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文丨徐春偉


曾經,筆者拜讀過唐曉峰先生的《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一書,其中有一段提到:“(客家人)他們的講話與周圍人不一樣,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 作為一個普通的方言愛好者,讀後頗有疑惑,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麼?這需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自稱古代北方移民後代的傳說並非客家獨有

客家話,顧名思義,是客家人的話。客家的本意是指外來的人,相對本地人而言;現在說的客家專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


客家人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粵東、粵北、閩西、贛南、臺灣西北部的山區為主要集中地。


由於客家人傳說是古中原人的後代,客家話也就被稱作“中原古音”了。釐清客家話是不是中原古音,首先得釐清客家人是不是北方移民後代。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客家話分佈區

根據羅香林等客家學者的早期說法,客家人是分五六次從中原遷移過來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是在西晉末期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第三次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是北宋時期“靖康南渡”;第五次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因為這幾部分移民是分幾次到達客家聚集區的,所以有老客和新客之說。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永嘉亂後移民南遷的路線和遷入地區的分佈

這種說法有什麼問題呢?它把中國移民史所有大規模移民事件全納入了,南方哪個地區沒有北方移民的歷史或傳說呢?廣府人,甚至越南人,也自稱是秦將屠睢、趙佗所帶大軍的後人。再者,早期的北方人南遷,也和客家人、福建人都無關係。


以永嘉南渡為例,嬌生慣養的中原士族,會跑到贛南山區,邏輯上也行不通。事實上,士族看上的首先是孫吳時期已經開發過的長江三角洲,王謝家族就把寧紹平原的會稽郡給霸佔了。東晉、南朝為安頓中原流民而設的僑州郡縣也主要在江蘇、安徽沿江地。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東晉揚、徐二州內的大量僑州郡

相比之下,那時流入江西的流民極少,在江西設置的僑郡也只有6個,而且都在長江沿岸。我國曆史地理學奠基人譚其驤先生就說:“江西、湖南二省處皖鄂之南,距中原已遠。故流民之來者較少,且其地域僅限於北邊一小部分。”


許懷林《江西史稿》說:“在尋陽郡(今九江一帶)內先後設置的僑郡有西陽郡、新蔡郡、安豐郡、松滋郡、弘農郡、太原郡等。”當時進入江西的流民主要安置在尋陽郡,不會再往南了。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東晉江州

在我國南方各地,自稱“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後裔,最正宗的古代中原語言”的言論,在各地方媒體是層出不窮。福建某媒體發文稱採訪了某福建文化學者,福建保留了中原古音,閩人乃是古中原人的正統傳人。臺灣省更是厲害,把外人對閩南人的稱呼“福佬”硬解作“河洛”,當成是閩人源自中原河洛地區的證據。


可是,語言學家通過《詩經》《楚辭》等文獻,推導出“河洛”的上古音大致是ga-grag;通過《切韻》等文獻,推導出“河洛”的中古音大致是gha-lak。這兩個讀音距離“福佬”的閩南語讀音hok-lo何止千里。這和南方家譜普遍造偽中原貴胄一樣,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它是漢字文化圈裡常見的現象。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臺灣省出版的書《漢語·河洛語發音》


客家源於“他稱”,並非“自稱”


客家這一稱謂的由來,現在普遍認可的觀點是由“他稱”變成“自稱”。“客家”一詞的時間並不早,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出現;而且只是眾多他稱的一個。明末清初,由於戰亂等諸方面的原因,閩、粵、贛之交居民遷往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和廣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這些移民,在江西被稱為“廣東人” “廣佬” “棚民” “懷遠人” “客籍”,在湖南被稱為“棚民” “閩粵人” “客姓人”,在廣西被稱為“新民”,在四川被稱為“土廣東人”,只有在廣東中部粵語區被稱為“客家”。


要是明末閩粵贛之交就以“客家”自名,那麼,為什麼同是那一帶遷出的移民,卻不見他們將這一引以為豪的名稱帶到江西、湖南、廣西和四川呢?

客家“自稱”的時間更是晚到清中葉。


清代唯一一份比較詳細的“客”的文獻是和平人徐旭曾在嘉慶年間《豐湖雜記》中的一段話:“客人語言,雖與內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讀書之音則甚正。故初離鄉井,行經內地,隨處都可相通。惟與土人風俗語言,至今仍未能強而同之。彼土人(粵語區廣府人),以吾之風俗語言未能與同也,故仍稱吾為客人;吾客人,亦因彼之風俗語言未能與吾同也,故仍自稱為客人。


“客者對土而言。土與客之風俗語言不能同,則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數百年,亦猶諸今日也。”這段話說明,“客人”最早是本地平原民系(即粵語區人)對山區民系客家人的稱呼;後來,原先作為他稱的“客人”被客家人所用,變成了自稱,但是他還未明確使用“客家”一詞。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徐旭曾《豐湖雜記》

客家一詞最初見於當時的官方誌書中。嘉慶《廣東通志》93卷《輿地》引《長寧縣誌》:“當地相傳建縣時,自福建來此者為客家。”又引《永安縣誌》:“自江、閩、潮、惠遷至者名客家。”道光《佛岡廳志》:“其方言有土著(廣府人),有客家。自唐宋時立籍者為土著……國(清朝)初自惠、韶、嘉及閩之上杭來佔籍者為客家。”

海鹽人朱希祖(章太炎之徒,羅香林之師)在《客家研究導論序》寫了廣府人不禮貌的行為,書中說:“廣府人自居於主,竟有字客家人曰犭(quǎn) 客,曰犵,且有謂客家人非粵種,亦非漢種者。於是客家之優秀者,乃相率著書,以自明其為漢族。”


在這裡,我們不必過多去深究羅氏“五次遷徙”理論,五次移民恰好到同一個地方閩、粵、贛之交山區可能性是否存在。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客家人把“(廣府人旁邊的)客家”變成“(中原來的)客家”,和臺灣人把他稱“福佬”解作自稱“河洛”,是一回事。一開始,“客家”是土人(廣府人)對這些客人的稱呼;時間長了,便逐漸為客人所接受,變成他們的自稱。


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羅香林等客家學者著書立說,客家民系的概念也逐漸形成。而後,原本只在廣府使用的“客家人”概念先是擴散到閩、粵、贛的客家大本營;最後又影響到了移民到廣西、湖南、四川的客家人,取代了“棚民”“閩粵人”“廣東人”等他稱,也變成了他們的自稱。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


客家話語音面貌並不古老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釐清客家人概念之後,方便我們瞭解客家話的歷史層次,並非上古秦漢時期的語言。上文提及,徐旭曾自稱:“客人語言,雖與內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讀書之音則甚正。”


這裡的讀書之音,是不是指接近“中原古音”呢?很遺憾,這裡的“讀書之音”不是“中原古音”,而是當時的“北方官話”的意思。

近代,古直《述客方言之研究者》對客家話也有描述:“清同治間,曹衝土客械鬥……於是究客由來,考其聲音,得結論曰:客人聲音多合周德清《中原音韻》。”


《中原音韻》是元代周德清所作的一本韻書,其所包含的音系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該書寫成於泰定元年(1324年),到至正元年(1341年)刊行於世。在古代,作曲和作詩詞一樣,必須要符合格律,而傳統的標準韻書是《廣韻》。


然而從中古漢語到近代漢語,語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南北朝至唐初語音的《切韻》和《廣韻》已經不能體現元代的實際語音了。在作曲中是以《廣韻》為標準,還是以實際語音為標準,當時有著不同的意見。周德清則屬於支持革新的現實派。換句話說,徐旭曾和古直兩人的話,實際上是對客家話的明粉實黑了。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中原音韻》音系

客家話已經活到現代了,能活到現代的都是現代漢語,絕不是什麼古語。除閩語外,包括吳語、客家話、北方官話在內的諸多方言都繼承了中古《切韻》音系,都保存了中古音的一部分特點。


但是,中古音很多特徵,客家話恰恰沒有繼承下來。以聲母為例,《切韻》有37個,吳語明州小片的鎮海話達34個(很可能是漢語方言中聲母最多的),而客家話的代表點梅縣話只剩17個。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切韻》音系37個聲母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吳語鎮海話34個聲母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梅縣客家話只剩17個聲母


客家話的部分韻母層次也並不古老,和近代官話類似。魚虞兩韻的分混是切韻時代南北方言的重要差異之一。《切韻》序中說“支脂魚虞,共為不韻。”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舉例說“北人魚虞相混,南人魚虞有別。”客家話的魚韻中古層次沒有出現分野,倒是鎮海話有分野的遺留。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鎮海話的魚虞分野


此外,在聲調方面,唐宋以來,漢語在四聲的基礎上區分聲母清濁對應的陰調和陽調形成八聲,也就是四聲八調。梅縣話只有6個聲調,而吳語明州小片的定海話是8個聲調。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梅縣話聲調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定海話聲調


從歷史音韻角度分析,也可以證明,五次移民說是有欠妥當。因為各批次的北方移民帶來的方言是不同的,怎麼會操同一種客家話呢;理應像被歷朝歷代人不斷修改的《推背圖》,呈現出不同音韻的歷史層次才是。


客家話,是純正的中原古音嗎?

▲網友 Hiems Ruls 製作的方言歷史層次分析工具表


語言都是不斷髮展變化,各方言都保留了不同時期漢語音系特徵,梅縣話聲母是軟肋,但韻母多達76個。各地方言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之分,更沒有高雅低俗之分。網絡上或現實中,經常會碰到持家鄉某某話是“正統漢語”或是“古漢語活化石”觀點的人,這是對語言學缺乏瞭解造成的。


要是簡單粗暴地反問他是哪個朝代哪個地區的漢語,估計他只會一臉茫然。況且,閩語、粵語、客家話,甚至宣州吳語高淳話,都有人自稱是中原古音,到底哪個才是呢?針對類似現象,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曾在博客中說:“熱愛鄉土是好的,但不能異想天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