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农工商顺序到底是怎么排的?为何士排最前,商排最后?

不吃甜豆腐脑怪


你好,我是靖宇读史。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題。

我国古代社会把人分为四个阶级:士、农、工、商。由此可见:士,读书人,排第一位。而商最后,被人瞧不起。为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和我国历史有相当大的关系。夏商西周之前,应该说士农工商排名并不明显。因为生产力相当不发达。人们以能吃饱饭为基本要素,没有太多人去关心士农工商之类,甚至概念都没那么明显。

自从东周王室衰落,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天天打仗,文争武斗。诸子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医家,阴阳家,名家等等,各为其主,为执政者出谋划策,并不断得到他们的重视。如最著名的商鞅,李悝,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等,而要懂得这些并得到发展就是读书学习。所以,读书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事情。特别儒家思想基础牢固之后,读书做官仕途成为几千年的传承。

其次,农业放在第二位。本来“民以食为天”才是第一位的。但自从做官为重就排第二了。因为人们认识到,做官才能真正解决吃饭的问题。吃不解决,人心就不稳,老百姓人人都能衣食无忧,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粮食生产非常重要,所以把农放第二位。

第三,手工业者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很重要,所以放第三位。

第四:为什么把商人放最后呢?因为商人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事,商人唯利是图,往往为了谋取利益而不顾社会道义。古人认为:商人代表的是贪婪和欲望,不能鼓励,必须打压,所以把商人放在最后,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社会地位,也被人瞧不起。也就是读书人眼中的铜臭味。

古时候怎么实施对商人的这种打压呢?就是国家给商人很多方面限制。比如在宴会当中,商人一定要坐在下面,读书人坐上面(尊卑有序);尽管你有钱,但衣服穿着不能太华丽;交税的时候商人要比别人多交。在吃住行等其它方面,也对商人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越你的身份地位。

现在的人们正好相反,有钱第一,农民农民工成了最底层。说的都是人人平等,但是看不起农民工的比比皆是。希望人们还是改变观念。读书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树立远大理想。而不是一味钻在钱眼,升官发财。





靖宇读史


我是偷听制笔的强哥。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问题古代士农工商顺序到底是怎么排的。为何士排最前,商排最后。

我的回答是:古代士农工商就是按1、士;2、农;3、工;4、商的顺序排的。士排最前是因为他是统治阶级,商排最后,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商人并不事生产,通过信息差赚差价,从古代生产力来讲,鼓励经商,就不会有人生产,对经济发展不利,从古代道德标准来说,经商赚取的差价为士人所不齿,是钻营投机,在以德治国的传统社会,商的形象道德较低,所以排最后。

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所帮助


偷听制笔


我字多,看我!从最初的没有尊卑之别到后来的明确排序,从士、农、工、商四类群体看古代百姓乃至君王的思想。

士农工商是封建王朝对于当时的百姓阶层的一个分类,其中士代表着读书人也有官员的意思,农是泛指从事从业劳动之人,工则是代表着手艺人,比如冶铁之类的工匠,商的意思跟现在是一样的,都是商人的意思,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古代以读书人为尊以商人为卑。

最早的士农工商并无高低贵贱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重用管仲为国家实施变法,为了提高齐国的国力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也就是将当时的人们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军士、农业劳动者、工匠、商人并分别进行改革,而管仲提出的四民在当时是并无等级差距的,只是四种不同的群体好进行改革,这点可以从管仲对商业的重视就能看出,为了让齐国经济更快速的发展,管仲提倡并支持农民可以跟其他国家的人进行贸易往来,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管仲早年也是经商,所以在当时还没有后来的等级划分,并且当时管仲提出的士并不是读书人,而是军士。

持续上升的士道

起初士只是作为象征性的排名第一,因为在当时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读书远远没有比种地来的实在,但是在战国时期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各个国家都在寻找有才能的才子,这些人自然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所以士的地位已经实至名归,从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给战国带来多大的影响就能看出士的作用。

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相当于独宠读书人,让读书人的地位再一次水涨船高,等到了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让每一个寒门读书人都有进城做官的机会,让以读书人为群体的士彻底发扬光大。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古代对于读书人的追捧以及以读书为荣的感慨,并且在古代都是书生治国,可见书生对于封建王朝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三者,由此士农工商中士排第一实至名归。

士排第一是实至名归,但是论对国家贡献来讲,商人虽然比不过读书人,但当时对于国家的贡献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超越了农和工,可为何商人却排最后?

以商为荣的朝代

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商朝,商朝又被称之为殷商,也是在这个朝代彻底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群体,商人。在殷商时期商人并不是如后来一般位于底层,相反商人是非常受爱戴的,人们也不以做商人为耻,后来因为纣王的昏庸导致商朝灭亡周朝接替,不同于商朝对商人的宽容,周朝认为商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人民不从事农业只专心经商从而导致国力变弱,于是在周朝之后商人的身份就一直颇受打击,就算商人明显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超过前三者,但是地位依旧不高。

封建时期的特殊思想

对于统治者来说虽然商人确实能给国家带来经济上的发展,但是我国在封建时期一直尊崇的是农业兴国,也就是说农民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阶层,上面有高级人才出谋划策,下面有辛勤农业劳动者给全国供应粮草,所以农民理应排名第二,至于商人在古代历代都被视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所以受到当时的书生和其他人唾弃,认为不过是偷奸耍滑之人,并且用“一身铜臭味”来形容一个人除了有钱再无其他,这也是商人被排最末的原因。

结语:由此可见古代对于读书人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歧视都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根深蒂固的,虽然这四类群体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一边歧视着商人一边获取着商人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有些奇怪?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如何排名这四类群体,欢迎评论。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点赞+关注,您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士农工商”是古代所谓四民,经指做官的、从农的、百工、经商的。最早在春秋战国是提出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於管子。”顾炎武认为,齐国丞相管仲最先提出“士农工商”说,所以四民制度起源于管仲,而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说法。管仲在齐国进行变法改革,“四民”制度是变法中的一部分,而这也被认为是四民制度的首次实践。

管仲所提出的“士农工商四民者”,与后世的“士农工商阶层”是完全不同的。管仲所提出的四民当中的“士”,不是读书人,而是军士。管仲的政策是将国民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这里的划分只是职业上的不同,并没有尊卑之分。管仲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是说四民都是国家基石,不可或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时间推移,后世统治者对于四民制度进行重新构建,士农工商从对于行业的划分转变为尊卑排序。在户籍制度出现并完善后,四民制度成为了一种概念,不过统治者显然是需要这种概念的。统治者需要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阶层,且士要在最前面,以体现士人阶级的特权和地位。农则紧随其后,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体现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工匠在古代并不受重视,所以还要排在农后面。而商贾在奉行重农抑商的古代,自然只能排在末位,被归为“四民”当中的“贱籍”。所以,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亦是统治者的需要。




陈小二do


古代的社会阶级排名为“士农工商”,那么这个排名究竟因何而产生呢?

阶级排名主要还是根据社会贡献来编排,古代的四大阶级自然也是依据这个标准来排名的。

士为何是最高级:古代的读书模式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今天读书需要历经很多阶段(大中小学),而且就算是完成了所有的阶段,也不一定可以踏入政治圈子。

但是古代时期就不是如此了,古时的读书目的比较单一,就是踏入政界开创自己的事业。所以古代的士人群体就是国家的实际管理者,他们共同组成了国家机器的零件,一些优秀的士人(比如说改革家等),他们更是从根本上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所以说士人群体的存在是国家发展延续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奠基,其他的一切群体包括皇室都没法继续生存。

农民为何能成为第二:农民在古代的地位看似“不起眼”,但是它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生存的重要阶层。

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地道的农耕型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够发达,所以经济实力主要是依靠粮食生产和储备水平来体现。而且古代的耕种技术比较低下,粮食产量也相对较低,这就需要一大批农民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解决国家的温饱问题。

所以将农民的地位抬高有两个因素,一是中央为了鼓励更多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以农业生产为荣。

二是农民的地位确实非常重要,毕竟是他们给了人们稳定生活的基础。

手工业为何“屈居”于农业之后:通过对农业领域的解释,可以说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要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则就需要手工业者的加入了。

古代的手工业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各大生产工厂,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锅碗瓢盆和桌椅板凳,均需要手工业者们来提供。所以手工业领域对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它在民众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所以能排到第三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商人为何地位最低: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前三者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对社会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作用,他们的存在都让社会更加进步,可是商人阶层有什么贡献呢?无论是古代的商人还是今天的商人,他们本质上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他们只不过是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角色,而且还会在营销过程中谋取一定的利益。

所以这个群体在古代是不那么受待见的,其他阶层的人都把他们看作是以投机方式谋取私人利益的人,对社会没有做出贡献,虽然很多商人都非常有钱,但是其地位和名声却一直都上不去。 看看古代对于商人就没什么好字眼儿,什么无奸不商、为富不仁等等。

综上所述,阶级排名的高低主要依据的是社会贡献度的高低,但是这种排名到今天就不再适用了,在如今的社会发展模式下,资产保有量是衡量个人或者团体地位的重要标准,所以商人的地位也完成了“逆袭”。

当然,如果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这其实就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首先“士”乃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核心,统治者需要他们来帮助治理国家。而农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在古代农耕社会,没有农民,就意味着没有吃的,所以农民的地位必须要拔高。

至于“工”,同样是统治者所需要,毕竟衣食住行都得需要有人服务。至于商人,那几乎就是站在了统治者的对立面,他们有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如果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那无疑就是一方豪强,威胁统治。


白话历史君


我国古代社会把人分为四个阶级:士、农、工、商。把读书人摆在第一位,把做生意的商人放在最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读书人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主要群体,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人的带领。把读书人放在第一位,就是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读书就能知书达理,接受圣贤教育就能提高做人的修养学问,人人都知书达理,人人都有修养有学问,这个社会就会和谐。所以在古代,人人争相读书做学问,即使考中一个秀才,我们经常说的穷秀才,那在社会上也是有地位的,也是受人尊重的人。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不解决,人心就不稳,老百姓人人都能衣食无忧,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粮食生产非常重要,把农民放在第二位,鼓励他们多参加生产劳动,多收粮食。那手工业者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很重要,所以放第三位。

为什么把商人放最后呢?因为商人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事,商人唯利是图,往往为了谋取利益而不顾社会道义。他们代表的是贪婪和欲望,不能鼓励,必须打压,所以把商人放在最后,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社会地位,也被人瞧不起。

那怎么实施对商人的这种打压呢?就是国家给他很多限制。比如在宴会当中,商人一定要坐在下面,读书人坐上面;虽然你有钱,但衣服穿着不能太华丽;纳税的时候商人要比别人多纳税。在衣食住行方面,对商人都有严格的限制,不能超越你的身份地位。

现在不同了,价值观反过来了。有钱就有名、有地位,有钱就有一切,可以为所欲为,金钱成了决定社会等级的唯一因素,造成社会大众一切向钱看,人人唯利是图,继而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一旦金钱成了人们追求的第一目标,就很难感觉到社会的和谐幸福了。

而现在真正做学问的呢,很可怜,社会上没地位,没人瞧得起,因为人们只看你有多少钱,只用这个标准。所以现在全体人民都变成商人了,读书人也被动变成商人了,卖书赚钱,开补习班赚钱,开私人幼儿园赚钱。所以现在尊师重道的风气也失去了,因为只要有钱,什么老师都请得到,孩子就不尊重老师,因为你是我父母花钱请来的,你教我是你的工作,你是为了赚钱,我凭什么尊重你?

所以现在真正做学问的人也少了。大家都在向钱看,写文章的也不愿好好写了,一切为了流量,为了利益,只要能够迎合大众胃口,只要能够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什么文章都写的出来,甚至不顾道德底线,主动写些遭人骂的文章,只要能炒作火了,不择手段,怎么都行。

商人本来就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现在把商人放首位,大家都变成商人,都在争利益,社会就乱了。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还是古人用心良苦,古人看得清楚,想的周到,所以才这样做,把商人放在最后一位。



御前带刀侍卫


士农工商,古代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农:“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

工:“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商: 商是互通有无的,


小蚁挺悬南徐


因为古代认为要按照这个标准的大多都是士阶级,他们当然想要让自己地位最高了。

古代人认为商人只会赚差价,对整个统一的国家来说没什么益处。商人又不是去外国赚外国人的钱,于本国发展没什么实际的贡献。地位自然低。


大辉boss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古代推崇道德品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风气更多的是靠读书人体现的,顾名思义“士”就是士大夫泛指读书人、有学问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排在第一位。而古代是农耕文化,农业劳作粮食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农民很重要排第二位。“工”泛指工人、工匠主要从事制作生产工具、器械,所以紧随其后排第三位。为什么商人排最后呢?因为他们不从事生产劳作,总是投机倒把、唯利是图,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社会的道义,他们代表着欲望和贪婪,所以排最后。


红尘有你173676104


士也就是做官,也就是贵族,农是立国之本,工,供给人衣食住行,商也就是二道贩子,普遍认为没什么用,所以排在最后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