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一个月前,我看上了一家教育机构推出的线上学习课程,于是微信加了课程顾问详细了解。

因为害怕自己被诈骗,不信任就这么把一千多人民币直接交到这个陌生人手上,所以要问的问题特别多,连着咨询了一两天,总揪着某个疑惑点不放手。

然后,课程顾问在不厌其烦地解答我连珠炮一样的提问之后,突然笑着给我发了一条消息说"您可真是个小杠精"呢。

我感觉自己嘴里噎了一口SHI,心说你怎么骂人呢。很但显然,顾问不可能侮辱自己的潜在客户,所以说,她以为"杠精"可以是一个中性词汇,但是在我看来,这个词就是对我的侮辱。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为什么我们两人同样"网上冲浪"十几年,却对一个词的褒贬含义有如此不同的理解?

如果同样的对话,发生在微博等网络社区的两个陌生人之间,结果就可能是,一个人以为自己幽默无比的同时,另一个人已经筹备好满脑子脏话准备开战。

接下来,我就要开始解释,类似的误解,是如何让大部分网络骂战、网暴发生的;

或者说,网络社区的"短评论"功能造成的误解,是如何成为,所有网络舆论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的。


(嫌啰嗦可以不看本段落)

一百多年前,知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能指、所指与符号的概念。

他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包含两项心里要素,由联想的纽带连结在脑子里。

此二要素分别是由概念和音响效果(语音留下的的心理印迹、声音的心理形象)。

索绪尔分别用能指和所指概括这两个要素,并且指出他们是紧密相连、彼此呼应并相互依赖的。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索绪尔

而出生于1901年的哲学家、精神分学家的拉康,推翻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能指首先是一种没有具体意义的物质要素。

也就是说,它可能具有某一个固定的意义,但我们不知道它具有什么意义,所以对我来说它不具有任何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分裂的,“能指无法冲过阻隔到达所指而只能在横线(按:即"阻隔")的上方不断运行,在能指链(所有能指的组合)上不停地指向下一个能指,永无止境”。

而所指,必须在能指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被制造出来,在此之前,它是虚无的,不断流动的,充满不确定性。 【杜超,屠友祥.拉康与索绪尔:能指链的形成[J].山东社会科学,2017(08):73-81.】

能指链有两种运作方式:转喻和隐喻。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拉康

“隐喻是一个能指对另一个能指的替换或并置,替换则基于相似性,比如语义或发音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难为人察觉。” 【杜超,屠友祥.转喻与隐喻:拉康的能指链的运作方式[J].东岳论丛,2018,39(04):134-141.】

拉康认为,隐喻不但完成了在能指链中的能指与能指的横向的替换,“还完成了进入了‘所指的领域’,占据了所指的位置,产生了新的意义。”【杜超,屠友祥.转喻与隐喻:拉康的能指链的运作方式[J].东岳论丛,2018,39(04):134-141.】

在这一情况下,能指使得所指,也即心理层面的概念不再虚无,也不再流动。

词(字)典经常使用隐喻的方法解释词语,如《说文解字》中用"追"解释"逐",用"逐"解释"追",这就是典型的能指替换。

拉康认为,“在隐喻中,即使一个能指取代了另一个能指,占据了这个能指原有的位置,它的意义也仍然需要同周围的能指发生关系才可被确定下来。正是在这个关系链中的这个点上,意义才能产生。”【杜超,屠友祥.拉康与索绪尔:能指链的形成[J].山东社会科学,2017(08):73-81.】

他强调了一个能指若想确定它的意义,在用另一个能指替换的同时,还要求新能指就必须处于适当的(上下文)语言环境中。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当能指之间的相关性足够大时,当语言环境足够完足时,能指穿透阻隔到达能指(即在心理层面留下正确的概念)的效果就足够良好,它所固定下来的意义就足够"稳定"(即清晰而明确)。

拉康使用了"锚定点",来描意义被固定的"时间点",他还就此进一步说明:

句子只有通过它最后一个词才完成它的意义。每个词都为其他词的结构所预设,并且相反地由其追溯作用而规定了它们的意义。

换句话说,每个句子只有足够完整,它所表达的意义才能真正被确定,不会任人浮想联翩。

一个句子,如果相对于写下这个句子的人所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更加简略的话,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理解能力,补上不同的词汇,创造出一个新的意义,所以说此时,意义是不确定的。

只有当句子被完整、详细地说出,“句子的意义才可以被回溯性地构建起来。”【杜超,屠友祥.拉康与索绪尔:能指链的形成[J].山东社会科学,2017(08):73-81.】

也就是说,完整的句子为固定能指的运行、消除意义的不确定性发挥了主要作用,在完整的句子中,每一个能指都与其他能指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参与构建完足的语境,每一个能指所代表的意义也在其他能指的"帮助"下被固定,并且制造出正确的所指。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曾经提出信息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消除不确定性,这与拉康关于的上述理论有一定相似性。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香农

拉康"能指本来不具有意义,也不与所指有所联系,相似能指的替换以及语境的完足使得能指的意义、对应的所指固定而明晰"的理论,让我们理解当今的网络社区中骂战不断的原因。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知乎这样的社区好像相对于微博的网暴和骂战更少一些,舆论环境更"干净"一些?除了他们之间的成员组成有所不同,是否跟它们本身也有关系?

在新浪微博创建之初,网友发微博就有140字的字数限制,虽然如今这一限制被解除,网民依旧习惯于发布简短的言论。

短评论限制字数,网友发表的文本就不得不以破坏语境完整性为前提,进行一定的删减与缩略,使用词汇代替短语,使用短语代替长句。非网络流行词汇,也有可能因短评论而造成的语境缺失而被误读。

微博短评论使得网民发布言论时,其字数限制使得文本中的句子不完整,语境缺失,导致他人的误解。

比如很多网友发一些调侃和反讽言论,某些"老实人"没看出来幽默意味,把字面意思当成这些网友的本意,于是开骂,实属"友军厚葬"。

后来,网友不得不“狗头保命”,或者加一句“开玩笑哈”来给自己澄清。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或者,某些人还没理解出整个句子的完整意思,只根据句子中某些词汇,凭空猜测网友的本意,于是开骂,实属“阅读理解不及格”。

比如“微博爱国”,只要言论中有一两个词汇疑似"辱华",就会造成一场骂战。

很多网友在发布个人观点时,缺少观点的论证过程。

这是因为短促的文本使得“发帖者”没有空间进行观点陈述,或者“发帖者”习惯于短评论,没有进行论证或给出,导致了句子和语境的不完足整。

论证是指:

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网民的个人观点、言论,也是一种论题,而提供论据,就是拣选事实制造完足语境的过程。

不管论证过程是否存在谬误,它展现了某人一整套的论述、逻辑,而由论证过程推出论点的过程本身,就是替代最终结论(那些言论与观点)的能指。

缺少论据、论证过程、条件的观点与言论,因为并没有让浏览文本的人从语境中获知观点的真正意义,无从带入,往往被认为是偏激言论。

这种现象常常被网友戏称为“其实XX说的没错啊,不知道有些人在杠什么”。

例如: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网友对该微博下的热门评论做出的反对

该博主发布的微博因缺少论证过程与条件,被网民误读,产生了轻微的争吵现象。

相反,长文本给网友足够解释自己言论,和论证自己观点的空间,减少了他人对网民的言论与观点的误读。

知乎也是因为不限制网友发布言论的字数,所以舆论环境更加干净。


当旧有词汇、短语仍旧无法完整、准确表达网民的本意时,新鲜制造的网络流行词,就会出现并成为达到删减与凝缩目的而使用的新手段。

  1. 它多由网民为总结一些事物、现象、概念而新创造出的词语
  2. 它们简短,易于记忆
  3. 它的概括凝练性强,字面义一定程度上能准确概括词语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4. 它使用隐喻的修辞,依照旧有词汇结构创造,形象而灵活,具有一定新奇感

这些使得网络流行语传播能力极强。但是,这种广泛的传播与使用导致了意义的曲解。

网络流行词具有即时性,它产生于特定的事物、现象、概念(这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之下,但对新接触这一流行词的网民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词汇的原本意义,不知道它们是为了解释什么事而产生的。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网络流行词快速传播,致使他们与那些事物、现象、概念有极大的距离、极多的阻隔,所以他们难以了解那些事物、现象、概念,网络流行词于他们,就是一个无固定意义的物质要素。

他们在刚刚接触网络流行词时,无法获得词(字)典式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词语解释。

在他们有意或无意发动的能指的隐喻运作中,短评论的字数限制特性使他们并不能经历能指的替换过程。

他们只能在见到这一词汇的语境中,在这一词汇与其他能指形成的联系中,寻找意义。

但是,因为那些距离与阻隔,词语产生时的源语境很难被发掘,而短评论带有的字数限制特性使得它并不能完成能指的隐喻运行所要求的语境条件。

短促的文本所制造的语言环境并不完足,广泛的传播使得刚刚接触某一新造网络流行词的网民,不得不依靠不完整的语境完成对词汇的理解,他们接触到的是已经被误读的词汇。

根据2012~2018年《咬文嚼字》所评选出的“十大流行语”结果,缩略词占网络流行语(词)的大部分比重,并且所占比重正在不断提高。【徐文倩.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思考[J].视听,2019(03):172-173.】

在 2008 年至 2018 年的年度十大网络语盘点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用户发明创造的,并使其流行开来。"网民自己就正在不断生产梗。

有学者认为:“受众会依据自身所看到的对网络流行语加以理解并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含义” 【陈旭光.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03):71-85.]】

“用户的兴趣点会逐渐转移到如何对流行语进行模仿再创造”【蒋建洪,李倩倩.基于模仿创造的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型及仿真研究[J/OL].计算机应用研究:1-7[2019-06-28].】

因此,许多新造网络流行词,在传播过程中,会有网民根据自己对词汇不正确的理解,将它放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它错误地代替了应该被放置在此处的词汇,并于句子中其他的词汇产生联系。

根据拉康的理论,这样的错误会导致同一词汇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它的含义被模糊化,意义的边界不再明晰。

网民可能因为对相同词汇的理解不同,发生误解而争吵,或者他们因词汇含义模糊化,并未意识到自己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用了词汇,致使自己的言论、观点有着以偏概全的缺陷,成为偏激言论。

比如“直男癌”和“杠精”,就具有极强的误读效果,此二词的含义范围边界模糊(即它具有多重引申义),所含有的褒贬色彩并不明确。

“直男癌”,作为在微博上经常出现的网络流行词,被学者定义为:

对自我感觉良好,具有性别优越感,并表现出极端偏执思维的大男子主义者的一种讽刺。引申含义是指漠视女性价值,不尊重女性,物化女性,歧视女性,限制女性自由的男性,体现的是男性中心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表现和自我陶醉。 【刘锦.网络热词"直男癌"的建构与颠覆——基于社交媒体女权主义话语符号的分析[J].新闻知识,2017(11):84-87.】

但微博网民关于直男癌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网民将"直男癌"这一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置于中性语境中,替代了中性的能指。

例如:该微博网民认为“不懂的女生心思、不会给予女生心理慰藉”是直男癌的意义之一。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该网民表示“不懂得审美、不会打扮自己”是直男癌的含义之一。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该网友为了进行自我营销,有意将直男癌的意义引申。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知乎上亦有网友反对对“直男癌”含义的过度引申。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可见,有关于“直男癌”这一能指,网民形成的理解不同,他们关于该能指的所指并不固定,意义也不正确。

而这种行为本身又使得其他网民增强了对该词语的误读。

“杠精”,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词,同样适用于上文关于"直男癌"的处境。

有学者对这一词汇作如下解释:

从语义上,“杠精”侧重突出“杠”的意义,含有调侃、讽刺意味,多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这种人往往不问真相,不管别人说什么,先挑刺反驳,为反对而反对,为争论而争论。他们的本能反应是攻击对方、誓死反驳,通过打压对方来抬高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施展抬杠的本领。这类人其实在用一种近乎“耍无赖”的姿态,专门打压对方的“软肋”,并以此为乐。 【田萍.揭开“杠精”的面纱[J].语文建设,2019(06):73-75.】

同样的,有网民将贬义色彩的词语置于中性语境中,替代了中性的能指。

比如该新闻下,网民认为这名小学生是杠精。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一百年前的能指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今网络骂战、暴力多,杠精不断

这名小学生的行为并不符合上述定义,却依然被网民视为杠精,使得其他网民误读该词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