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桥峪水库建成后,罐区小麦丰收,玉米亩产接近1000斤!

杜明科推荐

水库建设者、受益者的心里话

作者 东顺虎

1969年的冬天,华县圣山公社南麦大队姬庄生产队的会议正在进行中。

会上,队长东甲戌开场即说:“社员们!咱们今天开会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县上决定在桥峪口修一座水库。咱队上以后也属桥峪灌区,水的问题解决了,咱地里的庄稼就有保障了。咱是灌区,那以后到工地上就更得好好干。公社要求各生产队的强壮劳力,一律参与修水库工程。大队给咱村分了10个劳力的名额,现在开会就这件事和大家商量一下,看谁先去,谁后去?每天男的工分多少,女的多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华县桥峪水库建成后,罐区小麦丰收,玉米亩产接近1000斤!

如今的桥峪水库 吉建军摄

大家听了默不作声。这时,社员姬喜友说:“一等劳、二等劳都得去,不然总不能叫一等劳干到底,轮换着要好些。”姬振国说:“家里都没啥吃,上工地还给不给补贴粮?再是把一、二等劳分成两个或三个班,每班干15—20天,轮流上工地。”

社员中有的嘀咕说,我去还没被子拿。有的说家里还没啥吃了,暂时还去不了,走了家里都没啥吃,需要出去借点粮食。这时,东甲戎队长说:“大家的意见我都听见了,晚上干部开会研究具体事情。”

当晚的队委会确定:

男劳力每人干15天,换一次班,每天15分工,补贴半斤粮。女劳力干10天换一次班,每天10分工,补半斤粮。男女劳力32人,分三个班轮流,把班次编好,选三个带队的明天准备,后天就上工地。轮到谁,如果谁家里有事,自行调换,不准请假。

1969年10月20日,去桥峪水库工地的社员打起被褥就出发了。有推推车的,有拉架子车的,踏着露水,披着月光上了工地。

大队领工的潘全寿、翟宏建带我们住在水渠村。那时,全县各公社都上劳力修库,人特多,能住民工的家里地方也小,一家住不了几个人,而且还要男女分开。民工有在大明以南各村住的,还有在金惠塬上住的。我当时被分到了水渠村仲冬家,门房的木条子编的楼上,上下十分不方便。

​​华县桥峪水库建成后,罐区小麦丰收,玉米亩产接近1000斤!

如今的水渠村 吉建军摄

一切安排好后,大队带工的特别要求民工与住户搞好关系,注意卫生,按时上下班,按时吃饭,有事请假等事宜。如需就医本村有诊所。伙食每天除个人交的外,另补半斤加班粮。上夜班的另加一个杠子馍。上下班听我们的哨音和指挥部的号音。

我记得当时是南麦兰州和姬庄赵旭才是伙房做饭的。起床的哨音响了,我记得我们姬家庄队是两个人一个筐子,抬沙石,就是挖河槽。当时要抬的很远,出山风冷的很,就这样日复一日干了15天,肩膀都是肿的,鞋底都磨透了。第一批民工干够时间后,第二批人上来,就象接力赛一样。

工地上当时是人山人海,有抬沙石的,有清杂草的,有打炮眼的,有放炮的,有警戒的,有搞宣传的,还有卫生员背着包流动服务的,还有测量的,场面十分壮观。

又到春节过后,我继续上工地,轮翻干到了快收麦。那时节,天下大雨,桥峪河河里涨了水。结河槽正到关健时刻,大水决不许灌进里边。为防止水倒灌,指挥部军代表老闫亲临工地。我们都领了雨衣,组织了突击队,抢修防洪大堤。后勤处送了取暖的衣服等,高音喇叭不停的广播,大家注意安全,抓紧抢修。

这时河堤突然出现了决口,水倒灌到结河槽。后勤处立即组织送来抽水机械,立即安装抽水。电工、修理工和指挥部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商量方案,抡险成了全工地的紧急行动。后勤和工程“两处”一边组织后续劳力换班,一连组织灶房给工地送伙食,抡险整整进行了十多个小时,终于将河堤决口堵住。

随后,我们南麦大队又承担了修溢洪道工程。大家运沙、搬石、和灰、供料,紧张有序。当时由潘寿连任技术员,他按照图纸的要求指导,质量要求特别严格。

桥峪水库1973年竣工,我作为当年的建设者,为此而感到无比欣慰。现在我常去水库走走看看,就好像到了“家”,建设往事浮想联翩。

1975年,桥峪水库第一次放水,浇灌了我们家乡的土地,人们高兴地说,人老几辈的旱地,终于浇上了水,庄稼丰收了。社员们高兴地说:先给国家把公粮交了。那年小麦丰收,玉米亩产接近1000斤,这是历史上没有的。

华县桥峪水库建设,我们得到了受益,我们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感谢华县政府修建桥峪水库的正确决策。特别是塬下的公社民工,他们不受益,但他们无私奉献,我们受益区的人民更应该感谢他们!

【个人简介】:东顺虎,1949年7月出生。桥峪水库修建时,是圣山营南麦连水利战士,曾参加桥峪水库结合槽和溢洪道建设。期间,又被派往涧峪水库参加建设一年。水库修建结束后,曾在饮料厂、玻璃厂担任会计、供销主管。现任南麦村监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