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一个什么字可以表达它的诗意?

春雨蒙蒙40


古人写诗,讲究一个意境,以景传情、写景寄意。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诗人夜宿枫桥边上的所见所闻,寄托了诗人的一种哀伤愁苦、迷离惝恍的情愫。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倾向于荒凉、心凉的“凉”字。

写作背景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多数古代文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张继也不例外。根据史书记载,张继是唐朝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天宝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年号,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圣人的原型。两年后(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李隆基带着后宫妃子们逃离长安(前往蜀地),不少文臣也都外逃到时局稍微稳定的江浙一带,这首诗就是张继逃亡途中夜宿苏州城外的枫桥时所作。

诗词分析

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前人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分析,再写也写不什么新意了。我想重点聊聊为什么用“凉”字。全诗的重点或者主旨实际在第二句已经借“江枫”“渔火”做了言明,全在三个字上“对愁眠”,自古以来也将该诗词作为写“愁”诗的典范,说“愁”字也没有错。

个人只是感觉,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景色隽美,一幅江南水乡幽静寂寥的秋夜跃入眼中,诗人肯定不得不为之所动;意境悠远,江枫、渔火静动相宜,明暗互现,令人遐想心动。此时此刻,霜色满天,秋意渐凉。

而张继因安史之乱被迫流亡,想必此时此刻对前途一片迷茫,“夜半钟声”既写出了景色,也暗示了作者此时的孤寂无助的内心和冰凉,荒凉的夜色、冰凉的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