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武汉18号通告:聆听,是一种自信的智慧

聆听需要自信和胸襟。

甄别并抓住真理的声音。尤其,在嘈杂的背景和喧嚣的噪音中,能够平心静气地聆听,更是考验智慧的能力。

“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对借机恶意攻击的坚决依法制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新闻舆论作用,中央做出了最新的要求。

如果说医院、社区、工厂,每一扇窗后,每一个测温枪前,都是与病毒寸土必争的白刃战场。网线,电波,耳中,唇间,我们的每一个思考的瞬间则是防疫阻击战的战略竞争空间。

信念由信息塑造,信息来源于舆论与环境。

“如何及时准确发布相关信息,消除恐慌、凝心聚力,已经成为推进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李妙颜说。

24日下午,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8号通告称,此前发布的第17号通告,“系市指挥部下设的交通防控组未经指挥部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同意发布的,现宣布该通告无效”。

再看武汉18号通告:聆听,是一种自信的智慧

李妙颜指出,疫情当前,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发布哪些内容,都需要政府官员、媒体等多做换位思考,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民众视角,把响应人民的呼声,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目标。

听到了人民的呼声,自然会“回应社会关切特别是群众的集中诉求,不回避矛盾,积极推动问题解决”。

自以为是的人不会聆听。

四川广元人山人海喝坝坝茶,河南郑州扎堆尝胡辣汤,上海Costco超市购物再现人潮......甚至部分城市的景区开始出现了三五成群探春踏青的游人。

防疫拐点尚未到,如果这些人能听进专家和政府再三呼吁,“不聚集,不扎堆”,估计也就不会如此麻痹大意,散漫随意。

根本的,聆听是种保持纠偏的能力。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2月初公开质疑用核酸检测确诊新冠肺炎的可靠性,建议用CT影像作为诊断主要依据。

半个月后,张笑春公开发出的建议成了现实,CT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使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有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后来有效防控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媒体为张笑春医生的敢言纷纷点赞喝彩,“让人讲真话,天塌不下来”。

我们应为敢言者鼓掌。但是敢言竟然成为一种宝贵的品质时,社会怎么了?

我们是对的,就要刻意去听错的声音。我们是美的,就一定要去听丑的声音。

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我们喜不喜欢。

保持决策过程中的反对声音,是公共管理中破解著名的“团体迷思”效应的重要手段。2004年,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伊拉克情报失误报告,情报部门的致命过失归咎于团体迷思。

即使总有讪上卖直,心怀不轨,沽名钓誉,添油加醋的声音,我们也不会捂上耳朵。为了聆听,我们不惧噪音的成本。

更何况,

“胡说”的代价自有法律丈量。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已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其中提到,对恶意编造虚假疫情信息、制造社会恐慌、挑动社会情绪、扰乱公共秩序的要依法严惩。

谣言止于智者。如果所有人都是智者,人类的历史早已是另一个样子。

谣言更应止于公开。

“权威的辟谣信息和主流媒体平台发布,可以最大限度切断相关谣言的传播路径。”中国新闻社报道,湖南官方创新建立疫情辟谣快速核查和融合报道机制“辟谣侠盟”。由湖南省委网信办联合卫生、公安、交通等单位组建工作联动平台,建立谣言快速甄别、联动辟谣机制,迅速发现谣言、核实谣言,再通过各级网信部门和媒体权威发布真实信息。自1月23日至2月21日,湖南通过“辟谣侠盟”机制累计推发稿件10475篇(次)。

高度透明的信息,权威的事实发布,理性客观的言论,自能锻炼社会甄别谣言的能力,自会推动大众向智者转变。

美国学者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中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牛虻”,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来冲击可能僵化的思维习惯,保持社会的活力。就像叮在牛背上吸血的巨大牛虻,引发痛苦和不适,让昏昏欲睡的野牛狂奔向前。

痛苦才是进步的动力。

普通人一样可以是激发人们摆脱舒适区的“鲶鱼”。

当然前提是我们愿意彼此听见“鲶鱼”的声音。

但愿我们身边都有值得珍视的“鲶鱼”。

来自:国是直通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