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只有3万兵马,为何能击败拥兵10万的刘璋呢?

用户4474643002


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四郡,为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二州的计划,早已对刘璋的益州有图谋之意。诸葛亮对益州这样描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意思已经很明显,若是能够夺取益州,对于日后刘备光复汉室,成就帝业必然有极大的帮助。但是,面对拥有十万大军的刘璋,仅有三万兵马的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攻下益州的呢?



1.刘璋被张松、法正等人出卖,引狼入室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对张松的评价:“益州别驾张松与正善,自负其才,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而在《三国志》中这样描写法正:“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同样的境遇使得二人惺惺相惜,对于在刘璋手下做事并不满意,故而常常私下叹息。


张松及法正都是颇有才华之人,一心想在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学,以求建功立业。由刘璋性格较为软弱,心无大志,一心只求自保,甚至连汉中的张鲁都害怕。虽然心怀仁慈,但无奈能力不足。心有远大抱负,但却不遇明主,想施展所学,但却无法受到重用,还要被被州邑中人诽谤、排挤,张松和法正心里的挫败感可想而知。

于是在建文十三年(208年),张松奉刘璋之命交好曹操失败之后,对曹操的忌恨加上刘璋的无能,使得张松与法正下定决心弃暗投明,加入刘备集团。

张松回蜀后便劝谏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而与刘备交好。由于与曹操交好失败加上汉中张鲁的牵制,为了益州的安危,刘璋同意了张松的意见。并且听从了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去交好刘备。在刘备那里受到隆重款待的法正在回到益州之后,便与张松密谋背叛刘璋。

建文十六年(211年),刘璋听闻曹操将要率军攻取汉中,心中大为着急。而张松便趁此时机建议刘璋请刘备入川,让其攻打张鲁,以防卫益州。刘璋并未犹豫,丝毫不觉这是在“引狼入室”,派遣法正、孟达领兵四千人迎接刘备,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卓膺等将领入川。

刘备成功入川对于夺取益州可谓是成功了一半。张松及法正的投奔无疑是刘备能够夺取益州的重要原因。

2.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听到刘备起兵的消息后,益州从事郑度对刘璋说:“刘备虽攻城夺地,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远道来袭,他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而且将士并未全心归附他,军队又没有辎重,只能靠抢掠田野的庄稼为食)。因此,我们可以将巴西与梓潼境内的百姓驱离,并将田里的庄稼一并破坏,咱们高垒深沟,静观其变。刘备他们没有军粮,有无处抢夺,不出百日,定然撤退。此时我们趁机追击,定可将刘备等人击败”。


(郑度)




然而刘璋却并没有采纳郑度的计划,错失了唯一可以击败刘备的机会。

3.刘璋手下将士多划水,益州城内的实力派并不支持刘璋

先来对比下两者手下的将帅。

刘备方:诸葛亮、赵云、黄忠、赵云、张飞、法正、马超、卓膺、简雍、庞统。

刘璋方:吴懿、刘璝、泠苞、张任、邓贤、李严、费观、高沛、郑度、向存、扶禁、刘循、严颜。

可以看到,刘备一方的将帅人数是不如刘璋一方的。虽然刘备这边的都是出了名的猛将,但是刘璋这边也不差啊。

吴懿为日后的蜀汉名将,与大将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严颜虽战败被俘,但却拒不投降,最后壮烈牺牲。张任于落凤坡设伏射死庞统,虽被俘,但却宁死不屈。李严则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吴懿族弟吴班亦是蜀汉时期的大将。
(吴懿)


由此可见,刘璋一方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胜于刘备的,但最终刘璋还是输了。因为猛将虽多,但很多都在划水。
(张任)

刘璋派部将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抵抗刘备,都被击败,退守绵竹,吴懿向刘备大军投降。刘璋又派护军南阳人李严、江夏人费观统帅驻在绵竹的各路军马,但李严、费观也率领自己的部下向刘备投降。还有刘璋为助刘备讨伐张鲁送的四千兵马,刘璋无疑是给刘备送了几波温暖。再加上刘璋为讨好本地士族而排挤外来的东州派,使得其失去了东州派的支持。

综合以上几点,部下的背叛,个人性格的懦弱加上诸多的将士的投降和失去益州的实力派的支持,使得刘璋失去了和刘备抗衡的力量,大势已去,焉能不败?

你们认为还有什么其他的重要原因吗?

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猫从天上来


刘备、刘璋的实际兵力不是3万对10万。


刘备的三万兵力,是他自己亲率的兵马。诸葛亮、张飞、赵云后来入蜀增援,又带来了一部分荆州兵。二者相加,刘备的总兵力已经不止三万了。具体多少兵力未知,但两股兵力合计肯定不会少于五万。

因为,巴东、巴郡、江阳、犍为、巴西、广汉六个郡是诸葛亮、张飞、赵云攻取的。而且拿下之后还得留兵驻守,他们的兵力如果连两万都没有,肯定拿不下那么多郡县。

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资治通鉴》


刘璋的兵力未知,益州可能有十万兵,但这十万兵力,刘璋并不是都能调得动。

因为首先,刘璋还没跟刘备翻脸前,就送了刘备一部分兵马。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三国志·先主传》

二刘翻脸之后,刘备又吞并了益州的白水关驻军,守将杨怀、高沛被斩首,白水军的家眷也被刘备控制,不敢不为刘备卖命。

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三国志·先主传》

其次就是,刘璋派李严、费观守绵竹,结果两人直接向刘备投降了。二人不战而降,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刘璋兵马减少,刘备又凭空添加了兵力。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三国志·先主传》

PS:刘备的三万兵马,应该是包括了上述这些投降、被迫归顺的益州军。


第三就是,在刘璋与刘备开战期间,益州各地的地头蛇,如庞羲、李异,完全没有掺和到二刘的战争中,没帮刘备,也没帮刘璋。

所以实际上,刘备取益州,兵力肯定不是三万与十万的悬殊差距。刘备和刘璋,两人的实力差距本身也不大。真实的兵力,应该是诸葛亮等人没增援前,一比二。

增援后,一比一,甚至是反超了。



当然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刘璋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或者说没占太大的优势,这都只是他输掉战争的表面现象。

刘璋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的统治本来就不稳固。

益州实力派抛弃了刘璋,人心思变,刘璋的统治走到了尽头,他想不倒台都很难。

我这么说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刘备入川也就万把人的荆州军,剩下大部分兵,都是临时挟持的益州军。而二刘开战后,刘璋的益州军的表现太差了,差的不正常。

当时刘备一万荆州兵,再加上两万被挟持的益州兵,居然在刘璋的地盘上揍得刘璋主力人仰马翻大搞无后方作战,搅得益州天翻地覆,简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刘备打仗有这么厉害吗?荆州兵再善战,实事求是的说,有这么厉害吗?


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刘备有一定军事才能不假,但要说殿堂级水平,以劣势兵力压着刘璋的优势兵力打,他还没那个能力。

另一方面,刘璋军的配置,吴懿是日后蜀汉数一数二的宿将,李严更是文武全才,要说这些人是饭桶,更是笑谈。

然而,且看这些名将的实战表现:

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懿诣军降,拜讨逆将军。——《三国志·先主传》

刘璋派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去迎战刘备,结果都被打败了。吴懿全程都在划水,被打败后,直接投降了刘备。而刘备也买吴懿的账,娶了他妹妹。(蜀汉开国吴皇后)

连吴懿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都投敌了,刘璋岂能不败?

另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李严、费观于绵竹前线投降,很早就暗投了刘备的法正、孟达等实力派。

刘璋家里出了这么多二五仔,他战败,这还能说啥呢?



总的来说,刘备取益州,过程有惊无险。刘备冒了很大的风险,稍不留神,不仅益州拿不下来,老家荆州还有可能保不住。但是刘备全程都是成竹在胸,一副吃定了刘璋的模样,这表明,刘备事先已经知道了刘璋表面很强,但实际很虚弱的底细。

毕竟,张松事先已经把刘璋的虚实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刘备。

刘焉入主益州时,为了反客为主,强龙压地头蛇,他重用关中、荆州来的外地人,使之掌控军队,成为“东州派”。

刘璋上位之后,为了缓和土客矛盾,同时也为了打压东州派,他又反刘焉之道而行,开始愚蠢的打压外地人,讨好益州土著,这使得东州派不再支持他。而受刘璋提拔的益州土著派上位晚,也没有完全掌控益州的军事核心力量。

最终,刘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的基本盘表面上比刘备大,但实际上,其内部早已经四分五裂。

关中人法正、孟达,荆州人李严、费观,兖州人吴懿,与刘璋貌合神离,一开战就举双手双脚投降了刘备。刘璋只靠张任、刘循等人,怎么可能不败?


如果把话说的更重一点——即便刘璋不引狼入室,招刘备入益州,他最后也会被其它势力吞并。

因为刘璋的统治不稳,是事实。即便刘备没趁虚而入,法正、张松这些带路党也一样会请外来势力入主益州。李严、吴懿、费观也一样会带着部队投奔新老大,断然不会为了草包刘璋亲戚。

刘璋的失败就宛如后来的刘禅一样,他在益州统治已经没戏了。


Mer86


刘璋也是认为刘备兵少,翻不了天,才敢放心“引狼入室”的。可是,刘备却巧妙破局,一举翻天。

刘备的劣势,远远不只兵少。

211年底,刘备应邀入川,刘璋亲自迎接。


两位宗亲兄弟互诉衷肠后,刘备率3万军前往葭萌,并授权他指挥白水军一起进击张鲁。

刘璋虽然“暗弱”,但也是权游圈子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物。他愿意引刘备入川,当然是有把握控制风险的。

首先,刘备进入葭萌时,率3万军,但这3万军,却并非全部是刘备可用之兵。

这3万军队中,包含了刘璋给的军马,这些军马,毕竟是益州军,刘璋认为他们不会跟从刘备打刘璋。

同时,刘备最大的困难,不是兵马不多,而是后勤供应。


刘备驻扎到葭萌后,已经远离刘备的荆州大本营,后勤补给,全部依赖刘璋军补给。

连吃饭都没保障的军队,刘璋有理由认为他翻不了天。

最后,刘备的驻扎刘璋军的包围之中。

刘备驻扎葭萌,南面是涪城、绵竹,北面是白水关。尽管白水军名义上由刘备指挥,但守将杨怀、高沛忠于刘璋。

因此,刘璋认为刘备翻不了天。

刘璋的软肋

刘备敢来参与这个赌局,就是看出了刘璋的软肋:智能之士,思得明主。

由于刘璋本身的政治能力,益州地区的本地派和东洲派矛盾重重,益州士族认为刘璋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一直在给益州“物色主人”。

早在赤壁之战前,连远在隆中的诸葛亮都知道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主”(隆中对)。


他们先后物色过曹操、刘备。甚至部分士族、守将还联络过孙权(周瑜控制南郡期间)。为了换个新主人,可谓费尽心机!

因此,法正在选定刘备后,说话很直接:“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耾,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刘备破局,就是要从这个软肋开始!

刘备破局第一步——收买人心

刘备进入葭萌,没有进击张鲁,驻扎下来,接近一年时间,都在广树恩德、收买人心。

首先,他统领的三万军,不管是刘璋军还是刘备军,都统一洗脑了。


怎么给别人的兵洗脑,老混子刘备是有丰富经验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孙权的兵,他都尝试过洗脑,其实践经验无人能及!

其次,进一步结交士族。

益州士族对刘璋失望,刘备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没说的,刘备从徐州到荆州,一路结交士族的路数也门清!

从后来征战效果看,刘璋军许多将领投降,也与这些结交密不可分!

最后,营造仁德之名,铺垫“有道伐无道”的大义名分。


以孤微之军伐人之国,名正言顺是最重要的。反客为主,夺人土地,没有足够的大义名分,是很难获得更多道德观念强的人才支持的。

刘备起兵的理由,是刘璋没有完全答应他补充兵马、物资的要求,这本来就是有些强词夺理的起兵理由。因此,只有打起“仁德”之名,才可能“有道伐无道”。

因此,刘备不断散发钱财,救济贫民,营造仁德之名(当然,其中很多钱本来也是人家刘璋给刘备的)。

后来,刘备攻取涪城后,组织歌舞庆祝,庞统说:“伐人之国,却载歌载舞,不是仁德!”刘备则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抬杠。


可见,刘备集团十分重视自身仁德形象,以此来弥补“伐人之国”的道德硬伤。

刘备破局第二步——除后顾之忧

收买人心的结果有两个:1、收买了可以收买的人;2、明确了不能被收买的人。

刘备决议起兵时,庞统献了三个策略:上策是直接偷袭成都;中策是先把白水军控制下来,再进军;下策是退回白帝,徐图后举。

刘备选择了中策。

白水军杨怀、高沛,显然是不能被收买的人!有他们在刘备的屁股后面,刘备屁都不敢放!

老子想放屁!除掉他们!

刘备佯称退军,杨怀、高沛来送,刘备迅速借机指责他们没有主客之礼,解决掉了!

随后,刘备起兵时,先让黄忠等人率军进攻涪、绵竹,自己亲自反身到白水关,利用造反还未泄露的时间窗口,控制了白水关将士们的家属!逼迫白水军一起造反!


刘备扣押白水军家属,白水军投降;吕蒙控制关羽军家属,关羽军人散;钟会控制魏军将领,结果遭遇反杀。可见:男人往往不会因为自身安危而胆怯屈服,却往往因为心中牵挂而身不由己。刘备、吕蒙,深谙此道!

这些作法,说起来有损刘备仁德之名。但刘备分得清轻重,不愧枭雄!

刘备破局第三步——快速进军,突破瓶颈

刘备起兵后,刘璋手下曾建议:坚壁清野,把巴西、梓潼的百姓全部赶到涪水以西居住,这样,刘备缺粮,不出一个月就会失败!

这个建议被刘璋拒绝,未能实施。不过,这也点出了刘备的危险处境:在突破绵竹之前,刘备军后勤补给十分脆弱!

因此,要迅速突破绵竹!


刘备击败了张任、冷苞等人的军队,攻取涪城。随后,利用吴懿、李严先后投降的时机,控制了绵竹!

吴懿、李严的投降,是突破绵竹的关键,这很可能是收买人心的结果。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在涪城击败的张任等军,后来在雒城抗击刘备军一年。这次在涪城被轻易击败,很可能是因为刘备起兵迅速,张任等仓促抵抗的结果。

这说明:刘璋总兵力虽多,但却多分散各地,战略机动兵力并不多。仓促组织需要时间,刘备得以迅速突破绵竹,进入平原!

刘备破局第四步——荆州入援,扫清各地

刘备突破绵竹后,面对手下败将张任等人坚守的雒城,攻不下!


庞统阵亡于雒城之战!

此时,刘备已经占据了主动,但却依然危机重重。一旦刘璋完成动员,战局将十分复杂。

刘备以诸葛亮率关张赵入川!诸葛亮军入川后,兵分三路,各地望风而降!

至此,刘璋困守雒城、成都,强弱彻底易势!

刘备破局第五步--恫吓唬,和平解放

刘备军经一年激战,攻克雒城后,直逼成都。

成都尚有兵三万,粮草充足,强攻不易!

刘备派兵围攻,耀武扬威,城中震怖!

此时,马超来降,这给了刘璋军的意志以致命打击!


作为曾经的诸侯、猛将,马超的威望很高。刘备为了增加马超到来的恐怖效果,增了很多兵到马超军中(装作是马超带来的援军)。

当猛人马超带着浩浩荡荡大军到达成都城下时,成都城内的抵抗意志到了崩溃边缘!

压倒刘璋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成都内部的人心。

蜀郡太守许靖试图翻墙出去投降,没有成功。刘璋却没有出发许靖——这在同仇敌忾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这只能说明:此时城中纵然有许多抵抗派,但也会有更多的投降派!


如果同仇敌忾,即使城中人不多,也不怕。

如果人心离散,即使城中人多粮足,也无用。

刘备把握机会,派出简雍前往劝降。刘璋跟着简雍一起乘车出城,被迫投降。

总的来说,如果单纯说兵力,刘备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败刘璋的。可是,刘备却始终抓住了刘璋的软肋:人心离散。因此,刘备得以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攻取了西川。


当刘备坐在成都城上赏赐功臣时,也许他想不到:若干年后,他的政权也将人心离散。一个叫邓艾的家伙也因此得以从涪城、绵竹攻入,以不可能的方式,攻灭蜀国!

名义上有多少人,不重要;有多少人和你一条心,才重要!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个人观点,各位尽情评论。刘备能以少败多,击败刘璋,夺取益州,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军事上看。刘备虽然兵马少,但天天在打仗,手下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领兵主要将领有张飞、赵云、黄忠、魏延四猛将,都是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将领,更有神人军师诸葛亮出谋划策。刘璋呢,长期居于天府之国,不求发展,只求自保,顶多就跟北面的张鲁偶尔打上几次,实战能力较弱,所以刘备击败刘璋,并不是很难的事。




然后,从目的上看。刘备进军益州,主要目的是想夺得益州,以求安身之所、发展之地,是铁了心的要拿下益州,是有备而来的。而刘璋呢,他的目的是请刘备来帮忙打张鲁的,对刘备毫无防备,所以说,这就给了刘备良好的绝佳机会。




最后,从各自自身情况看。隆中对里诸葛亮曾说过:“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这人,心慈手软,庸弱无能。而刘备呢,刘皇叔的名声早已名扬天下,信义著于四海,深得民心,所以刘璋手下的法正、张松等能人都愿意作刘备的内应,这给刘璋的失败给了致命一击。




南影小生


冷兵器战争中由于武器杀伤力的有限,所以通常来说决定战争胜负或者决定战争优势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取决于人数了,但战争也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戏剧性和谋略性的,所以人数的优势有时候其实也并不绝对,这也就是以少胜多存在的原因所在了,而对于刘备与刘璋的这场对决来说,其实他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刘璋之所以失败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导致的。


刘璋剧照


刘璋性格上的不作为,软弱以及决策上的错误

刘璋此人其实并不适合做为人主,他缺乏做为人主的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说果断,收买人心,御下,足够敏锐的政治感,危机感等等,所以当他在面对可能存在的曹操的进攻被属下的几句话就说动了,请来了刘备为他对付张鲁,抵御曹操,甚至在刘备到来初期,给予了亿计财富,着实狠狠的充实了一把刘备的军队,让刘备入驻益州的资本有更大了些,另外除了给钱又给地盘外,还眼睁睁的看着刘备在自己眼皮底下安心发展了一年,让刘备有充足的时间拉拢人心,训练军队等,如此性格,如此作为焉能不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剧照


内部势力的纷乱,以及核心大臣的反叛,内外勾结

刘璋最初即位之际,接受的益州本身就不太平安定,内部势力错综复杂,前后还经历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的起事反对,内部实力多有不服,加上刘璋个人能力和实力都是很有限,所以他对于益州的掌控并不算强,整个益州不过是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罢了,而且再加上核心谋臣张松法正等人的背叛,整个益州的核心情报信息基本都为刘备所掌握,知己知彼的情况之下,以有心算无心,即便实力对比有差距,这战争的胜负天平也是不断的在向刘备靠拢。

刘备剧照


二者军事实力对比差距不大,并没有所谓的三万对十万

前面也说了,由于益州内部的错综复杂的势力环境,加上刘璋个人能力和实力的有限,使得他并不能完全掌握整个益州,所以说这其实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所谓的十万大军也就是只存在于理论上的数据罢了,而且益州四处也是需要分兵驻守,一定程度上也是分薄益州的军队,另外算上益州内部人心不稳,以及存在对刘璋不满之人等,实际刘璋真正能拿得出手,面对面的来对付刘备的军队其实并不多,再加上二者之间顶级谋士和猛将的对比来看,二者的实力差距是存在的,但并没有那么大,如果算上刘备征伐过程中不断来投诚依靠的,其实弱势方反倒是刘璋,这也就是为什么刘璋会失败的又一大因素了。


刘备诸葛亮剧照


所以说,没有什么绝对的以少胜多,战争虽然具备偶然性和谋略性,但也是存在其偶然下的必然,毕竟任你谋略再高也怕菜刀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阴谋诡计都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历史微探索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以弱示敌

刘璋也是看到刘备兵少,容易控制,才邀请刘备入川的。

其实刘备这3万人也不全是他自己的人,这其中还有刘璋借给他的兵

此外,刘璋也是看准了刘备没有后勤供应,一应用度必须靠刘璋来供应。

刘璋认为,只要刘备不听话,就掐断他的粮草,让刘备乖乖就范

刘备也不傻,他之所以敢来,就是看出了蜀中人士,“思得明主”

刘璋由于自身原因,一直处理不好和益州本土利益集团的关系

益州本土集团认为刘璋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也在暗中寻找“外援”。

刘备的到来,让他和益州本土集团一拍即合

刘备入蒹葭关后,就还是主动和本土士族接触,收买人心。

接着刘备收服手下不属于自己的白水军稳定了内部

刘备接着迅速攻打绵竹,此时

吴懿、李严投诚,让刘备如虎添翼。

攻下绵竹后,刘备开始进攻平原腹地

雒城下,刘备久攻不下,庞统还意外身亡

于是诸葛亮率兵入川,兵分三路,

直扑成都

可是成都城坚壁厚刘璋还有3万大军在手,城内粮草充足,一时僵持不下。

此时,马超来投,刘备急招马超入蜀

马超素有“杀人如麻”的传闻,在关外,马超的名号,甚至能让小孩不敢哭泣

马超的到来,终于让刘璋受不了了,城内瞬间崩溃,只能开城投降。

刘璋虽然坐拥10万军队,但是太过分散,召集起来时间太长,让刘备钻了空子,一一击破。

像刘备这种老狐狸,胜败不是只靠人多人少才能决定的。


老虫


刘备只有三万兵马这事靠谱,恐怕还是张飞、赵云、诸葛亮入蜀以后,刘备自己的全部人马;刘璋起码也有不止十万兵马,为何刘璋就投降了呢?

01

刘备三万兵马的由来

据《后主刘备传》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川,与刘璋会于涪城。

璋增加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辎重甚盛。

刘备是刘璋盛情邀请来对抗张鲁的,自然要大方一些。

没有确切数据记载,据分析,刘备可能带来一万人马,刘璋又给刘备配备了两万。刘璋明确让刘备去攻打张鲁,不给兵马咋行,你不能让刘备用自己带来的人马去干这个活吧?让人家替你打工,不能让人家既出力又出钱吧。

刘璋这两万兵马,只多不少,但刘备带着这两万人马,连张鲁的毛也没有薅一根,就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刘备在葭萌关呆了一年多,除了消耗掉刘璋不少钱粮,啥事也没做,就采纳庞统的主意,要回荆州打孙权,开口就向刘璋借兵一万,钱粮若干。

毕竟把刘璋这两万全部带走说不出口,打个五折,自己一万,再借一万,似乎更合理。

刘璋只答应给四千,钱粮物资减半,刘备就不高兴了,于是,与刘璋翻脸。刘璋自然不会再给刘备四千兵力,但是,刘璋派给刘备的这两万恐怕是要不回去了。挖墙脚是刘备的拿手好戏,呆了一年多,搞不定这个事,刘备也不会提出来要回家。

刘备命张飞、赵云、诸葛亮带兵入川,恐怕会带两万兵马吧。理由是:

第一,刘璋虽然对刘备荆州方向防御比较松懈,但不至于门户全开,必然有兵力把守。

第二,刘备与刘璋准备开战,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否则仅仅依赖从荆州带来的一万人马及归化的刘璋两万兵马,远远不够。

第三,张飞等人必须以绝对的优势,迅速抵达成都城下,拖延日久,恐怕就会生变。

这样一来,张飞、赵云等起码要带领两万人马入蜀。少了不行,多了也没有。毕竟关羽镇守荆州也需要足够的兵力。

02

刘璋十万兵马的布防

刘璋派给了刘备两万,刘璋投降时,成都还有三万精锐,这就占据了刘璋十万兵力的一半。

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赵云、诸葛亮率军抵达江州,张飞义释严颜。然后兵分两路,张飞平定巴郡、巴西两郡;赵云平定江阳、犍为等郡。

由此看来,江州、巴郡、巴西郡、江阳郡、犍为郡,刘璋都应该有兵把守。合计起来总兵力不会在两万以下,起码每郡得有五千人驻守。

建安十七年(212年),庞统为刘备提供取成都三策,其中中策是斩杀杨怀、高沛等将领,吞并其部队。杨怀、高沛是白水军的主帅,是刘璋手下名将。白水军是精锐部队,起码有一万人。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城阻击刘备,起码也要两万吧,每将统领四五千人,这是定数。诸将全部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此时,刘备三万加杨怀等白水军一万,共四万对两万,刘璋部将自然没有胜算。

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直接投降了刘备。李严、费观起码也要一万人马吧。

由此看来,成都三万,借给刘备两万,张飞等消灭两万,杨怀、高沛一万,刘璝、吴懿等两万,李严、费观一万,这就是十一万。

这么来看,刘璋的军队不止十万,恐怕还要多不少。

但是由于益州地域较大,兵力分散,刘璋就没有集中兵力与刘备对抗。再说刘璋的部将不是被杀就是投降,几乎没有人愿意与刘备死战。

就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坚守雒城,张任出击被斩杀,刘循坚壁不出,小小的雒城还把得一而得天下的庞统留在了城下,再也走不了了。

03

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

家贼难防,刘璋不认为是引狼入室,众人谏阻他也不信,自然也就不会设防。

刘备突然翻脸,刘璋自然措手不及,没有时间和准备调集兵力来对抗。

刘璋的部将都清楚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岂不趁机改换门面,找个出路?

但凡刘璋有一丁点防范的心理准备,不把杨怀、高沛等精锐交付刘备督领,杨怀也不会轻易被刘备斩杀。

刘璋尽管懦弱,但懦弱就会对百姓不很残忍。刘备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纵使再会伪装,也难以让益州百姓信服。

即便到了最后,刘璋依托成都与刘备决一死战,鹿死谁手,还很难预料。

只要刘璋坚持半年之久,就会有意外情况出现。比如孙权袭击荆州、张鲁从汉中入川、曹操也不会闲着,刘璋原部将也会有反叛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包围成都,并派简雍劝降刘璋。此时,城中有三万精兵,粮食足够支撑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但刘璋却说:

"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

于是,刘璋下令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哭泣的。

刘璋是窝囊了一些,但对蜀中百姓而言,减少了屠戮。但也没有给百姓带来多少益处。刘备倒是枭雄,把益州折腾的够苦的啦。

刘璋却没有刘禅那么幸运,刘备把刘璋迁至荆州公安,并把财物归还于他,再佩振威将军的印信。

这是史料所说,不清楚刘备到底把哪些财物归还了刘璋。刘备进入益州,大赏将士,成都府库为之一空,刘璋父子苦心经营二十多年集聚的财物,刘璋用啥才能带走呢?

关羽丢失荆州之后,刘璋去了东吴。孙权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居于秭归,不久去世。


豹眼看历史


刘璋能力太渣,有益州之地却天天被汉中张鲁欺负,可见其能力之弱,简直是在所有君主里排名倒数的存在了。

引狼入室,竟然想依靠刘备去打张鲁,直接将其引入腹地,刘备连叩关都不用,直接天命圈。

手下离心离德,刘备刚入蜀时,张松,法正,孟达便卖主求荣,等到正式开战,吴懿,李严,费观投敌,我从没见过窝里反这么严重的,手下人是有多讨厌刘璋,一点力都不出。

刘璋战斗操作太渣,刘备刚起兵时,郑度建议坚壁清野,刘备所过得不到补给,必定溃散,刘璋却因扰民为由拒绝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民如子,自己命都不要了,也要维护百姓,真是骚操作,也难手下人不愿跟着他,估计谁来刘璋都是输!

刘璋实在是老实过头了,看刘备入蜀的待遇:

前后赂遗以巨亿计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真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你爹刘焉攒这家底不容易啊!就是日后蜀汉灭国国库也才米四十余万斛,刘璋一挥手,送了刘备半个国库,真是败家,养虎为患。

甚至连兵权都给刘备,让他都督白水军,刘备从万余兵直接暴涨到三万人,车甲器械全套还多,刘璋你真是嫌命长!

等刘备吃一年白饭要走时要万余兵及资,刘璋竟然还真给了?四千兵,其余皆半,刘璋真是傻到冒泡,活该被人灭!刘焉泉下有知,怕不是要抽死你!

刘璋真是中华五千年首屈一指的老实人,不欺负他才怪,政治能力渣,军事眼光弱,鉴别人才无,这样的三无君主已经不是暗弱可以形容的了,难怪手下能能跑光。说实话,输的不冤,全是刘璋作的!

刘璋惟一的优点就是爱民,所以在成都尚有一战之力时就投降了,如果是盛世,起码也是位贤君,不是你的错,错的是这个时代!(这是我为老实人刘璋最后的辩白)。


(不做老实人,我要求关注)


小白又改名了


刘备取西川是彻底撕去其仁义面具的一战,春秋无义战,三国乱世又何尝有?但也正因刘备身上有着真正的枭雄气质,也才能得众多渴望在明主之下建功立业的人才所拥戴,这些人才中,不仅有关羽张飞等老班底,也有荆州的卧龙凤雏等新进之士,更有来自西川益州的带路党人。

只要有带路党和投降派存在,此消彼长,那么所有的表面实力对比都能够随时反转。所以说,刘备有多少人马不是关键,刘璋有多少人马也不是关键,那些带路党和投降派手里有多少人马才是重中之重。

三国好亲戚刘璋 引狼入室

众所周知的,刘备早早就惦记上了益州之地,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把此意图表达得很清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被孙权拉了一把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终于了一块自己的地盘,休养生息了三年之后,眼见着身边好大一块肥肉不知道如何下口时,刘璋主动送上门来了。

(益州虽好 需有雄主)

刘璋对于刘备其实是很友好的,因为大家都是有着一点点汉室血脉的,就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璋还派出几千人去帮助刘备防御。

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

对刘璋说刘备是你亲戚应该交好的这位,就是带路党之一的张松,先去投曹操不被重视,最后选择了刘备,典型的三国投机党。

法正和孟达带着几千人陪着刘备,刘备则“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很难说,那时候刘备有没有就想着背后插刘璋一刀了。毕竟这两人一到刘备入蜀就早早投靠了过去。

刘璋这人真是心大,刘备在三国前期就是一个天煞孤星般的存在,跟公孙瓒,公孙瓒死;跟吕布,吕布死;跟袁绍,袁绍死;跟刘表,刘表死。当然也不能算是宿命论,毕竟刘璋投降之后没死。可是,引狼入室是没错的。

之所以找刘备,是因为曹操要打汉中了。也许觉得自己帮过刘备,而刘备又是特别喜欢跟曹操作对的,于是刘璋在张松的撺弄之下,又把法正派过去找刘备了,这一次他让刘备带着兵来,帮他对付曹操。

虽然有张松、法正这些带路党存在,但是益州也是有忠臣的,很多后来都被刘备纳入囊中的人物齐齐反对刘璋的决定。

十六年,璋闻曹操当遣兵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松复说璋迎刘备以拒操。璋即遣法正将兵迎备。璋主簿巴西黄权谏曰:“刘备有枭名,今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以宾客待之,则一国不容二主,此非自安之道。”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后汉书》

刘璋还有一从事王累为了阻止刘璋求助刘备,自己把自己倒挂在城门上。可惜刘璋压根不听人劝。

刘备万人入蜀 刘璋又送了几万

刘备不会觉得自己抢占益州是错误的,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啊,就是兴复汉室,在这个无比正确的目标之下,一时背信弃义一事的不道德又算什么?毕竟汉高祖刘邦也不是一个伟光正的人物。难怪陈寿说了一句:先主……盖有高祖之风。

更何况,那么多带路党看好自己,说明自己是得人心的天命之子啊。就是这名字起得非常好的法正吧,刘璋那么重视他,让他带着四千人来会合,结果一见面就把刘璋给卖了。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张松是知名带路党)

这时的刘备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还要装模作样一番,一听法正的话,“先主然之”后就直接出兵了。

关于刘备入蜀时带了多少兵马,《三国志》中多有矛盾之处。

“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但而后又记载说,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但在《法正传》中,刘璋谋士对他说的是,“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strong>而据《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主大悦,乃留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将军关羽、张飞镇荆州,卒万人西上。”

两相证实的话,刘备应该是带着万余人入蜀,至于为了数万、三万的,很好理解,因为对于刘备来说,刘璋就是一送财童子。

还没入蜀呢,刘璋就派法正带着四千人过去了,随后白水军的二万人又归刘备了,就算刘备自己的人马只有万人,这么加起来,也就是三四万人之众了。

而且不只是送士兵,后勤辎重更是尽其所需,“前后赂遗以巨亿计。”“车甲器械资货甚盛。”可见对这个以大仁大义面目出现的亲戚,刘璋是真心当大爷供应的。

而刘备呢,最后竟然以刘璋没给他援军、没给他辎重为借口直接掉过头去打刘璋了。

想夺他人之国 还想树恩信恩德

三国时代的人评价刘备,还真没几个说仁义是他特点的。

曹操: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鲁肃:刘备天下枭雄。

吕蒙: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陆逊:备是猾虏,更尝事多。

尤其是东吴诸人,因荆州一事都认为刘备又诈又滑才是乱世奸雄。

刘璋当然也不是太傻,与刘备初见时,为了炫耀武力,

璋率步骑三万馀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三国志》)

刘璋这地主之谊做的真是没话说,见面后,“欢饮百馀日。”

而刘备这边呢,“张松劝备于会袭璋,备不忍。”

《后汉书》说刘备不忍,《三国志》说,庞统也劝刘备袭杀刘璋,“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但刘备考虑得很深,“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哪有什么不忍,纯是觉得刘璋那三万人难啃,而且就算刘璋死了,他儿子们都还在,自己在这里没太大威信,到时候整个蜀中一乱,更难收拾。

(刘备以此为基南下攻刘璋)

于是刘备的做法很简单,收了刘璋的白水军,又拿着大量的后勤辎重就北上对付张鲁去了。可哪里是去打仗,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在葭萌驻军一年,其间庞统出了三策:下策是回去不在这待着了,上策是偷袭成都。中策是收了白水关的刘璋兵马之后再去打刘璋。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刘备选了中策,于是写信给刘璋,假意说曹操派乐进打关羽,荆州形势很严重,所以自己得回去,可是又不能白来,希望刘璋支援他一万兵马以及辎重粮草。

刘璋虽然觉得这样自己好像是吃亏了,但是仍想着好聚好散,又给了刘备四千兵马。

庞统这个计策,不只是刘璋信以为真了,那个带路党张松也信了,他可是想着立下扶龙之功的,赶忙写信劝刘备,说这益州马上就唾手可得了,你怎么要走啊。

结果张松被他哥哥告发了,刘璋再糊涂,也知道这几年都被张松这个卖国贼给忽悠了,于是就把张松宰了。

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刘备用了庞统的计策,喊来了杨怀高沛然后就把两人杀了,以将士家小为人质,收编了刘璋的白水关前白水军。随即杀向成都。

投降派一个接一个 这仗没法打了

带路党张松虽然死了,但是对于益州带路党整体的损失并不大,因为法正还在呢。张松和法正虽然是志同道合都想于三国乱世中择明主而侍,但两人原本是不同阵营的,张松是益州本地人,而法正是从长安三辅地区来的流寓之人。

刘璋他爹刘焉成为益州牧时,因为他的空降过来的,所以益州本地人不买他的账,竟然连成都都不让他进。但是当时因为天下大乱,很多长安三辅乃至南阳等地的人纷纷到蜀中逃难,“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裴松之注引(《三国志》)

“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华阳国志》)

同样被益州本地人东州兵和东州士就成了刘焉的坚定支持者。

任岐与贾龙兴兵攻打刘焉,“焉御之,东州人多为致力,遂克岐、龙。”两者一荣共荣的关系,使得东州士在益州成了与本土派相抗衡的势力。甚至因为刘氏父子的扶持,东州派飞扬跋扈经常欺压本地人士。

等刘璋当了益州之主后,益州本地人再次发难,蜀郡、广汉、犍为三郡都响应益州本地人、征东中郎将赵韪起事,这一次又是东州派出了死力,最后才平定了叛乱。

不过刘璋这个人的性子大概算是老好人,或者也是怕东州派势大,所以不愿意斩草除根,于是又对益州本地豪族玩起了安抚绥靖政策,结果又造成东州派对他的不满,加之益州派本身就对他的统治不满,所以刘璋在任时,可谓是左右不讨好。

法正就是东州士,他投诚刘备自然不是一个人的选择。

吴懿,陈留人,于涪县拒刘备,“皆破败,还保绵竹。懿诣军降,拜讨逆将军。”南阳人李严、江夏人费观在吴懿投降后被派去绵竹,结果,“严、观率众降,同拜裨将军。”

刘璋手下能用的只有东州士,结果派一个去降一个,派两个去降一双,最后只有他亲儿子在雒城与一帮子益州本土人顶住了。使得刘备不得不调集诸葛亮等人入蜀参战。

绵竹城降后,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刘璋手下人马,益州豪族观望的观望,东州派该投降的投降,所以这仗没法打了。

但刘备兵临成都时,“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据此可见,刘璋虽然不得豪族欢心,但是还是很得蜀中民心的。

但刘璋最后还是很痛快地投降了,他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在三国乱世,益州在刘氏父子治下其实还算安定,但虽然据有地势,可是父子儿子既无雄才也无伟略,自然难保这益州富饶之地。而东州士之所以心向刘备,一是士人的扶龙上进之心,另外也无非是知道刘备一个荆州势力入益州,必然需要东州派的配合。刘备后来却也如此,他的皇后就是东州派吴懿的妹子,哪怕是刘璋弟弟的媳妇。

刘备虽然撕掉了大仁大义的假面具,但是没有对刘璋赶尽杀绝,也算是仁义吧。


辽风物语


刘璋的失败,表面上是因为叛徒张松、法正的引狼入室;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听闻曹操将派兵征讨张鲁,刘璋心存恐惧,于是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率军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操。

其实,刘璋手下的黄权和王累等人也早就看出其中的祸端,他们认为刘备素有志向,绝对不甘于人下,而其麾下也都是能征善战之兵,迎接刘备入蜀,无疑是引狼入室之举。所以,他们都极力劝阻刘璋。结果,刘璋宁愿听信早已心存异志的张松、法正。

并且,在刘备入蜀后,不仅给予刘备军资助大量的物资,还将麾下名将杨怀的白水军也一并交给刘备指挥。之后,刘备翻脸后,马上就用计杀了杨怀,吞并了白水军。

之后,刘璋接连派军前去抵御刘备的进攻,但结果都失败了,而吴懿、李严等将更是相继率众投降刘备。就这样,在引狼入室的情况下,刘璋又一再的损兵折将。所以,最终刘备是越打越强,而刘璋则越打越弱。这也就是不难解释,为何刘备能以3万兵马击败拥兵10万的刘璋了。

其次,刘璋的失败,根本是他为人过于“暗弱”;

当初刘璋父亲刘焉死后,益州官吏赵韪之所以扶持刘璋,就是看中他的“暗弱”,做事没主见,便于掌控。而刘璋继位后的种种表现也确实如赵韪所预料的一样。

先是,沈弥、娄发、甘宁三员大将反对刘璋,最后被赵韪击败而转投荆州。再而,赵韪也反了,并且得到蜀地多处响应,最终还是靠刘璋老爹留下的铁杆精锐“东州兵”的拼死作战下,才勉强平息。

再之后,刘璋扶持的张鲁看他如此无能,也开始不听号令。于是,刘璋便把张鲁母亲给杀了。导致张鲁也反了,成了与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也就是说,在张松、法正变节之前,刘璋阵营中的叛离之事就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两人会“引狼入室”了。同时,也都不难理解为何吴懿、李严等将领都纷纷改投刘备了。

而且,从刘璋阵营投向刘备阵营的文臣武将,绝大部份日后都能为蜀汉政权竭尽全力,并无二心。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刘璋手下的相继叛逃,完全是他个人的原因。所谓的“引狼入室”,实际上也是他咎由自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