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那麼多方劑,是如何記憶下來的?

平凡的武人


學中醫,就是要熟讀硬背,但方劑配編有其湯頭歌,很容易記住的,尤其是學中醫要求早一點好,如18歲前學中醫,記憶力好,能記住。

當然了,熟讀湯頭歌,不如臨證多,熟在巧中巧在練,不斷的去應用,才能記得住。

還有的老中醫,記住了基本的治病方劑,隨證加減,就可以了。

中醫貴在靈活應用,熟記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辯證方;再加上衛氣營血、臟腑辯證方,就可以應付日常了;若想有所突破,就看悟性與造化了。


盧軼稱心


關於中醫方,怎麼背,

我曾經,背過湯頭歌,後來都扔了,不學了

其實,好的中醫郎中,都是有專長的,有的專治胃病,有的專治腿腳痛,有的專治頭痛頭暈的,等等。只要研究這一個小方向,背這一部分的方子,就簡單了。一箇中醫郎中,什麼病都接,什麼病都治,可以斷定,不是個名中醫。

所以,中醫的古方很多,但對於中醫大夫來講,他只學一部分,應用精了幾個方子,就能出名。有句話說,一招鮮,吃遍天。一招用絕了,別的就不用全都會。就連醫聖張仲景,最拿手的,就是六味地黃丸。


用戶542945938792


如果沒有這些記錄,今天的中醫不一定有今天這麼好!

中醫的傳承

其實中醫理論出現得非常早,中醫理論記錄也非常早,在《黃帝內經》之前就有一些醫籍,比如馬王堆出土的一些醫籍。但是中醫具體是怎麼看病的?這個記錄卻並不早。

最早的記錄:《診籍》

淳于意

中醫最早的記錄其實是淳于意的《診籍》。《診籍》裡記載了二十五例病例,其中十五例治好了,十例沒有治好。從這些病例我們可以特別清晰地看出來當時淳于意診斷用的方法;他的脈摸在哪兒了;哪個脈有問題,代表什麼病;他根據什麼來判斷這個人會出什麼問題;什麼時候死;他能不能治好,等等,所以淳于意的《診籍》在中醫裡特別有地位。

因為淳于意有他的診斷體系,《診籍》讓我們具體地看到了中醫到底是怎麼看病的。當時中醫有很多流派,扁鵲學派、《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等有很多內容。

《扁鵲見蔡桓公》也是一種記錄,這個記錄雖然有一定寓言的特點,但這絕對不是憑空編出來的,因為它的層次特別分明。

《診籍》之後的黑暗期

淳于意的記載是非常傑出的,但之後的記載就很少了,所以後面中醫學走過一段黑暗期,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發展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黑暗期呢?這與當時對醫學記載、醫生看病的記載非常疏略有關,大家對記載醫生是怎麼看病的沒有重視,而是熱衷於抄方。

遺憾的孫思邈醫學

藥王孫思邈寫了一部特別重要的書——《千金方》,裡面收集的全是藥方。但是這些方怎麼用,在什麼情況用?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經驗,因為孫思邈沒有記錄他的病案,他整天奔走於大山之間給老百姓看病,非常遺憾。這是孫思邈醫學的一大損失。

宋代:出現真正的醫案記載

許叔微

唐代孫思邈的病案沒有被記載下來,那麼什麼時候中醫終於真正有病案的記載了呢?直到宋代的許叔微出現。

許叔微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是經方派的創始人。為什麼這麼說?當時研究《傷寒論》的人很多,但是怎麼用,大家都各有心得,但只是寫寫心得。

許叔微幹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他把他怎麼治病,把治病的病例記錄下來了,而且記錄得特別清晰。患者得了什麼病,他認為患者的哪些症狀符合《傷寒論》裡哪個方子的方證,方子用過以後,效果如何,幾天好,都特別清晰地記錄下來了。

許叔微開拓了病例記載之先河。尤其是他的《傷寒九十論》,是中醫裡最早真正系統記載醫案的論著。

金元:病例記載較為詳盡

李東垣

到了後世,記載醫案也越來越發展,到了金元時期出現了四大名醫,比如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他的脾胃論見解獨到,他的醫學思想得以傳播就與他寫病例有關,他把怎麼治病一個一個都寫下來了,給誰治,用的哪個方子治的,都寫得很清楚。

張子和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的病歷記載也非常多。其實他的方法非常簡單: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什麼他的學術思想傳承這麼好,與他的病例記載詳細有關。

開始記載醫生看病的過程,為保留中醫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明清:醫案記錄開始繁榮

進入明清,醫案記錄便開始繁榮了。明清醫家的成熟與醫案的發展有直接關係。當然,醫學思想也有發展。

繆希雍

繆希雍,他的《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特別詳細地記錄了他看病的過程。這本書本來是他朋友寫的醫學筆記,但後來他的弟子往裡面加了繆希雍的病例,結果成了繆希雍的著作了。

在書裡,繆希雍是怎麼看的病,這病的來龍去脈,都描述得非常非常詳盡。他對本草特別熟,我經常用的滋脾陰的方子就跟看繆希雍的病例有關,我遇到這樣的病症,腦子裡一下子就會想起來繆希雍原來看過這樣的病,這樣用過。

喻嘉言

同時代的喻嘉言也是這樣,他入關的時候還出家當過和尚。他知道傳播的力量,所以他特別重視寫醫案。他的醫案是有格式的。要求記錄患者的出生時間、先天八字、什麼時候發病的、發病時的五運六氣如何等,記載得非常詳細。

他基本上是做了一個特別全的中醫體系下的病例模式,參照這種模式,我們今天去看病,思路也會全面。

很多病之所以看不好,就是一號脈就確定有什麼病了,實際上並沒有更多地去觀察和收集信息,所以,往往看病效果會下降。

喻嘉言的病例裡有情感,有跟患者的情感,有患者詳盡的患病資料記錄,有自己開方的思路,有自己的方子,又有預後如何。

為什麼明朝醫學一下繁榮起來了,這跟大家記載病例是有關係的。

清朝:醫案記錄的高峰

到了清代也是如此,清代的名醫基本都是擅長記病例的。

葉天士

應該說醫案記錄到清朝達到了一個高峰,比如說葉天士,他寫了《臨證指南醫案》。這本書應該是葉天士平時出診的記錄,時他的弟子們寫的。

葉天士拜過十七位老師,從他的醫案裡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患者的方子包含哪些法,金匱法、傷寒法、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的方法、唐人法等等。他的方子包含各種方法,他有這麼多思路,可以把這些方法揉到一起給患者用。

所以這葉天士醫案的地位怎樣?葉天士之後學中醫的人幾乎人手一本《臨正指南醫案》,很多江南醫生照葫蘆畫瓢,就連病例都模仿葉天士的寫法,甚至筆體都模仿。這就起到了傳播作用,也就是把看病的學術思想融到醫案裡面去了。

他的醫學理論總共沒幾個字,但你通過《臨證指南醫案》發現,他的學術體系極其龐大。你看著這些記錄,就好像葉天士在你身邊給你講一樣。春天,老人頭暈,乾咳,怎麼治?春天肝木上升,腎水缺乏滋養,這時必須要柔肝、柔腎、補腎,需要熟地、白芍。

葉天士的醫學思想更多地體現於他的醫案裡。

徐靈胎

再如徐靈胎。徐靈胎看的書更雜,他全是自學,他學了東西后,會把很多方法用到病例裡,比如說瘀血。

瘀血的人,晚上疼白天輕。他治好過一個瘀血的人。烏鎮的,這個人的特點是白天好人一個,晚上渾身疼得像被鞭子抽。他們家為了給他治病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最後有人跟他說找徐靈胎治病。結果徐靈胎一看就知道他是瘀血,化瘀吧,用各種方法,結果這個人的病就好了。

他的這個思想就是揉在病例裡了。這個病例裡用到了暈法、燙法、燻蒸法、藥丸、湯藥等,各種方法用到一個人身上,把這個人給治好了,把落脈的瘀阻通開了。

徐靈胎與葉天士的不同

徐靈胎的病例全是自己記載的,有心眼,有些藥他沒有寫,我們不知道他開的什麼方,他只說“法”。但是葉天士的病例全是學生記的,可能葉天士講得不多,但是他有方子,有思路。預後如何,後面怎麼給患者用藥等,最後怎麼樣,沒有詳細記載,只是病例。

雖然兩位都是清代的醫學大家,都有很詳細的病例記載,但在我看來,都不夠完備,都有他的缺陷。但無論如何,他們有醫案,除理論之外,還有更多的病例,怎麼去用的,怎麼驗證的,所以大家信服他們。

在記錄醫學案例的時候要心裡有數,要記得詳盡一些。

陳士鐸

徐靈胎和葉天士是一代名家,明清時候也有可惜的,比如陳士鐸。

陳士鐸每本書的方子,拿來治病效果都很好,如果有人真的把陳士鐸的書研究透了,我覺得這個人一定是中醫高手,他寫得太多太好了,寫的是道家的方子。但是現代人用得很少,因為陳士鐸只寫方子,病例寫得不詳細,“一人如何如何”,寫得非常簡單,他的方子效果到底如何,你是用過有實踐了,知道效果很好,如果沒有實踐的,一片模糊。

傅青主

傅青主也是這樣。傅青主確實是一代名家,但是特別遺憾的是,傅青主幾乎沒有留下醫案,但是他留下的有書——《女科》。有的學者認為這跟陳士鐸的書有關,但是不是傅青主寫的,學術界都在討論。因為傅青主沒有留下病例,如果有一個病例存在,大家都會看到原來他用過,還用得很好。

但是特別遺憾,傅青主沒有留下病例,留下的都是傳說。傳說有什麼的問題呢,傳說有時候會偏離中醫的理論,會超出這個範圍,會引起大家的懷疑。

缺乏醫案,價值被打了折扣

正是因為傅青主、陳士鐸沒有留下詳細的醫案記錄,所以,他們的醫學價值,被後世打了個折扣。

甚至陳士鐸的書,大家都會懷疑寫得到底好不好。很少有人看陳士鐸的書,而真正研究他的人,都成高手了。李可老先生用的引火湯就是陳士鐸治療“喉症”的,引火湯治療三叉神經痛,三副藥必見效。還有治療虛火上炎,有個小夥子說他兩年口腔潰瘍沒有好過,我給他用了引火湯,居然好了,火下去了。

如此有效的方子,就在陳士鐸的書裡,像這樣的方子不是成百個,而是上千個。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用,非常遺憾,他的醫學理論體系沒有得到支持,價值給大家模糊了。

民國:醫案記載特別詳細

張錫純

到了民國,張錫純出現了。作為民國中醫第一大家,張錫純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病例記載詳細,患者什麼名字、什麼單位、什麼職務、患了什麼病,用什麼方治療的,什麼時候好的,幾副方好的。所以他的理論,大家看到用得這麼好,都樂於學習。

☆☆

記錄中醫★★

記錄要求

在中醫發展好的時候,都是病例、醫案發展好的時候。記錄中醫非常關鍵,記錄中醫的時候,我提幾點要求:

第一客觀地去記錄,注意傳說會嚴重影響中醫的記錄

原來民間老百姓都喜歡傳說,在各地縣誌裡都會發現,記錄有一個名醫,看到棺材裡的死人流出的血是新鮮的,然後用針紮了一下,把人給救活了。這種東西會影響中醫的真實性,會影響記錄的質量。

在記錄的時候,要非常客觀地去記錄。記錄中醫的時候是帶著情感,帶著對中醫的熱愛去記錄的,但是必須要客觀公正。一定要客觀公正、一定詳細記錄,但決不能只講好的地方,不能記太多傳說,要參考海外紀錄片的風格,客觀非常重要,客觀才有價值。

第二連續全方位的記錄非常重要

比如某個名醫治一個患者,病案沒有連續,當時治得很好,但後來怎麼樣,康復後隔一段時間再去記錄,現在怎麼樣,一年以後怎麼樣,記錄要持續下去。全方位記錄就是指從各個方面來記錄,比如舌像怎麼樣,治療中還用過什麼其他的方法,這樣記錄會對它的醫學價值保留有好處。

若能掌握相關的醫學知識會更好,比如在治療這個過程中,會採用其他的治療方法,兩者會互相干擾,那麼患者的舌像沒變化,說明有可能病沒好,這時就需要連續記錄。一定要記錄下去,記錄醫生最終是怎麼把患者治好的。

因為我們有時候一治,這個症狀一時取消了,覺得好了,其實未必真好了。比如我是肝氣不出的人,一服柴胡加龍骨湯,病狀就消失了,睡著覺了、不胸悶了、兩肋疼痛消失了、不頭暈了、不嘔吐了,以為好了,可是舌像沒有改變,過了兩個月,又開始失眠了。

記錄什麼

一方面記錄病例

記錄病例就是記錄病案、醫案,醫生是怎麼看病的,這個非常關鍵,這會給後面的醫生提供非常詳細的資料。

記錄醫案,我覺得應包括很多古老的記憶,如果醫生允許的話。中醫有個問題,就是大家都拿著自己的絕活,往往不外露,感覺外露會影響飯碗。

許叔微當年把秘方都公開,寫成《普濟本事方》,葉天士天天看,裡面收集的全是秘方,他是了不起的中醫。所以有些古老的記憶,裡面有很多秘訣,有很多自己的心得。

這些東西的丟失,是中醫特別大的損失。很多老先生的孩子們都沒搞中醫,老先生的方子,老先生都帶走了,特別遺憾。

這個古老記憶的客觀記錄非常非常了不起,這是讓民族中醫能夠發展下去,一脈相傳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息縣鄉村情


確切說,背方劑都是亂來。人的病不會按你書上寫的生,你能背幾個方?一個大城市千多萬人,就靠你背的幾個方子就能治?加減方是什麼鬼?古人蠢到不懂加減嗎?現代人在中醫方面要比古人更智慧,為什麼幾百年無任何歷史性突破?寫不出比內經更好的書?——現實是,現代中醫一代不如一代,真會用、真懂的中醫人,少到九牛一毛。


醫學蒙笙


你問:“中醫那麼多方劑是怎麼背下來的?”我回答你:“是的!”學習是非常辛苦的,是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或汗水。

第一:學中醫沒有捷徑,方劑肯定是要背誦。

學習中醫,要背誦的東西太多,像什麼藥理、藥味、藥性、方劑、經絡等等。

有一些基本的方劑,記熟了以後可以靈活運用,可以在一些基本的方劑上面去加減。所以你熟悉了一些基礎的方劑後,也會熟悉到另外一些相近的方劑。

第二:找出背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說,我們在背誦方劑的時候,我們可以找一些諧音,把方劑組成一句順口溜,這樣的話便於記住方劑。

也可以找出最佳記憶的時間,比如清晨,科學家發現人在清晨的時候,記憶是非常顯著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到你一點點的幫助。祝你心想事成,謝謝!


方玉的心家


在開始,就是背誦。例如汪昂的《湯頭歌括》,陳修園的《經方歌括》。這是沒有任何捷徑的。當然有些方劑可以巧記,例如,生脈飲,生(參)脈(麥)飲品嚐五味;三才湯中三才(天冬、地黃、人參)立等等。

等有一定的積累之後,可以推衍記憶。例如:桂枝湯,加味變桂枝加桂湯,變桂枝加葛根湯,黃芪桂枝湯,小建中湯等等;減味,桂枝去桂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等等;複方,合麻黃湯為桂枝麻黃各半湯;合小柴胡湯為柴胡桂枝湯等等。

同一方劑由於藥物的炮製合劑量不同,其作用是不同的。如四物湯,為當歸、芍藥、地黃、川芎。當歸有全歸、歸頭、歸身、歸尾、酒制、幹品的區別;芍藥,有白芍、赤芍、幹品、酒炒、醋炒、蜜蒸之別;地黃,鮮地黃、生地、熟地、酒浸之別。這些藥物炮製的不同和劑量的迥異都會導致不同的作用。

方劑的記憶不在於記了多少,而在於活學活用。經方派有一個柴胡湯派,一個小柴胡湯用的出神入化,通過小柴胡湯的加減變化,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所以要學好方劑,中藥學一定要學好。《神農本草經》、《藥性賦》、《四百味》等學好之後,就可以用有限的方劑治療絕大多數疾病。要不然即使能背誦《普濟方》,也會有無可用之方的感嘆。


喃語低徊


中醫治病有根,以血氣為根,風寒暑溼熱不平衡為病症,中藥方劑也有根,以氣和味為根,溫熱寒涼芳香,酸甜苦辛鹹,補洩吐下,對症下藥,找到最原始根就好記了,你看《病症》兩個字如果不被《疒》字包著讀《秉正》,意思就是正氣被外來的包裹了,這時用藥去排除《疒》正氣就回來了。這是我理解的中醫,和中醫方劑


笑看蒼生38677542


把《傷寒論》全背下來,反覆琢磨個味藥的功用和配伍的含義。傷寒方搞清楚了,後世方一看就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不用背,學的是用方思路。當然也有看不懂的,如果創造方子的人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或者說的是錯的,又沒有證據證明方子有效,那麼就不要浪費時間了。


淵漠437


剛開始肯定要背的,像學語文一樣,經典就要背誦。背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有自己拿手的方子,或者說是自己用得最經常的方子,這個時候可能會對方子做修改。再後來,體會深了,發現自己的修改也有錯誤的地方,這個時候用方子就基本上不出問題了。一般的醫生到這個水平就差不多到頂了,就是對某類疾病有自己獨特的手段,已經是有專長了。到這個階段就會去嘗試其它的方子。方子那麼多,藥卻是固定的,神醫才能根據藥性自己組方,大部分醫生還是守方。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其實準確來說是記藥性吧(雖然我不是讀醫的)。。。我有個親戚中醫來的。以前他說過,(一般情況下)越厲害的中醫開的藥方越少,越沒料的藥方中藥越多。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厲害的把握準,再結合每個病人體質,天氣氣候,當期的藥品質。。。等開藥方。而有些可能不太準的,則開大藥包(好似這樣叫,忘記了),反正a藥b藥不相沖。該病不是a就是b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