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飲食文化是不是該改改了?

養中蜂栽蘋果的黑哥


不用改,但需完善,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就可以了。還有不要以為外國人採用分餐制就乾淨衛生,這只是一個方面窮講究,一個舌吻基本上就把分餐的努力給全否了,有些還會嗦下其他部位,能幹淨衛生到哪去?


蝸牛170129834


雖然現在慢慢的很多人有了這個意識,但是各種原因也沒有那麼嚴格的執行早餐豐富吃飽,像皇帝,中餐不含糊像貴族,晚餐簡單像乞丐,總的來說也是因為傳統的飲食文化根深蒂固加上如今社會壓力大,讓人們即便知道也只能迫於無奈接受

就拿我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個例子吧 早餐,一定要有蔬菜,高蛋白,主食這三類,其它可以自由搭配。我附上幾張圖片供參考 ,基本都是早餐在拍,因為早餐才是一天裡最重要的一餐,儘量在八點左右吃完(因為大多數中餐12點前吃,儘量保證3-4小時相隔。

可以看出,每個早餐都很豐富,都會有蔬菜類,蔬菜一般都是2-3個種類的組合,時令菜也會出現在早餐裡,圖片裡水果和堅果有時候留待了10點左右吃,其它都光盤!而這些都不費神,15-20分鐘左右可以全部搞定 。只要家裡冰箱都準備好了這些材料,早上15分鐘在廚房可以搞定這一切,完全不湊合,迎來能量滿滿的一天。

有的人會說,早上起不來,炒菜太麻煩,我只能說那是因為晚上太晚睡覺,晚餐吃的太飽,早上沒有精力做這些,一想頭就痛,然而這不是早餐湊合的理由哦。

下面再看我的中餐,

中餐我基本保證了菜的多樣性,儘量有牛肉雞蛋或者雞肉的點綴,保證有足夠能量維持到下午6點左右,當然下午茶可以吃點水果或者堅果的。而晚餐,基本就是一盤蔬菜(儘量3個種類混炒)然後一杯牛奶。就不拍照了。這樣的一天對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一兩次聚會或者有朋友來,晚餐大擦,過幾天也能馬上調整過來,所以不會影響整個飲食作息

當然,不是每個人能做到,但點外賣的時候,也可以進來這樣的構造,蔬菜,高蛋白,水果,堅果,雜糧儘量搭配。而不是僅僅為了填飽肚子,隨便吃一點,畢竟每天抽出半個小時好好吃飯,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都按這樣的飲食習慣來,相信國民身體素質也會得到很大提高,祖國未來的小花朵們也會受益匪淺,從小知道怎麼吃,也吃的好,身體棒,學習自然好!


瑜家魷魚媽媽


我們的飲食文化是不是該改改了?

看到這個問題,再結合當前情況,引發了我們對中華飲食文化新一輪的思考。為了食材的豐富,就可以百無禁忌了嗎?幾千年的聚餐制就沒有弊端了嗎?

中華飲食文化,有著幾千年的傳承底蘊,再加上今人的創新發展,把豐富的食材,經過幾十種不同的烹調手法,融入文化內涵,輔以藝術背景,再體現在色、香、味、形、觸、器皿上,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我國不僅有八大菜系(其實何止八大菜系),地方美食小吃也是數不勝數,異彩紛呈。中華美食在飲食領域絕對屹立於世界之巔,別的國家只能望其項背。這麼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繼承和發展呢?

我們的美食食材可以說是數之不盡,瓜果蔬菜 ,家禽家畜,山珍海味,安全可靠的食材多之又多,卻

偏偏還是有人沒有底線的尋鮮獵奇,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極盡能事,也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不敢吃的。果子狸的陰影才剛淡去,蝙蝠的慘劇又在上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肆無忌憚地打破大自然的平衡,必將遭到反噬。警醒吧!血淋淋的教訓,後果誰都承受不起。若不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將會是路斷人稀。你們這些人渣,你們的這些犯罪行為,連累了國人,又敗壞了我們的飲食文化。痛哉!

還有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聚餐習慣。同坐一張桌,同吃一份菜,我夾給你,你夾給我,氣氛熱烈,親情融融,這樣確實讓人心情舒暢,增加了親情與凝聚力,但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拿這次新冠來說,在此疫情不明確之前,我們的這種聚餐方式已經為這次新冠快速傳播提供了最大的方便,還有危害極大的幽門螺桿菌也能通過這種聚餐方式進行交叉感染。我建議根據當前的國情,先採取聚餐分餐制,餐桌上一律配備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個人的私筷、私勺不接觸公菜,一律用公用餐具添加,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

一點淺見,卻是肺腑之言。我們要以此為戒,警鐘長鳴!





清夢長存


大家好,我是二豆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每天都在吃飯一日三餐,都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可注意到了沒有,飲食也有文化,如果不知道,就聽我講講吧!俗話說的好:“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早餐的營養很重要。

小孩早上最好吃有蛋白質和鈣的食物,像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一片面包著樣的組合搭配最好,而一些青、中年人,可以吃一些既好吃又省時間的早餐,如雞蛋湯和三鮮炒飯。中餐被人稱做“正餐”,也需要搭配,最合理的是:豆泡油菜、宮爆雞丁、米飯和水果盤。

中餐最好吃不油膩的東西。晚餐是供給給晚上睡眠的能量,最好少吃一點,吃一些麥食,如小米粥和麵條,最好也上一分水果,營養更全面。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飲食也有文化呀!

那這樣的文化要不要改變一下呢,我覺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一日三餐,炒菜、燉菜、油炸、米飯、麵食基本上我家吃的是這些,如果改變了可能會不習慣,所以我覺得只要適合自己的就可以延續下去。






二豆媽


我們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幾千年來,我們的飲食不僅撫養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也逐步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人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眾多的傳統美食中,如餛飩、餃子、包子、牛肉麵、油條、蔥油餅、炒飯、炒米粉、炒麵,以及酸甜排骨、酸甜炸雞、叉燒、烤鴨、燒鵝以及各種小炒等等...... 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

每一種飲食文化,由於物產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會有一定的侷限性。如果在我們日常飲食中,改變飲食結構,如在每一餐中,在總量一定的條件下,適當減少白米、細面的量,增加些粗糧、豆類、蔬菜、肉類等。每天最好吃不少於10種類食物。這樣營養搭配均衡,利於身體健康。如下圖一,是一份簡單的炒飯。這份炒飯用了大米、藜麥、臘肉、青豆、玉米粒、胡蘿蔔粒、洋蔥、芹菜以及雞蛋等10種食材。圖二是紫菜飯卷,用到了大米、三文魚、吞拿魚、仿蟹肉、胡蘿蔔、青瓜、紫菜、雞蛋、少量魚籽等。圖三是烤千層肉醬餅搭配生菜沙拉。@美尚品味





美尚品味生活


大家好,,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是一個從事餐飲行業30年的專業廚師,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兩樣東西在世界上流傳來下來源遠流長,,,而且是很有生命力的,,,!

一個就是中醫,一個就是飲食文化!!

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國粹的飲食文化,不但要改,而且要大力宣傳,,什麼樣的飲食方式是最建康,最有營養的,最合理,最符合大自然環境的,,這樣一種飲食方式,!!瞎吃,亂吃,,就會發生目前國內的,,新型冠狀病毒!!,我下面主要是從飲食的

1.食材選擇,

2.製作方法

3,飲食習慣三個方面,,總結一下!

1.食材的選擇,儘量選擇一些生態的,有機的,,三餐,多吃粗糧,疏菜,能生吃的要生吃,,多素食,少葷菜!!

2.製作方法,以蒸,煮,燉,為主,少炸,少鹽,少油,!

3,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吃7分飽,,晚餐能不吃最好不吃,,適當增加點,水果,,粗糧飲品,,!!如,每天堅持,喝豆漿,雜糧飲品,雜糧粥,,!!

這種飲食習慣,特別是女士,或者是40歲以上的男士,,堅持下去,,!!我保證女士苗條,氣質好,,!男士,身體棒,,精足!!!


卓卓宴


為什麼我們的飲食文化要改正呢?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食文化傳承至今甚是偉大。也代表一個民族的強大。很多國家的人都喜歡上了中國美食。而且還要學會用傳統餐具筷子吃中國美食,很多老外對中國美食津津樂道。中國美食在外國是特別受歡迎的。比如說老乾媽,辣條,方便麵。在中國這些根本不算沒事,在美國非洲這些都買到了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可想而知中國美食多麼受老外歡迎。身在中國的老外更是打算吃遍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結果大半年還沒走出成都,是因為成都美食讓他欲罷不能。所以我們的美食文化應該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不懂中國美食文化的外國人瞭解和喜歡上中國美食。我為中國飲食文化而自豪。


美食鑰匙


要改,但應繼承傳統菜精髓,吸收精華,同時借鑑法餐、日料的優點,做能更走向世界的中國菜。

想起19年去吃的一家老店。

相信多年前,這兩樣菜一定比看起來好得多。現在卻不是了,冷凍鴨子肉質很差,還有一絲腥味,大刀餅沒什麼味道,只能吃個氛圍。

遺憾的不只是這家,傳統菜整體都在沒落。

青黃不接,浮躁的當下,很少有用心做菜、甘守寂寞的人,會用心去吊一鍋湯,會去一樣一樣地選出最優良的食材,會熱情地對待每一道菜。而那些繁難的技法,純正的口感更早已像稀有動物般消亡。



美食浪人杜子軛


您提到的問題非常好。這個問題分兩方面解答。第一,是應該改改了,應該改的是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過於油膩,吃太多醃製的鹹的食物等等,這些飲食文化及習慣都對身體不利。

第二呢?有些地方不應該改。就是因為現在改的太多了,把好多經典的菜品和經典的飲食文化帶跑偏了。我們應該固本創新,如果我們達不到固本,何來的創新?五千年飲食文化有太多經典是需要延續和發揚的。






段大廚


飲食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常常不易察覺,但放遠了看,幾年幾十年一對比,就知道已經有很大不同了。

至於該不該改,卻常常無從談起。涉及到文化的東西,飲食文化一樣,往往是眾說紛紜,沒有孰優孰劣,也就很難起個號召,應該怎樣而不該怎樣。不過,若遇到世事變化,人們開始動搖張望,這時若有先行者呼籲,說到人心裡去,假以時日才撼動沿襲下來的傳統,也是很有可能的。

比如,這次疫情爆發以來,就有人提出應該採取分餐制,即使是家人也不應例外,做不到分餐也該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文章下的評論裡,質疑聲很少,反而不少人寫出自家採取分餐已經很多年了,也有人寫道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盤中夾菜這習慣怕是很難改,總之,批判和抵制的聲音很少,大家都是積極地探討另一種可能。很重要的原因是傳染性疾病無孔不入的威力讓人長了見識。圍聚一堂、為人佈菜、照顧左右的那種傳統的體現友愛和諧的飲食氛圍在健康至上的需求和如此窘迫的形勢下是可以放一放的。至於疫情過去,我們的用餐方式會否遍地開花般地有了不同,還需拭目以待。而飲食文化的改變通常是滲透在方方面面的。也許,各式飯盒的銷量會猛增,去食堂就餐的人們更願意使用自己的餐具。便攜式筷勺也會大受歡迎,在外就餐的人們想盡可能地不使用公共餐具。這些是衛生觀念的轉變帶給人們飲食文化的變化。

另一方面,在史上最長假期裡,很多人不得已進了家中閒置多時的廚房,開始一日三餐自給自足。這個契機,也使飲食文化的改變成為可能。人們迴歸到佐料簡單、烹調盡心的家常飯裡,和餐館裡討好賣弄的滋味大為不同,這種味覺的衝擊會讓很多人靜下心來想到更多。生活本該是怎樣?健康的飲食該是怎樣?吃什麼才合適?這段慢下來的日子和獨家烹飪的需要,讓一些人拿起了書本、查起資料,關注起“吃”這件大事來。我的一位朋友讀了倡導素食文化的兩本書《非藥而癒》和《我醫我素》,深深認同書中的觀點,已經開始以全新的觀念來料理自己的一日三餐了。我想,在這個假期裡,做起了涼皮烙起了大餅的大家,在吃這件事上,都和以前有了些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