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法家的字有立體感?

郭保莊之古今齋


立體感是書法所特有的一種藝術效果,它與所用紙張、墨的使用尤其是筆法的運用密切相關。

一、紙張

首先我們注意觀察一下上面的圖,從筆畫的交叉處可以清晰地看出筆畫的順序,後面的筆畫壓住了前面的筆畫。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宣紙的獨特之處。宣紙由稻草與青檀樹皮製造,獨特的工藝使得筆墨在紙上不容易相互交融,故交叉處前後筆畫清晰可見。


而另一種常用的書畫紙要麼是草漿製成,要麼是竹漿製成,墨落於紙上會相互交融,看不出筆畫順序。

宣紙上這種筆畫的先後順序,能增強空間感,於是立體感就體現出來了。

二、用墨

古人有意識地使用墨法,大約始於明代,王鐸是用墨的高手,尤其是他發明的漲墨法,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藝術表現手段。

用墨說穿是要會用水。上面講了,宣紙由稻草和青檀樹皮構成,稻草的纖維短,青檀的纖維長,兩種纖維在紙中縱橫交錯排列,這種獨特的方式,使得水和墨在宣紙上的運動快慢不同,水跑得快,墨跑得慢,於是形成了墨色由濃到淡的變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墨分五色”。

墨色的變化,讓書法的層次更豐富,立體感更強。

三、筆法

上面說的紙張和用墨,都是形成立體感的客觀條件,而其根本原因在於筆法的正確使用。

中鋒行筆就是其關鍵因素。中鋒行筆時,主毫居中,墨色較濃;副毫在兩側,墨色稍淡,這樣在一個筆畫中,自然形成中間深兩側淺的立體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錐畫沙”。


所以說,書法中,字的立體感是人與書寫材料完美結合形成的,其中書寫者是主要因素。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立體感的問題涉及到兩個詞,以及跟這兩個詞相關的用筆方法。

錐畫沙,印印泥這兩個詞大家都知道,是唐朝楷書大家褚遂良說的。是什麼意思?是形容用筆還是形容線質?禇遂良在<>中說:“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我們分析一下這句話,褚遂良這裡說的很明白,用筆當如,那麼這句話是形容用筆無疑了。 錐畫沙,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鐵錐子在沙地上畫線,這裡先不說這沙是幹沙還是溼沙,為什麼要分的這麼清楚?因為後人因為沙的乾溼問題生出許多口舌。就說錐畫沙這個行為,這裡顯然是把毛筆比喻為鐵錐,強調的是刺入感。

寫字就像用一個尖錐子扎到沙裡面拉。可以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感很強。這可能嗎?毛筆雖然是錐形,古代也被成為毛錐子,但是它是畢竟是毛做的,是軟的,沾上墨,批好筆,沒寫字之前是尖的,一落紙,立馬就早洩了,成了彎的,不可能入到紙裡去。 印印泥也一樣,印印泥說的是古代的封泥,用一個印章往泥上面蓋,就像我們用手在泥上按一個手模似的,也是強調進入感。印印泥跟按手模不同的地方是,印章方整,壓下去後四稜見方,立體感強,有明顯的嵌入感。 既然印印泥,錐畫沙褚遂良說都是形容用筆,那麼具體到筆法上,是怎麼一回事?

錐畫沙,印印泥不是強調刺入感嗎,毛筆用筆上面的中鋒行筆,恰恰跟它不謀而合。

什麼是中鋒行筆,絕對的中鋒行筆就是讓毛筆的筆尖走在線條的中間。當毛筆處在中鋒行筆的狀態下時,它就會有一種明顯的注入感,我們說,萬豪齊力,力透紙背,都是在說中鋒行筆,中鋒行筆寫出來的筆畫,圓渾厚實有力量,圓渾本身就是一種立體。如果圓渾沉實的筆畫在墨汁稍有化開的時候,它的立體感會更加明顯,此時實在的筆畫在水墨交融的暈染下,字鼓起來一樣。

形容中鋒用筆還有一個詞叫筆沉墨實,因為中鋒行筆,筆尖入紙的感覺十分明顯,走起筆來一點不浮滑,筆鋒死死咬住紙面,故而寫起來感到筆沉。中鋒行筆,墨汁通過垂直的筆毛,滴滴流注筆端,幾乎不會出現飛白,而且中間實兩邊弱,因為中間墨水最多,力量最大,這其實就是中鋒筆畫圓渾,而圓渾能夠產生立體感的原因。

我手裡正好有一幅字,立體效果很明顯,大家可以看一下。




齊金論書


美術字有立體感,書法家的字美在線條上,中鋒運筆,不折不斷,或藕斷絲連,如虹飮澗,似猱攀援。開合有度,形態萬千,富有節奏感。如懷素的自敘帖,甘之如飴,飮之如泉,觀之有酣暢淋漓之感。而今所謂的書法家望塵莫及也。一筆成字的有幾人,一筆多字的又有幾人?自吹自擂,互相吹捧,造詣深的又有幾人?多是固步自封,三觀不正之輩。更有甚者醜書,邪書攪鬧不休,混淆視聽,著實可憎。當下書法界,急需正本清源。


團山子3


稱為書法家的字都是日積月累,久久為功,頹筆如冢,鐵硯磨穿,練就的金鉤銀劃,達到筆力抗鼎,入木三分的效果,所以,大家們的字就會出來浮雕一樣的立體感不足為奇。



翰墨古今


書法不是繪畫,是平面線條。不要無中生有,生硬的說什麼立體書法。所謂立體,只不過是你個人的曲解。就像某些書家把字的結構東連一條線,西連一條線。說能寫好寫準字。其實古人的田字格在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偽理論。不要搞標新立異牽強的去欣賞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