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吟唱的一首楚歌。在古代帝王诗作中,其水平之高,可谓前无古人,鲜有来者。牛哥分下述四点来陈述理由。



一、《大风歌》源自真实的生活,唱出了平民出身的帝王深沉的故园情,感人至深。

《大风歌》是刘邦即兴之作,是他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不需宿构,不必矫揉造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刘邦于戎马倥偬之中,挟翦灭英布反叛势力的余威,荣归故乡沛县,与乡亲纵酒同乐。君王思念家乡,家乡以他为荣,场面其乐融融的。刘邦一边击筑,一边引吭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百二十个沛县少儿齐声诵读,气氛达到高潮。刘邦更是百感交集,情不自禁起舞。伴随着乐曲的旋律,刘邦慷慨伤怀,洒泪数行。他非常动情地告诉乡亲,游子悲故乡,百年后我还是要魂归故里。此刻,君臣界限变得模糊了,朴素的人间之情慢慢回归。诗歌语言里,音乐语言里,表情语言里,肢体语言里,莫不洋溢着一种君臣之间难得一见的温情,质朴真诚。历史定格在《大风歌》这一刻,这一刻也成为伟大的一刻。《大风歌》所展示出来的刘邦的境界远高于火烧咸阳、分封天下时的项羽:项羽想的是富贵了不回乡,就好比穿了一身好衣服行走在黑夜里,无人知晓——那是一种暴发户急于炫耀的心态,哪见一点人间真情呢?




二、《大风歌》展现了一位帝王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

《大风歌》寥寥23个字,全是真情的流露。起笔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自有非凡的气象。“大风起兮”描述的是秋风浩荡、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画面,令人联想起刘邦扫荡天下、平定四海、所向无敌的功业。“云飞扬”极力展现飞动昂扬之美,其象征意义在于,既写出了刘邦志存高远、四海为家的心胸,也暗示了他如浮云一样飘荡不定、眷恋故园的心情。虽然只是景物描写,于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成就感、自豪感,还有一份浓浓的乡愁,雄壮豪迈里又富有柔情。如果不是一个胸怀天下、心念社稷的帝王,断然营造不出如此宏大的场面的。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项羽的《垓下歌》的开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楚霸王只会自矜功伐,只知怨天尤人,只顾想着自己,心胸狭隘逼仄,与刘邦有天壤之别。


三、《大风歌》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大一统王朝的热烈追求。

将全篇中“大风”“海内”“四方”联系起来,我们分明感受到刘邦的壮志豪情——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眼里,今日的沛中,是他帝王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驿站。稍事休息调整,他还有登程,继续他的伟大事业。他永远都是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他要把大一统王朝的蓝图变为现实。刘邦早年仰慕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之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像秦始皇一样,不满足于天下一隅之王,要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做前无古人的皇帝。他也像项羽一样,靠武力,靠“威”去征伐,去攻取。不过,他不会沽名钓誉,不会自满,因为只要人生在世,就会面对无限的疆土和无尽的敌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四、《大风歌》是一曲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表达了深沉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旦成为前无古人、至高无上的君王,刘邦油然而生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忧虑感。回首往事,那些与自己一同起义讨伐暴秦的同路人,一个个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然后又一个个被自己剿灭。现如今,自己年事已高,伤病缠身,恐怕要不久于人世了,而刘氏的大汉王朝刚刚开始。对他而言,最短缺的资源不是疆土,不是财货,而是寿命与人心。想到这里,刘邦由喜而悲:老天吝啬,不会借给他一寸光阴;人心难测,只能向故老倾吐心声。秦始皇想要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是他身后,大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了。秦朝是因为不施仁义而失民心丢天下的,而刘邦则是约法三章、与民休息,该是能赢得民心了吧?刘邦心里没有底,于是投石问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太依恋他亲手缔造的大汉王朝了,他太担心自己走后的江山社稷了。此刻,他很无助,也只能用歌声求助于家乡父老,也是自己的臣民,与我一起捍卫我们的大汉江山吧。


懿头牛


毛主席曾经赞赏过刘邦的《大风歌》,他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

毛主席还专门亲自手书《大风歌》,他没有写题目,直接写:"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后在后面写上了"刘邦大风歌"五个字。

《大风歌》语言精炼,但是内容却丰富,全文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三句话,23个字,但是却包含了刘邦心里复杂的感情。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同时也是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的一种概括,是对那一个宏大时代的描写。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对刘邦在乱世之中获得成功,建立大汉王朝,又顺利平定内部叛乱之后,衣锦还乡的壮志豪情的一种直接描写。充分体现了刘邦这时候内心的志得意满。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忧虑。总结以上的时代背景和刘邦志得意满的心情,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群雄争霸的时代,刘邦深知创业之艰辛,虽然已经建立起大汉王朝,但是巩固政权不易,守业不易。刘邦急需招纳人才来帮助自己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


毛主席就多次高度评价过刘邦,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相当成功的一位政治家。再看回毛主席书写的大风歌,一首充满气魄的诗,再加上充满气魄的字,更显得大气,有气吞山河之势。


一盘拉条子


几乎为天籁之音。千古帝王诗词,此为第一篇。全在一个“真”字。想想乾隆五万首,再看《大风歌》,感觉更好。

作诗时已经62岁,刚刚剿灭了英布,平定了第三场叛乱,既有战胜的余威与得意,又有暮年苍老下江山的忧虑,《大风歌》短短三句,却涵盖了从秦末大乱到大汉建立,再到立足当下现实的未来之忧,有着极大的时空跳跃和审美。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兮云飞扬。看似简单的六个字,说起风了,云吹乱了,天要下雨了,却以自然天象的变化,喻示着风起云涌的秦末大动乱。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张良、范增,萧何韩信,这一大票乱世人物,及其各自命运与选择。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将平定天下的历程和衣锦还乡的此时,一并说来。一个“威”字,省略了艰辛的七年争战的诉说,自带霸气。“回故乡”是心中之愿,也是眼前之实。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始皇欲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却两世就垮了。北边的匈奴因为“白登之围”至今心有余悸。大汉的建立是内忧外患的。垂暮之年的刘邦,有些心力交瘁了。

全诗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前二句写天下平定,后一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凝聚着作者对帝业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感情,写得百感交集。最后一句,更是问出了历代帝王的心结,成为雄主们的千古难题。


诗词桃花源


这个大风歌,水平高不高咱不敢妄加评论。说他高明的,那道理说的让人没法否定,说他狗屁不是的,也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各有章程。

俺从小到大,读过的古诗不少。大风歌从不同渠道看过,听过不下百次。每听一次,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刘邦一幅小人得意忘形的嚣张跋扈模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刘邦这斯,本身就是一个流氓痞子一样的卑劣出身,一身烂癣不说,脾性也是匪气十足,靠着一张能说会道混吃混喝的嘴,让乡邻十分地讨厌。

为了出人头地,他造了反。靠着兄弟们的扶持努力,赢了天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成了天下第一人的刘邦在沛县新宫里大宴乡亲。得意之时,借酒发疯,吼了三句。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大风歌。

可以想像,当时的刘邦面对曾经看不起他的乡邻们,享受着众人的吹捧,那种开心与得意,不由得释放了他内心里的狂妄与自我膨胀。

此时此刻,为了表达狂喜,他和当今的宋晓峰一个德性,激动时,忍不住要呤诗一首。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两千年前的老干部打油诗水平。刘邦随口而出的三句话,可能表达了他荣归故里,虚荣心作怪,满口胡咧咧的秉性。今天我们很多人读到这三句诗,觉得很大气,了不起。如果你透过历史的烟尘穿越回去,看到刘邦时代的汉朝,就会怒骂,我信你个鬼,你个遭老头子,吹牛逼!

当时的状况是,经过多年混战,刘邦建立的汉朝,处于一穷二白,人丁希零,四面强敌环视的状态,草原上匈奴磨牙霍霍,南方蛮夷小政权压根不服,西方游牧部落隔三差五来打个牙祭……这些威胁,普通老百姓暂时感受不到,但刘邦知道。尤其是面对北方匈奴人的骚扰,他更是恨之入骨。但有什么办法呢?打又打不过,只能在老乡面前吹吹牛,说说大话,为自己鼓劲壮胆。从这层角度考虑,我认为,他是有这个愿望的。暂时没法实现,只好在乡亲们面前喊喊口号,以歌铭志,撑撑面子罢了。


乐羊子说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的《大风歌》无论其艺术品位,还是思想内涵,都很有水平!

虽只三句,但鲜明生动,特点突出。

首先,霸气十足、意境恢弘

"大风起兮云飞扬"一一虽是自然情景,但读来一股不可一世的霸气和锐气咄咄逼人,才华毕露,营造出一幅恢弘阔大之意境和雄霸天下之气概。

其次,威猛气象、势不可挡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一高祖还乡,威加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人有不寒而栗的臣服之感,其势不可阻挡。

再次,居安思危。求贤若渴

虽已四海归心、天下一统,但刘邦本人的切身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打败对手、夺取天下不易,巩固政权、让江山永固更加不易。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此时他求贤若渴,恨不能延揽天下贤才为其所用,故而疾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四,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三句诗结构紧凑,读来似觉不能稍有间歇、不得稍有停顿之感,必是一气呵成方为痛快。可知其虽三句,但结构极为简洁紧凑,不觉其少;反而是再连一句、一字也加不进去的。

从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刘邦虽然一生戎马倥偬,但他的艺术修养还是相当高的。





南郭行吟


如果从《大风歌》的“语言”是否华丽,“修辞”上有无过人之处等这些个角度来看的话,那可以说,《大风歌》还真没有多少过人之处。整首诗不长,就三句,描述内容比较明确,语言上也“似乎”无限接近“大白话”的范畴。整首诗叙事的特点比较突出。

但是据此能断定《大风歌》的文学水平不高?那就大错特错啦。

除了修辞等手法外,文章意境,思想高度,精神力量等内容从来都是与整篇文章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独割裂出去。

短短三句,真的不用太长,真就可以完美概括刘邦那气势如虹的一生。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视做天气变化也未尝不可,但更准确的讲,它是代表了秦末风云的变幻。暴秦失掉了民心,先有陈胜吴广斩木为兵,后是六国贵族逐鹿中原。刘项二人这对一生的对手与朋友,就在此时的乱世中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这二位当年应该都曾见过秦始皇,不过反应倒是不一样,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是由衷赞叹:“大丈夫当如是也。”与项羽那毫不掩饰的锋芒相对的,是刘邦的默默隐忍。而“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一反常态,向我们展现了刘邦作为一个帝王的睥睨天下的雄霸之气。那是一种“威震八方四海,天下都在我手”的专属于他的自信与豪迈。

第三句我认为是刘邦情感最为立体的一句,呈现出了他虽为一代帝王,但身上一样着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愁:“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记》这样记载刘邦唱完这首诗的情绪:“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再伟大的英雄也避不开迟暮的结局。创作完《大风歌》的第二年,刘邦就去世了。一代英雄,轰轰烈烈揭竿而起,又平平淡淡地走下了历史舞台。放眼望去,各路诸侯的在他一手打下的江山上反叛;昔日的部下,少时的兄弟,都在起兵作乱。他无可避免的在老去,而后起之辈里,有没有人能为他守住这万里河山呢?

短短23个字,一代帝王的霸气,底气,思乡之情,落叶归根之情,与时间对抗的伤感之情,多重复杂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层面上的艺术成就绝不只靠华丽的辞藻,更是基于刘邦那包容天下的胸怀,和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丰富阅历。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造就了《大风歌》这样一部流传千年的经典作品。

如果您觉得小虫子写的还可以的话,请点点赞吆🙏🙏。


小虫子爱学习


举凡人王帝主,皆有气吞山河之气魄!

从这些伟人的诗作中,可窥一斑!

爆脾气,爱咋咋地!

唐末起义领袖黄巢曾经有首杀气冲天的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名字是《不第后赋菊》!

落榜就造反!书生变杀神!

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诗,霸气冲天!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这首诗的名字是《愤题和尚诘问》!

仅仅因为和尚不识英雄就这么爆的脾气!

和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招谁惹谁了,只因太祖对人零容忍!

还有更著名的杀人魔王张献忠,这首《七杀诗》读着就让人战栗,毛骨悚然!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张献忠万恶,以生命为猪狗!

刘邦的自我修养!

相对来说,刘邦的《大风歌》属于上乘之作!寥寥数语,无杀、无恨、无怨、无悔、无惧,只有一代枭雄的霸气侧漏和惜才、爱才的真诚流露!而且既然叫《大风歌》,想必是刘邦歇兵之余,迎风而诵,可为歌,亦可为诗,朗朗上口,家喻户晓!

刘邦的死对头项羽的诗也不错喔,一首《垓下歌》使“霸王别姬”成了千古悲情的不可承受之轻!

但是与刘邦相比,项羽的诗里只有“自怨自艾、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格局上输于刘邦,意境上轻于沛公!

刘邦在《史记》里的出场颇为不堪,好酒及色、狎侮同僚、寡情薄义,这可能是史实,可能是传闻,也可能是司马公的个人视角先入为主。

但我宁愿相信刘邦是和项羽一样的盖世豪杰,气冲云霄。毕竟,这首《大风歌》里的“另类”枭雄更令世人赞许,更符合“英雄得天下”的心理铺陈和情感预期!

我总是冥冥中感觉:前世刘备乃后世刘邦,隔空对望!因为此二者的人设、胸怀、格律如出一辙!

能在诗词的意境和格调上,与刘邦较一日长短的,也只有四百年后的曹操,一首《短歌行》完胜所有古代君王诸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乌兰大侠


我认为《大风歌》的水平相当高。让我逐句分析:

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一句写景,使用的是诗经中“起兴”的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要所咏之词。

此句毫无雕琢,完全是白话,但是气势雄浑恢弘。而且兴中有比,描写风云变幻的场景,比喻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这一句体现了刘邦志得意满的神色。虽然群雄竞逐,风起云涌,但最终都不敌刘邦之威。

此句虽然有自夸之嫌,但是刘邦有资格自夸。秦朝强不强?被刘邦推翻了。项羽牛不牛?终于被刘邦打败了。英布厉不厉害?刘邦御驾亲征,手到擒来。此时的刘邦回到故乡,可谓衣锦还乡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句的句意又是一变。刘邦刚刚还是志得意满,立刻想到“得天下易,守天下难”。所以他感叹道:哪里去找人才替我守境安民呢?

这一句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一个成熟的君主形象被勾勒出来了,说明刘邦并不是一个侥幸得天下的流氓混混,确实有雄才伟略。

《大风歌》只有三句,但是每句表达了一个意思,层层转折,从天下大乱到定鼎中原,再到治理天下,可谓用语简练。而且词句没有雕琢,朴素自然,雄浑大气,很符合刘邦“不学有术”的形象。刘邦能够奠定汉朝几百年的基业,让“汉”成为中国人的代称,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梦露居士


中华起自大风歌,保和平就是保家乡,安得猛士守四方,近代百年历史,千古教训。





用户105122520661东东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顾名思义是一首歌谣,严格来讲,属于口头文学。但是由于这首歌谣独特的时代背景,独特的创作者以及这首短歌散发出的雄浑慷慨的英雄气息,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于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粒明珠。

下面铁锤从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特点两个方面,对《大风歌》做分析。

第一部分 《大风歌》的创作背景;

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刘邦想要表达的内容。

汉12年,汉高祖刘邦经历了讨伐韩王信的波折,诛杀了韩信,彭越等等一批和他打天下的功臣,12年又镇压了英布叛乱。打下了江山的刘邦,依旧没有享受到天下太平的日子,内忧外患,纷纷扰扰。从三十几岁开始闯天下,到五六十岁打下江山,刘邦的一生,既波澜壮阔,又多灾多难。扑灭了英布的叛乱之后,汉高祖刘邦顺路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沛县。根据《史记》记载: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这首《大风歌》又叫《过沛诗》《风起歌》,诗里面出现的三个兮字,又做“侯”字,所以这首诗歌还有一个名字,叫《三侯之章》。

有的人想当然的认为这首诗歌是刘邦在向家乡父老炫耀自己帝王的威风,但是你要认真阅读史记就会看到,刘邦此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唱歌,伴舞,最后慷慨伤怀,流下了眼泪。

实际上,在刘邦创作《大风歌》半年之后,就与世长辞。

第二部分 《大风歌》的内容分析和历代评论

大风歌总共只有三句,但是却做到了一唱三叹,百转千回。

大风起兮云飞扬

与其说刘邦歌颂的是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不如说是在回顾自己这一生经历的秦汉风云,正是秦朝末年风云诡谲的时代,给了刘邦这样的农村小干部逐鹿天下的机会。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楚汉争霸,刘邦赢家通吃,坐了天下。当然会有一点志得意满的味道。可是正如前面所说,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随后的诛杀异姓王行动和手下的叛乱,让高祖疲惫不堪。故乡的云,载不动高祖心中的许多愁啊。天下打下来困难,丢失会很容易。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了下面这一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开工功臣,死掉一批,杀掉一批,老掉一批。江山交付给谁呢?吕后如此强势,王子个个孱弱、匈奴虎视眈眈,刘邦愁都要愁死。 想到未来的刘汉天下,怎么不让风烛残年的刘邦愁肠百结呢。

英雄写的诗歌,只有英雄才真正能懂得;刘邦的大风歌,毛主席就非常的欣赏,说这首诗写的很有气魄。此外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很好,他说项羽不是政治家,刘邦才是高明的政治家,并且总结了刘邦打败项羽坐天下的原因:他得天下一因政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能办大事情。下面这张硬笔书法,是毛主席书写的《大风歌》,供各位欣赏。

刘邦《大风歌》,开创了“千古人主第一词”的记录。

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评价说:《大风》《鸿鹄》,亦天纵之英作也。就连一向给人古板印象的朱熹老夫子也感慨: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