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相赵普的贪赃枉法,看人之贪婪本性

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春节假期一再延长。时间多了,又不允串门、外出,只好天天让手机作伴,于是,追剧便成为打发时光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豆瓣评分5.4——喜欢的人不多,追剧我爱参考别人的喜好,一般都从评分最高的追起。出于对赵匡胤死因的探究,几经犹豫后还是决定把这个剧看看。

然“追”到中途便几欲放弃,一来因赵匡胤的“大意”而失望。其二弟赵光义几乎已完成夺权布局,可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却似乎丝毫不知,甚至连伺候自己的主要太监、太医都是二弟的人,也未觉察,这似乎与历代开疆辟土君王的睿智机警相差甚远(剧集最后叙说赵匡胤其实早有觉察,只是出于兄弟之情、国家之安坚持忍让。我不敢苟同——哪有皇帝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的?)。二来电视剧对赵匡胤的治国之能展示得太少。剧集多在描绘赵光义和宰相赵普的权力争斗,实乃喧宾夺主。

甚是勉强地看完了该剧,细细回想,倒是从赵普的身上看出了人性的贪婪。

从宋相赵普的贪赃枉法,看人之贪婪本性


贪婪是人之本性?

毫无疑问,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北宋若没有他,恐怕难以开创。

赵匡胤相中赵普,看在他有治国之能,赵普认定赵匡胤,睹其有为民之心。民生所系,让赵普和赵匡胤情由心生,一路相随。

剧集与史书反映,赵普为相之初,勤持政务、廉洁奉公,以至于赵匡胤首次“家访”时,宰相府家徒四壁,令其好生感动。

然而随着赵普权力日盛,两三年后,宰相府便焕然一新,赵光义评其“雄胜宫廷”。本人大肆买官卖官、贪赃枉法,收受吴越国王钱俶送来的十大箱礼物,还被赵匡胤逮了个正着。

赵普之贪,实于封相之后,是权力大了的缘故?非也。人之贪欲是本性。有了权力,只是实现贪望更方便而已。

赵匡胤是极其痛恨贪官的:建隆二年四月,商河县令李瑶因贪污被其下令用廷杖活活打死;乾德四年五月,光禄少卿郭玘因贪污被处死;乾德五年九月,仓部员外郎陈郾因贪污被处死;开宝三年十一月,监管军粮仓库将军石延祚与相关官吏监守自盗,贪污军粮,参与此案的官员被全部处死……身为宰相的赵普,对这些处死之人的事情不可能不知,可他仍心存侥幸,足见人之本性难以遏控。

如果贪婪之心始于有了权力,赵普必定会在赵匡胤一开始就倡导的清廉官风中树立自己的廉洁形象,以相为榜,上行下效。赵普之所以没有管住自己,是因为贪婪之心早存,即便担心皇上责罚、惩处,却仍然火中取栗。

人之本能乃吃、喝、玩、乐。本性来自本能。贪婪是本性的表现形式,与生俱来。

从宋相赵普的贪赃枉法,看人之贪婪本性


如何抑制贪婪之性?

既然是本性,遏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抑制,即约束、压制。如何抑制?

首先要明理、明义。明理即明辨是非,懂得对错。一个是非不分的人,定会任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全然不顾伦理、道德、法律的约束。本性的实质就是只图自己之好,率性而为,便是无顾其他。如同婴儿从娘胎坠地,定然不会管母亲死活,咬住奶头只会先把自己灌饱。

明义即懂得道义,心存正义。义正则行正。

明理、明义也就是所谓的修身养性,主要来自于家庭、社会和书本的教化。书本之教化,影响更深、作用更大,所以古今中外父母多要求自己的子女多读书,学识越多,懂得的道理越多,明辨是非的能力越强,心中的正气越足。

其次要清心、寡欲。所谓清心就是保持心地宁静。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庄子言:“恬以养志”。

心静则无欲,无欲则平和,平和则顺达。跳出名缰利锁是获取心静的有效途径之一,没了名利虚荣,内心自然恬静。

寡欲不是无欲,既然是人,就一定有欲望。寡欲就是要剥离那些不理、不义、不正的欲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欲”就是其中要舍弃的欲。

再次要知足、乐观。知足是乐观的基础,一个不知满足的人,难得有乐观的心境。别人的生活再精致、再光鲜,终归是别的,攀比不得,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爱用别人的幸福照耀自己得失的人,永远只能看见人生的遗憾。知足的人、乐观的人不是因为他(她)无欲无求,是因为他(她)正在意自己的拥有。

从宋相赵普的贪赃枉法,看人之贪婪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