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界或現10大鉅變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界或現10大鉅變

本次疫情對於整個醫療業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分析:後疫情時代的中國醫療界。

作者|周伯通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雖然有專家預言不會重演17年前非典的悲劇,但事實表明,這次疫情比非典來得更兇猛,且嚴重程度遠超非典,感染人數超7萬之眾,重症病例近萬人,死亡人數超2000人,堪稱超級大瘟疫。

關於拐點是否已至,專家們還在爭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中央的全力應對下,在廣大醫護的衝鋒陷陣下,疫情終將過去。然而這次大瘟疫對於整個醫療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分析:後疫情時代的中國醫療界。

一、醫護社會地位或現階段性提升!

當絕大多數行業被疫情按下了暫停鍵,對於中國社會最大的衝擊或許並不是經濟,而是民眾的心理:沒有健康,一切都是浮雲。而當病毒不分階層地展開無差別攻擊時,只有醫護人員才是不畏生死的抗疫主力軍,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因此,可以說,疫情爆發以來,整個社會包括媒體在內,給予一線醫護的敬意和讚揚,比過去17年的總和還要多。“戰爭”總會過去,戰後整個社會該如何看待和對待醫療界?相信在一段時間裡,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眾層面,都將會給予醫療界諸多敬意和禮遇。

據《看醫界》瞭解,為獎勵參戰的醫護,一些地方和行業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禮遇醫護的政策,湖北給醫護子女中考加分、全國多地景區向醫護免費開放……

但需要提醒的是,記憶往往是短暫的,和諧的醫患關係更依賴醫療改革的加速推進,推動優質醫療成為主流,尊醫文化紮根中國社會,不然,當辱醫、傷醫捲土重來,凱旋歸來的白衣戰士們或會心寒流淚。

二、院感防控或將迎來大升級!

疫情戰至關鍵時刻,前方傳來的噩耗令醫界流淚,超3000名醫護被感染,多名醫護犧牲,一些三級醫院甚至出現了聚集性院感疫情。

究其原因,除了新冠病毒的超強傳播性、疾控部門預警遲鈍、醫護防護裝備不足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疫情早期一線醫護的防護意識不足,缺乏防護經驗,以及醫院層面對於院感管理的不到位。

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委、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控中心吳安華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坦言,這本是不該發生的事情。工作如果做得很紮實,至少可以減少很多醫護感染。院感這個學科現在已經到了非建設不可的時候。

據瞭解,這與長期以來院感管理不到位、防控意識不強有關,以門診醫生為例,不戴口罩較為普遍,更是出現了一些醫院要求醫護“摘口罩”來拉近醫患距離的荒唐現象。

據瞭解,長期以來,雖然肩負重任,攸關醫護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但行政類的院感管理科在很多醫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負責臨床傳染性疾病診治的感染科亦如此,而且相關專業人士缺口巨大。

可以預見的是,經過此次疫情的衝擊,我國醫院的院感管理科及感染科的建設將迎來巨大機遇,不僅醫院、醫護院感防護意識及水平將迎來大幅提升,估計去醫院看病戴口罩也將成為習慣。

三、中國疾控體系將迎來現代化改革!

雖然在非典之後獲得較大的政府投入,疾控工作能力較之前有了較大提升,但當遠超非典的新冠疫情襲來時,中國疾控體系的表現難以令高層、業界及民眾滿意,以至於當疫情大考來臨時,個別疾控中心領導及地方衛生部門負責人猶如坐上了輿情責問的火藥桶。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坦言,疾控體系一直以來存在權能低弱,職能上與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界限不清,以及管理、考核、評價、激勵等多方面問題。

因此,疫情之後,中國疾控體系必將迎來大幅改革,領導人也為此指明瞭方向:“要把全國疾控體系建設作為一項根本性建設來抓,加強各級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設,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

四、大醫院床位或將迎來新一輪建設潮!

本輪疫情的發源地和風暴眼均在湖北武漢,事實上,武漢是我國醫療資源較為發達的城市之一,定位是“中部醫都”,因此,當疫情來襲時,武漢醫療資源緊缺的消息傳出時,不僅讓民眾感到本次疫情的嚴重性,也讓業界錯愕。

根據《看醫界》發佈的全國大醫院床位排行榜顯示,武漢協和醫院、同濟醫院及湖北省人民醫院三家大醫院的總床位就近2萬張,均躋身全國前十行列。

但在嚴峻的疫情面前,面對數萬名確診病例及近萬名重症患者,ICU病房嚴重不足、普通病房不符合傳染病病房標準等限制,讓武漢原本可以引以為豪的豐富醫療資源,突然變得捉襟見肘。

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輪疫情之後,鄭大一附院模式或受更多地方政府青睞,省市級大醫院ICU病房或將迎來一輪擴張潮。而且,普通病房也或將迎來新一輪建設潮。

五、分級診療升級:強基層迫在眉睫!

分級診療被視為解決中國式看病難的良方妙藥,從本次疫情的重災區武漢來看,基層醫療面臨的考驗也非常嚴峻,很難想象由於床位不足,社區衛生中心也衝上了輕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的前線,本次疫情中犧牲的護士柳帆就來自武漢的一家社區醫院。

眾所周知,在倒金字塔的醫療體系下,中國基層優質醫療資源長期被大醫院虹吸,一些基層醫院甚至主要從事公衛工作,醫療功能嚴重退化。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疫情漸趨結束,強基層不僅關係到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成敗,而且對於重大疫情的防控也非常重要,國家對於基層醫療的投入將進一步加大,對於全科醫生的培養也將進一步提上日程。

六、大型社會辦醫建設潮或將加速!

在社會辦醫的道路上,一直以來,多地地方政府多鼓勵規模化辦醫,給予達到三級規模的社會辦醫院大額補貼,在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這一舉措得到一定的回報,大型民營醫院,尤其是大型綜合性醫院優勢明顯。

以疫情風暴眼武漢為例,作為一家三級綜合性醫院,武漢亞心總醫院就為抗疫提供了400張病床,用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不僅如此,在奔赴湖北的醫療隊中,一家來自西安的社會辦醫療機構——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受當地衛生主管部門號召,派出了一隻200多醫護組成的醫療隊。

可見,在災難面前,尤其是重大疫情面前,大型社會辦醫機構是政府可信賴的抗疫重要力量。《看醫界》不久前的深度報道《疫情突襲下的中國社會辦醫界》,記錄了眾多大體量社會辦醫機構的抗疫努力,也引起眾多網友的點贊和共鳴。

可以預見的是,在本次疫情的衝擊下,地方政府除了繼續加大公立醫院床位建設投入,還或將進一步鼓勵大型社會辦醫機構的發展,用市場化的方式增加應對災難的優質醫療資源。

七、一批醫療機構或將倒閉!重新洗牌來了

在《看醫界》讀者群體中,有不少對市場感興趣、以及已經走向市場的醫生。在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健康產業、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支持下,舉辦診所、醫院、醫生集團的醫療創業者批量湧現,醫療界非醫療界的都有,內行外行的也都有。

2019年,醫療市場經歷了一場融資寒冬,讓一些醫療創業者計劃受挫。然而真正的考驗正在來臨,一批現金流不健康的醫療創業項目,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連鎖診所、綜合性醫院、醫生集團或將迎來倒閉潮。

受到疫情衝擊的西貝餐飲連鎖據說獲得了銀行貸款,但對於一些陷入困境的醫療創業者來說,因為沒有品牌,醫療機構的准入門檻越來越低,很難有白衣騎士出現,倒閉、易主或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疫情過後,醫療創業領域獲將迎來一場大洗牌,醫療創業主要靠融資生存的時代或將一去不復返。

八、醫保異地結算或將加速推進!

眾所周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中國早已經進入人口大流動時代,異地就醫需求巨大,但由於醫保基金管理的歷史原因,我國的醫保支付體系一直以來對於推動患者異地就醫結算並不積極,一些醫保基金緊張的地區對於患者外流就醫更是設置重重障礙,因此,醫保的異地結算推進速度較為遲緩。

但在本次疫情發生後,大批人員從武漢流向全國,所有治療均醫保優先報銷,其他部分由國家財政承擔,因此醫保肺炎患者不論流動到哪裡,理論上來說,治療的費用應該優先由醫保繳納地的醫保基金支付,因此,暢通的醫保異地結算系統及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

可以預見的是,本此疫情是加速醫保異地結算系統建設的一次大型預演,對推動疫情後的醫保異地結算意義重大。

九、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時代加速來襲!

近年來,無論是互聯網醫療還是智慧醫療,早已經不再是新名詞,技術上越來越成熟,但發展的卻不甚理想。

以互聯網醫療為例,在線診療幾乎被限定在機構對機構展開,互聯網醫院一陣風后幾乎被遏制,醫院的互聯網化也不甚理想,主要為複診慢病患者提供在線服務。以至於一位互聯網起家的互聯網醫療創始人提出了“移動醫療移不動”的悲觀看法,並走向了實體診所。

然而在本次疫情的衝擊下,在一段時間內,普通疾病的線下診療受到嚴格限制,一些醫院扛不住甚至主動關閉門診。

也就說,在疫情衝擊下,一些普通疾病的互聯網診療必要性被提上日程。根據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 另外,根據不完全統計,超過200家公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線上諮詢服務。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無論是第三方如好大夫在線、微醫、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類似的互聯網醫療及藥品配送,還是醫院的互聯網化,都將迎來不錯的發展機遇。

此外,在疫情的衝擊下,以及5G時代的到來,智能診斷、醫院機器人、遠程醫療都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醫院的門診預約體系也將加速建設,門診大廳不排隊時代或將很快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看醫界》醫創、醫管實戰訓練營學員曾諮詢辦實體醫療機構是否應該走線上線下結合的發展模式,伯通當時給出的建議是:開展線上不僅對醫療品牌建設及獲客事半功倍,而且能夠大大擴展醫療機構的服務半徑。

本次疫情來襲後,現實情況又加了一條理由:在特殊情況下,只能開展線上服務。

十、檢驗、影像等科室第三方化或將加速!

近年來,第三方檢驗、影像診斷快速崛起,既減輕了醫療機構的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可謂多方共贏。

雖然國家提倡醫療機構的第三方化,但往往從基層和社會辦醫突破,大醫院的阻力仍舊不小。

據《看醫界》瞭解,掣肘本次湖北疫情的病例檢驗診斷中,包括金域醫學、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等在內的社會辦醫學檢驗中心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雖然媒體報道當地疾控將樣本優先送給檢驗效率相對較低的大型三甲醫院,但也很好地向政府部門傳遞了一個積極信號:第三方檢驗檢測靠譜!

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在疫情中的出色表現,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空間,檢驗、影像等科室的第三方化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