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是在忽悠劉備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應該說司馬徽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由於不存在忽悠劉備的情節。

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這兩個人什麼能力,大家都很清楚。別的不說,咱們就說諸葛亮,諸葛亮的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之選,在內政方面,諸葛亮屬於三國時代的頂級高手。而在軍事上,諸葛亮穩紮穩打,以蜀漢羸弱的國力,在與強大的曹魏的鬥爭中,還能夠佔據主動,這個能力不是蓋的。

能夠和諸葛亮齊名龐統的能力,想來也不差,只是龐統此人還沒有充分展現才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還沒有兌現天賦,就在四川攻略戰中陣亡了,實在太可惜了。

這兩個人之所以沒有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在於這兩個人投奔劉備的時間太晚,沒有在關鍵時刻成為劉備心中的top1,使得劉備在用人方面出現了失誤。

龐統這個人是一個處理政務的天才,他為了吸引劉備的注意,在縣令任上,消極怠工,使得縣署內的公文堆積如山。可是當張飛前來興師問罪的時候,這個不起眼的小龐統竟然在半天之內就把這些事情全部搞定,安排的妥妥當當。

如果劉備和他的老祖宗劉邦一樣,就會發現這個龐統,可是個蕭何般的人才,決斷政務的能力非常強,是一個後勤大隊長的不二人選。有他負責根據地的內政事務,能夠讓後方穩固,並且能夠有利的支援前線。

可是劉備,卻把他當成了張良,陳平,讓龐統作為軍師,在他的身邊出謀劃策。雖然這方面龐統的表現也非常優異,但是很顯然,這不是龐統的最強項,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最終龐統在四川隕落,間接造成了劉備集團,隆中對戰略的流產。

其實通過龐統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歸根結底的原因,就在於劉備和龐統的接觸時間較短,並不瞭解龐統,無法做到知人善任。

同樣在諸葛亮那使用問題上也存在這樣的疑問。諸葛亮出初出茅廬便提出了天下三分,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這樣精彩的戰略謀劃,劉備對此也是深表歎服。荊州地區作為整個隆中對重點中的重點,在人事安排上,劉備的安排也是非常的妥帖,在軍事上靠關羽,而在外交內政方面,則依靠諸葛亮。

關羽的軍事能力絕對沒有二話,以他的資歷威望在軍中,無人不服,以他的勇敢及謀略也能夠嚇破敵膽。而諸葛亮的內政能力更是一絕,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外交能力非常的強,他是溝通孫劉兩家的橋樑。而且諸葛亮在東吳還有外援,諸葛瑾在東吳的地位很高,只要這兩兄弟一勾兌,孫劉兩家定然平安無事。

可是劉備在龐統死後病急亂投醫,把諸葛亮召入四川,幫助他打敗劉璋。荊州全部交給了關羽,作為一個武將,關羽的政治敏感性實在太差,他孤傲不馴的性格也成為了鎮守荊州的負累。清高的關羽不會逢場作戲,把東吳君臣得罪的死死的,結果導致了大意失荊州,就算奪下了四川,也不可能再實現隆中對。

劉備沒有將最正確的人安排最正確的崗位上,這就導致了這兩個人的悲劇?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沒有達到司馬徽預想的高度。

怪只怪劉備沒有掌握這兩個人的使用說明書,以及劉備團隊人才底子的單薄,沒有一個合格的謀士,使得這兩大奇才無法在自己最頂尖,最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歷史評說


我認為司馬徽並沒有忽悠劉備。

臥龍鳳雛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每個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而劉備雖然得到了臥龍鳳雛,但是劉備不識人而且劉備也不如老祖宗劉邦,也就是說劉備把臥龍鳳雛放錯了位置。

臥龍諸葛亮的才華主要體現在未出茅廬就知道天下三分,當劉備三顧茅廬時獻上了流傳千古的隆中對,這無疑為劉備集團指明瞭大方向,而劉備也高度認可了隆中對戰略,可是呢隆中對戰略要求很高,也就是說取得荊州後,由一上將把守,而這一上將其實指的就是諸葛亮自己,而對劉備的要求是取西川,待天下有變兩路大軍夾擊曹魏,如果劉備集團能做到,那漢室真有可能再次中興,可是劉備能能力不如劉邦,劉備離開諸葛亮根本取不了西川,不得已諸葛亮只能去增援劉備,這樣一來守荊州的上將就換成了關羽,而諸葛亮就變成了張良,這樣一換關羽明顯不能獨擋一面,雖然說取了西川,隆中對戰略表面看成立了,但是關羽的荊州軍明顯不行,最後丟了荊州隆中對戰略徹底瓦解。

而鳳雛龐統下場更慘,鳳雛龐統投奔劉備時其實已經向劉備漏了底,也就是在耒陽當百日縣令時,在張飛面前龐統僅用半日就處理完積壓了百日的政務,其實這就是投名狀了,意思是說讓我給你處理政務,在後方籌措錢糧,我龐統絕對是好手,可是劉備卻理解錯了,只知道鳳雛的名聲卻沒看清楚龐統最擅長的地方在哪,龐統最想幹的那就是治理荊州,可惜劉備沒給他機會,卻讓龐統當軍師去取西川,可這不是龐統的強項啊,最終龐統白白犧牲。

劉備擁有了臥龍鳳雛,可最終沒能復興漢室,這隻能說是天意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是在忽悠劉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

1.網上說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師傅,老師向當時的一方霸主推薦自己的學生無可厚非,但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就有點過分了。不過後來也沒得天下,得到了印證。而縱觀影視劇中,也只有司馬徽說過這話而已。

2.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而三顧茅廬第一次發生在公元206年冬,此時諸葛亮已經26歲了,而三國時期人均壽命才46歲,按這個平均壽命計算,利用20年時間,幫助劉備從0到1得天下,著實困難很大,就算諸葛自比管仲樂毅,但終究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從後面也說明了這點,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最終積勞成疾。而管仲樂毅是國相,手下出色的管理人員數不勝數。縱觀諸葛亮身邊,人才很少,只是到晚年才碰到姜維,才算讓諸葛亮滿意。所以從後面諸葛亮的表現來看,當國相有點不太勝任。也沒有幫劉備安天下。

3.再說鳳雛。鳳雛自從跟了劉備,也沒有一件載入史冊的事績,初入川時,死於落鳳坡,可謂,“小河溝裡翻了船”,悲乎。

所以,從臥龍鳳雛後期表現來看,司馬徽確實忽悠了劉備。


大唐影視城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來劉備兩人都得,但仍未能統一天下,那麼司馬徽是在忽悠劉備嗎?其實不是。

當時劉備四處奔波,身邊沒有像樣的人才,別說安天下,就連自身性命都難保。這次他投靠劉表後,捲入了奪嫡之爭,被蔡夫人所忌憚並要除掉。劉備得知蔡夫人之弟蔡帽安排殺手,準備讓劉備赴宴在席間殺他,嚇得趕緊騎上的驢馬逃席而去。蔡帽豈肯放過一路緊追,偏又被一小叫檀溪的一條小河攔住去路,後面追兵漸至,劉備騎著的驢馬衝下溪流,但卻被陷在泥中,絕望中劉備大呼“的驢,的驢,今日妨吾!”結果的驢馬飛身躍起,跳過檀溪擺脫追兵。也是天緣巧合,在此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何許人?一世外高人,如鬼谷子般的存在。他雖未出山相助過誰,但他深知天下之勢,有識人薦人之能。他對劉備談到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語,就是發生在此時此地,劉備最狼狽的時候。

首先司馬徽是個理論家,他可以進行理論設計,但他沒有出山來具體操作。操作者實為劉備。理論上行得通實踐中卻有不可預計因素,不同的操作者有不同的結果。這裡略舉一例,劉備首先得到了臥龍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是具體的操作要求:先取荊州為基地,然後西取巴蜀奪取漢中,然後漢中和荊州兩地發兵北伐,天下可定。但實際操作中,劉備不忍奪劉表的荊州之地,最後被曹操奪取。赤壁之戰後,才靠“借”得荊州部分地方,還時被東吳追討。後奪取了西川、漢中才真正有了與魏、吳抗爭的勢力。此時最要緊的是聯吳抗曹,但尚未進行所謂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的時候,膨脹的關羽交惡東吳,大意失荊州,連同自己性命一起丟了,以至連帶造成後來的夷陵之戰慘敗,"隆中對”設計成空談。這些在當初不管是司馬徽還是諸葛亮都是難以預料後,操作不當這決不能說是司馬徽忽悠了劉備。



再者司馬徽是站在荊楚的角度作人才戰略考慮的。對北方的發展形勢未作估計。僅以劉備當時的勢力聲望,以荊楚之地能為劉備能爭得的人才而言,可以說達到了最大可能。劉備在荊楚獲取了最頂級人才,還不能得天下那隻能是天意了。如果當時劉備有如曹操那樣的聲望地位,未必北方荀彧荀攸及江東的真心忠於漢室的人才不來依附,那又另當別論,不會侷限於“臥龍”"鳳雛”了。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並非忽悠,諸葛亮的《隆中對》更不是忽悠,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在三國演義中貫穿,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沒有對錯之分。不管是司馬徽還是臥龍鳳雛,都應遵崇天意,這才是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


湘水微波


淺談“臥龍風雛"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其實是“臥龍風雛"的伯樂。司馬徽慧眼識出兩匹千里馬,讓劉備一下子得到了兩匹真正的千里馬,雖然當時劉備對二人的情況一無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劉備當時的處境是個什麼樣子?被人追殺時慌不擇路,前有溪水,後有追兵,跳入譚中水淹難逃,虧得座騎神勇,縱身飛越溪水,擺脫追兵逃命山中,渾身上下溼淋淋的象個落湯雞,慌亂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見一處宅院,慌亂下馬想進內躲避,又不知裡面底細,於是牽馬撫牆,驚魂未定。但見堂內燈光閃爍,又隱約傳來悠悠琴聲。劉備正廁耳細聽,氣喘未平,忽然間琴聲驟停,劉備不知所措。就見裡面走出一個童顏鶴髮老者,朗聲說道:琴聲悅耳,我料必有英雄垂聽!敢問是哪位英雄光臨寒舍?

劉備一聽,人家已知道他在偷聽,也就不便再躲了,於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狽形象,牽馬走出雙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劉備,字玄德拜見高人!只見老者爽朗一笑,原來是皇叔駕臨,我已等候多時,請,快請!

於是,劉備才吃個定心丸,用現在話叫遇上貴人了。這一位是誰?便是當世隱士司馬徽,號水鏡。於是,劉備終於迊來了他命運的轉機。

這個被他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才給劉備說出這兩個高人,成為他未來的合夥人!只不過,從未見過,也未聽說過,這“臥龍風雛“又在何方呢?這就是劉備路遇貴人指點迷津的故事!其實,如果不是司馬徽,三國的歷史又將如何呢?劉備的蜀漢大業夢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馬徽,那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畝,高臥於南陽臥龍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書生,一介農夫!那風雛呢?風雛可能隱居東吳娶妻生子了。然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終於如魚得水,夢想成真!於是,才有了蜀漢霸業,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陣圖》為證: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誤!

假如,劉備沒有遇到司馬徽,三國怎麼演繹?假如,劉備沒有遇到司馬徽,那諸葛亮怎麼能星落五丈原,龐統星殞落風坡?而我們今人又怎能讀《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我們為司馬徽這個歷史貴人和慧眼識得兩匹千里馬的伯樂點贊吧!

與大家分享,謝謝關注!


酒醉的蜂蝶


這是士族文人舉薦人才時慣用的誇張手法。但是司馬徽說的確實大大的實話,沒有忽悠劉備。

魏晉南北朝風行品評人物

那個年代沒有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漢朝靠的是察舉徵辟制,曹丕發明了一個九品中正制。

一個人要做官,名聲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會上品評人物之風極盛。如果能夠得到名人貴胄的好評,那自然是身價倍增。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曾做過這樣的買賣。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語。

品評人物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託,背地裡不知道受了多少好處。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說,往往有誇大其詞之處。

鳳雛龐統成名後,屢屢點評後生。總是言過其實、表揚過多。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現在天下大亂,人才凋零,言過其實只是為了鼓勵後輩努力向前。

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

司馬徽當世大儒,比龐統更擅長品評人物,適當的誇張,也是他慣用的手法。但他對諸葛亮、龐統的評價,確實恰如其分。

臥龍鳳雛,確實有王佐之才。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龐統比之諸葛亮略遜一籌,但是卻比諸葛亮更擅長權謀機變。諸葛亮是正,龐統是奇,一正一奇,相輔相成,彷彿漢朝開國功臣張良、陳平。

可惜,諸葛亮龐統都是壽命不長。龐統三十多歲就意外亡故。諸葛亮五十四歲勞累而死。倘若龐統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劉備後來的一系列失誤就可能避免。倘若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漢室復興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上將噯福斯


可以索性地講,司馬徽沒有忽悠劉玄德,僅僅是實話實說。

臥龍鳳雛也不假,都足以安天下,尤其是鳳雛,若不捨身落鳳坡,後來的天下極可能改寫,不定是司馬仲達家族的。理由,司馬仲達惟一的剋星,也只有鳳雛龐統。

臥龍諸葛,實有其才,與鳳雛齊名,能力亦不可小覷。但軟肋多,雖未出山時有言淡泊明志,可自扶持劉玄德後,大不盡然,卻又恰而反之,時刻顧及自家身份名利,則使其才能大打折扣,此一痛哉!

臥龍,絕對拼不過司馬仲達,這點,臥龍心知。然而,又沒辦法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因導致必須如此來作為。證明,臥龍與司馬仲達在個人的自身修煉上,前者遠不及後者,另亦體現來後者的世之第一的長謀與遠慮之功。

臥龍失算的地方很多,正史或演義中俱全,從某種意義上也在暗喻其之自以為是的個性。當然,決定真正成敗者,卻也是他的最大的敗筆之處,即拒不納魏文長進獻的子午谷奇計。由此,更足以說明臥龍諸葛的在諸多方面的寫意,然於此不便細言。

以上陳述的內容,均圍繞真實展開思考的。

話再說回,臥龍鳳雛之才能,實實地百分百足以安天下。事實雖如是,但天意絕不可背逆。


紫微CSZ


在三國中, 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國最神秘最厲害的隱士。

宣傳他的兩大弟子的廣告詞,10個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句宣傳語,引得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後來在赤壁之戰時又成功將龐統招於麾下,從而向川蜀進軍,成就了霸業。

三國之初,司馬徽並沒有讓他手下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三大弟子都追隨劉備。他想讓三大得意弟子分別效力於曹操、劉備、孫權麾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看哪位弟子誰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厲害的弟子。同時,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夠將這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讓曹劉孫三方勢力彼此爭鬥消耗,從而證明他這個幕後操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勢最初朝著他的預期發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雖然最早投靠劉備,但很快被曹操以挖牆角的方式給挖過去了,而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鳳雛龐統已經選擇追隨東吳雄主孫權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隨曹操,龐統跟隨孫權,諸葛亮跟隨劉備,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馬徽夢想著三大弟子左右曹劉孫三大梟雄的格局並沒有形成,原因很簡單,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劉備格外重用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營後便成了“花瓶”,徐庶因為其母的慘死,寧肯埋沒自己的滿腹才幹,也發誓做到:不獻一計一謀。與徐庶的主動“不作為”相比,龐統更為可憐,儘管他積極“想作為”,但孫權並不看好長相醜陋的龐統,而是重用玉樹臨風的周瑜,沒有給他作為的機會。

為什麼劉備得到了兩個卻只能三分天下,而並沒有“安天下”呢?

首先,劉備在得到臥龍時沒有“天時”。要知道那時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盤中菜,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了幾乎無法戰勝的地步了。同時,劉備過於仁慈,他沒有在劉表死後乘機奪取荊襄九郡,在戰略上再失良機,天時已被曹操牢牢佔領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逆天而行,力挽狂瀾。其次,劉備在得到龐統時也沒有“天時”。還是因為劉備的仁慈,赤壁之戰後,劉備沒有在佔領荊州之地的基礎上繼續鞏固戰果,沒有及時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劉氏宗親的劉璋,結果幾番糾纏,等形勢惡化到不能再惡化時,劉備才揮師進軍川蜀之地,最終,複雜的亂戰中,導致大意的龐統在落鳳坡慘死。龐統的突然夭折,使得劉備失去了一臂,劉備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時不我待啊。

最後,諸葛亮在伐魏時更沒有“天時”。劉備成蜀中之主後,卻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兵伐吳,一舉打破了吳蜀聯盟的政策,最終夷陵之敗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致使諸葛亮時運不濟,孤掌難鳴,“平天下”到時實際上已是痴人說夢了。雖然最後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強行伐魏,但那時漢朝已經被曹丕取代,大漢名存實亡,蜀漢也只是繼承了“漢”這個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漢,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只靠諸葛亮苦苦支撐,北伐非但註定不會成功,而且註定蜀國遲早要被魏國滅亡。


東瀛萬花筒


讀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裡面有智慧的人很多。我們知道司馬徽只對劉備說了一句話就使劉備把自己的兩位高徒收了, 那就話就是“臥龍,鳳稚,兩者得其一,就可得天下”。不過後來劉備雖然都有卻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桃園三結義中擁有關雲長和張益德這兩位英勇善戰的兩位大將軍 ,通過三顧茅廬又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謀士,最後又有鳳稚的相助。這樣強大的陣容最後肯定能統一三國的,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現實與事實相反,劉備還是最先滅亡的那個。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在生活中我們只知道上半句,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的,不過知道的人很少,下半句是“子初孝直 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說到這,你們肯定會問子初孝是誰?子初孝就是劉巴,劉子孝。 這個名字大家好像都很陌生,不過這個人的足智多謀是諸葛亮都很佩服的。當時請諸葛亮出山時,只有劉備一個人去的,但是去請劉子孝的時候幾乎動搖了全蜀漢的勢力。劉子孝給當時的蜀漢制訂了《蜀律》,為當時魏蜀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使蜀漢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安定,也深得百姓的信賴。在他去世的時候,魏國的陳群也來書信表示悼念,可見他在當時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孫權聽到他的死訊也稱他為“高士”。

另外一個孝直,就是法直孝,我們再三國裡面稱法正。法正是在劉備進入蜀漢之後跟隨劉備的,法正為劉備出謀劃策,為劉備做了很多事。後來法正去世了,劉備也很傷心。後來因為關於死了,蜀漢和東吳發生了戰役,蜀軍失敗了,當時諸葛亮就感嘆說,要是現在法正沒有死的話一定能阻止這場戰役; 即使不能阻止這場戰役,也一定不會大敗的。可見法正對蜀漢的重要程度。並且在《三國志》中,就連作者對法正也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但是歷史總是那麼的多變,這麼好的兩位奇才死的都比劉備早。可能就是因為後面的這句話,就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都有卻還是敗了的原因了,才使劉備後來不僅沒有完成統一三國的宏偉霸業,而且還使蜀漢毀在自己手中。在《三國演義》中第二十五回中說到蜀漢不能富強,是因為少了這兩位奇才的輔助 ,才導致最後在劉禪手裡滅亡。對於小編說的後半句你們聽過嗎?雖然不熟悉,但這是最後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這也是小編根據歷史查閱找到的真相,沒有添加主管色彩,可靠度還是很高的呢。


靈玉一休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天下統一、興復漢室做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龐統的能力其實不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記載:

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

  第二,耒陽縣理事。用半天時間內處理耒陽縣百餘天的公務,民皆叩首拜伏。令前來問罪的張飛驚歎不已。

  第三,議取西蜀。早早看出荊州的潛在危險和益州的戰略重要性,勸說劉備圖謀西川,使固執的劉備“恍然大悟”,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

  第四,獻上中下三計。在西川攻略戰的危急關頭,能分析形勢想出三條計策,讓君主來決斷。

諸葛亮運用的是智謀幫劉備安天下,龐統運用計謀把自己性命搭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徽教出來的兩個學生會有不同的成就,讀死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知識的復讀機,而把書讀活的人,才能成為知識真正的傳承者。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名貫古今,司馬徽的教導和自身的天分和思考是無法割裂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