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紹熹」古百花潭尋蹤


「雷紹熹」古百花潭尋蹤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這是詩人杜甫卜居浣花溪時留下的詩句。一千多年過去,杜甫草堂幾歷興廢,茅屋早已蕩然無存,而在其遺址上修建的草堂公園,與武侯祠共同成為了成都的象徵。草堂的位置經專家考證與當年杜甫的茅屋大致相符,但古百花潭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杜甫在《野老》一詩寫道:“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鄧魁英《杜甫詩集》注:“澄潭即百花潭。”從中可知百花潭在草堂竹籬附近與柴門“相逐”的清江中。《方輿攬勝》記:“浣花溪在城西五里,一名百花潭。”按吳中復《冀園夫人在伍氏碑記》雲:“夫人微時,以四月十九日見一僧墜汙渠為濯其衣,傾刻百花滿潭。”因此後來馬輔《浣花溪》詩云:“浣花溪邊濯錦裳,百花滿潭溪水香。竇奩散盡有霜戟,草秣匹馬不可當。”綜合上述可知百花潭就在浣花溪與今天草堂東北幾里外的地方,和如今的百花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至於浣花溪《梁益記》說:“溪水出湔江(即清江,今叫清水河),居人多造彩箋,故號浣花。”當年“清江一曲抱村流”。浣花溪就在草堂東面和南部繞堂而過。宋京《補亡》詩說:“君不見,少陵草堂背西部,浣花溪水流堂腳。”其位置應在南河上游的清江從草堂東南到古橋--帶,大致在今龍爪埝與幹療院之間。

當年詩人卜居浣花溪畔時,這一帶空氣清新,鷗鳥成群。浣花溪也不是今天的一泓死水,而是江大水急可泊下東吳萬里之船的大江。這使人想起過去每逢四月十九日冀國夫人生日,成都人傾城出遊的盛況。“龍舟彩舫,十里綿亙,'自百花潭至萬里橋,遊人士女,翠珠夾岸。”《蜀兀》:“河岸河中,觥籌交錯,急管繁弦,聲聞於天,遊畢家家扶得醉人而歸。”至今那種歡樂熱鬧的場面仍令人嚮往。

冀國舊事,已隨流水而去。唯有清江仍似當年,從西向東靜靜流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