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分別是哪裡人?地位呢?

解煩雜貨鋪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人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是這個也是絕對,因為中興四大名臣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胡林翼替代張之洞,其他三個不變。這裡提一下胡林翼,湖南益陽人,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放蕩,後來一朝醒悟,便開始了開掛的人生,但可惜命不長久,49歲便去世,如在世可能中興四大名臣就要改寫了。

好了,來說說樓主的問題。

這四大名臣的地位我認為應該作如下排序:

一、曾國藩,湖南雙峰人,湘軍創始人,挽清朝於狂瀾之中,平息了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的內亂,後又平捻軍,清朝得以苟延殘喘。曾國藩被稱為聖人,對自己在著極高的要求,時時注意修身養德,成為後世人的楷模。主辦洋務,向外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力學習,成為晚清的一道強光。

二、左宗棠,湖南湘陰人,個人最喜歡和崇拜的晚清第一人,左宗棠早年生活不是很如意,數次落榜,但終因才氣被世人所識,可謂是大器晚成。主要功績有收復新疆、中法戰爭。

三、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李鴻章非常聰明,得到了曾國藩的賞識,早年追隨曾國藩平亂太平天國,後成為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洋務重臣,但其在晚清最後的屈辱歷史中籤署了一系列恥辱的條約,造成了李鴻章譭譽參半。

四、張之洞,祖籍河北,出生於貴州。是清流派的領軍人物,洋務運動的代表之一。在他的主張下,成立了非常多的學堂,這些學堂後來都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學。主要功績有抗擊法軍、鎮南關大捷、興辦洋務、參與變法。


道與盜的交織


曾國藩。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

左宗棠。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1812年11月10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左家塅(今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界頭鋪鎮新光村左家段)。

李鴻章。道光三年農曆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群治村。

張之洞。道光十七年八月三日(1837年9月2日)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人被當代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晚清最有地位,最有身份,最有權勢的漢族官員,是晚清朝堂上聲名赫赫的朝中重臣、要員。

首先是曾國藩。他是晚清時期戰鬥力最強的地方軍,即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湘軍的威名,我想無需多說,作為晚清“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強軍,若不是湘軍的異軍突起,清朝恐怕會淹沒在太平天國的起義浪潮下,正式結束其對於中國百餘年的統治。因此,可以說湘軍對於清朝而言,是有“再造之功”的軍隊,是挽救清朝於危難之際的大功臣,由此想想看,作為擁有如此大功的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在清廷地位之高,這絕對是可以想象的。



事實上,自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覆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也就走向了人臣的頂峰。此後,他官居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成為超品的存在,位居人臣之巔。最後,他去世後,又被清廷追諡“文正”,“文正”為文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的諡號,而從這點我們亦可看出曾國藩地位、身份之高。

其次是左宗棠。說到左宗棠,人們想到的無疑就是收復新疆這等壯舉,當然左宗棠的壯舉遠不止這些。首先,左宗棠是晚清地方強軍之一“楚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依靠著這支部隊,左宗棠是屢立奇功,接連在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取得大勝,而隨著戰功的增加,左宗棠的官運也是越發的亨通,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等職,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成為清朝超品的宰相。



想想看,作為清朝名副其實的宰相,他的地位能不高嗎?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此外,在左宗棠死後,清廷還追贈他為太傅,追諡“文襄”,“文襄”是清代文臣所能獲得的第三高的諡號,僅次於文正、文忠。由上亦可知左宗棠的地位,畢竟單單看他獲得的諡號就知道,清朝獲得過這個諡號的只有14個,其中就包括洪承疇、福康安、兆惠、于敏中等。

再是李鴻章。李鴻章在晚清的地位無需多說,一個被晚清統治者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的人物,他的地位能不高嗎?李鴻章,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晚清時期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之二,淮軍和北洋艦隊的創始人和統帥,無論是在地位,還是在權力上,他都是晚清政壇最為頂尖的存在。



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在這其中,文華殿大學士是清朝閣臣中地位第二高的閣臣,地位僅低於保和殿大學士,但是清時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多數時以文華殿大學士為百官之首,因此他是晚清四大中興大臣中地位最高的。李鴻章死後被追諡為“文忠”,僅次“文正”,清代索尼、傅恆、林則徐等都曾獲得過此諡號。

最後是張之洞。張之洞雖說是晚清四大中興大臣中存在感最低,地位、身份也都是最低的人物,但是相對於其他清朝官員,他的地位無疑也是拔尖的存在。張之洞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早年間,他就是晚清朝堂上清流派的首領,為朝中清流官員所尊崇。而後,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相繼去世後,張之洞就成為了漢族官員實際領袖,無論是在身份,還是在地位、權勢上,都是漢族官員之最,連袁世凱都比不上他。



總得說,晚清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的地位都是尊崇無比的,是清朝賴以生存的肱骨之臣,他們每一個人單獨拿出來都是能鎮的住一方的人物,都是被皇帝重視的臣子,都是被百官仰望的存在,總之是地位無比尊崇。


澳古說歷史


晚清中興四大明臣:

曾國潘,湖南人(1811—1872),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建立湘軍鎮壓太平天國。

左宗棠,湖南人(1812—1885),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鎮壓太平天國,興辦洋務,平定陝甘,收復新疆,建設西北。

李鴻章,安徽人(1823—1901),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張之洞,貴州人(1837—1909),改革家,教育家,洋務派代表人物,創辦學校興建工廠,修建鐵路。軍事上抗法取得鎮南關大捷等等。


談史論今10086


曾國藩,(1811——1872〉大學士,總督。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諡文正。

左宗棠,(1812——1885)協辦大學士、總督。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諡文襄。

李鴻章,(1823——1901)大學士,總督。本名章銅,字漸甫。安徽合肥磨店鄉人(現屬肥東縣)。

張之洞,(1837——1909)總督。字孝達,香濤。直隸南皮人。(1907年9月,與袁世凱同時調京入值軍機,張升任體仁閣大學士,兼管學部。諡號文襄,晉贈太保)。


文藻巧翁


曾國藩(1811~1872)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官至直隸總督。主要成就創辦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左宗棠(1812~1885)湖南省湘陰縣人。興辦洋務,鎮壓太平天國,平定陝甘,收復新疆。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官至直隸總督,淮軍創始人,參與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

張之洞(1837~1909)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省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官至兩江總督,任上積極發展軍工,重工業,創辦多大學,如武大,南大等。


河北西紅市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中興名臣"之一。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洋務運動時創造了中國"四十六個第一"。

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順天府解元,十八歲中舉人,廿六歲中進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李鴻章科舉考試時,曾國藩是他的坐堂,後來成為曾國藩的門生。曾國藩比左宗棠大2歲,比李鴻章大十幾歲。左宗棠與曾國藩算一輩的,同朝為臣,互相學習欽佩。而左宗棠是曾國藩的幕僚,所以三人都是為大清效力的重臣。他們三人的能力都受到了慈禧的肯定,給予了很高的權利和信任。而張之洞是南洋的大臣,同屬於洋務地方勢力一派。但沒與他們三個一起戰鬥過。基本上沒交情只是同僚來往。





大魚樓閣


曾國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李鴻章,是安徽人,張之洞是貴州人,論地位,屬於李鴻章地位最高,功勞最大,另外一個就是張之洞,開創湖北工業革命,至於左宗棠最大的貢獻就是收復新疆,包住了西北,至於最後一個,沒有多少貢獻,最大的成績就是鎮壓太平天國


鄭小磊5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張之洞是河北南皮人

如果從清朝三殿三閣制度來看,李鴻章地位最高,曾國藩其次,接著是左宗棠和張之洞

如果是從爵位來看,曾國藩最高,接下去是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是沒有爵位的

總體來說,曾國藩和李鴻章相比較其餘兩位大臣地位是比較高的


鬱琰無忌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後因喪母回鄉丁憂,恰逢太平天國橫掃湖湘,他因勢在家鄉創辦湘軍,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1885年(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LIN


曾,左是湖南人,李安微,張貴州,他們四人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曾國藩守舊,正,左宗裳狂才,李鴻章有才思想先進,若非李鴻章在曾國藩為清末打起義軍大平天國與英,法聯邦",購洋槍洋炮,太平軍是不會十四年就滅亡,清朝瀟州歧視我漢族,洪秀全當時對老百姓秋蒙不犯,可惜在聲浩大的當初無左宗棠這樣的人扶助,洪,楊又忌賢能,最終滅亡,都是曾左李三人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