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洲蝗虫肆虐,种小麦怎么样?

用户24566567161


一年之际在于春,万物之害在于虫。

前段时间,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都遭到了蝗虫侵害,给当地带来了一定损失,目前,国外个别国家形式依然严峻,防虫工作正在火热的进行着,当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尽量降低农民的损失,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派出了权威专家组,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显示出了良好的大国形象。至于种麦会怎么样?我觉得我们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中国是防虫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国家

一九四几年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长期干旱,给蝗虫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空间,成千上亿的蝗虫吞噬着人们希望的禾苗。

针对这次情况,各地颁布一系列奖励政策,比如一斤蝗虫换一斤小麦,二斤蝗虫换一斤小米,表现好的有奖金,还被授予“捕蝗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兴修水利,消灭蝗虫繁殖区,通过飞机喷洒“六六六”粉等化学农药,高效的控制住蝗虫。

新时代后,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影响,中国又发明了生物灭虫,手段更高明。

你说这样的技术水平,你还害怕吗?为祖国点赞!

第二,经验丰富,为民服务

经过几次不同时代的灭虫经验,中国技术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高度肯定,国家也即将派出了专家组到别的国家帮忙、指导,届时,又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创新一些新战法,确保成效显著。

你说这么多次经验值得信赖吗?为科学家点赞!

结合以上几点,个人认为小麦是面食的必需品,有国家先进的技术,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做后盾,小麦绝对不会受到影响。

厉害了,我的国!



远方58


蝗虫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陌生,俗称蚂蚱。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蝗虫毫无战斗力,只能是人们餐盘中的美食,实际上蝗虫带来的灾害远比水旱灾害更厉害。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发生频率几乎和水旱灾害差不多,明清时期每隔2至3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蝗灾发生的时候粮食减产会非常严重,蝗虫群的大概规模至少在上千万只,蝗群飞过如乌云蔽日,庄稼被啃食的会所剩无几。历史上蝗灾往往和战争、水旱灾害、瘟疫有一定的伴生性,蝗灾发生后死伤的人数成千上万。

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基本上很少发生蝗灾了。一方面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蝗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蝗虫很少能以集群的形式出现,更不用提达到几千万只的规模了;另一方面我国的防蝗控蝗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出现蝗虫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且控制住蝗虫发展的速度。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巴基斯坦、非洲等地出现的蝗灾属于沙漠蝗虫,对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要求非常严格,我国的气候条件满足不了其生存的基本条件。

蝗灾出现会导致粮食减产是毋庸置疑的,绝收的可能性都会出现。虽然研究表明,蝗虫不会进入我国,但全球粮食减产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还是存在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商品的流通性大幅度增强。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粮食减产以后必然会促使全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对贫困的国家受蝗灾影响以后经济发达国家会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尽量保证这些地区居民生活粮食的需求。除此以外,全球粮食交易会更加频繁,供给吃紧的情况下,价格就会上涨。

种植小麦在今年来说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经济利润空间会大一些。不管蝗虫是否进入我国,农民都应该做好粮食储备工作,避免蝗虫进入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出现吃不饱饭的情况。今年种植小麦是有双保险的,一是全球粮食的短缺会带动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的整体利润空间会高于往年;二是粮食全球供应紧张,相关部门或者企业会加大粮食的收储量,需求端会旺盛一些。在疫情期间,我国小麦、玉米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价格上涨是在流通不畅和蝗灾的双重影响下导致的。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生产工作,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的管理工作。对农业部门来说,5-8月期间要做好蝗虫入境的监测工作,出现蝗虫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蝗虫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会明显高于往年,但需要做的工作也非常多,各个环节的把控工作都需要做到位。非洲蝗灾看似和我们关系不大,实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任何国家灾害的爆发都会影响到全球命运共同体。


老农民说事


你好,我是紫云山农家,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看法是大胆种植,和平常一样,完全不用考虑种庄稼会受到蝗灾影响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蝗灾在我国蔓延的可能极小,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在我国境内发生蝗灾。自从1953年以来,中国人已经很久没听说过蝗灾了,不是蝗虫突然悔改了,而是我国自从1953年开始,建立了一套全国的蝗虫预警和防治体系,从全面预防到紧急灭杀,每个环节都相当完善。近几十年来,蝗虫群在我国频频出现,但没有一次演变成蝗灾,都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了。我国的蝗灾防治体系既完善又科学,主要以生物预防为主,农药灭杀为辅,这样还能防止蝗虫变异产生农药耐药性。2017年9月,山东淮坊市曾爆发小规模蝗灾,附近的中国吃货们闻风而动,要开车前去捕捉蝗虫吃大餐,结果还没到地方,蝗虫群就已经被全部消灭了。因为地方的农业部门,第一时间就立刻动用了飞机进行农药喷洒。我国是农业大国,再加上人口众多,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国家这么多年一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从未逾越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像蝗灾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在我国境内肆虐的,蝗虫要是真的来了,一定是有来无回。

第二:假如万一蝗灾真的来了,我是说假如万一,那不论种什么结果都一样,和是否种植小麦没有关系。我们平时见到的蝗虫都是很小的,而且数量很少,但演变成蝗灾的蝗虫个头差不多有拳头大小,数量之多大概能够形成长宽各50公里的蝗虫群,以每天上百公里的速度移动,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凡是绿色的植被能全被吃光,连树叶都不剩,那假如蝗灾真的蔓延开来,选择种什么庄稼有啥区别呢?但我们不可能为了这个万一发生的灾害而什么都不种,所以就干脆不要考虑蝗灾的影响了,该种啥种啥,平常心对待。

第三:目前来看种植粮食作物,比如小麦或者水稻,是最经济划算的,性价比会非常高。受疫情的刺激,再加上国际蝗灾的影响,全世界的粮食涨价是大概率事件,即便蝗灾不会蔓延到我们国家,世界其它国家的粮食产量已经受到毁灭性打击了,全世界总人口的人均口粮一定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的粮食价格也自然会跟着有所上涨。再加上之前很多农村家庭都没有太多存粮,这次疫情会刺激很多农民来年增加粮食囤积减少出售量,会导致粮食价格短期上涨,由于国家储备粮的抛储会有滞后性,估计粮食价格会在一年以后恢复正常市场价格。因此今年种植小麦或者水稻等农作物是性价比很高的,非常划算。

总之来说,如果考虑好想种植小麦就大胆种吧,不用考虑蝗灾问题,目前来看种植小麦是很好的选择,只要不发生大旱灾,一定会大有收益的。


紫云山农家


我来回答,第一,这次蝗灾很严重,据说有几千亿只,想想都害怕,。第二。听专家说,尽管面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多。但是飞到我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有天然的地理优势。。第三,我不知道你指的小麦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季节的。因为咱们国家太大了。一般来说,冬小麦,从南往北,已经慢慢的开始返青浇水追肥了。




京城你四姐


谢谢你的问题:

你这个问题太幼稚了,自然灾害年年有,你知道能波及到那一方面,不能因为非洲的“蝗虫”,中国就么也别种了。不能因为一口饭噎住了,就不吃饭了吗?无道理。

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庄稼不收年年种”,种在人收在天。不能因为非洲“蝗虫"什么就不种了吗?别说是生在外国,就是生在中国也没办法。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几次“蝗虫",一百年前,在我们泗水县泉林就发生过,天灾避免不了。但是,庄稼该种的还是得种的,不种你吃么吗?也未必“蝗虫”会进入中国。即是进入中国也不要紧,有吃蚂蚱的习惯。它是不敢来。


老吴趣谈


你好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我国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大概在10月上旬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3~4月份播种春小麦 , 就非洲蝗虫来说 对于咱们国这次蝗虫对我们的农作物没有什么影响 完全可以种植 现在是可以种植春小麦的,当下对于小麦得需求还是很大的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面食原料市场需求还是很大,

推广抗病良种。因地制宜推广具有较强抗(耐)病的优良品种。推行品种适区种植,淮南麦区优先种植宁麦13、宁麦19、宁麦26、扬麦23、扬辐麦4号、生选6号、华麦5号、华麦6号、镇麦168、镇麦10、镇麦12号、苏麦188等抗性较好的品种,沿淮及淮北麦区种植淮麦30、徐农029、淮麦920、瑞华麦523等具有较好耐病性的品种,压缩和控制高感品种种植比例,杜绝跨区引种、盲目引种北方感病品种,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科学肥水运筹,培育壮苗匀苗,增强抗病能力;大力推广“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的杂草绿色防控技术,营造良好的“苗欺草”的麦田生态;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田间气候小环境。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定单式销售,提高种植效益。




乐Lucky


目前非洲蝗虫肆虐,据专家分析,传入我国的概率很小。

而我国小麦适播期为:

黄淮北部,半冬性品种10月1日-15日,弱春性品种10月10日-20日,强筋品种10月15日-22日;

黄淮中部,半冬性品种为10月5日-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

黄淮南部,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10月底,弱筋品种10月24日-31日。

建议您日平均气温十五度左右播种即可,以上仅供参考。



乡村关中人


专家说了,传入我国的可能性很小,其实这段时间国外蝗灾猖獗,国内肯定会重视,而且会提前预防蝗灾过境的。

要对国家有信心,放心吧。



至爱是清欢



农村涛哥vlog


非洲蝗虫虽然已经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据专家提供的消息,并不会对我国农业造成多大影响。首先,我国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非洲蝗虫生存。其次,我国对灭蝗颇有心得。因此不用担心非洲蝗虫对种植的小麦造成灾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