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據東亞百餘年的金國,對中國歷史有什麼文化貢獻嗎?

西安歷史圈圈主


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好問題。提問者的疑惑有代表性,這個疑惑我也有過,甚至認同過金人以野蠻入主中原造成中華文明的倒退的說法。十多年來關注東北史,漸漸認識到,遼、金不僅像宋是中國歷史不可分的一部分,加之後來同樣發祥東北的大元,這些東北民族對中華版圖的奠定、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融合,功績至偉。中國歷史如果你去除這幾個東北民族的歷史作用,中華版圖可能怎樣?看下面幾張中國歷史地圖便可以想像。

再說金代,這是東北民族最古老的肅慎族系第一次入主中原開創的一個時代,肅慎從堯舜時期就留下與中原有朝貢關係的記載,之後數千年,這個族群及其後裔,世守堯舜之風,朝代更迭,始終不忘與堯舜建立的職貢契約。直到宋遼時期,還過著以部落為主的遊獵生活,保存著對中原政權原始的敬畏與初心。

遼朝的過度壓迫使它們奮起反抗。反遼的過程中,陰柔又自大的宋朝,以宋徽宗為代表,想起澶淵之盟的恥辱,欲借”女真滿萬不可敵“的金人之手收回燕雲十六州,與這個充滿雄強之氣、嚮往並敬仰中原的痴心漢簽定共同滅遼的”海上之盟“盟約。

守約的金人因宋人背盟,心智大開,對宋從仰視變平視進而蔑視。

金國入主中原,帶著東北民族最原始最有生的力量,血統上改受了中原文明不斷走向陰柔羸弱的特質,以體質到精神都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活力一一現代相當多的中原人,誰能保證沒有女真人的基因?

女真人建立的金國,以東北大地給予的洪荒原力,用如此短的時間,迅速跨入封建時代,統馭的一百年間,也是全面按受中華文化、並以中華風習改變女真舊俗的過程。

且看金朝備受詬病的一位皇帝一一海陵王完顏亮的詩句,可見其受漢化薰陶之深:

完顏亮為南宋都城臨安圖畫屏所題詩:“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

他的另一首《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漁捕,今日瓊川銀渚。山色捲簾看,老峰巒。錦帳美人貪睡,不覺天孫剪水。驚問是楊花,是蘆花?”

從兩詩可見其從雄悍轉溫婉的心路。

金國曆史影響不如他朝,或許也與其民族性格的喪失不無關係吧。




阿桂的故鄉


金國對中國歷史的貢獻:自認是中國,也不把宋朝排除在中國之外!

在古代,人們把中原地區的政權稱之為中國。四周的政權,稱之為夷狄。也是因此,在我國古代有一個傳統認知,佔領中原的的政權就是中國。

例如:

在西晉史學家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孫資曾說:

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

孫資所說的“中國”代指的就是曹操。這也證明,在西晉時期,乃至之前,就把中原政權稱之為“中國”。

在北宋司馬光所寫的《赤壁之戰》中,多次把魏國說成“中國”。

諸葛亮遊說孫權時說: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周瑜遊說孫權時說:

今以實校之,彼(曹操)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從這兩句話可以知道。在宋朝的司馬光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認為魏國是佔領中原的政權,是中國。

宋朝人都這麼認為,金國人就更不客氣了。金國佔據中原以後,就自稱中國。在《金史》中,有這麼一句話:

金之初興,天下莫強焉。太祖、太宗威制中國,大概欲效遼初故事,立楚立齊,委而去之,宋人不競,遂失故物。

《金史》是元朝寫的,也就是說,元朝也覺得金國的觀點是沒問題的,所以在書中也承認金國就是中國。

(紅色為中原的位置)

而金國之所以敢自認為“中國”,還因為他認為不應該按照民族劃分政權,應該按照文化來劃分政權。

也就是說,誰繼承了“中國的文化”,誰就是中國。也是因此,雖然金國佔領了中原,但是,中原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韓愈雲:“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金國人的這個觀點雖然對當時的漢族政權非常不利。但是,卻給了其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理論基礎,有利於民族融合。元朝的統治者也好,清朝的統治者也好,都可以以“中國”自居。

也是因為這個觀點,由於宋朝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繼承者。金國人也承認宋朝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和金國相對立的一箇中國政權!金國人給少數民族做了一個榜樣,要學習漢族文化,爭做“中國人”。例如:完顏宗翰在病逝前說,自己入侵中國(宋國)沒有敢和他爭鋒的,只有張樞密(張浚,南宋抗金名將)可以和我抗衡。

《宋史》:“粘罕(完顏宗翰)病篤,語諸將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金國統治者在學習和融入漢文化的同時,也反對漢族政權鄙視少數民族政權的觀點。金國統治者們更希望用“功績”來衡量一個民族的地位,為少數民族政權正名。

這就是金朝的“大中國”意識。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征服王朝,其女真鐵騎的戰鬥力曾令人聞風喪膽,所到之處丟盔棄甲。它的彪悍聞名遠揚,十年敗遼國,克北宋。完顏阿骨打率領精銳的重裝騎兵,一路鐵馬金戈馳騁沙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女真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是當時的北方霸主。金朝是一個特殊的王朝。特殊之處在於金朝的“國際地位”較高,但是,其存在感卻很差,甚至在歷史上很少被人提起。

金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王朝,但是,這個少數民族王朝,幾乎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王朝都存在不同之處:

為什麼歷史上的金國很少被提起呢?

藤樹先生

2019-10-18百家榜創作者,歷史達人,優質原創作者

關注

尷尬的金朝

在中國歷史上,金朝是一個特殊的王朝。特殊之處在於金朝的“國際地位”較高,但是,其存在感卻很差,甚至在歷史上很少被人提起。

金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王朝,但是,這個少數民族王朝,幾乎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王朝都存在不同之處:

和遼朝不同之處在於,金朝佔據了整個中原,而遼朝在長城以南,只有燕雲十六州的地盤;

金朝和北魏的不同之處在於,北魏雖然和金朝一樣,佔據中原,但是北魏和南朝的關係,是平等的,北魏和南朝之間不存在臣屬關係,而金朝則屬於南宋的附屬國。此外,西夏、蒙古各部,也曾向金朝稱臣。從這個角度來說,金朝天子在當時是天下共主,金朝屬於“天朝”。

南宋時代,南宋的文化影響力——不論是詩詞還是書法、繪畫,乃至程朱理學,都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明清時代的官方思想,很大程度來自南宋朱熹的影響。

反觀金朝。雖然金朝也存在一些諸如元好問這樣的文人,但是,金朝不論是在文人的基數數量還是文人對後世影響力方面,都難以和南宋箱體並論,甚至金朝和遼代一樣,讓大多數人想不起金朝都有哪些文人。

文化影響方面,由於南宋壓倒金朝,最終,導致後世大多記得南宋,而忽略了南宋同期的金朝。


林意詩語


金朝是塞北三朝之一,和遼,蒙古一樣,對中華民族有不少貢獻

1. 在推進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上做出重大貢獻

2.開闢了北京作為首都的歷史

3.金朝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建國之初,就確定了以農為本的國策,頒發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政策和措施。

4.創造了女真文字,奠定了元曲的基石,醫學大發展,造出了以出汗和吐瀉方法為主驅病的“攻下派”。發明了蒸餾酒(現代意義上的白酒)

5.在食品飲食方面,女真人發明了火鍋、餃子、酸菜、豆汁、大醬等食品,都是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貢獻。


沐九評論


遼國雄據東亞百餘年又或元朝近兩百年再後清朝的女真族實際統治近三百年就充分的說明了以漢文字為承續人的漢族人文化存在了缺陷問題的表現即發達緩慢致無力自保利益的狀態,嚴格意義說被少數民族統治是個不幸事件!

對中國以漢人族為主的中國民族文化是一種肢解和破壞尤"男留辮""女裹腳"的陋性存是對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只生嘲笑因己近現代了!

其後的中華民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連"爸爸""媽媽"都為英語譯音.所謂的"中國文化"己經不再完整而是"被綜合了"!

至於常詡的文化未中斷是不實完全的,但為何又在華夏大地上以漢文字和由漢文字的儒家道家等等各流派的思想使用流傳最廣泛?這都來源於漢族人口數量歷來最多的原因.儘管80%-95%的人在華夏都是文盲其它少數民族不識字的比例就更高了所以只好拿來用而己這是有時代背景的正如英語普及率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比例即可得知"先識字"才可"外語系"!

不能因使用漢文字的人多就叫文化強大這是個謬論,因為"中國文化"過去成為了"貧窮落後"的象徵而且均是被極少數人的部落國家統治佔領就證明漢民族血性不足的無奈至1949年新中國前!

無論怎麼找理由包裝自嗨麻醉現14億多人口就說明了"中國文化"因地域被迫選擇農耕的起跑線不足是中華民族"仍需努力"的動力,歷史幾千年三個月生產週期九個月閒耍日社會財富如何積?有時連吃飽都是不容易,現在不要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自身人均收入趕超世界也是需要艱苦歷程時間成本的,中國人要清醒才能有務實!

新中國文化只有新中國文化的"承古融今""中西結合"才是中國人走出困境的根本"科學"和"法律".從1840年前後近二百年的發展史說明"改革開放""擁抱世界""與世俱進"獨立自主"才是中國人的康莊大道其它無二!

吾曰:中國人從世界發展史上講生產力低下就從無有過先機條件千萬別妄自菲薄我們之前己有過七個文明古國了,靠人口多趣興大的連篇累牘的自誇浮己言說的人均窮書少讀的文化自畫像能說得過去嗎應誓醒當自強重來!


雅志居士65340400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作為對中華民族一員對中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的特殊歷史貢獻。下面我一一列舉。

一、改善了飲食居住習慣。女真人發明了火鍋、餃子、酸菜、豆汁、大醬等食品,都是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貢獻。女真人從黑龍江南遷到河北、山東等地後,把自己發明的火炕帶到了中原,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之一

二、發明了蒸餾酒,蒸餾酒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白酒。金熙宗時期,金兀朮將道教創始人蕭抱珍請到金源內地松峰山太虛洞傳道。蕭道長用蒸餾法制藥露為百姓醫病,又被請到宮廷為皇后醫病,金熙宗賜以“太一萬壽”匾額並與蕭道長成為圍棋棋友。蕭抱珍為報皇恩,將對外不傳的蒸餾法秘笈獻於金朝廷,才有了今天的蒸餾酒。蒸餾酒的發明,是金代女真人對中國甚至是對人類的一個重大貢獻。

三、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洪皓、宇文虛中、党懷英、趙秉文、完顏亮、完顏璹、趙渢、楊雲翼,畫家張瑜,畫家兼書法家任詢、王庭筠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大學問家元好問,堪稱唐宋以來文學的集大成者,成為金元之際北方文壇的一代宗主。第二奠定了元曲的基石。金代後期在社會中廣泛流行的院本、諸宮調,以董解元的《西廂記》為代表,創作整理了14種調,共193套組曲,這些形成後來元曲的直接源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又一高峰,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又一重大貢獻。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又一重大貢獻。正是女真文化的南漸,才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華文化最終成為多元一體,兼收幷蓄的完整體系。

總之,女真民族所建立的金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斷代王朝。金朝對定我國北方疆域、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和融合,對溝通長城內外的兩大民族體系、促進各民族平等的統一的中國的形成,對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開闢,對北疆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文學藝術和其他很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地評價金朝的重大歷史作用。


紅葉翩翩


你好,我是理簡。對此問題的答案分以下幾個方面作答:

導言:金國的建立及對其的地位評價問題

1、金國是東北女真人建立的國家,一般認為其存在的時間是1115-1234年。

如何對金國在古代中國的歷史地位、歷史貢獻予以客觀、理性的評述,可以說是一個時代性的問題。

在20世紀及之前的時期,史學家受正統王朝的觀念,一度有意將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認定為非正統中原王朝。在此前提下,對遼、金、西夏的歷史並未予以與宋代歷史一樣的重視。關於此,歷史上對遼史、金史的修撰也是因如何認定這兩國的國家地位而遲遲沒有及時修撰,導致今日所見的《遼史》《金史》中錯訛較多,成為史家治史的一個困惑。

對金史探研的重新認識

1、開始重新認識的原因:

21世紀以來,由於馬克思主義史學觀普遍為史學家認識、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增多、學界觀點的碰撞、尋找新的學術增長點的需要等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史學家開始對遼、金史重新探索。


由此,學界形成最基本的認識:遼、西夏、金的歷史同宋朝的歷史一樣,都是存在於古代中國的歷史,它們的痕跡不能被抹去。同時由女真人建立的金代能雄踞中國北方將近一個世紀,其中必然有需要深入探研的歷史原理。

2、研究金史的學者、機構有哪些

在此列舉幾位:景愛、劉浦江、程妮娜等。東北的吉林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對金史的研究較多。

但總的來說,金史的研究與漢、唐、宋、明、清的研究情況相比還需拓展和加強。


從處理多民族關係看金國曆史的貢獻

金國統治的古代中國北方區域可以說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其能統治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是如何協調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等等,對今日的民族關係處理不無啟示。

金代不像遼代,遼代設置了南北面官制度,以處理民族關係和國家政務,但金採取一體化的制度,沒有南北分治,這種情形下的金朝統治政策本身就非常值得探究。

從法律傳承看金國的歷史貢獻

金國建立以前,女真人施行的是民族習慣法,建國以後,學習唐朝的唐律。在章宗時期修成泰和律。此後,元朝建立,在《至元新格》《至正條格》等元朝法律建立以前,一直沿用金朝的泰和律。宋朝建立也是沿用唐律,但幾乎成為具文,沒有真正實行,所以宋朝後來的修敕發達。但是金朝的泰和律是沿襲唐律裡唯一真正頒行並施行了的。

而且依據目前出土或發現的碑刻史料,金朝政府在處理民事糾紛中很講究程序性和正義性,這為重新認識金朝的統治提供了新的視角。

所以,金國的歷史可以為研究元史提供歷史源頭。金國的法律史也是研究中古中國法律面貌不可或缺的一頁。

從遼、金、西夏、宋之間的國際關係看其歷史貢獻

可以說,遼、金、西夏、宋在中古中國建立的往來秩序,是我國曆史上的一部國際關係史。這期間各國之間互通來使,比如某國的太后薨了,皇帝即位了,娶親了,總之凡是婚喪嫁娶,都要互派使者,以表尊重。但這樣的秩序並非一開始就建立,也是經過了較為漫長的時間和鬥爭的。


所以,對各國關係的發展史研究有利於觀察中古中國的國家交往模式,以及民族融合方式,對認識當時的“國際”格局有重要貢獻。

小結

金朝的歷史是存在於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歷史上常講“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歷代如何對其評價,都不能抹去其存在的史實。而既然存在,必然有其存在和合理之處。這個“合理”的“理”就是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若有疑問,請留言,我是理簡。


理簡


金朝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金代文物,遠勝遼元”。著名金史專家張博泉先生評價金代文化“漠野文開道自尊”,“遺山時頌有名篇”,可見金代在文學藝術方面成就也不小。雖然沒有達到唐詩宋詞那樣的高度,但是金朝在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

1、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洪皓、宇文虛中、党懷英、趙秉文、完顏亮、完顏璹、趙渢、楊雲翼,畫家張瑜,畫家兼書法家任詢、王庭筠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大學問家元好問,堪稱唐宋以來文學的集大成者,成為金元之際北方文壇的一代宗主。

2、創造了女真文字。金朝在太祖年間創造了女真大字,熙宗年間又創造了女真小字,使女真族成為我國既有自己語言又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雖然目前女真語基本上己成了化石,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女真語轉化了的漢語是今天普通話的基礎。因為女真語彙在金末被大量用於戲劇之中,這些女真語轉化了的漢語形成當時金院本、諸宮調,直到後來元曲的重要語言基礎。這一語言發音形式又演變成明清官語,也就是今天的京腔兒。這種京腔與北方(拉林——阿勒楚喀)方言結合,形成了目前通用的普通話。這是金朝女真族對中華民族標準語音形成的特殊貢獻。

3、奠定了元曲的基石。金代後期在社會中廣泛流行的院本、諸宮調,以董解元的《西廂記》為代表,創作整理了14種調,共193套組曲,這些形成後來元曲的直接源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又一高峰,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又一重大貢獻。

解放後至今,相繼在山西侯馬等出土的金墓中,出土大量的戲臺磚雕,戲曲中生、旦、淨、末、醜等角色的磚雕,說明當時戲劇表演十分廣泛,人們非常喜愛戲劇,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女真文化的南遷,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中華文化成為多元一體,兼收幷蓄完整體系的形成。女真文化中剛健雄毅、豪放粗獷的藝術風格,崇真尚實、以俗為美的審美傾向,給同時代纏綿柔弱的南宋文學帶來了北方清新質樸的氣息,促進了中國通俗文學的院本、雜劇和小說的發展。

在科技和其他方面的特殊貢獻

1、豐富了中華醫學。在醫學方面,湧現出劉完素、張完素、張從政、李杲等一批名醫,創造出了以出汗和吐瀉方法為主驅病的“攻下派”,為豐富中華醫學做出了貢獻。

2、發明了蒸餾酒。蒸餾酒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白酒。1989年在河北青龍縣出土了一件金代蒸餾酒器銅甑,2006年在阿城玉泉又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銅甑,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





慷慨高歌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


小書為



十二世紀初興起於松花江中游的金朝,是以女真族完顏部為核心建立的國家政權。女真完顏部初居於牡丹江流域,在宋遼時期遷徙至松花江支流的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置“納葛裡”,耕墾樹藝,燒炭鍊鐵,勵兵牧馬,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為反抗遼朝統治者對女真人的殘酷壓迫,於公元1114年開始了反遼戰爭,公元1115年在按出虎畔破土奠基,建立金朝。以後席捲東北、東蒙和華北廣大地區,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1141年與南宋劃淮而治,南宋稱侄,西夏、高麗稱番,成為十二世紀中國政治舞臺上真正的主角。金朝在歷史上存在120年(1115—1234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模式,是中國歷史上獨立的斷代王朝。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和崛起。一個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我們最大的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把對金朝的評價問題放到國際影響的視野中來看待,站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對金朝的重新認識,不僅有重大的學術意義,而且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金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王朝。是金朝,第一次提出了“中華一統”的口號,主張中華一統,民族平等,不分夷夏,突破了漢人正統觀,顛覆了華夷正閏觀,打破了長城的界限,對統一的各民族平等的大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是金朝,底定了中國北方的疆域,對於確定後來以至現在中國北方的版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是金朝,開闢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歷史;是金朝,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大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整合;是金朝,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總之,金朝對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的、特殊的歷史貢獻。

金朝倡導民族平等、中外一統的思想和實踐,

對多民族統一的大中華的形成起到了開創性作用

縱觀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從國家民族角度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大階段。前期,是在區域上分中外,在民族上分華夷的時期。後期,是在區域上不分中外,在民族上不分華夷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時期。而金朝所處的時代有什麼特點呢?金朝恰恰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的重要轉折期。用著名金史專家張博泉先生的話說:“金朝處於當時我國的多王朝、列國和列部並存的時代;是在中原由過去以漢族為主統治轉為以少數民族為主統治的時代;是全國各民族在變夷從夏中向更高層次的統一的中華大發展的時代;是由過去‘黃炎之遺’的大民族主義的血統論向統一的道統、文脈一體論的變革時代;是社會形態在全國範圍內走向同態的時代;是由舊的分中國變革維新的不分中國的時代;是各民族自強自樹的能力空前發展和走向各民族全華的時代;是中華意識大覺醒的時代;是中華各民族大發展大進步的時代。”①金太祖“中外一統”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

金朝的統治者普遍存在著反對大民族主義,主張各民族平等的思想。金初(1121年)金太祖就提出了“中外一統”的思想,金太祖堅決貫徹了這一思想,遂有北宋之亡。金朝的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對孔子“夷狄雖有君,不如諸夏之王也”的說法非常討厭,對《晉史》中因前秦皇帝苻堅是氐族,就不把他當作皇帝來寫帝紀,而像一般大臣那樣用列傳來寫的做法非常氣憤,認為是對少數民族的歧視。金人立國,以中國正統自居,他們認為“我國家……據天下之正”②,主張不分華夷、不分內外,均為國人,把自己看作中國。為了實現中外一統的理想,他們果斷走出黑龍江流域,遷都燕京,入主中原,與南宋劃淮而治近百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南北朝格局。

這次歷史大變革的意義在於:

第一,它首先打破了長城的界線,不僅打破了中(中原)外(塞外)的地域界線,而且打破了中(中原)外(塞外)的民族界線,實現了長城南北兩大民族系統的融合,第一次使長城內外兩大民族體系置於平等的位置③。中國的民族由中原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組成,在歷史上對少數民族的稱謂有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之說,帶有些蔑稱的成分。在少數民族中,歷來對中原政權威脅最大的是北方民族。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說法,就是中國的民族可以分為中原以農耕為主的漢族和長城以北以遊牧、漁獵為主的北方民族兩大體系。後者如匈奴、突厥、柔然、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這兩大體系是以長城為分界線的。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常有騷擾中原民族的行為,但基本上是掠奪人口、財產和牲畜。遼朝雖然在領土上佔有長城以南的燕雲十六州,但遼朝的統治中心卻在長城以外。鮮卑族雖然在長城以南建立了北魏政權,但是他們沒有提出過“中外一統”的思想。而金朝的作為絕不同於此前的北方民族,他們使長城失去防禦功能,使長城內外成為一家。他們入主中原的目的,是要實行中外一體。金朝的第四位皇帝完顏亮的詩:“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④表達了作為金朝統治者的女真貴族絲毫不帶民族偏見,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視為中華一體,渴望打破長城,打過長江統一中國的思想。

第二,它突破了漢人正統觀,顛覆了華夷正閏觀,為一統中華的形成做出了開創性的努力。金朝的實踐向世人表明:中國是包括長城以北的領土和民族共同的中國,中國王朝的更替不光是中原的漢族自己的事,不應把北方民族排除在外,誰有能力治理國家,誰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誰得民心,誰就有資格統治中國。金朝中外一統的思想和行為,徹底顛覆了漢人正統觀和華夷正閏觀,給北方民族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為元朝和清朝打過長城建立不分內外的統一的中華奠定了思想基礎,樹立了榜樣。金朝中外一統的思想和實踐,加速了中國由外變內、變夷從夏,建立統一大中華的步伐,對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統一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不容質疑的先驅性作用,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

金朝對底定我國北方疆域的重大貢獻

金朝的疆域,封疆遼闊。以金熙宗時代與南宋簽訂的“紹興和議”為準,則東臨“吉里迷兀的改”,即今天的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之濱至黑龍江入海口廟街以北,含庫頁島(薩哈林島);北至黑龍江左岸俄羅斯境內的外興安嶺,距今黑龍江省克東縣(金代蒲與路治所)3000餘里;西出陰山,過黃河,循渭水至大散關(今寶雞西南);南以唐(今河南唐河縣)、鄧(今河南鄧縣)西南皆40裡處,劃淮河中游與南宋為界,總面積約為400多萬平方公里。這樣的版圖,特別是北部邊界包括外興安嶺、韃靼海峽和庫頁島在內的版圖,為清代疆域的劃定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創造了條件,也為認定《愛輝條約》是賣國條約提供了佐證。是金朝,第一次將國家政權橫跨長城,將長城內外疆域連載一起,也是第一次將長城內外的民族融合在一起。金朝對中國北部疆域的確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開闢了北京作為首都的歷史

金朝到了第四位皇帝海陵王時期,金建國已經三十多年。靖康之變後,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實際己過度到中原,但都城還在北方金上京。為了改變交通不便、指揮不靈的困境,也為了擺脫女真貴族舊勢力對改革的干擾,海陵王毅然決定遷都。1153年,海陵王將都城由上京(阿城)遷至燕京(今北京),改稱金中都,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政治中心距離最遠的遷移。

建成後的金中都奠定了北京城內城、外城與近郊園林相呼應的格局,人工挖掘了北海和中海(釣魚臺就是金代皇帝釣魚的地方),把西郊玉泉山和北海開闢為離宮別苑,這種城市格局一直影響到現在。

海陵王將都城遷至燕京,徹底扭轉了金朝統治中心偏北的局面,完成了滅北宋以來長期沒有解決的重大政治任務,實現了金朝對北中國的有效控制。從燕京的地理位置看,居於輿地之中間,左控滄海,右倚太行,北鎮大漠,南壓西夏。從民族居住範圍角度看,燕京恰處於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交會地帶,是融合兩大民族體系最合適的位置。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棣,清朝的多爾袞,建國時的毛澤東都出於相同的思想定都北京。自從北京成為中國的都城之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分裂過,歷史證明北京對於全中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北京在中國重要的政治地位是從完顏亮開始的,這不僅是完顏亮的一大歷史功績,也是金朝對中華民族做出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

在推進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上做出重大貢獻

中華民族是在各民族間不斷碰撞、不斷吸收、不斷融合中形成的。金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之間大融合的時代。民族融合的過程,“是由血緣認同到地緣認同再到文化認同的過程,其核心是民族間的文化認同”。⑤

民族的融合,主要是金朝的移民政策帶來的。金朝是我國曆史上移民數量最多、最頻繁的朝代。建國初的太祖太宗年間,破遼後將大量契丹、奚、渤海、熟女真、漢等諸部遷往金源內地,史稱“實內地”,金佔燕京後將豪強、工匠3萬餘戶徙之內地,靖康之變後,將宋皇室為主的10餘萬眾北遷。這是南民北移,此數量約20萬人。完顏亮遷都,金朝實行大規模集團移民,將“女真國土人散居漢地”,“始創屯田軍,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六萬,皆築壘於村落間”⑥。海陵時期遷12猛安,世宗時期又將按出虎等地12猛安遷往北京、河北等地,金朝後期又有長城以北大量民眾遷往河南,這是北民南遷。總之,整個金朝移民頻繁,移民總數在400萬以上。這種移民,打破了以往民族分佈的格局。各族人民通過長期接觸和交往,在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縮小,在民族心理、性格等方面日益趨同。這既是女真人漢化的過程,又是漢人受女真人影響的過程。女真人的漢化表現在:在思想觀念和信仰上,由原來的薩滿教轉到尊孔和儒釋道並舉。在生產方式上,由原來以漁獵為主學會了農耕,漸漸融入中原農業社會。在生活方式上,飲食由原來豬肉、野菜、野味,變為以農作物為主,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女真人著漢裝,改漢姓,與漢人通婚。到金世宗後期,很多女真人不會講女真語了。在此同時,金文化自北南漸,對漢文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陸游的詩中有“舞女不知宣和服,廬兒盡能女真語”的句子,當時甚至連南宋很多軍隊的軍裝都改成女真人的左衽衣服了。在中原則“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⑦,可見,女真文化對漢文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種民族大融合,各取其長,互相影響,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醞釀和形成起到了積極的催化和促進作用,加速了這一過程。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的又一重大貢獻。

促進了北疆的經濟發展

金朝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建國之初,就確定了以農為本的國策,頒發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政策和措施。在移民過程中,金朝非常注意將一些有專門特長和技藝的工匠、技術人員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引到北方來,種植五穀和犁耕技術就是移民過程中帶來的。金滅遼和北宋之後,將大批農業、手工業者、商人以及各種工匠盡數掠往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將中原先進的文化、科技、商貿遷徙到黑龍江流域的空前大移動。這種大移動客觀上促進了黑龍江流域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行業的發展。

金代在黑龍江流域,進行了多次屯墾活動。金初大將婆盧火領導的泰州屯田,一下子就遷移10萬女真人至泰州,可見規模之大。屯田運動使金代黑龍江流域的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冶鐵業的發達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黑龍江地區,東至俄羅斯境內的雙城子(烏蘇里斯克)、三江平原,西至甘南、泰來、扎蘭屯,南至拉林河兩岸,北至嫩江、伊春、遜克,均有大量金代鐵製農具、工具、兵器出土。農具類有:犁鏵、犁鏡、趟頭、車川、鋤、鐮、鍬、鏟、鍘刀、垛叉、斧子、鐵鉗、剪刀、菜刀、鐵錘、鐵鍋、鑿子、合頁、鐵釘、秤砣、抹泥板等,足以說明金代冶鐵業的發達以及冶鐵業對金代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由於金初重視農業和大規模的屯田運動,使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地區,由原始的自然狀態,一下子變成墾區遍佈、村鎮稠密的地區,黑龍江和吉林北部多年來發現的300餘座金代古城遺址就足以證明。使東北地區的人口、由金建國前的不足30萬,發展到金章宗時代的664萬,把原始狀態的“北大荒”變成了良田萬頃、稻菽飄香的農業區域。這次黑龍江地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開發運動,繁榮了黑龍江地區經濟,推動了黑龍江流域的文明與進步,這是金朝為中華民族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金朝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金代文物,遠勝遼元”。著名金史專家張博泉先生評價金代文化“漠野文開道自尊”,“遺山時頌有名篇”⑧,可見金代在文學藝術方面成就也不小。雖然沒有達到唐詩宋詞那樣的高度,但是金朝在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

1、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洪皓、宇文虛中、党懷英、趙秉文、完顏亮、完顏璹、趙渢、楊雲翼,畫家張瑜,畫家兼書法家任詢、王庭筠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大學問家元好問,堪稱唐宋以來文學的集大成者,成為金元之際北方文壇的一代宗主。

2、創造了女真文字。金朝在太祖年間創造了女真大字,熙宗年間又創造了女真小字,使女真族成為我國既有自己語言又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雖然目前女真語基本上己成了化石,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女真語轉化了的漢語是今天普通話的基礎。因為女真語彙在金末被大量用於戲劇之中,這些女真語轉化了的漢語形成當時金院本、諸宮調,直到後來元曲的重要語言基礎。這一語言發音形式又演變成明清官語,也就是今天的京腔兒。這種京腔與北方(拉林——阿勒楚喀)方言結合,形成了目前通用的普通話。這是金朝女真族對中華民族標準語音形成的特殊貢獻。

3、奠定了元曲的基石。金代後期在社會中廣泛流行的院本、諸宮調,以董解元的《西廂記》為代表,創作整理了14種調,共193套組曲,這些形成後來元曲的直接源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又一高峰,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又一重大貢獻。

解放後至今,相繼在山西侯馬等出土的金墓中,出土大量的戲臺磚雕,戲曲中生、旦、淨、末、醜等角色的磚雕,說明當時戲劇表演十分廣泛,人們非常喜愛戲劇,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正是女真文化的南漸,才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華文化最終成為多元一體,兼收幷蓄的完整體系。女真文化中剛健雄毅、豪放粗獷的藝術風格,崇真尚實、以俗為美的審美傾向,給同時代纏綿柔弱的南宋文學帶來了北方清新質樸的氣息,促進了中國通俗文學的院本、雜劇和小說的發展。

在科技和其他方面的特殊貢獻

1、豐富了中華醫學。在醫學方面,湧現出劉完素、張完素、張從政、李杲等一批名醫,創造出了以出汗和吐瀉方法為主驅病的“攻下派”,為豐富中華醫學做出了貢獻。

2、發明了蒸餾酒。蒸餾酒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白酒。1989年在河北青龍縣出土了一件金代蒸餾酒器銅甑,2006年在阿城玉泉又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銅甑,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蒸餾酒器。據考證,金熙宗時期,金兀朮將道家太一教創始人蕭抱珍請到金源內地松峰山太虛洞傳道。蕭道長用蒸餾法制藥露為百姓醫病,又被請到宮廷為皇后醫病,金熙宗賜以“太一萬壽”匾額並與蕭道長成為圍棋棋友。蕭抱珍為報皇恩,將對外不傳的蒸餾法秘笈獻於金朝廷,才有了今天的蒸餾酒。蒸餾酒的發明,是金代女真人對中國甚至是對人類的一個重大貢獻。

3、改善了飲食居住習慣。在食品飲食方面,女真人發明了火鍋、餃子、酸菜、豆汁、大醬等食品,都是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貢獻。女真人從黑龍江南遷到河北、山東等地後,把自己發明的火炕帶到了中原,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之一。

總之,女真民族所建立的金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斷代王朝。金朝對底定我國北方疆域、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和融合,對溝通長城內外的兩大民族體系、促進各民族平等的統一的中國的形成,對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開闢,對北疆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文學藝術和其他很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地評價金朝的重大歷史作用。

註釋:

①《金帝后妃全傳》序,哈爾濱出版社1998年版

②《金史·禮志》

③見《金上京文史論叢》洪仁懷、關伯陽合著《試論金王朝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④見薛瑞兆郭明志編纂《全金詩》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⑤見洪仁懷、關伯陽《試論金王朝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⑥《大金國志》

⑦《夢梁錄·麵食店》

⑧《金帝后妃全傳》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