習慣,為孩子打開了一扇同樣成功的大門。


暖遇親子學習社區


看到這個問題,感覺應該是父母在嘗試培養孩子自律習慣時遇到了孩子不配合的情況。那麼,我們就可以分開來看。

第一,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持之以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

俗話說,三歲看老。成年以後的很多好習慣,實際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

但是,由於身心發展的侷限性,孩子的自律性往往不夠,有的做事情3分鐘熱度,有的寫作業拖拖拉拉,有的興趣和愛好經常變化。這一點,令家長頭疼不已。

出現類似的問題,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也與外界的因素有很多的關係。比如:

有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相比於內向的孩子,他們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力和持久性就會差一些;

有的孩子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一起帶,不用代人之間不同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容易讓孩子混淆,會出現自律性差的問題;

有的孩子家庭條件比較好,家裡家外能夠吸引注意力的東西比較多,不論做什麼事情,可選擇的範圍比較大,也很難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長久的專注和自律;

還有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是急性子,看到孩子做事情慢就喜歡催促,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脾氣性格也比較急躁,一旦完不成預期目標,就會轉到其他事情上。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呢?

自律和專注力密不可分。作為家長,我們不可能一天24小時一直跟在孩子身邊督促他們。既然強制孩子自律這條道路走不通,那就可以在提高他們自身專注力上下功夫:

發掘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保持孩子專注力最好的方法。當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往往不需要家長催促,也會很投入,很用心,能完成地很好。

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現在兩代人同時教育一個孩子的情況很多。全家人對著一個孩子使勁兒,想法不一致是難免的。這就需要兩代人進行充分的溝通,溝通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

適度運用獎勵。當孩子在自律方面取得成績時,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認可。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對此無動於衷,不要吝嗇自己的獎勵,類似於“你本來就應該這樣”的話是最不可取的。

獎勵的方式不一定侷限於口頭,也不一定非要是買東西,類似於做一頓好吃的、看一場電影都可以。

第二,怎樣能讓孩子和父母好好溝通。

和父母沒法好好溝通的孩子,一般就是父母口中“不聽話”的孩子。

坐不住、管不聽、打不怕……不聽話的孩子,是最不討父母歡心的。可是,聽話真的就好嗎?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有可能是父母的原因,比如父母經常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懲罰多過獎勵等;

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情緒不佳、身體狀況不好、正處於叛逆階段等。

怎麼做才能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和父母好好溝通呢?

身體力行做好表率。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的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孩子自然也樂於和父母溝通。

杜絕簡單粗暴的方式。期望孩子能和自己好好溝通,單純靠吼是不管用的,父母要和孩子講明事情的原因和有可能產生的後果,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

注意調整情緒。當遇到孩子不想溝通時,做父母的最容易著急上火。此時不妨告誡自己,冷靜下來調整心情,給自己調整情緒的時間,同時也給孩子接受意見的時間。

適當運用獎勵。與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一樣,鼓勵的作用是大於懲罰的。當孩子樂於溝通,並且溝通呈現出積極的效果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讚賞,以正面的力量來不斷強化。


七爸愛溜娃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吃飯的時候爬在桌子上。

她的媽媽一批評,她就往媽媽臉上打了一巴掌。這位媽媽不痛不癢的說了一句“不可以這樣哦”,事情就過了。

另一位媽媽憤憤的說:“這就是沒家教,要是我,絕對打一頓,至少臭罵一頓,看她還敢不敢!”

無論是這位媽媽還是另外一位媽媽的處理方式,都有問題。

暴力的管教(包括語言和行動上的暴力),被所有的育兒書籍嚴肅的批駁,但是仍然被大多數的父母採用。因為這個方法實在是太好用了。當你衝孩子大吼一聲的時候,當你威脅要離開不管他們的時候,當你一巴掌掄過去的時候,幼小的孩子確實會收手。

但是他們不是因為理解這件事情而停止,而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親人的愛、恐懼即將受到的處罰而停止的。

當下一次這些威脅不存在的時候,比如他們可以用別的辦法(不管是撒謊、躲避還是裝作滿不在乎)來躲避懲罰,他們還是會去挑戰那些規則和禁區的。

有多少越打越皮,越罵越不聽話的鮮活案例。

有多少膽怯、懦弱、謊言是這樣產生的?

不能打不能罵,也不能像開頭那個例子一樣,沒有原則的退讓。

首先,我們必須遵循兩個原則:

1、有利於增進親子感情

2、對他長期的成長有利

3.要有邊界。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社會規則的。無法無天的孩子,父母不教育,只能在社會上被別人更慘痛的教育。

家長的職責就是在還沒有產生嚴重後果之前,告訴他們行為的邊界在哪裡,也就是立規矩。

規矩包括能做和不能做的事,以及做了不能做的事以後的後果。立規矩有這麼幾條原則,否則立了很可能白立。

1、提前說好

儘可能的事先埋下種子,而不是突然拋出規矩。比如,沒有提前溝通好出門的時間,還剩最後一分鐘了才說“再不馬上走今天晚上回來就不能玩遊戲了”,這就不是提前說好的規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陷入權力之爭。應該在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跟他提前約定好,比如,“我們今天要做這幾件事,如果你能儘早出門,節約出一些時間,我們就可以在結束以後讓你玩兒十分鐘遊戲”。大一點的孩子,要邀請他們參與到規矩的制定過程中來,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更容易讓他們接納這個規矩。

2、全家統一、不輕易改變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內化規矩的過程,其實並不是“理解”,而是習慣。當他們習慣了每次去碰那個罐子的時候,都會被父母抱走,他們逐漸就習慣了這個罐子不能碰的規矩。如果這個規則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或者在爸爸媽媽面前不可以、在爺爺奶奶面前可以,他們就會不斷地去試探底線和邊界到底在哪裡。大一點的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學會鑽空子。所以全家一致行動非常重要。

3、多一點與人相處的規矩,少一點自身選擇的規矩

在沒有干擾到別人的情況下,儘量少給孩子設太多束縛,但是一旦會麻煩到他人、給他人帶來不快,這樣的7行為就應該被規矩起來。這其實是中國和美國家長給孩子定規矩的一個巨大差別,帶來的結果就是大家總覺得美國家教好的孩子,既懂禮貌守規矩,又沒有泯滅自由自主的天性。

有了邊界,孩子如果突破了怎麼辦?制止、強化。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可能需要反覆的制止、反覆的強調這個規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通8過反覆試探來理解和記憶邊界的;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應該跟他一起分析違反的原因,並尋找解決辦法。

要注意,制止的目的是停止行為、告誡下一次不能再犯,制止及強化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涉及規則問題,怎麼哭鬧懇求都要堅持,但是態度一直應該是溫和的、體諒的,基本話術就是“我理解你,但是規則不能變”。

總之,先他律再自律。一個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不可能自律,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一定自律。





黎庶女士


自律者自由

培養自律的孩子,是每個父母成功教育的必要條件。

一個自律的人生,是一個可以掌握自己方向的人生,是可以追求自己嚮往生活的一生。

自律者自由,讓還自己管理自己。

首要條件是信任孩子,你的信任,是孩子自律的基石。

記得孩子剛學說話時,你耐心的等待還信任,讓孩子從一個字、兩個字…到一句話。

記得剛學走路那會,你鼓勵的眼神,讓孩子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你的信任是孩子可以探索下去的動力。

如何溝通?

你說打不怕,罵不聽,走到這個地步,可能孩子早向你關上了心門,人雖跟你生活在一起,但溝通之心已死。需要跟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下面幾個步驟,讓孩子為您打開溝通之門:

1. 打招呼、講事實階段。如果想讓孩子與你敞開心扉,請跟孩子尋找共同點, 即使你沒有,也要努力尋找相同點,尤其是孩子犯錯已經很害怕了,你如果還說“你看看你,我小時候可不像你”,想想孩子的感受會好嗎,會跟你說實話嗎,會真實的表達嗎?

2. 接納與孩子觀點與你不一致。 要接納孩子的觀點與你不一致,接納不同,孩子說我想打會遊戲,你上來就說,打什麼遊戲,你期末就打那麼點分,想想孩子的感受。如果你可以接納他:我知道你特別想玩遊戲,這個遊戲也特別好玩,雖然後面可能有:但是我們要寫完作業才可以玩。但孩子的感受是自己被理解的,被認可的,只是現在不能玩而已。

3. 看見孩子情緒、溝通不暢背後的感受是什麼。重要的要看見孩子的感受,重要他人可以看見孩子的感受,對接納孩子情緒有重要意義。親子溝通由此也會越來越順暢,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好。


心理諮詢師心雨


如何培養孩子自律的好習慣?打不怕,說不聽,怎樣能與孩子溝通?

是的,真正讓教育起作用的,不是如何去管教孩子,而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就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自己要對自己負責,這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是自發的,而不是在外在強加的,更不可能是通過打罵這種強制性手段就能實現的。

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發現那樣做可以讓他們有很好的感覺。

我們通過觀察可發現:孩子在做對的事情之後會很願意再做同樣的事,這可以讓他們得到很好的自我感覺,而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也往往更願意自律。

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是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的關鍵。教育的方法不一定是複雜的,真正有效的好方法是簡單而有趣的,對家長和孩子都是這樣。

01.如果孩子清楚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會更容易做好事情,從而更自律。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總是會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上,特別是那些孩子做錯的事情,比如玩手機遊戲,看動畫片時,我們總會反應過度,可當孩子在做一件對的事情,認真寫作業或者專注於做某件事情時,我們似乎又是視而不見,吝嗇我們表達的詞語。

其實,我們真正應該多關注那些孩子在做對的事情上,比如期末考試,如果孩子一門98分,一門60分,往往我們更關注的是那60分,而看不到那門98分。

我們應該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成績,給予表揚和肯定,告訴孩子成績帶給我的心情是什麼,但是考得不好,那也是孩子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不要反應過度而是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成績做出反應。

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去體會承擔責任的樂趣,那就是讓孩子清楚自己的表現,能及時給予孩子的反饋。只有這樣讓孩子感覺良好,他才會更自信,更自律,從而去承擔自己的責任。

02.設定明確的家庭目標和個人目標。

目標就是一個有時間期限的願望,設定目標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也是幫助孩子,實現他們自身願望的一種簡單方法。

我們的目標是想培養孩子的一種自律能力,我們就可以把它寫下來,落實到具體的一些事情上,而孩子也有自己的期待和願望。

所以,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商量,指定一個共同的目標和計劃。

比如,我想讓我們七歲的兒子這個假期養成一個學習的好習慣,而不是每天浪費在電視上,每天都要完成那幾件事,我就會告訴孩子,並跟他一起來制定計劃,每天早上都花一分鐘把它寫出來,貼在顯眼的地方,我直接貼在電視機上,完成一個去撕掉一張。

兒子也可以寫出他想做的事,然後去執行就好。

現代人痛苦的根源憂慮就是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不知道自己會怎樣,也不知道別人會怎樣對待自己,生活裡讓你擔憂的事情越多,你的表現就越差,孩子也是如此。

這個指定目標是可以減輕孩子的憂慮,讓他們懷著自由的心情把事情做得更好。

設定目標,把目標寫出來更容易實現,清楚自己的表現究竟好不好,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培養判斷力,越來越自信,自信的孩子更自律。

以上兩點是我在讀過《好媽媽一分鐘》一書候,關於培養孩子自律習慣非常有用的兩點,一年多的實踐很有用,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哦。

每個問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未曾被我們發現的成長秘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多年養育實踐,歡迎關注哦。

科學育兒,與愛,遇問題共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