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傑長:疫情衝擊下的服務業:嚴冬過後是陽春

本文發表於湖南日報,2月22日第7版。正當全國上下戰“疫”正酣之際,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對發展服務業的重視,更凸顯出發展服務業對於我國經濟殺出“疫情”重圍的重要作用。那麼,如何再認識服務業的重要作用?疫情對服務業發展帶來了怎樣的衝擊?疫情危機中蘊藏著服務業怎樣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怎樣化危為機,渡過服務業乃至整個經濟的嚴冬,走向明媚的春天?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夏傑長。

1. 沒有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既難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也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

湖南日報:您好。在舉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中間透露了怎樣一種特別的信號?

夏傑長:我覺得,中央深改委近日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於推動我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加大服務業改革力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可謂適逢其時,水到渠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服務業佔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顯然,沒有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既難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也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要實現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不能簡單依賴各種生產要素投入。服務業是制度密集型產業,對制度環境要求特別高,需要有順暢的體制機制推進服務業發展。我國服務業領域改革長期以來相對滯後,體制機制僵化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服務業部分行業壟斷現象比較突出;市場準入的門檻還比較高;可操作性的服務業發展支持政策缺乏;過去一些財稅、金融政策、土地都是針對農業和工業部門而出臺,這些政策舉措很可能覆蓋不到服務業領域,特別是難以覆蓋新興服務業領域。服務業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更大力度去推進改革。下一步,服務業領域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打破服務業領域壟斷,分類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服務業相關法律法規,創新監管體系,優化營商環境,把為服務業企業減負落到實處,健全風險防控機制,以數字化改造服務業供給側,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全球化進程顯著加快,製造業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前幾年就成為了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相對滯後,服務業“引進來”和“走出去”都比較有限,服務貿易發展很快,但服務貿易逆差越來越大,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弱小。實踐反覆證明,閉關自守發展不起來也強大不起來,服務業領域也是這樣。要在維護國家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加快對外開放,在開放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和成長。

服務業開放,是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服務業開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我們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戰略高度,形成服務業全面開放和高水平開放的新格局,創新服務業開放的新方式和新路徑,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2. 服務業的“逆週期性”有效支撐了我國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湖南日報:您是國內服務經濟研究的著名學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服務經濟的基本情況?

夏傑長:服務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服務業發展突飛猛進。2013年,服務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自此以後,服務業佔國民經濟和勞動就業的比重不斷提升,服務業增速也顯著快於GDP增速和其他產業增速,國民經濟主導地位基本奠定。比如: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長3.1%;第二產業增長5.7%;第三產業增長6.9%。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3.9%,高於第二產業14.9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9.4%。顯然,在嚴峻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下,是服務業的“逆週期性”有效支撐了我國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我們難以想象,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如果沒有服務業較高速增長,國民經濟還能夠保持6%以上的增長速度,人均GDP 能夠跨越一萬美元大關。在勞動就業方面,服務業的作用更加凸顯。2018年三次產業勞動就業比重分別為26.1%、27.6、46.3%。毋庸置疑,服務業已是勞動就業最主要貢獻者,服務業就業主渠道地位更加鞏固。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比如:服務業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還不盡完善,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依然較多,服務業開放度亟待提高;服務業結構不盡合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比較滯後,適應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的支撐有限,以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為代表的社會服務業發展結構性短缺依然存在;基於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服務創新層出不窮,但相應的治理與監管跟不上,要麼簡單抑制服務創新,要麼任由服務創新損害市場和消費者權益,在把捏“放”和“管”的尺度上還缺乏科學和標準。這是我們發展服務業無法迴避、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3. 服務業是此次疫情衝擊最直接、最嚴重的領域。但是,短期的衝擊改變不了長期向上向好的基本趨勢

湖南日報:正因為如此,新冠疫情疫情之下,服務業受到的衝擊更令人揪心。我們如何評估這種衝擊?疫情是否會改變我國服務業發展向好向上的基本趨勢?

夏傑長:毫無疑問,服務業是此次疫情衝擊最直接、最嚴重的領域。

服務業涉及面廣泛,且疫情何時能全面控制,還沒有準確的時間節點,所以我們只能選擇部分服務行業進行分析。

一是對疫情對娛樂業影響。娛樂業消費具有人口密集、附加值較高、參與性較強等特點,疫情暴發後,絕大多數人基本被封閉在家裡或小區,幾乎不可能到公共場所比如影院、KTV、酒吧、文化館等消費,線下娛樂消費基本按下了“暫停鍵”。而且從事娛樂業的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普遍資金週轉緊張、房租高企,員工工資負擔也較重,其困境可想而知。

二是疫情對旅遊業影響。疫情對旅遊業的打擊相當大。旅遊業的收入包括兩類,國內旅遊收入和國際旅遊收入。受疫情影響,很多國家已經停飛國內航班,並宣佈了旅遊警告,這個影響至少要持續3個月,國際旅遊收入銳減是難以避免的。從目前疫情發展和變化情況看,國內旅遊業大概要停擺3-4個月。從事旅遊業的也以中小企業為主,由於遊客退費或者取消預訂,部分中小旅行社運行很艱難,有些旅行社倒閉也在所難免,大部分景區、酒店、民宿和旅遊購物估計要4月份以後才能正常營業。連續3-4個月沒有基本營業收入,對於收益率本來較低的旅遊行業來講,其衝擊是致命的。

三是疫情對餐飲服務業影響。部分餐飲行業在疫情期間可以通過送餐服務減少部分損失,損失會相對少一些。但其衝擊依然很嚴峻。每年春節前後都是餐飲業收入增長最快的時候,然而受疫情影響,無論是連鎖餐飲企業還是小餐館都普遍停業。即使未來疫情緩解,人們去外面聚餐的意願也將顯著下降,餐飲業的整體影響可能要等到疫情全面消減時才會完全恢復。

此次疫情對服務業的衝擊,短期看,的確很嚴峻。但是,短期的衝擊改變不了長期向上向好的基本趨勢。我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而且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這是任何一個經濟體無法比擬的,我國服務業發展有著堅實基礎。這幾年,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指標已經充分反映了這個基本判斷。經濟服務化,是大勢所趨,我國邁進人均萬美元GDP國家行列後,服務業加快發展更值得期待。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以後,將迎來服務業發展的快速增長期。對我國服務業發展,我們充滿著相信,堅信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局部的,嚴冬過後是陽春。

4.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化危為機,突破困境,尋找服務業發展新機遇

湖南日報:智者善於危中覓機,能夠化危為機。疫情之下,我們是否也能從中發現一些服務業發展的機遇?

夏傑長:疫情對服務業的衝擊顯而易見。但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化危為機,突破困境,尋找服務業發展新機遇。

受疫情影響,線下消費受到嚴重侷限,互聯網+勢必會迎來一場新的爆發式增長,電子商務這幾年已經展現了強大發展潛力和空間,自不待言。與此同時,遠程辦公、數字政務、虛擬會務、虛擬商務、網絡會展、線上教學、網絡直播等數字化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甚至還有爆發式增長的趨勢。這種基於數字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商業模式,在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將會明顯加劇,服務業發展迎來了新潛能和新機遇。這種新機遇和新潛能,可以一定程度彌補線下服務消費衝擊的損失,但是這些線上服務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和提供的稅收收入都比較少,我們不能無限拔高其作用,更不可能替代線下服務消費。

5. 要改變服務業發展的傳統思維,要創新思路,找準舉措

湖南日報:疫情對線下服務業衝擊不言而喻,我們現在強調一手抓嚴控疫情,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展服務業應該有什麼新思路和新舉措?

夏傑長:目前看,線下服務消費或者依託實地場景進行體驗消費,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下服務業的衝擊,是實實在在的,毋庸迴避。現在的問題,是在嚴控疫情的同時,改變服務業發展的傳統思維,創新思路,找準舉措。

一是分區分類施策,應該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地區逐步放開服務業管制。服務業雖然具有聚集性特點,服務業延期開工是防範疫情擴散的最佳選擇。然而,全國不同省份的疫情擴散風險不同,有些省份新增病例持續減少甚至零增長,對這些地區可以適當放寬限制政策,在做好省級人員流動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可以將省內服務業復工有序放開,避免一刀切式的行政命令對疫情較輕的地區服務業造成不必要的衝擊。

二是強化金融支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要靈活運用無還本續貸、應急轉貸等措施,支持相關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穩定授信,銀行機構要對其到期貸款予以展期或續貸。優化業務流程,開闢服務綠色通道,加大線上業務辦理力度,簡化授信申請材料,壓縮授信審批時間,及時為企業提供優質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三是提供優惠政策,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適當減免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服務業部門(交運、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等)的增值稅,虧損金額抵減盈利月份的金額以降低所得稅。連續兩個季度給予受損服務行業以財政貼息,紓解企業困境。

四是在服務業率先推進“零工經濟”和“靈活就業”制度。在經濟較發達、技術較先進地區,可考慮建立“服務業人工智能提升實驗區/示範區”。大力降低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重複勞動和現場工作量。

五是大力發展創意經濟,創造就業崗位。在文旅、商務和人社等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展開國家級和省市級的服務創新能力培訓和教育體系重構,努力實現“創意階層的崛起”,打造定製化、專業化、信息化為特徵的現代生活服務業。


六是推動智能化創新,提升服務業多樣性。優先引導物聯網、5G和區塊鏈技術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建設服務業的迅捷生產模式和現代物流體系,包括線上線下協同的生產體系和靈敏化物流體系等。積極開啟人工智能的社會治理服務。智能服務領域正逐漸擴展到物業等服務業領域,例如基於3D激光導航系統和視覺分析的機器人,能夠自主巡邏、自動充電、檢測周圍環境、與業主及物業服務人員互動等,配合機器人平臺使用可以進行車輛、人員、保潔、綠化、環境等方面的管理和風險預警。在疫情特殊時期,服務企業可建立智能信息溝通機制,利用已有的自助入住登記系統和機器人,減少人與人的接觸,通過智能化轉型來安全經營。

6. 技術進步和人文關懷,是疫情之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突破點

湖南日報:那麼,疫情之下,服務業發展的突破點在哪裡?

夏傑長:我認為,技術進步和人文關懷,是疫情之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突破點。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更要強調這兩個方面的作用,以此為服務業發展的突破點。

在技術進步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下,國民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攀升,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戰略地位和引擎作用不斷凸顯。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全面嵌入服務業領域,將打破我國傳統封閉的服務業業態,促進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互動發展,推動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交融互補,不斷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為服務業發展贏得新的機遇和潛能。長期以來,我們認為技術進步主要依託製造業。如今,服務業領域的技術進步幾乎是與製造業領域技術進步同步推進和運用,我們必須把技術進步作為服務業發展的“引爆點”。技術進步解決了服務業發展效率和便利問題。但冷冰冰的技術,不可能代替服務業的人文關懷。服務,需要溫度,需要愛心。通過這次疫情,我們不僅要強調服務過程的溫度和愛心,更要檢視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短板:人文關懷服務業的缺失。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養老照料、智慧社區、心理疏導、親子教育和家政服務等,都屬於人文關懷服務業,與尋常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石。長期以來,我們總覺得這些投入缺乏直接的經濟效益,對這些領域的投入缺口較大。這次疫情衝擊,更加暴露了我們在這些領域的短板,亟待加強和改進。服務業發展,我們不應只看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要看到它對勞動就業和居民生活便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7. 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都是現代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開偏廢

湖南日報:是否可以說,中國製造與中國服務是支撐中國經濟前行的兩條鋼軌?在尋求服務業突破的同時,要如何讓二者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夏傑長: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有現代產業支撐。我國已邁入人均GDP一萬美元大關,正處在工業化中後期快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強調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並舉發展尤為重要。


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都是現代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開偏廢。服務業的突破,既依賴於強大的國內市場,也依託並服務於製造業。強大的製造業,是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突破又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利器,二者相得益彰並行不悖。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產業融合,竭力推進製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型製造。製造服務化,就是要鼓勵製造業把自身的產業鏈條向服務業延伸,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而服務型製造主要是指面向服務的製造,比如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反應,進行定製化、精準化、高效化的生產,實現生產和消費的有效整合。

專家簡介:夏傑長,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市場學會會長,國家發改委服務業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