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朝鮮的歷史爭奪——我國消失的瓦爾喀人(三)

接續前文 (又名: )。

提起瓦爾喀人歷史,其實還是有點敏感性的,他們曾經生活的地域今天基本上都不在國內。過去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對這段瓦爾喀歷史,我們不能提,也不能說,或者人為模糊。

我從小就聽赫哲族歌唱家郭頌的《烏蘇裡船歌》長大,曾經憧憬那裡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然而,老藝術家逝去,再無傳人歌唱。在我讀了大量史書後,對這一帶歷史有所瞭解,每次涉及總會感到胸痛和悲涼。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朝鮮的歷史爭奪——我國消失的瓦爾喀人(三)

烏蘇裡船歌

清初提到瓦爾喀的論述,其實是挺混亂的。沒有自身明確歷史記載的部族,讓外人來記載其歷史必然是有舛誤的。我們把歷史考證部分先放到一邊,簡單說一下比較沒有爭議的結論。

我們現在主要講圖們江流域的瓦爾喀人。歷史上有不少瓦爾喀人或主動歸順,或被動征服,成為建州女真和後來的滿族重要組成部分。建州女真部落在文化上是相當漢化的,所以許多人家都有修家譜的習慣。從這些寶貴的家譜中,我們能夠整理出一些珍貴的線索。

據齊齊哈爾富裕縣三家子屯滿族唐姓的《他塔喇氏家譜》記載,其先祖“居朝鮮瓦爾喀部”。《滿洲實錄》曾載,舒爾哈齊領兵收取“東海瓦爾喀部斐優城”。斐優城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圖們江畔之左岸,位於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所在地的東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鮮的塞別爾郡市。斐優城為金代晚期和東夏國的城址。有人考證,該城為東夏國的“東京”。據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奚關城東距薰春江七里,西距豆滿江五進裡”。

斐優城為元代“奚關總管府”治所,明代為東海瓦爾喀部女真人的活動中心。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朝鮮的歷史爭奪——我國消失的瓦爾喀人(三)

元朝的奚關總官府和中朝邊界

說到這裡,我插一個小細節,以下圖片純屬史實,絕非虛構,對號入座我也不在乎,反正內容不是我寫的,書不是我印的,亮點自找。它為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洗白了一件事——有些歷史稱謂真不是我們現代瞎編的,幾百年前就有,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考證。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朝鮮的歷史爭奪——我國消失的瓦爾喀人(三)

《皇清職貢圖》片段

自元朝以來,元朝皇帝的“女婿之國”高麗國一直試圖拓疆北上,久有併吞中國遼東之志,所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兩岸的女真人民固有土地必然成為其覬覦對象。到了李氏朝鮮,暗中做了大量調查女真人民分佈的間諜勾當。

《李朝實錄》記載,朝鮮魯山君李弘暐三年(1443年)三月己巳對圖們江流域女真人做了調查,這成為我們研究圖們江瓦爾喀人分佈的資料。這一地區瓦爾喀人分為五部分:

1.圖們江上游“水上部落”:會寧西20鮮裡(約16華里)江右畔甫乙下堡(下甫乙下)部落,酋長馬赤哈(馬赤介)是東海瓦爾喀著名首領,歸附努爾哈赤;茂山對岸洪耳部落;明看老、伐伊大等部落。

2.圖們江中游部落:鍾城附近有很多部落,著名的東海瓦爾喀首領有酋長阿堂介;穩城附近有水乙虛、交老等部落。

3.圖們江下游“水下部落”:慶元附近是瓦爾喀人聚居區,著名的東海瓦爾喀首領有酋長泥湯介,萬曆十一年(1583年)因抗拒高麗被殺,其子厚時裡等率妻子投奔努爾哈赤;烏拉攻擊慶元時,此地有夾汝只、毛老、將之羅耳、時錢大、南羅耳、厚乙溫、黃古羅耳等七個部落;縣城,即元朝的奚關城(玄關),也就是清朝的斐優城,是瓦爾喀人重要居住地,這裡的瓦爾喀大首領是策穆特赫,歸附了努爾哈赤。

4.圖們江內部其他部落:圖們江內側慶興、富寧等地還有部落,和慶源、穩城、鍾城、會寧等地部落被高麗方面共稱六鎮“藩胡”。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高麗邊吏設宴招待六鎮瓦爾喀部落大酋長,《李朝實錄》載,“藩胡吃宴之數多至七千餘名。”

5.圖們江西側安楚拉庫部落:大致在今合龍市,是瓦爾喀人聚集區,有7個部落。酋長老土(羅屯)是東海瓦爾喀人著名大首領,歸附努爾哈赤。後面我們還談到這位“老土”。

羅列以上資料是為證明明朝時期圖們江流域的主體人民是什麼人。這裡不是無主之地,並非半島南部人民開拓所得,現今局面是在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政權不斷北侵才形成的。侵略者的步伐雖然止步於鴨綠江和圖們江,但侵略思想一直留存。若干年後,某國運動員在我國東北參賽,頭上都扎著弔喪用的白帶子,寫著窗格子文字要求對中國的土地宣示主權,有些人假裝不懂還去頒獎,丟不丟人?我不信現場一個看懂的人都沒有。

下面我們來論述圖們江瓦爾喀人的來歷。

1.圖們江上游瓦爾喀人是斡朵裡部落後裔:明初女真人稱會寧為阿木河或吾音會,是建州斡朵裡範嗏童氏三家族聚居區,建州左衛右都督猛哥帖木兒曾經在此生活。到明末清初,朝鮮方面調查此處瓦爾喀人還是斡朵裡部落後裔。

2.圖們江中游瓦爾喀人是明初毛憐兀良哈部後裔:明初兀良哈部聚居於鍾城、穩城,毛憐衛大首領把兒遜率族人從土門遷至愁州(鍾城),住在江左伐時溫。

3.圖們江下游瓦爾喀人是明初毛憐兀良哈部和狹義“女真”的後裔:元代奚關總管府設於縣城,明初女真大首領寧馬哈襲元職任奚關萬戶,並歸附明朝。在此地還居住有所謂狹義“女真”後代。

4.圖們江內側其他瓦爾喀人是明初狹義“女真”後裔:這個地區明初南到咸興,北至慶源,居住了大量女真人,遺留有元朝達魯花赤、猛安等職務,有哈蘭(咸興)、洪肯(洪原)、參散(北青)、甲州、阿沙(利城)、禿魯兀(端川)、海洋(吉州)、泰申(海洋附近)、的遏發(海洋附近)、阿都歌(吉州阿罕)、斡合(鏡城附近)、海通(甲州北)、吾籠所(慶源附近)等地。

5.圖們江西側安楚拉庫瓦爾喀人的淵源:圖們江西側明初是建州兀良哈(火兒哈)部居住地,建州衛遷走後,這裡的建州兀良哈大首領是郎卜兒罕,他初任建州衛都指揮使,後任第三任毛憐衛指揮使,官至都督僉事,朝鮮方面也授他為正憲大夫中書院事。明朝和朝鮮授職的區別在於:明朝授實職,朝鮮僅授虛職用於籠絡。到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此處的安楚拉庫瓦爾喀大首領是老土(羅屯),是郎卜兒罕後代。

清初《滿洲實錄》、《武皇帝實錄》等書把圖們江流域包括朝鮮境內至沿海地區劃分為瓦爾喀部分佈區。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努爾哈赤徵琿春境內的斐優城,稱這一帶為東海瓦爾喀部。民國二十年(1931年)複寫本《琿春縣誌》載瓦爾喀部屬地,“為今琿春、和龍、延吉、汪清及現為俄領之巖杵河、圖拉木、海參崴以東地方”。根據《滿洲實錄》記載,瓦爾喀部的中心地域在圖們江中下游到沿海地區。

《滿洲實錄》載努爾哈赤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申奏大明:“鄰朝鮮境瓦爾喀,皆吾所屬。”

又說:“瓦爾喀皆為滿洲所屬。”通過史籍和家譜等記載,上述的瓦爾喀人絕大部分是努爾哈赤先世——斡朵裡部、火兒阿部南遷後留下的遺民,其中不少人是範嗏童氏三家族的旁宗成員。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朝鮮的歷史爭奪——我國消失的瓦爾喀人(三)

現代的圖們江流域入海口政區

16世紀末期,海西葉赫、哈達部落不斷爭鬥,使得二部實力有所減弱,而烏拉部坐收漁利,不斷髮展壯大,拓展疆域,將圖們江一帶乃至生活在朝鮮半島境內的女真人納入自身管轄範圍內,從而壟斷圖們江地區的經濟利益,把持進貢要道。

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建州女真後,出於對人口及經濟利益的需求,同樣將拓展目光放在圖們江地區,並向該地區逐漸滲透自身勢力。

據《滿洲實錄》:“烏拉部本名呼倫,姓納喇,後因國居烏拉河岸,故國名烏拉。烏拉國始祖為納齊布祿,納齊布祿生商堅多爾和齊,商堅多爾和齊生嘉瑪喀碩珠古,嘉瑪喀碩珠古生綏屯,綏屯生都爾機,都爾機生克錫納都督、古對珠延,克錫納都督生切切木,切切木生萬。古對珠延生太蘭,太蘭生布顏,布顏盡收烏拉部,於烏拉河岸洪泥處築城稱王,布顏生布幹、博克多,布顏卒後,子布幹承襲,布乾貝勒卒後,子滿泰襲位。”據考證,清人所載烏拉世系大體正確,但略有疏誤,如嘉瑪喀碩珠古實為兩人,又如綏屯及都爾機均為嘉瑪喀之子,而並非父子關係。

布顏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盡收烏拉部稱王,其統治中心區域以烏拉河即松花江中游為軸心,北由烏拉街以北至南輝發河口;西從雙陽附近,東至烏拉河上游廣大地域。都城位於今吉林市以北約40公里的烏拉街一帶。布顏及其子布干時期,女真部落處於哈達王臺的約束之下,極少見到烏拉部開疆拓土的記載。然而在王臺死後,哈達、葉赫紛爭不斷,加之明朝的打擊使得二部實力大減,烏拉部由於遠離明王朝邊界而並沒有介入其中,部主滿泰及其後的布佔泰趁這一時機大肆開疆拓土,拓展自身勢力範圍。

由於烏拉部西鄰蒙古、葉赫,南有輝發、建州,這些部族勢力均與烏拉大體相當甚至在烏拉之上。在建州勢力尚未到達圖們江及其以北地區的情況下,烏拉東部的圖們江、烏蘇里江及東北方向的鏡泊湖、興凱湖一帶的廣大區域自然成為烏拉擴張的首選方向。約在16世紀末期,其版圖擴大至圖們江地區,逐漸與朝鮮接壤,開始將圖們江沿岸的女真人佔為己有。

萬曆十一年(1583 年),為擒獲頻繁擾亂遼東地區的王杲之子阿臺,李成梁下令出兵圍攻其駐地古勒寨,克城之後“誘城內人出,不分男女老婦盡屠之。”其中被屠戮的人口中就包括為解救孫女及女兒而入城的努爾哈赤父祖塔克世及覺昌安。同年,為報父祖之仇,努爾哈赤憤然起兵,將矛頭直指引導明軍攻打古勒寨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其後數十年中,努爾哈赤在幾大勢力之間縱橫捭闔,不斷髮展自身實力,逐漸實現了女真諸部落的統一。

之後,烏拉與建州在圖們江畔開始了對瓦爾喀女真人的爭奪。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朝鮮的歷史爭奪——我國消失的瓦爾喀人(三)

現在回過頭來說老土。老土祖居圖們江上游,其家族世代為明朝的地方官吏,任明朝一個衛的長官都指揮使或者都督。他們同時也接受朝鮮的委任。迨努爾哈赤興兵之後,圖們江上游的老土首先擺脫朝鮮羈糜,開始吞併附近的女真部落。烏拉部主布佔泰率兵進犯圖們江中下游之後,穩城、鍾城、會寧一帶的女真人紛紛“投入老土處”。朝鮮認為“西方老土,北方忽溫(烏拉部),皆非尋常之比”,提出了“北備忽賊,南拒老土”的對策。視老土為北道之禍根,“必須先除此胡,絕其禍根,北方可無事”。朝鮮和烏拉部主布佔泰多次派兵攻打老土,皆遭慘敗。朝鮮方面認為,老土年已七十,“氣勢之盛,非復囊時”,可他依靠有九個兒子,“子枝強盛,徒眾甚多”,而且“皆有勇力”,“道之受擾”,“諸部之畏憚”,朝鮮方面也沒有好辦法解決。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