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諡號太有趣,劉邦只有1個字,而努爾哈赤整整折騰了25個字

無論是開創了一片基業的開國皇帝,還是努力守護基業的後繼皇帝們,他們都有值得後世子孫和臣民們銘記的功德業績。而在這些皇帝們百歲之後,後繼的子孫們都會給仙去的皇帝們定下一個"諡號",用簡短的幾個字來描述仙去皇帝們的宏偉一生,一般都是褒義詞。

皇帝諡號太有趣,劉邦只有1個字,而努爾哈赤整整折騰了25個字

漢高祖

就拿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來說吧,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除去"皇帝"這個詞,用來形容劉邦一生的那個字就是"高",那為什麼劉邦的諡號是"高"呢?我們可以聯繫諡號的意義,而後就基本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了。皇帝的"諡號"是皇帝的後世子孫們對祖宗們的一個評價,用來評判的他們的功過是非。而劉邦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雖然其人好色、無禮還好酒,但是功勞和功德太大,這些小缺點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從功勞的角度來講,這個“高”字,就是表達了劉邦作為西漢創建者,其功勞最高的,無人可以相提並論的意思。雖然只有一個字,卻已經是最高的評價了。

那是不是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是隻有一個字的呢? 這就不是了,漢朝的時候還好,都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的,比如說漢武帝的諡號就是"武",就是一個字的,漢武帝的老爸漢景帝,他的諡號也是一個字的,叫做"景”。而東漢的開創者光武帝劉徹的諡號則是兩個字的,也就是"光武”。為什麼他不一樣呢,因為他力挽狂瀾,再次匡扶、光復了漢室,平定了天下啊!所以諡號兩個字是為了說明他的特殊功勳。漢朝總體來說都比較正常,但是後面的演變卻越來越奇葩,甚至讓人感覺到有些中二。

皇帝諡號太有趣,劉邦只有1個字,而努爾哈赤整整折騰了25個字

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唐朝的時候,諡號的字數則大幅增加了。這個顯著的變化來自於一個人,那就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唐玄宗李隆基。可能是由於國力昌盛,世道太平的緣故,李隆基生出了大唐盛世冠絕古今的豪氣,覺得一兩個字的諡號已經不足以說明他的先祖,或者更直接的是說明他的功績了。於是他大筆一揮,給李淵和李世民都改了諡號,都加長為7個字,一個叫"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一個叫"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當然,也只有這樣,他才有理由將自己的諡號也加長為7個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要不然只改他自己一個人的,顯得有些狂妄和自戀。不得不說李隆基為了這個虛榮的諡號,著實是動了一番小心機啊。

此風潮一開,後面的就再也擋不住了,唐朝可是中華民族最輝煌的朝代,後世的哪個皇帝不是心生嚮往,雖然不能穿越時光去感受那種輝煌,但是至少形式上要跟上啊!諡號能加字數就別省了,於是就不斷加不斷加,越加越多。到了清朝,終於出來一個冠絕古今的皇帝諡號: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是的!你沒看錯,你數數!這個諡號除去"皇帝"兩個字一共有25個字,估計當初定下這個諡號的人也未必能夠說出這個諡號到底是讚揚了什麼功績了,反正就是一通誇,直接誇到天上去了。這個諡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這大概是自信心膨脹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皇帝諡號太有趣,劉邦只有1個字,而努爾哈赤整整折騰了25個字

所以,大家看,一個小小的諡號,其實卻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們各自不同的小心思,他們雖然處在不同的時空之下,卻都有一種一較高下的心理,看看誰才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因此,甚至是在諡號這樣的小細節處也要分個高低,真的是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