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智慧園區發展面臨哪些痛點?

產業園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新的經濟形勢對產業園區的建設、運營、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在此背景下,結合新理念新技術的「智慧園區」應運而生。

智慧園區的本質其實是「智慧化」的產業園區,它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智慧應用為支撐,全面整合園區內外資源,建設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管理精細化、服務功能專業化和產業發展智能化的載體和平臺」。

從2014 年到 2017 年,全國各地區紛紛進行智慧園區的試點和摸索。近兩年,智慧園區的發展開始加快,行業規模增速也出現了顯著的提升。然而,在智慧園區的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痛點也愈發的突出。

剖析:智慧園區發展面臨哪些痛點?

漳州高新區物聯網示範園

痛點1:信息孤島問題尚未解決

信息孤島是指各部門/各條線的信息交互不能完全共享和互通,從而形成一個個孤立的信息系統,最終導致「企業/政府付出了大量智慧化建設投入,卻沒有享受到管理運營效率提升」的問題。由於功能上的不關聯、信息上的不共享以及業務流程的不透明,其結果很可能是每個部門都做了智慧化,但整體情況並未改善。

很多企業或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資金,但每個部門或各條線都在自己投自己那一塊。各自為政,互不交圈,自然就產生了信息孤島。

小到智慧園區,大到智慧城市,背後反映出來的不是技術問題,更多是人的意識問題。信息孤島問題的存在,很大一個原因是人和人,條線與條線之間不願意共享這些信息和數據,最終出現了「你用你的,我用我的,我不管你,你也別管我,大家互不相干」的結果。

痛點2:智慧園區投入產出之間的矛盾

智慧園區一方面加強園區內部的互動溝通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園區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能力。

但是,與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建設不同,智慧園區的建設算的更多是經濟賬。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智慧化帶來的效益到底有多少?」提升基礎設施運營保障能力、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提升園區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人員投入規模……這些收益如何進行評估和量化?效益和成本之間是否可以平衡?

智慧園區的本質其實代表人們對於這個園區的一個美好願景,這個願景就是要以可接受的成本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然而,目前行業正缺少一個有效的模型,通過該模型將智慧園區的建設可帶來諸多好處量化出來,如園區的體量、租金水平、適合用哪些智慧模塊、實現哪些功能、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完整的智慧園區體系架構主要涉及4個層面,下到基礎設施層,上到智慧應用層。對於一個幾十萬方的產業園區而言,完善的智慧化體系建設意味著好幾百萬的一次性投入以及未來每年開支不小的運營維護成本。

如果建立智慧園區架構可以幫助園區減少 20 名基層員工,幫助節約 10% 的能耗,卻需要投入鉅額的信息化建設費用,並且每年高薪聘請多名技術工作人員進行智慧系統的監測和維護,再結合對現有員工需要投入的再培訓成本,綜合計算下來,投入產出結果很可能出現失衡。

痛點3:設備設施已升級完成,但管理模式並未跟上

對一個園區而言,設備設施的智慧化改造相對容易,只要肯砸錢。但很多產業園區忽略了管理體系、管理標準、流程制度的同步升級,最終導致運營結果和用戶體驗並不理想。

不少園區運營商簡單認為軟件系統和硬件設備升級了,運營效能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升。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殊不知,所有的智慧化改造只是工具,上了智慧化的設備,如果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沒有改善,功能的提升並不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劃等號。

結語

「智慧化」是大勢所趨。智慧園區的發展也絕不僅是圍繞「智慧」二字,更需迴歸「園區」本身,為園區的服務做加法,為園區的運營成本做減法,為園區的效益做加法,為園區的管理成本做減法。

通過技術倒逼運營者的提升,再通過人來引導和落實技術的進步,當「園區」與「智慧」齊飛,智慧園區的發展方能走得更遠,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